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外資的勝利(2)
- 暗涌的資本
- 王旸
- 4990字
- 2017-11-07 16:33:28
除此之外,政府自己的債務和國家經濟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比如,政府的外債得到保障的好處是多種多樣的。外債為政府提供了稅收之外的另一重要資金來源,這使得政府可以通過修建基礎設施促進經濟的成長。此外,有保障的外債可以作為證券流通,這對于當時尚沒有官方貨幣的美國來說也是刺激經濟的“良藥”。這些好處使得美國的國債和美國的經濟關系緊密,如果美國的國債得到保障,那么政府就有能力刺激經濟的發展。美國經濟的好轉又使得海外投資者更愿意投資美國各種各樣的項目。相比之下,如果政府借不到外債,就無法刺激經濟,而經濟的惡化會讓海外投資者對其他項目望而卻步。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良性循環的政府應該有能力、有意愿還債,以此來確保自己的信用。這意味著政府不能長期入不敷出,而是應該在好的時候多多開源節流,以備不時之需。知道政府會還錢的投資者也愿意投資該國國債,這將使得政府有能力刺激經濟,從而使得國內企業容易引入外資。在外資進入后,政府還應該打造一個法制健全的體系,以此來保障外資的權益。在經濟因為外資而得到發展后,外資會得到相應的回報,本地企業會得到長足的發展,政府也會因此獲得更多的稅收,從而有能力還清之前的債務,并打造良好的信用以獲取更多的借貸和投資。
這正是漢密爾頓的理想。在各州通過憲法后,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美國法制健全的體系已見端倪。漢密爾頓在這一過程中居功甚偉,他領銜撰寫的用于支持憲法的《聯邦黨人文集》成為了日后解讀憲法的最重要文獻,而他在紐約州決定是否投票支持憲法的斗爭中也為憲法的通過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在確定了美國的政治框架之后,漢密爾頓的下一個任務是解決獨立戰爭留下的債務問題。在別人看來,這筆巨額債務也許會壓垮“一窮二白”的聯邦政府,但熟知經濟的漢密爾頓看到的是一個機會。漢密爾頓提出的解決方案別出心裁,別人也許會希望新政府背負的債務越少越好,漢密爾頓卻反其道而行之。漢密爾頓提議由聯邦政府來承擔各州在獨立戰爭中背負的債務。把全部債務集中后,聯邦政府將自己收入固定的一部分拿出來逐步償還這些債務;而且,漢密爾頓雖然明知這些債務一文不值,但依然愿意按照紙面價值來進行償還。
漢密爾頓的政策從表面上看是完全不符合邏輯的。新成立的聯邦政府本來就沒錢,為什么要承擔更多的債務?很多遺留的債務已經一文不值,為什么要全額償還?很多債務已經易手,比如很多士兵迫于生計已經把它們廉價變賣,現在政府為什么要彌補投機者而非士兵的損失?
漢密爾頓的計劃妙就妙在,雖然和常人想法完全相反,卻極有效率地解決了美國面臨的諸多問題。漢密爾頓之所以要讓美國聯邦政府在沒有錢的時候先承擔各州更重的債務,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確保這些債務不會影響美國經濟的發展。如果各州只負責自己的債務,那么有些州可能會選擇賴賬,這會影響整個美國的形象。除此之外,有些州還會選擇“損人利己”,漢密爾頓本人居住的紐約州就是如此。紐約州地理位置優越,大量海外貨物都是先到紐約州再流入其他州,而紐約州正是利用了這一點,開始在轉售進口產品的時候收取重稅來榨取那些內陸州的收入以還清自己的債務。很顯然,這樣的舉動雖然利于紐約州,對整個美國的經濟卻是不利的。
與其如此,還不如讓聯邦政府統一來負責債務。鑒于18世紀政府的收入大多來自貨物的進口稅,這也意味著美國經濟越好、貿易越發達,政府的收入就越高。和州政府各自為政相比,聯邦政府統一還債可以確保不會出現紐約州這種為了還債而影響美國整體經濟的事情。只要聯邦政府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債務再多也有還完的一天。對于投資者來說,他們看到的是一個有意愿還債的政府,而且這個政府甚至愿意犧牲自己眼前的利益也要維護債券的價值。如此一來,債務反而變成了好事,因為其可以幫助美國樹立“一諾千金”的形象,又能幫助美國聯邦政府從各州政府手中奪權、完成美國的真正統一。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漢密爾頓不惜損害很多老兵的利益。漢密爾頓深知很多老兵為了美國的獨立放棄了家業,又因為國會囊中羞澀而未能得到適當的補償,最終在窮困潦倒之際不得不廉價出售了自己手中的國債。
