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中水系統安裝

一、中水管道安裝

1.示意圖和現場照片

管道安裝示意圖和現場照片分別見圖1-29和圖1-30。

圖1-29 管道安裝示意

圖1-30 管道安裝現場照片

2.注意事項

①中水給水管道不得裝設取水水嘴。便器沖洗宜采用密閉型設備和器具。綠化、澆灑、汽車沖洗宜采用壁式或地下式的給水栓。

②中水管道不宜暗裝于墻槽內時,必須在管道上有明顯且不會脫落的標志。

3.施工做法詳解

工藝流程:預制加工→干管安裝→立管安裝→支管安裝→閉水試驗。

(1)預制加工

根據管道設計圖紙結合現場實際,測量預留口尺寸,繪制加工草圖,注明尺寸。然后選擇管材和管件,進行配管和預制管段。預制管段應注意以下事項:

①塑料管切割宜使用細齒鋸,切割斷面垂直于管軸線。切割后清除掉毛刺,外口銑出15°角;

②承插口黏合面,用棉布擦去塵土、油污、水漬或潮濕,以免影響粘接質量;

③粘接前應對承插口試插,并在插口上標出插入深度;

④涂抹黏合劑時,先涂抹承口后涂抹插口,隨后用力沿管軸線插入,操作時可將插口端稍作轉動,以利黏合劑分布均勻,粘接時間需30~60s,粘牢后立即將溢出的黏合劑擦掉;

⑤若多口粘接時,應注意預留口的方向,避免甩口方向留錯。

(2)干管安裝

首先根據設計圖紙要求的坐標標高,預留槽洞或預埋套管。埋入地下時,按設計坐標,標高,坡向、坡度開挖槽溝并夯實。采用托、吊管安裝時,應按設計坐標,標高,坡向做好托、吊架。施工條件具備時,將預制加工好的管段,按編號運至安裝部位進行安裝。各管段粘接時,必須按粘接工藝依次進行。全部粘接后,管道要直,坡度要均勻,各預留口位置要準確。

(3)立管安裝

首先按設計坐標要求,將洞口預留或后剔,洞口尺寸不得過大,更不可損傷受力鋼筋。安裝前清理場地,根據需要支搭操作平臺。將已預制好的立管運到安裝部位。首先清理已預留的伸縮節,將鎖母擰下,取出U形橡膠圈,清理雜物。復查上層洞口是否合適。立管插入端應先畫好插入長度標記,然后涂上肥皂液,套上鎖母及U形橡膠圈。安裝時先將立管上端伸入上一層洞口內,垂直用力插入至標記為止(一般預留脹縮量為20~30mm)。合適后即用自制U形鋼制抱卡緊固于伸縮節上沿。然后找正找直,并測量頂板距三通口中心是否符合要求。無誤后即可堵洞,并將上層預留伸縮節封嚴。

(4)支管安裝

首先剔出吊卡孔洞或復查預埋件是否合適。清理場地,按需要支搭操作平臺。將預制好的支管按編號運至場地。清除各粘接部位的污物及水分。將支管水平初步吊起,清除粘接部位的污物及水分。將支管水平初步吊起,涂抹黏結劑,用力推入預留管口。根據管段長度調整好坡度。合適后固定卡架,封閉各預留管口和堵洞。

(5)閉水試驗

排水管道安裝后,按規定要求必須進行閉水試驗。凡屬暗裝管道必須按分項工序進行。衛生潔具及設備安裝后,必須進行通水試驗。且應在油漆粉刷最后一道工序前進行。

4.施工總結

①中水高位水箱應與生活高位水箱設在不同的房間內,如條件不允許只能設在同一房間時,與生活高位水箱的凈距離應大于2m。

②中水管道與生活飲用水管道、排水管道平行埋設時,其水平凈距離不得小于0.5m;交叉埋設時,中水管道應位于生活飲用水管道下面,排水管道的上面,其凈距離不小于0.15m。

