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用愛打下溝通的基礎

青春期是人生旅途中一個非常美妙、奇異、燦爛的時期,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正欣喜地體驗著自我意識的覺醒,體驗著成長的喜悅,成人心態在他們內心正迅速膨脹。這個時候,家長除了要關注孩子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穿暖、成績有沒有下滑外,還要關注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心理上的微妙變化,并順著孩子的這些微妙變化而適時地改變自己說話做事的風格,調整“以往的教育方式”,為青春期的溝通打下良好的基礎。

1 不要因為工作將孩子遺忘

情景模擬

媽媽:“有事兒給我打電話,我走了!”

孩子:“媽媽,等一等!下個禮拜學校有畫展,里面也有我的畫,你來看嗎?”

媽媽:“我要去香港出差,讓你外婆來吧!”

孩子:“那還是算了吧……”

媽媽:“對了,媽媽剛給你交完學費,這是兩張卡,一張銀行卡,一張電話卡,你拿著。錢用完了就給我打電話,卡上就會有錢的。”

孩子:“哦。”

媽媽:“行,那我走了,有事兒聯系。”

孩子:“再見。”

智慧點撥

上述孩子缺少與父母最起碼的溝通,溝通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而現在,很多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父母沒有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些孩子甚至因為無話可說而不愿與父母同桌吃飯……

特別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大了,不用像小時候一樣陪著孩子一起玩兒、一起游戲了。其實不然,雖然孩子長大了,但是他們畢竟還是孩子,可以說,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陪伴,更需要家長與他們溝通。與家長的親密關系,會讓孩子的滿足感、安全感、自豪感都非常的強。所以,家長不要因為工作繁忙而將孩子遺忘,使他們從心底產生隔閡。

暑假,或者孩子的其他假期里,他們的業余時間多,精力充沛,是與孩子進行溝通的好時機。家長應多抽一些時間跟孩子一起“玩”,從而“寓教于樂”。許多父母希望改變自己,多陪孩子玩玩,但是,卻總是力不從心。其實關鍵問題在于父母是否有心,同時是否懂得安排時間與孩子交流。

★找時間和孩子一起走進人文世界

人文世界是非常精彩的,孩子的人文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家長不知道和孩子的溝通從何開始,不妨就和孩子一起走入人文世界吧!陪孩子一起去圖書館、電影院、博物館;也可以在閑暇時候和孩子一起讀一本好書,畫一幅充滿想象力的圖畫,討論一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組織一次短途旅行

生活是忙碌的,現在工作的快節奏和生活的壓力,使很多家長無暇和孩子及時交流,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其實父母大可以在星期天或節假日的時候,選擇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進行一次短途旅行或爬山、野餐等活動,創造機會讓父母與孩子敞開心扉暢談,宛如朋友一樣進行真誠交流,給孩子提供終身受用的精神滋養。這是為人父母的職責和義務,也是建立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的基礎。

如果覺得去博物館、出門旅行之類的溝通形式不能經常進行,那么在生活中有些小方法可以試一下:

★在孩子的床邊停留一會兒

每天在孩子睡覺之前,父母可以和孩子說說話,對孩子講講在這一天中發生和遇到的事情,講解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如孩子喜歡汽車,不妨陪孩子聊聊汽車的發明、汽車的分類。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青春期的孩子學習任務比較重,所以很多父母從孩子一回家就把他趕進書房,只要他學習好,家務事一概不用孩子插手。殊不知,一方面,孩子本身需要休息;另一方面,犧牲了和孩子溝通的寶貴時間。孩子放學后,對他一整天的學習過程及生活中的煩惱其實都需要向人傾訴,所以,在家的時候,父母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幫著拿拿東西呀,擇菜呀,剝蒜呀,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問問孩子今天在學校的情況,而此時的孩子處于放松狀態中,也比較容易溝通。

另外,也可選些孩子和父母都能做的運動,例如:打球、游泳、放風箏等,孩子喜歡,父母也可以在鍛煉身體的過程中,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2 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情景模擬

媽媽:“星期天是你的生日,媽媽給你200元的預算,你自己決定怎樣過生日。”

孩子:“真的嗎?”

媽媽:“當然是真的。”

孩子:“那好,我要約上我的好朋友到香山公園去玩,聽說紅葉已經紅了!”

