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7.5 對流換熱

無相變對流換熱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一是強迫運動引起的對流換熱,所謂強迫運動是指流體受外力作用下引起的運動,如水泵輸送水,即為強迫運動。在對流換熱計算中,大多數屬于此類;其二是自由運動的對流換熱,是由流體溫差引起密度不同而產生的換熱過程,真空工程熱計算中應用較少。

對流換熱基本公式如下:

(7-21)

式中 Q——對流換熱量,W;

        α——傳熱系數,W/(m2·K);

        F——換熱面積,m2

        t1——固體溫度,K;

        t2——流體溫度,K。

在對流換熱中,α值與很多因素有關,如流體物性參數,流動類型、流體流經的管路壁溫及幾何形狀等因素。在換熱計算中主要是求解α值,而傳熱系數α是努塞爾數Nu、普朗特數Pr、格拉曉夫數Gr的函數。

7.5.1 計算傳熱系數所用特征數

計算傳熱系數α值所用特征數見表7-22。

表7-22 計算換熱系數α值所用特征數

①各種截面管道當量直徑d見表7-24。

換熱器中介質的常用流速見表7-23。

表7-23 換熱器中介質的常用流速

計算傳熱系數α時,各種形狀管道的當量直徑de由表7-24給出。

表7-24 各種形狀管道的當量直徑de

當量直徑de計算公式:

(7-22)

式中 r'——水力半徑;

        F——通道自由截面積,當有翅片時應扣去翅片所占面積;

        U——浸潤周邊,計算傳熱時,U為與傳熱面有關的一部分;計算阻力時,U為全部浸潤周邊(特殊注明者除外)。

7.5.2 傳熱系數計算基本公式

(1)通過平壁傳熱

平壁換熱包括3個過程:

①高溫流體對壁面以對流方式傳遞熱量;

②壁高溫表面以傳導方式向低溫表面傳遞熱量;

③低溫表面以對流方式向低溫流體傳遞熱量。

通過平壁傳熱系數應為三者疊加構成,即

(7-23)

式中 α——傳熱系數,W/(m2·K);

        α1——熱流體的傳熱系數,W/(m2·K);

        α2——冷流體的傳熱系數,W/(m2·K);

        δi——i層壁的厚度,m;

        λi——i層壁的熱導率,W/(m·K);

        n——平壁層數。

(2)通過管子傳熱

流體通過光管的換熱過程與平壁換熱過程相似,包括管內(管外)流體對管壁的熱量傳遞;管壁本身熱量傳遞;管壁外表面(內表面)對流體的換熱。

通過光管的傳熱系數應由下述3部分構成。

①以管子內表面為基準時:

(7-24)

②以管子外表面為基準時:

(7-25)

③以管子平均表面為基準時:

(7-26)

式中 α——傳熱系數,W/(m2·K);

        α1——管內流體的傳熱系數,W/(m2·K);

        α2——管外流體的傳熱系數,W/(m2·K);

        d1——管子內徑,m;

        d2——管子外徑,m;

        dm——管子平均直徑,m;

        δ——管壁的厚度,m;

        λ——管壁的熱導率,W/(m·K)。

傳熱系數可以任何傳熱表面為基準進行計算。當管內外的傳熱系數α1α2相差較大時,通常以傳熱系數較小的一側的傳熱表面為基準;當α1α2相差不大時,則以平均表面為基準。

(3)通過翅片管傳熱(以翅片管內表面為基準)

(7-27)

(7-28)

式中 α——傳熱系數,W/(m2·K);

        α1——翅片管內流體的傳熱系數,W/(m2·K);

        α2——翅片側的傳熱系數,W/(m2·K);

        Fn——翅片根部表面積,m2

        FP——翅片表面積,m2

        Fi——翅片管內表面積,m2

        Ω——翅片效率,Ω由圖7-8查取。

(7-29)

式中 ra——翅片根部的半徑,m;

        rb——翅片頂部的半徑,m;

        λ——翅片材料的熱導率,W/(m·K);

        yb——翅片厚度的值,m。

圖7-8 翅片效率Ω

7.5.3 管內受迫流動換熱關聯式

(1)湍流換熱

對于光滑管內湍流,通常采用迪圖斯和貝爾特(Dittus-Boelter)提出的公式:

加熱流體

(7-30)

冷卻流體

(7-31)

式中,tw為管壁溫度;tf為流體的定性溫度。

適用條件:流體與壁面具有中等以下溫差,0.7≤Prf≤160,Ref≥104l/d≥60,定性溫度取沿管長流體的平均溫度,定性尺寸為管內徑d

對于流體與管壁溫度相差較大,流體物性場不均勻性影響較大時,可采用席德-塔特提出的公式:

