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方劑學(xué)速記歌訣作者名: 李興廣 張珊 姜昭妍本章字數(shù): 156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11:52:39
第二章 解表劑
【含義】解表劑指以解表藥為主組成,具有發(fā)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于治療表證的方劑。
【功用】解表劑主要用于六淫外邪侵襲人體肌表,肺衛(wèi)所致的表證,凡風(fēng)寒外感或溫病初起,以及麻疹、瘡瘍、水腫、痢疾等病初之時,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疼、苔薄白、脈浮者,均可用解表劑治療,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三類。
第一節(jié) 辛溫解表劑
辛溫解表劑,適用于風(fēng)寒表證,可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喘、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等。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羌活、蘇葉、防風(fēng)等。代表方如麻黃湯、大青龍湯、桂枝湯等。
1.麻黃湯 ★ 《傷寒論》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fā)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組成用量】麻黃去節(jié),三兩(9克) 桂枝二兩(6克)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9克) 甘草炙,一兩(3克)
【功用】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fēng)寒表實證。癥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組方特點】本方麻黃、桂枝相須為用,乃辛溫發(fā)汗之精當(dāng)配伍;又以麻黃、杏仁相伍,體現(xiàn)了宣中有降,適合肺性之法。
【使用注意】本方為辛溫發(fā)汗之峻劑,當(dāng)中病即止,不可過服。
2.大青龍湯 ☆ 《傷寒論》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
太陽無汗兼煩躁,散寒清熱此方良。
【組成用量】麻黃去節(jié),六兩(12克) 桂枝二兩(6克) 甘草炙,二兩(6克)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克) 石膏如雞子大,碎(18克) 生姜三兩(9克) 大棗十二枚,擘(6克)
【功用】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
【主治】1.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有郁熱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脈浮緊。
2.溢飲。身體疼痛,或四肢浮腫,惡寒身熱,無汗,煩躁,脈浮緊。
【組方特點】本方寒溫并用,表里同治,重在辛溫發(fā)汗。
【使用注意】本方發(fā)汗之功居解表方劑之冠,故一服得汗者,應(yīng)停后服,以防過劑,“汗出多者,溫粉撲之”。
【鑒別】大青龍湯與麻黃湯均可治療外感風(fēng)寒表實證,同用麻黃、桂枝辛溫解表發(fā)汗。然大青龍湯系由麻黃湯倍用麻黃、甘草,減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棗而成。證屬風(fēng)寒重證,兼內(nèi)有郁熱,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內(nèi)熱;且倍用麻黃以確保其發(fā)汗之力;減杏仁用量,乃因無喘逆之癥。
3.桂枝湯 ★ 《傷寒論》
桂枝湯治太陽風(fēng),芍藥甘草棗生姜,
解肌發(fā)表調(diào)營衛(wèi),汗出惡風(fēng)此方功。
【組成用量】桂枝去皮,三兩(9克) 芍藥三兩(9克) 甘草炙,二兩(6克) 生姜切,三兩(9克) 大棗擘,十二枚(6克)
【功用】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
【主治】外感風(fēng)寒表虛證。癥見惡風(fēng)發(fā)熱、汗出頭痛、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組方特點】本方發(fā)散與酸收相配,使散中有收,汗不傷正;且助陽藥與益陰藥同用,以陰陽兼顧,營衛(wèi)并調(diào)。
【使用注意】本方的服法首先是“適寒溫”,“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借水谷之精氣,充養(yǎng)中焦,不但易為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重感。同時“溫覆令一時許”,即是避風(fēng)助汗之意。待其“遍身微似有汗”,是肺胃之氣已和,津液得通,營衛(wèi)和諧,腠理復(fù)固,故云“益佳”。