媽媽:“不行!跑那么遠,多危險!”

孩子:“不會的,您用車送我們去,五六點的時候,我們在公園門口等您,您再接我們回來。”

媽媽:“那也不行,萬一出點事兒怎么辦。我看還是在餐廳請你的朋友們吃一頓算了!”

孩子:“每年都在餐廳過,一點意思都沒有!算了,星期天我哪兒也不去了,過不過生日都無所謂!”

智慧點撥

父母與孩子之間往往有太多的不同看法,如果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那就無法達成一致,更別說順暢溝通了。為什么不嘗試一下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事情呢?說不定事情就能得到圓滿解決!

★真誠地與孩子一起商量

有些父母表面上與孩子協商,實際上自己已經拿好了主意,最后還是按自己的想法來辦,而不管孩子的意見是否合理。這樣的結果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虛偽,讓孩子反感。因此,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的首要前提是,一定要本著誠心的原則,如果孩子真的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和有建設性的意見,父母一定要接納和采用。要知道,孩子可不是傻瓜,他能夠很容易地看出父母是否誠心,是否真的在跟自己商量。只有真正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見,父母才能夠更好地與孩子溝通。

★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

《德國孩子的“愛情”》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德國男孩愛上了同班一個16歲的中國女孩,男孩因為女孩生病未到校而情緒非常低落,他告訴母親自己愛上了那個女孩,想要和女孩結婚。男孩的母親并未斥責他,而是和顏悅色地說:“那好啊,但結婚要有禮服、婚紗、戒指,要有自己的房子、花園,還要花許多錢。可是你現在什么也沒有,連讀書都是媽媽給你付的學費。你要和這位可愛的中國女孩結婚,從現在起就得努力學習,將來拿上博士文憑,才有希望得到這一切。”那位男孩聽后,擦干眼淚非常認真地讀起書來。

其實,每一位家長都曾從花季般的年齡走過,也經歷過許多同樣的“成長的煩惱”,如果孩子的想法真的是錯誤的、需要修正的,那么在溝通的過程中,為了能夠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成人的觀點,最好就從孩子的角度上,將心比心地進行勸導。

以開篇母子間的對話為例,母親如果可以從孩子的角度進行勸導,也許事情就不會弄得不歡而散了。

孩子:“我要約上我的好朋友到香山公園去玩,聽說紅葉已經紅了!”

媽媽:“不行!跑那么遠,多危險!”

孩子:“不會的,您用車送我們去,五六點的時候,我們在公園門口等您,您再接我們回來。”

媽媽:“你為什么那么想去香山?”

孩子:“我們幾個其實以前早就約好了,有機會要去爬香山,這不是個好機會嗎!”

媽媽:“哦,原來你早就想去了!可是你們自己去媽媽不放心,你看這樣好不好,爸爸媽媽和你們一起去香山!”

孩子:“別,他們該笑話我了!這么大了,爹媽還在后面跟著!”

媽媽:“嗯,這倒也是。你看這樣行不行,我們和你們分開玩,你們爬山,我們去植物園。這樣你的同學也不會笑話你,如果你們遇到緊急情況需要幫助,我們就在附近,可以隨時趕到!”

孩子:“這倒是個兩全其美的主意,好吧,就這么辦!”

媽媽:“那媽媽明天去買點你們愛吃的零食、飲料,讓我兒子在香山過一個難忘的生日!”

孩子:“媽媽萬歲!”

在溝通的過程中,作為父母不一定非得硬性要求孩子按父母的想法做事,其實孩子都是懂道理的,他們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處事方式,這個時候,家長最好將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平心靜氣和孩子一起商量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3 引導孩子參與聊天

情景模擬

媽媽:“作業做完了嗎?”

孩子:“做完了。”

媽媽:“今天在學校里表現怎樣?”

孩子:“一般吧!”

媽媽:“老師有沒有對你說什么?”

孩子:“沒有。”

媽媽:“那學校里一點事情都沒有嗎?”

孩子:“每天都一樣,有什么好說的。”

智慧點撥

現代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可以聊的話題太少了。尤其孩子到了青春期,許多父母除了例行公事地詢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及學習成績外,幾乎沒有什么可聊的。無怪乎,許多家長發出這樣的感嘆:“孩子越大越不喜歡跟我聊天了,難道我這么招人討厭嗎?”