二、中水處理工藝

1.處理工藝流程圖

生活排水和二級污水廠出水作為中水水源的處理工藝流程分別見圖1-31和圖1-32。

圖1-31 生活排水作為中水水源的處理工藝流程

圖1-32 二級污水廠出水作為中水水源的處理工藝流程

2.注意事項

①中水管道嚴禁與生活飲用水給水管道連接。

②中水管道不宜暗裝在墻體和樓面內。

③中水管道、設備及受水器具應按規定著色,以免誤飲、誤用。

3.施工做法詳解

工藝流程:中水處理工藝→中水處理工藝流程及工藝選擇→中水處理設備。

(1)中水處理工藝

為了將污水處理成符合中水水質標準的出水,一般要進行以下三個階段的處理。

①預處理階段。預處理階段主要有格柵和調節池兩個處理單元,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中的固體雜質和均勻水質。

②主處理階段。主處理階段是中水回用處理的關鍵,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

③后處理階段。后處理階段主要以消毒處理為主,對出水進行深度處理,保證出水達到中水水質標準。

(2)中水處理工藝流程及工藝選擇

中水處理流程的選擇,取決于中水水源的水質及用水要求。此外,還應進行技術經濟比較,確定最佳處理方案。確定工藝流程時,必須掌握中水原水的水量、水質和中水的使用要求,選擇運行可靠、經濟合理的處理工藝;在選擇工藝流程時,應考慮裝置所占的面積和周圍環境的限制,以及噪聲和臭氣對周圍環境帶來的影響;中水水源的主要污染物為有機物,目前大多以生物處理為主要處理方法。在工藝流程中,消毒滅菌工藝必不可少,一般采用碘、氯聯用的強化消毒技術。

根據中水水源的水質情況,通常采用物化和生物處理工藝。當以較清潔的雜排水作為中水水源時,可采用以物理化學處理為主的工藝流程,當采用以化糞池出水的生活排水為中水水源時,一般用生物處理加后物化處理的組合工藝。利用二級處理廠出水作為中水水源時,處理目的主要是去除水中殘留的懸浮物,降低水的濁度和色度,應選用物理化學處理工藝。

除了以上介紹的基本處理工藝流程外,根據國內外水處理技術的發展狀況,還有一些其他的中水處理工藝流程。

(3)中水處理設備

中水處理設備應根據中水水源和處理后水質要求而選定,一般包括以下設備。

①以生活污水為原水的中水處理流程,應在建筑物排水系統末端設置化糞池。

②以廚房排水為原水的中水處理流程,廚房排水應經隔油池處理后,再進入調節池。

③中水處理系統應設置格柵,以截留水中較大懸浮物。

④在格柵后與處理設備前應設置調節池,調節來水水質和水量。調節池應設有集水坑和排泄管及溢流管。調節池可與提升泵吸水井合建。

⑤中水需進行生物處理時,主要構筑物為生物接觸氧化池。接觸氧化池由池體、填料、布水裝置和曝氣裝置等部分組成。

⑥生物處理后的二次沉淀或物理化學處理的絮凝沉淀,均應設置沉淀池。沉淀池宜用斜板(管)沉淀池或立式沉淀池。

⑦中水經過沉淀后進入過濾池,過濾宜采用接觸過濾或機械過濾。濾料一般采用石英砂、無煙煤、纖維球及陶粒等。

⑧中水處理后,在出廠前必須設有消毒設施。消毒劑一般采用液氯、次氯酸鈉、臭氧、漂白粉、二氧化氯等。

4.施工總結

①中水管道與生活飲用水管道、排水管道平行埋設時,其水平凈距離不得小于0.5m;交叉埋設時,中水管道應位于生活飲用水管道下面,排水管道的上面,其凈距離不小于0.15m。