【鑒別】麻黃湯和桂枝湯同屬辛溫解表之劑,皆可用治外感風(fēng)寒表證。然麻黃湯因麻、桂相須,并佐杏仁,則發(fā)汗散寒力強,兼能宣肺平喘,為辛溫發(fā)汗之重劑,主治外感風(fēng)寒表實證之惡寒發(fā)熱而無汗喘咳;桂枝湯為桂、芍配用,并佐姜、棗,則發(fā)汗解表之力遜,但有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為辛溫解表之和劑,主治外感風(fēng)寒表虛證之惡風(fēng)發(fā)熱而有汗。
4.九味羌活湯 ★ 《此事難知》
九味羌活用防風(fēng),細辛蒼芷與川芎,
黃芩生地同甘草,三陽解表宜變通。
【組成用量】羌活(9克) 防風(fēng)(9克) 蒼術(shù)(9克) 細辛(3克) 川芎(6克) 香白芷(6克) 生地黃(6克) 黃芩(6克) 甘草(6克)
【功用】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
【主治】外感風(fēng)寒濕邪,內(nèi)有蘊熱證。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或浮緊。
【組方特點】本方辛溫升散與寒涼清熱合用,“以升散諸藥而臣以寒涼,則升者不峻;以寒涼之藥而君以升散,則寒者不滯?!?/p>
5.小青龍湯 ★ 《傷寒論》
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嘔噦渴利慰,
姜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
【組成用量】麻黃去節(jié),三兩(9克) 芍藥三兩(9克) 細辛三兩(3克) 干姜三兩(6克) 甘草炙,三兩(6克) 桂枝去皮,三兩(9克) 五味子半升(9克) 半夏洗,半升(9克)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內(nèi)飲證。癥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咳喘,不得平臥,或身體疼痛,頭面四肢浮腫,苔白滑,脈浮。
【組方特點】本方升散與酸收相伍,則散中有收;溫化與斂肺相配,令開中有闔,使之散不傷正,收不留邪。
6.止嗽散 ☆ 《醫(yī)學(xué)心悟》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枯草荊陳研,
宣肺疏風(fēng)止咳痰,姜湯調(diào)服不必煎。
【組成用量】桔梗炒 荊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各12克) 甘草炒,十二兩(4克) 陳皮水洗,去白,一斤(6克)
【功用】宣利肺氣,疏風(fēng)止咳。
【主治】風(fēng)邪犯肺之咳嗽證。癥見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惡風(fēng)發(fā)熱,苔薄白,脈浮緩。
第二節(jié) 辛涼解表劑
辛涼解表劑,適用于風(fēng)熱表證,癥見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頭痛、咽痛、咳嗽、口渴、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等;常用藥有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等辛涼解表藥,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桔梗、杏仁等宣降肺氣藥物。代表方劑有銀翹散、桑菊飲、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等。
1.銀翹散 ★ 《溫病條辨》
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蒡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風(fēng)溫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貝渴花粉,熱甚梔芩次第施。
【組成用量】連翹一兩(30克) 銀花一兩(30克) 苦桔梗六錢(18克) 薄荷六錢(18克) 竹葉四錢(12克) 生甘草五錢(15克) 芥穗四錢(12克) 淡豆豉五錢(15克) 牛蒡子六錢(18克)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癥見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組方特點】本方于辛涼之中少佐辛溫之品,既利透邪,又不悖辛涼之旨;且疏散風(fēng)邪與清熱解毒相配,構(gòu)成疏清兼顧,以疏為主之劑。
【使用注意】方中藥物多為芳香輕宣之品,不宜久煎,“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
2.桑菊飲 ★ 《溫病條辨》
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饒,