事實上,許多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最習慣于對孩子說的話總是:“早點回家,不要去網吧玩!”

“在學校聽老師的話!”

“上課時認真聽講!”

“好好學習,考上大學!”

似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話題總是局限于孩子的學習方面,當然,對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學習確實是非常需要關注的,但這必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與父母溝通的愿望,他們寧愿把自己的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也不愿意告訴父母,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及困難時,他們更加不愿意向父母訴說,怕父母責罵自己,這樣,親子之間的溝通就越來越少,彼此之間的隔膜就產生了。

實際上,這是父母的問題。如果父母不把焦點指向孩子的學習,而是多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心理、情感狀況,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那么,親子之間的關系就會越來越融洽。

除了學習以外,孩子在學校里每天都會遇到一些新鮮事,父母可以讓孩子把每天的新鮮事講給自己聽。另外,諸如孩子與同學之間的事情,孩子外出發生的事情等。總之,聊天話題忌諱總是孩子的學習。

★引孩子參與聊天的技巧

當然,在與孩子聊天的時候,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有些父母習慣于生硬地向孩子發問:

“今天學校里有什么新鮮事呀?”

“今天老師說什么了?”

這種問題,孩子容易給出消極的回答,比如,“沒什么事。”“沒說什么。”這樣,交流就會停止。

如果父母能夠先觀察一下孩子的表情,針對孩子的不同表情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開口說話,這樣的聊天往往進行得比較順利。

當發現孩子回家時比較興奮,你就可以微笑著問:“今天怎么這么高興,是不是學校里發生了什么令人高興的事,說來聽聽?”

當發現孩子回家時比較沮喪,你就可以關切地問:“你是不是心情不好?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難和問題,需要我幫忙嗎?”

當發現孩子與人打架或者脾氣比較大的時候,不要氣急敗壞,而要平靜地問:“哎呀,什么事情讓你這么生氣,說來聽聽?”

這種形式的問題因為關注了孩子的情感,往往比較容易引導孩子做出積極回答。

另外,父母在引導孩子聊天的時候,可以故意制造一點兒神秘感,激發孩子的興趣。比如:“我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竟然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我去學校找你們老師,他跟我講了一個你的秘密。”

“我們單位今天發生了一件好笑的事情。”

“你知道嗎?原來你爸爸也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這種神秘感較強的語言往往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主動參與到聊天當中來。當然,父母要學會變換不同的語言和語氣,不要老是使用同一種句式。只要父母抱著友善、平等的態度,主動去了解孩子,主動引導孩子聊天,就能讓孩子在聊天的過程中傾訴內心的想法與情感,實現情感的溝通,融洽親子關系。

★聊天時間

現代生活中,往往孩子還沒有起床,父母已經上班走了;孩子在學校上課時,父母也在忙。由于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沒有時間管教孩子,只有吃飯的時候才可能在一塊。聰明的父母會把這個有限的時間作為與孩子溝通的好機會。

但是若利用孩子吃飯的時間,對子女活動、交友等他們不想說的話題刨根問底、喋喋不休就欠妥了。不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會挫傷孩子的自尊,擾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秩序。

家長還應該注意其它時間的選擇,可在晚上睡覺前跟孩子聊些心事,但是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

★聊天內容

男孩子寬厚、直爽,心里有話相對容易坦誠地講出來;女孩子愛面子、害羞、情感細膩,于是想得比較多,心里話一般不輕易對別人講。所以與男孩子聊天,要觀點明確,說話不拖泥帶水;與女孩子聊天時則可以從她們的興趣入手來拉近距離。總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聊天方式和內容對親子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值得家長注意的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他們就不再每一件事都依賴父母了。這時候他們要求獨立的愿望比較強烈。同這樣的孩子談心交友,首先應該肯定他們爭取獨立的愿望。在處事方法上盡量以朋友的口吻給他們提建議,告訴他們這只是參考意見,并鼓勵他們遇到事情時勇于自己做出選擇,敢于承擔責任。信任是父母與這些孩子交往時必須要注意的最重要的準則。