(7-32)

式中 ηf——定性溫度下流體的動力黏度;

        ηw——管壁溫度下流體的動力黏度。

適用條件:0.7≤Prf≤16700,Ref≥104l/d≥60。

對于非圓形截面管道,采用當量直徑de作為特征長度,即

(7-33)

式中 Ac——管道流通截面面積;

        U——管道流通截面的潤濕周邊的長度。

(2)層流換熱

席德和塔特(Sieder and Tate)提出常壁溫層流換熱關聯式為:

(7-34)

適用條件為:0.8<Prf<16700,,管子較短,,定性溫度為流體的平均溫度tf

7.5.4 外掠單管換熱準則關聯式

由流體外掠圓管對流換熱關聯式可計算平均表面傳熱系數:

(7-35)

適用范圍0.7<Prf<500,1<Ref<106。式中除Prw的定性溫度為tw外,其他物性的定性溫度為主流溫度tf,特征尺寸為圓管外徑d。對于Prf≤10的流體,m=0.37;對于Prf>10的流體,m=0.36。式中常數Cn的值見表7-25。

表7-25 常數Cn的值

7.5.5 外掠管束

多數換熱設備內的換熱面由管束構成。當流體外掠管束時,除與流態相關外,還與管束的排列方式、管間距以及管排數等有關。

管束的排列方式有順排與叉排,如圖7-9所示。叉排管束的流道交叉擴縮;順排管束的流道相對平直,流速低或管間距S2較小時,易在管尾部形成滯留區。因此,一般叉排時流體擾動好,換熱比順排好。

圖7-9 管束的排列方式

除第一排管保持外掠單管特征外,從第二排管起流動與換熱由于受到前排管尾部渦旋干擾,后排管的平均表面傳熱系數逐漸增大,直到20排左右,換熱趨于穩定。

對于流體外掠管束的對流換熱,其關聯式除反映一般影響因素外,還應反映管束的排列方式、管間距以及管排數影響。因此,計算管束平均表面傳熱系數關聯式為:

(7-36)

式中 ——相對間距;

        εz——排數修正系數。

式(7-36)僅適用于流體流動方向與管束垂直,即稱為沖擊角ψ=90°的情況。如果ψ<90°,對流換熱將減弱。

表7-26列出了管排數大于20時平均表面傳熱系數的具體關聯式,當管排數低于20,應采用表7-27中的排數修正系數εz修正。

表7-26 管束平均表面傳熱系數關聯式

表7-27 排數修正系數εz

7.5.6 熱計算用的氣體及液體物理性質

表7-28給出了用于熱計算的氣體物理特性。

表7-28 用于熱計算的氣體物理特性

表7-29給出了用于熱計算的液體物理特性。

表7-29 用于熱計算的液體物理特性

表7-30給出了1atm下,干空氣的熱物理特性。

表7-30 干空氣的熱物理特性(p≈1.01×105Pa)

7.5.7 流體沿平板及圓板自然對流與強迫對流時傳熱系數計算

自然對流是流體自由運動而產生的換熱現象,而強迫對流是流體受強迫運動而產生的。在這兩種情況下,傳熱系數計算公式是不同的。表7-31給出了自然對流換熱時計算傳熱系數α相關公式。表7-32給出了強迫對流換熱時計算傳熱系數α相關公式。

表7-31 自然對流換熱時計算傳熱系數α相關公式

注:傳熱系數α與努塞爾數關系:Nu=

表7-32 強迫對流換熱時計算傳熱系數α相關公式

注:層流Re<2200;湍流Re>10000;過渡流Re在兩者之間。

7.5.8 空氣中自然對流傳熱系數

空氣中自然對流時傳熱系數計算公式見表7-33及表7-34。

表7-33 空氣中自然對流時傳熱系數計算公式

注:t—溫度差,K;ld—長度與直徑,m。

表7-34 空氣中自然對流時傳熱系數簡易計算公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县| 永昌县| 公主岭市| 龙陵县| 东宁县| 河池市| 法库县| 丁青县| 揭东县| 栾城县| 西丰县| 皋兰县| 堆龙德庆县| 东城区| 河东区| 杭锦旗| 股票| 夹江县| 靖安县| 上虞市| 永登县| 湖南省| 汉川市| 汽车| 汨罗市| 盐源县| 长乐市| 宣威市| 平山县| 鄯善县| 靖西县| 万盛区| 乐至县| 伊吾县| 广东省| 新邵县| 商都县| 牙克石市| 瑞丽市| 丹阳市| 繁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