②中水管道不宜暗裝于墻體和樓板內。如必須暗裝于墻槽內時,必須在管道上有明顯且不會脫落的標志。

三、中水處理站施工

1.示意圖和現場照片

土層除臭結構示意圖和處理站施工現場照片分別見圖1-33和圖1-34。

圖1-33 土層除臭結構示意

圖1-34 處理站施工現場照片

2.注意事項

①中水處理站應設置在所收集污水的建筑物的建筑群與中水回用地點便于連接之處,并符合建筑總體規劃要求。如為單棟建筑物的中水工程可以設置在地下室或附近。

②建筑群的中水工程處理站應靠近主要集水和用水點,并應注意建筑隱蔽、隔離和環境美化。有單獨的進、出口和道路,便于進、出設備及排除污物。

3.施工做法詳解

工藝流程:中水處理站的設置→中水處理站隔音降噪→中水處理站防臭技術措施。

(1)中水處理站的設置

①中水處理站的面積按處理工藝需要確定,并預留發展位置。

②處理站除有設置處理設備的房間外,還應有化驗室、值班室、貯藏室、維修間及必要的生活設施等附屬房間。

③中水處理站如在主體建筑內,應和主體建筑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④必須具備可處理站所產生的污染,廢渣及有害廢水及廢物的處理設施,不允許隨意堆放,污染環境。

(2)中水處理站隔音降噪

中水處理站設置在建筑內部地下室時,必須與主體建筑及相鄰房間嚴密隔開并做建筑隔音處理以防空氣傳聲,所有轉動設備其基座均應采取減振處理。用橡膠墊、彈簧或軟木基礎隔開所有連接振動設備的管道均應做減振接頭和吊架以防固體傳聲。

(3)中水處理站防臭技術措施

中水處理過程中散出的臭氣,必須妥善處理以防對環境造成危害。

①盡量選擇產生臭氣較少的工藝以及處理設備封閉性較好的設備,或對產生臭氣的設備加蓋加罩使其盡量少地逸散出來。

②對不可避免散出的臭氣及集中排出的臭氣應采取防臭措施。常用的臭味處置方法有以下幾種。

a.防臭法。對產生臭氣的設備加蓋、加罩防止散發或收集處理。

b.稀釋法。把收集的臭氣高空排放,在大氣中稀釋。設計時要注意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c.燃燒法。將廢氣在高溫下燃燒除掉臭味。

d.化學法。采用水洗、堿洗及氧氣、氧化劑氧化除臭。

e.吸附法。一般采用活性炭過濾吸附除臭。

f.土壤除臭法。土壤除臭法的土層應采用松散透氣性好的耕土,層厚500mm,向上通氣流速為5mm/s,上面可植草皮。其方法如下:

Ⅰ.直接覆土,在產生臭氣的構筑物上面直接覆土,其結構為支承網、礫石,透氣好的土壤,土壤上部植草綠化;

Ⅱ.土壤除臭裝置,用風機將臭氣送至土壤除臭裝置。

4.施工總結

①處理間應考慮處理設備的運輸、安裝和維修要求。設備之間的間距不應小于0.6m,主要通道不小于1.0m,頂部有人孔的建筑物及設備距頂板不小于0.6m。

②處理工藝中采用的消毒劑、化學藥劑等可能產生直接及二次污染,必須妥善處理,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

③處理間必須設有必要的通風換氣設施及保障處理工藝要求的供暖、照明及給排水設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凰县| 竹溪县| 正蓝旗| 唐海县| 哈巴河县| 安顺市| 阿拉尔市| 万年县| 丰都县| 新源县| 永吉县| 康马县| 精河县| 环江| 平乡县| 潜山县| 鹤壁市| 剑阁县| 高陵县| 丹凤县| 汉中市| 米脂县| 普安县| 莲花县| 同仁县| 新田县| 金溪县| 来安县| 仁布县| 东阿县| 临漳县| 水富县| 喜德县| 会昌县| 会昌县| 合作市| 江门市| 汪清县| 安达市| 礼泉县| 南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