聊天時,除了以孩子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為中心進行交談外(當然,有家長和孩子都感興趣的話題更好。這類話題交談最容易產生共鳴,也便于掌握孩子的思想動向),還可以“規定”:不許說孩子,不許說家庭,更不許說學習,以及孩子所討厭的事情,就只說父母今天做的工作或者給孩子聊聊今天見到的事情等。

★聊天態度

與孩子聊天時,語氣要親切自然,態度要誠懇,切忌一邊跟孩子說話,一邊做其它的事情。語氣親切自然才能讓他們感覺無拘無束,感到父母是他的朋友,這樣他才會把心里話告訴父母。

此外,家長還可以針對孩子一段時間遇到的事情或者可能有的心事與他聊天,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小的時候有過的苦惱,以及自己后來解決的過程,通過這種推心置腹的方式自然能夠拉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距離,實現較好的溝通。

4 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

情景模擬

媽媽:“出去干嗎?”

孩子:“和朋友約好了去打球。”

媽媽:“你那些朋友,沒有一個是成績好的,少跟他們來往。”

孩子:“打打球有什么關系……”

媽媽:“打球,打球,我看你的成績就是打球打壞的!”

孩子:“根本是兩碼事兒……”

媽媽:“你的心思全都不在學習上,還想考重點高中,癡人說夢!”

孩子:“好好好,我是‘癡人’,以后我就這樣兒了,中考也不參加了,行了吧!”

智慧點撥

教育專家指出,父母的態度會影響青春期孩子的學習、行為與道德的發展。

大部分父母會認為:孩子的不良行為令自己對孩子評價和態度不佳,而且自己對孩子的評價很公正,同時自己對孩子的不良評價和態度并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父母的態度在先?還是孩子的智力水平在先?這兩者的關系遠比人們認識的要復雜得多。

父母的態度與孩子的智力水平互為因果關系。父母或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智力與能力是有巨大影響的。即使孩子真的差一些,父母如果能以較好的、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更多地給孩子積極的評價,那么孩子的態度常常是積極的,對周圍事物的看法也是樂觀與自信的。孩子會認為他人希望自己在學業上有所成就,而這種希望往往就會變為現實。消極的態度與評價只能使孩子的信心更差,使孩子更不敢或不會努力,其結果將使孩子的智力與能力水平更差。

其次,父母的態度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還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與道德發展。當孩子步入青春期,他們會遇到很多需要自己處理的事情,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他們的行為會受到父母態度的影響。父母是用溫和的態度鼓勵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還是限制孩子的交往,其結果是不一樣的。父母是有意讓孩子在某種環境受到挫折,得到鍛煉,還是把孩子保護起來,害怕孩子受到挫折;當孩子受到挫折時是幫助、鼓勵孩子,還是諷刺、嘲笑、忽視孩子,甚至讓孩子在挫折面前逃避,都將對孩子產生重大的影響。

胡麗的孩子十分聰明、乖巧,學習成績不冒尖但也不算壞,胡麗從來也沒有多費過心,別人也都夸她的孩子聰明、懂事,胡麗也曾很驕傲、自豪。可是等孩子上初中后,學習成績就一落千丈,而且逆反心理也特別強。

胡麗仔細反思,她感覺是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出了問題,對孩子的態度越差孩子的成績也就越下滑。胡麗找到了真正的原因,決定改正自己的態度,對孩子保持溫和的態度。

此后,不論孩子做什么,胡麗總是用耐心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

兩個月過去了,奇跡出現了,孩子與胡麗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孩子不再與她作對了,有什么事還會主動請教她,也知道關心人了,不再發脾氣了。星期天胡麗去值班的時候,還會囑咐她說:“媽媽,你放心吧,在家我會管好我自己的,路上要小心。”另外,孩子寫作業也比以前快多了,也知道努力了,每到周末都會請爸爸給他輔導物理、數學等科目。

父母對孩子持消極、粗暴的態度,就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向不良或不健康的方向發展,父母對孩子持積極、溫和的態度,就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向健康的方面發展。只有在父母溫和的態度下,在父母的鼓勵與幫助下,孩子才能在青春期建立起較好的自我評價與自我意向,從而很好的發展自主能力、獨立能力與其他社會能力,為其順利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父母應如何保持溫和的態度呢?