蘆根為引輕清劑,熱盛陽明入母膏。
【組成用量】桑葉二錢五分(7.5克) 菊花一錢(3克) 杏仁二錢(6克) 連翹一錢五分(5克) 薄荷八分(2.5克) 苦桔梗二錢(6克) 生甘草八分(2.5克) 葦根二錢(6克)
【功用】疏風(fēng)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風(fēng)溫初起,邪客肺絡(luò)證。癥見但咳,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shù)。
【組方特點】本方一以輕清之品,疏散風(fēng)熱以除表證;二以辛苦之品,宣肅肺氣以止咳嗽。
【使用注意】因本方為“辛涼輕劑”,故肺熱著者,當(dāng)適當(dāng)加味,以免病重藥輕,難以勝病。
【鑒別】銀翹散與桑菊飲中均有連翹、桔梗、甘草、薄荷、蘆根五藥,功能辛涼解表而治溫病初期。但銀翹散用銀花配伍荊芥、豆豉、牛蒡子、竹葉,解表清熱之力強,為“辛涼平劑”;桑菊飲用桑葉、菊花配伍杏仁,肅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熱遜于銀翹散,故為“辛涼輕劑”。
3.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傷寒論》
仲景麻杏甘石湯,辛涼宣肺清熱良,
邪熱壅肺喘咳急,有汗無汗均可嘗。
【組成用量】麻黃去節(jié),四兩(9克) 杏仁去皮尖,五十個(9克) 甘草炙,二兩(6克) 石膏碎,綿裹,半斤(18克)
【功用】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fēng)邪,邪熱壅肺證。癥見身熱不解、有汗或無汗、喘逆氣急、甚則鼻煽、口渴、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shù)。
【組方特點】本方辛溫與寒涼相伍,共成辛涼之劑,宣肺而不助熱,清肺而不涼遏。
【鑒別】麻杏甘石湯與麻黃湯皆用麻黃、杏仁、甘草而治喘咳。但前方主治之喘咳,證屬表邪入里化熱,壅遏于肺,故去麻黃湯桂枝之溫,以麻黃配石膏,清熱宣肺為主,兼以解表祛邪;后方主治之喘咳,系風(fēng)寒束表,肺氣失宣所致,故以麻黃配桂枝,相須為用,發(fā)汗解表為主,兼以宣肺平喘。二方僅一藥之差,然功用及主治證病機卻大相徑庭,仲景精于遣藥配伍,于此可窺其一斑。
4.柴葛解肌湯 ☆ 《傷寒六書》
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
芩芍桔草姜棗芷,羌膏解表清熱良。
【組成用量】柴胡(6克) 干葛(9克) 甘草(3克) 黃芩(6克) 羌活(3克) 白芷(3克) 芍藥(6克) 桔梗(3克)
【功用】解肌清熱。
【主治】外感風(fēng)寒,郁而化熱證。癥見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干,心煩不眠,咽干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
【組方特點】本方溫清相伍,三陽并舉,表里同治,重在疏泄透散。
【使用注意】原書各藥均未注用量,但用法中注明石膏為一錢,表明入里之熱不甚,用量不宜過大,免大寒之性,有礙辛涼之品解肌疏散。
5.升麻葛根湯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局方》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組成用量】升麻 白芍藥 甘草炙,各十兩(6克) 葛根十五兩(9克)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發(fā)不出,身熱頭痛,咳嗽,目赤流淚,口渴,舌紅,苔薄而干,脈浮數(shù)。
【組方特點】本方辛涼與酸甘合法,主以升散清解,少佐酸斂益陰,共成透解之方。
【使用注意】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內(nèi)陷而見氣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動者,則當(dāng)禁用。
第三節(jié) 扶正解表劑
扶正解表劑,適用于正氣不足而又感受外邪所致的表證。正虛,指氣、血、陰、陽不足。治療上需扶正祛邪,雙管齊下。在藥物配伍上此類方多解表藥和補益氣、血、陰、陽藥物同用。代表方有敗毒散、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葳蕤湯等。
1.敗毒散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人參敗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獨芎,
薄荷少許姜三片,時行感冒有奇功。
【組成用量】柴胡洗,去蘆 前胡 川芎 枳殼 羌活 獨活 茯苓 桔梗炒 人參各一兩(各6克) 甘草半兩(3克)
【功用】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主治】氣虛外感風(fēng)寒濕證。癥見憎寒壯熱、頭痛項強、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苔白膩、脈浮而按之無力。
【組方特點】本方以解表為主,佐以益氣,扶正以助祛邪,祛邪而不傷正。