雖然從道義上來說這讓人很難接受,但漢密爾頓知道這樣做是必需的。在很大程度上,債券之所以有價值就是因為其能夠在證券市場上自由買賣。如果政府有權以道德和法律標準干涉債券的交易,甚至強迫那些被認為不符合標準的買家必須把利潤吐出來還給善良無邪的賣家,那么債券市場將無法正常運轉。如果政府有了這樣的權力,投資者們無法預料政府是否會濫用這樣的權力,也無法知道自己的行為在未來是否會被視為是“不道德、不合法”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讓投機者把自己的債券返還給老兵和紐約州之前沒收英國人的財產的性質是一樣的。這些行為可能是正義的,但有著太多被濫用的可能性,而且它們都影響了投資者的資產的安全性。如果無法保證投資者們的權益,美國將失去了投資者們的信賴,而這將使得美國各級政府和私人企業無法利用美國的各類資源來開發美國的巨大潛力,從而影響美國的崛起。在權衡各種利弊之后,漢密爾頓最終決定犧牲老兵的利益,以此來確保美國證券市場的運轉。
為了讓投資者放心借貸給美國政府的錢不會被濫用,漢密爾頓還打造了美國的首家中央銀行——美國第一銀行。這家銀行負責為美國政府提供全套的財政服務,但銀行的股份只有20%歸美國政府所有,而這20%的款項還大多是來自海外投資者的借款。銀行剩下的80%的資金來自于私人投資者,而這些投資者亦大多來自海外。
這也就是說,漢密爾頓為了奠定海外投資者的信心,寧可把美國中央銀行這樣注定賺錢的“肥肉”拱手相讓。在漢密爾頓的計劃中,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奠定海外資本對于美國的信心。讓美國政府首先能夠借到錢并正常運轉是漢密爾頓計劃的第一步,在此之后,漢密爾頓還希望能夠借助海外資本,以此來幫助美國實現“工業興國”。
漢密爾頓意識到,美國雖然可以依靠和英國的貿易以及吸引外資得到大量的收入,但這并不是長久之道。一直以來,英國都竭力將美國打造成一個原材料來源地。當美國是大英帝國的一份子時,這樣的經濟模式無可厚非,而且充分利用了美國地大物博的特性。但在美國獨立之后,美國突然發現自己不該完全依賴于英國的工業。在和英國對抗的幾年間,美國物資極度匱乏,往往陷入人多槍少的窘境。這使得華盛頓、漢密爾頓等參與軍隊指揮的政要意識到,一個國家必須有著堅實的工業基礎才能算是真正的獨立。
在美國和英國恢復和平狀態之后,很多人認為兩國的關系又可恢復正常化,美國可以再次成為原材料的輸出者。但華盛頓等人明白,這不過是權宜之計,任何國家想要維護自己的主權,就不能完全依賴于另一個國家。所以,華盛頓在自己就職之時特意穿上美國制造的衣服,以此來呼吁眾人支持民族工業。
但僅僅有總統的呼吁是不成的,發展工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漢密爾頓正是希望能夠通過建立美國政府的信用來增加各國投資者對美國私有企業的信任,以此來吸引外資,是美國最終成為可以和英國媲美的工業強國。由于當時美國面臨的問題是投資不足,因此漢密爾頓并未對投資和熱錢進行分別,而是堅信資本是多多益善,任何形式的外資都能幫助美國發展。
漢密爾頓的體系聽起來雖然完美,但有不少反對者。這些人認為,美國政府絕對不能直接投資私人企業、促進工業。實際上,很多人甚至懷疑政府是否應該促進工業。雖然有著諸多的反對者,但總體來說漢密爾頓的體系得到了貫徹,美國的私人企業也在政府財政體系得到穩固后蓬勃發展,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國投資者對于漢密爾頓體系的信任。
在實施來這許多措施之后,漢密爾頓的成績究竟如何呢?雖然當時很多人對漢密爾頓的政策頗有微詞,對于美國的發展來說,漢密爾頓幾乎是彈無虛發,每一個政策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美國信用方面,漢密爾頓讓聯邦政府從州政府那里接手國債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美國的信用從不受歡迎成為了世界各地資本市場的寵兒。由于美國政府規范的還款計劃,美國全新國債在發行后不但吸引了國內投資者,在海外也受到了極大的歡迎,連英國和荷蘭市場也可以自由交易。
當時,利息可以看出投資者對于一個政府的信心。如果一個國家被視為有信用,那么其相對安全的國債的利息也該比那些相對不穩定的國家要低才對。在漢密爾頓的領導下,美國成功將自己的國債利息從6%降至4%,這使得美國從一個不被信任的殖民地一舉成為了可以和歐洲大國媲美的國家。
由于國債交易興隆,美國證券市場的規模開始擴大。可以說,美國是先有了聯邦債券再有的證券市場,聯邦債券的橫空出世也間接打造了日后的華爾街。由于漢密爾頓設計的國債有美國聯邦稅收作為固定的資金來源,資金充沛的政府還將稀有的銀幣作為利息發放給投資者,而投資者可以將這些銀幣作為可以在全國流通的貨幣或抵押物,這樣解決了美國國內貨幣不足的問題,刺激了美國經濟。