★要學會對孩子的錯誤“冷處理”

父母打罵孩子常常是“情急之下”所為,因此,要學會“冷處理”。所謂“冷處理”就是在自己著急、上火、生氣的時候盡量不要教育孩子,自己先消消氣,等自己的心情平靜了,再去教育孩子。當孩子生氣、激動時,也不適宜進行教育,應該等孩子平靜下來后,再用溫和的態度進行教育。這樣才能防止粗暴型教育,才能冷靜地、客觀地處理孩子的種種問題。

★父母要控制情緒,平衡心態

千萬不要失去控制對孩子大吼大叫,應冷靜地分析一下孩子的意見是否正確。假如是正確的,就要給予支持;假如是錯誤的,父母應用溫和的態度和孩子一起仔細分析問題,要傾聽孩子的意見,不然會使孩子形成沉默寡言的孤僻性格。

★不要讓自己的壞情緒感染到孩子

父母還應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消極的情緒,那樣會使孩子處在一種不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受到父母消極情緒的影響而導致情緒上也發生壞的變化。

5 把“下命令”變成“提建議”

情景模擬

媽媽:“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趴著寫作業,你怎么又趴下去了?快挺直腰板!”

孩子下意識地挺直了腰板。

(十五分鐘后)

媽媽:“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呀?讓你不要趴著寫作業,總是不聽。”

孩子:“知道了,媽媽。你煩不煩呀!”

媽媽:“還嫌我煩了!我這是為誰好呀?以后變成駝背、近視眼看你怎么辦?”

孩子:“駝背就駝背,近視眼就近視眼!”

媽媽:“什么?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呀?真是無可救藥了!”

孩子:“我本來就沒什么出息嘛!”

媽媽:“真是白養了你,早知如此,就不應該生你!”

孩子:“我又沒叫你生我。”

媽媽:“你……”

智慧點撥

類似上面這樣的事情會經常在家庭中上演。父母本來都是好意,都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不要做什么,告誡孩子應該怎樣做才好。但是,許多父母卻不知道怎樣來表述自己的建議,往往把好好的一個建議,變成一種命令與強迫。結果,碰上逆反情緒很重的青春期孩子,不但不領情,反而對父母產生了對抗心理,使許多父母整天哀嘆“可憐天下父母心”。

實際上,父母只要轉變一下表述的方式,嘗試用提建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往往能夠接受。

15歲的菁菁收到了一封情書,她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把情書藏在了書包的內袋里。但是,敏感的媽媽還是察覺到了異樣。因為,家里經常會出現奇怪的電話,當媽媽接起的時候,電話總是斷了。當菁菁接電話的時候,總是神神秘秘的,有時候聲音特別輕,有時候則說讓對方明天再打。

這天晚飯后,家里又接到了這樣的電話。菁菁跑到了自己房間里去接電話。

媽媽對爸爸說:“女兒可能早戀了,怎么辦呢?”

爸爸說:“那可真是件棘手的事。但是,我覺得你應該鎮定。千萬不要批評她,有人喜歡你女兒,說明你女兒比較優秀嘛!”

“你別瞎說,我晚上得找菁菁談談。”媽媽對爸爸說。

晚上,媽媽到菁菁的房間里,菁菁正在看書。

“菁菁,作業做完了嗎?”媽媽問。

“做完了,媽媽。我預習一下明天老師要講的新內容。”菁菁說。

“我女兒真用功。”媽媽禁不住夸獎道。

看到媽媽坐在自己身邊,好像有事要談。菁菁問道:“媽媽,有什么事嗎?”

“哦,”媽媽說,“也沒什么事,媽媽只是想找你聊聊。”

“聊什么呢?”菁菁說。

“媽媽真羨慕你呀!”媽媽故意說。

“我有什么好羨慕的,每天要讀書。”菁菁故意苦著臉說。

“你看,現在你有那么多的朋友,你們可以打電話聊天,媽媽那個時候可根本沒有電話,朋友也很少。”媽媽說。

“哦。”菁菁有些警覺起來。

“你要珍惜同學之間的友情呀!媽媽時常想,小時候要是有那么多的朋友,成年后就是一種財富呀!”媽媽說,“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可以延續一輩子,大家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以后一起上高中、上大學,你想想,多美好呀!”