2.參蘇飲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參蘇飲內(nèi)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齊,
干葛木香甘桔茯,氣虛外感此方宜。
【組成用量】人參 紫蘇葉 干葛洗 半夏湯洗七次,姜汁制炒 前胡去苗 茯苓去皮,各三分(各9克) 枳殼去瓤,麩炒桔梗去蘆 木香 陳皮去白 甘草炙,各半兩(各6克)
【功用】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主治】氣虛外感風(fēng)寒,內(nèi)有痰濕證。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苔白脈弱。
【組方特點】本方發(fā)散風(fēng)寒藥配伍益氣健脾藥,散補并行,則散不傷正,補不留邪;且化痰藥與理氣藥同用,使氣行痰消,津行氣暢。
【鑒別】參蘇飲與敗毒散皆佐入人參,治氣虛外感風(fēng)寒之證。然敗毒散以羌活、獨活等為主以治風(fēng)寒夾濕之表證;而參蘇飲以蘇葉、葛根配半夏、陳皮等治外感風(fēng)寒而有痰濕之證。
3.再造散 ☆ 《傷寒六書》
再造散用參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參,
細辛加棗煨姜煎,陽虛無汗法當(dāng)諳。
【組成用量】黃芪(6克) 人參(3克) 桂枝(3克) 甘草(1.5克) 熟附子(3克) 細辛(2克) 羌活(3克) 防風(fēng)(3克) 川芎(3克) 煨生姜(3克)
【功用】助陽益氣,解表散寒。
【主治】陽氣虛弱,外感風(fēng)寒表證。癥見惡寒發(fā)熱,熱輕寒重,無汗肢冷,倦怠嗜臥,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
【組方特點】本方解表藥與益氣助陽藥同用,助陽益氣,助正達邪,且汗不傷正,補不礙邪。
4.麻黃細辛附子湯 ☆ 《傷寒論》
麻黃細辛附子湯,發(fā)表溫經(jīng)兩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陰反熱曷能康。
【組成用量】麻黃去節(jié),二兩(6克)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克) 細辛二兩(3克)
【功用】助陽解表。
【主治】素體陽虛,外感風(fēng)寒表證。癥見發(fā)熱,惡寒甚劇,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脈沉微。
【組方特點】本方以散寒解表與溫里助陽合法,辛溫并用,散不傷正,助陽解表。
【鑒別】麻黃細辛附子湯與再造散均用附子、細辛,皆能助陽解表,用治陽虛外感風(fēng)寒表證。但麻黃細辛附子湯藥僅三味,主治陽虛感寒、太少兩感之證;再造散不用麻黃,取羌、防、桂、辛及參、芪、附等助陽益氣之品相合,散寒解表與助陽益氣兼顧,兼具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故用治陽虛氣弱、復(fù)感風(fēng)寒之證。
5.加減葳蕤湯 ☆ 《重訂通俗傷寒論》
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
草棗薄荷共八味,滋陰發(fā)汗此方魁。
【組成用量】生葳蕤二錢至三錢(9克) 生蔥白二枚至三枚(6克) 桔梗一錢至錢半(4.5克) 東白薇五分至二錢(3克) 淡豆豉三錢至四錢(12克) 蘇薄荷一錢至錢半(4.5克) 炙甘草五分(1.5克) 紅棗二枚
【功用】滋陰解表。
【主治】陰虛外感風(fēng)熱證。癥見頭痛身熱,微惡風(fēng)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干,舌紅脈數(shù)。
【組方特點】本方辛涼解表與甘平養(yǎng)陰合法,汗不傷陰,滋不礙邪。
6.蔥白七味飲 ☆ 《外臺秘要》
蔥白七味外臺方,新豉葛根與生姜,
麥冬生地千揚水,血虛外感最相當(dāng)。
【組成用量】蔥白連根切,一升(9克) 干葛切,六合(9克) 新豉一合(6克) 生姜切,二合(6克) 生麥門冬去心,六合(9克) 干地黃六合(9克) 勞水八升,以勺揚之一千遍。
【功用】養(yǎng)血解表。
【主治】血虛外感風(fēng)寒證。病后陰血虧虛,調(diào)攝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復(fù)感風(fēng)寒,頭痛身熱,微寒無汗。
【組方特點】本方發(fā)散解表與滋陰養(yǎng)血合法,邪正兼顧,汗不傷血。
【使用注意】服法中有服藥后“相去行八九里,如覺欲汗,漸漸復(fù)之”,意為不可溫覆過早,以免汗出過多。
【鑒別】蔥白七味飲與加減葳蕤湯均系滋陰養(yǎng)血藥與解表散邪藥同用之方。蔥白七味飲系補血藥與辛溫解表藥并用,為治血虛外感風(fēng)寒證之代表方,臨床應(yīng)用以頭痛身熱、惡寒無汗、舌淡苔白、脈虛緩,兼見血虛或失血病史為主要依據(jù);而加減葳蕤湯是補陰藥與辛涼解表藥合用,為治陰虛外感風(fēng)熱證之代表方,臨床應(yīng)用以身熱頭痛、微惡風(fēng)寒、心煩口渴、舌紅脈數(shù)為用方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