美國國內經濟繁榮直接使得美國政府的收入增加,從而使得美國的信用更加穩如磐石,也使得美國政府有了更充沛的資金以建造燈塔等可以促進貿易的基礎設施。除此之外,不斷發展的美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商在美國購置資產、投資企業,其中很多資金直接投入了修建運河、道路等基礎建設中,這使得美國的商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進入了良性循環。
此時,美國對于國外資產的保護并不完美。聯邦政府的出現和漢密爾頓等有識之士的努力雖然打造了一個相對注重保護私人資產的框架,但美國很多地方依然對國外資本頗有偏見。比如在紐約州,擁有美國資產的外國人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這樣的法律雖然隨著美國的發展和對資金的需要而逐步消亡,但美國對國外資本的懷疑一直保留至今。
美國人的疑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自古以來,海外投資就讓獲得這筆資金的人們又愛又恨。一方面,他們迫切需要這筆資金來發展經濟、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這些人又深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并認定海外投資者意圖剝削自己。由于海外投資者和這些接受資金的人只有商業關系,他們毫無忠誠可言,一旦有風吹草動一定率先撤資,即使對當地經濟和人們的生活造成傷害也不管不顧。由于美國人在獨立戰爭期間經歷過這一切,他們對海外資金沒有好印象可言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外資另一個讓人生畏的地方在于其對經濟之外的影響。雖然資本本身的存在是為了逐利,但很多時候資本在逐利的同時會造成預期之外的政治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來自英國的資本影響了美國奴隸制的發展,造成了美國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內戰的發生。
美國在內戰之前和英國最密切的經濟關系是基于棉花出口這一基礎上的。作為全世界工業化最早的國家,英國的紡織業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產品也遍布世界各地。紡織業所需要的原材料是棉花,而英國的大部分棉花是從美國南方進口的,因為那里的環境不但對于種植棉花來說十分適宜,而且有著獨一無二的勞動力優勢——奴隸。
歐洲各國一直以來就有從他國掠奪奴隸的“惡習”。在占領美洲后,這些國家更是從非洲進口了大量奴隸種植煙草、甘蔗等產物。隨著經濟的發展,歐洲各國以及美洲不少居民都意識到奴隸制慘絕人寰,因此逐步廢除了這一制度。只有美國南部在這種大趨勢下逆水行舟,保住了奴隸制這一體系。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棉花產業的利潤極高,是美國南方經濟的“命根子”。
雖然貌似一本萬利的買賣,但實際上奴隸制本身是一個非常需要資本支持的行業。所有人都知道奴隸種植的棉花價值連城,奴隸的價值也跟著水漲船高。對于一般的莊園主來說,至少要有幾十個奴隸才能確保自己的種植業達到規模化的效果,不然的話該莊園將因為成本太高而無法和其他規模更大的莊園競爭。而且,棉花要在種植很長時間之后才能采摘、加工以及運送到賣家手中,而這期間每次運輸還有保險等額外成本。這樣一個商業模式意味著莊園主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才能確保自己的正常運營。
在美國本地資金不足以或者不愿意買賣奴隸之時,英國的資金迅速地彌補了這一空缺,把奴隸當作一項普通的資產進行買賣。在奴隸的交易中,英國人甚至遭遇了發展中國家常見的泡沫所造成的起伏等現象。就這樣,英國的資金一直支持著美國奴隸制的存在,直到旨在廢除奴隸制的聯邦政府因為這一問題和南方誓不兩立、最終反目成仇為止。
如果在奴隸制這一問題上美國因為外資而深受其害,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外資也幫助美國平定了自己推波助瀾所造成的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危機,而他們所采取的手段是不給南方提供足夠的貸款,以至于南方既無法增強國力,又無法維持軍需,最終四年后被聯邦政府所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