菁菁也有點憧憬起美好的未來了。

緊接著媽媽又對菁菁說:“孩子,媽媽一向是很開明的,媽媽希望你活潑開朗,希望你多交朋友。但是,媽媽也有個建議,你要不要聽聽?”

“什么,媽媽?”菁菁問。

“媽媽建議你在交友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要與媽媽商量,你現在還是學生,要以學習為重,不能因此荒廢了學業,知道嗎?”

“我明白了,媽媽。”菁菁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媽媽。

“媽媽知道菁菁長大了,媽媽不會干涉你的事情,但是,你自己一定要有個度,知道嗎?”媽媽微笑地征詢菁菁的意見。

“我一定會的。我剛才還在擔心媽媽會怎么對我說呢,現在我知道媽媽是我的好老師。”菁菁調皮地對媽媽說。

一般來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良師、顧問,但不是指揮者、操縱者。父母應該以提建議的方式引導孩子,而不能經常性地下命令。

美國成功學家卡耐基說:“用‘建議’,而不下‘命令’,不但能維護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樂于改正錯誤,并與你合作。”這句話對父母來說也是很好的忠告。

★父母要與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

父母的人生經歷要比孩子廣泛得多,甚至現在孩子的難處自己也曾經經歷過。因此只要認真思考,冷靜處理,就一定能夠給孩子一個好的建議,得到孩子的認可。

★父母要考慮到孩子所處時代的差異

父母在給孩子提建議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時代的發展變化,不能以老眼光來看待現在孩子所遇到的問題,否則即使孩子接受了父母的意見,最終也會埋怨父母,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6 父母應適當反省自己的言行

情景模擬

媽媽:“你這孩子,怎么能欺騙我們呢?”

孩子沉默。

媽媽:“我從小怎么教你的,要誠實,要誠實,怎么你從來不往腦子里進呢?”

孩子:“還說我呢,你不也經常信口胡謅嗎?上回公司想讓你加班,你不就說自己‘生病’了嗎……”

媽媽:“你……”

孩子:“哼……還說我呢……”

智慧點撥

孩子難免會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對于孩子的不足,很多父母都是給予嚴厲責備,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實,孩子身上的不少缺點都是源于父母的過失。“子不教,父之過。”很多父母都熟知這句話,但是,恰恰有很多父母忽視了這句話。不要把孩子的錯誤總歸結到孩子身上,很多時候父母需要不斷地反省自己,發現自身的不足,并改正,才會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孩子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找到一定的根源。孩子交際能力差,不愛說話,必然與父母不敢放手讓孩子去接觸社會、接觸生活有關;孩子懦弱、不自信,必然與父母不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而一味地批評和指責孩子的缺點有關;孩子有暴力傾向,必然與家庭缺乏愛心、缺乏溫暖有關。如果存在以上問題不知道改變,必然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那么,父母應該經常反思什么問題呢?

★是否肯加強學習

教育孩子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是無師自通,或道聽途說就可以做好的,家長應當學習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樹立正確的教子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同時還應建立與孩子共同學習、相互學習,自我改變、自我完善,一起成長的新理念。

★是否成為了孩子的表率

不知道家長們是否認真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孩子之所以會有很多的不良表現,都是因為“榜樣”的原因。孩子可以挑選學校,挑選老師,挑選班級,唯獨不能挑選父母。以孩子打人為例,有關機構做過研究,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尤其是男孩子,碰到一些事情不順自己的心意就大打出手。調查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75%的孩子從小所受的就是“簡單粗暴”,“動輒打罵”的教育。在打罵中長大的孩子,會認為只有武力才能夠解決問題。所以,當他和他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舉起自己的手,對別人使用武力。

所以,為孩子做點犧牲,少玩一會,少看點無聊的馬拉松電視劇,讓孩子安心讀書,不應該嗎?家長對自己放任,不喜歡學習,打麻將、玩撲克,通宵達旦;有的迷戀跳舞、酗酒、賭博,徹夜不歸……己不正,焉能正人?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你教什么,他就跟著學什么。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要學會自我反省,遇到問題先要找尋自身原因,然后再與孩子真誠交流、溝通。

★是否實事求是地為孩子考慮

很多家長的毛病是期望值高,但是抓不到點子上。盲目性充斥在家長的行為中,如盲目和其他孩子攀比,望子成龍;只問結果,不問過程,容易失望,于是搞“反面鼓勵”,又用不好激將法,便走向另一極端;心理暗示變成了濫施壓力,搞得孩子心懷不滿,敢怒而不敢言,以至精神恍惚,效果更差。家長不研究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只顧訓斥打罵,形成惡性循環。于是孩子采取破罐破摔的態度,形成嚴重對立。這就是因為家長沒有充分考慮自己孩子的實際,應該知道:只有切實可行的目標,才能夠對孩子起到督促和鼓舞的作用。

7 了解孩子的另類語言

情景模擬

孩子:“我們班一個同學真惡心,整天對老師PMP!”

媽媽:“什么是PMP?”

孩子:“就是‘拍馬屁’的意思啦!”

媽媽:“現在你們是越來越不好好說話了,我看再這么下去,我就完全聽不懂你在說什么了!”

孩子:“醬紫啊……”

媽媽:“你能不能好好說話!”

孩子:“老土!”

智慧點撥

越來越多家長發現,孩子嘴里不時吐出的字眼讓自己搞不懂,他們擔心:孩子動不動就“886”、“稀飯”、“蝦米”地不好好說話,這會不會影響社會交往?要是把這些網絡詞匯用到作文里,老師看不懂怎么辦?一位媽媽曾擔心地說:“孩子張口就是一些奇怪的詞語,我們根本就聽不懂那些話,很奇怪,為什么好好的‘為什么’,孩子要說成‘為蝦米’,好好的‘這樣子’,孩子要說成‘醬紫’,真是覺得莫名其妙。”

但更多的父母則擔心自己與孩子無法交流。一位爸爸曾說:“兒子今年16歲了,經常會冒出一些自己聽不懂的詞匯,有時候真覺得自己老了,跟不上時代了。這樣下去,真擔心自己無法跟兒子交流、談心。”

相信許多成年人會對一些另類文字看不太懂,但是,孩子們卻樂在其中。其實,孩子們只是用這些另類的語言來體驗時尚的感覺,排解學習的壓力而已,父母不用過于擔心。

網絡語言是一種新鮮的語言,而孩子們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一些專家認為,網絡語言是一種語言實踐,能在學生中間風靡,就說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網絡語言寫出來的東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響了溝通,就失去了語言的意義。同時,父母應該用寬容和理解的心態看待這種現象。縱觀歷史,人類的每一種新文化的興起都會帶來一些新的詞匯。遠的不說,比如近年國內興起的股民專用術語,熊市、牛市等詞匯已經遠遠超出了股市的運用范圍。現在的小孩,都是從讀圖時代長大的,他們需要更加簡單、形象的交流工具。網絡語言的產生與其說是迎合了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說是語言發展的必然。

既然“另類語言”可以增加溝通的樂趣,父母為什么不學習一些新鮮的詞匯,主動使用一些健康而又有意思的詞匯來促進親子溝通呢?

★作為家長,要理解并寬容孩子的另類語言

有時候,孩子運用另類語言來表達,只不過想傳遞一種夸張的態度,比如,“帥呆了!”“你真是美眉哦!”只是這種態度與傳統的表達方式相比較有些夸張而已。作為父母,用不著呵斥或者制止孩子。如果父母持反對的意見,孩子會認為父母是“太老土”、“老古板”,就會在無形中和父母產生一種距離感,父母要想融入到孩子當中就會感覺很困難,跟孩子談心時就更吃力了。

★父母要主動學習并使用一些另類語言

當孩子發現父母也在有意識地學習和使用這些“新新人類”使用的另類語言時,孩子會覺得自己與父母的距離一下子縮短了,親子溝通就會暢通很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悟县| 湘潭县| 临沂市| 安仁县| 封丘县| 图木舒克市| 石阡县| 绥芬河市| 南涧| 曲阜市| 灵寿县| 彭泽县| 泸州市| 鲜城| 麦盖提县| 班玛县| 塔城市| 永吉县| 苏尼特右旗| 白山市| 辽阳县| 屏边| 云南省| 兴仁县| 深圳市| 昆明市| 渝北区| 祥云县| 宜宾市| 永福县| 桃园市| 革吉县| 东平县| 新平| 津市市| 铅山县| 综艺| 普定县| 阆中市| 原平市| 嘉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