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裝設計經典作品賞析
- 劉若琳
- 2707字
- 2019-01-03 13:09:46
2.1 服裝廓型的類別賞析
當服裝結構做動詞解釋時,它的意思是“通過符號把關于服裝造型的計劃表示出來,即將想象中的意圖現實化”。設計師在造型活動過程中可以通過借鑒、學習現實形態,以其為靈感來源,以概念形態的基本型為單位進行拆解和聚合,進行放大、縮小和變形等處理,以產生自己需要或者向往的服裝造型。
作為服裝結構設計主要呈現手段,廓型的類別決定著服裝設計作品的總體風格。服裝廓型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在經典服裝設計中,常把廓型設計分類為字母型、幾何型、物象型、仿生型等。
2.1.1 字母型
以英文字母命名服裝廓型的方法,是由法國設計師克里斯丁·迪奧(Christian Dior)首先提出的。在西方服裝發展史中,服裝研究者們經常用這些字母來描述服裝造型變化,這些廓型也被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基本的字母型主要有五種:H型、A型、T型、O型和X型。這幾種服裝廓型也是現代服裝設計作品中最常用的廓型形式。
(1)H型(圖2-1)

圖2-1 巴倫夏加H型服裝設計作品
H型也稱矩形、箱形或布袋形。其造型特點是平肩、不收腰、筒形下擺,形似大寫英文字母H而得名。H型服裝具有修長、簡約、寬松和舒適的特點,可掩蓋許多形體上的缺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1925年H型服裝在歐洲頗為流行,但當時還沒有以英文字母命名。1954年,迪奧在秋冬系列中推出了一款女裝設計,不強調胸、腰、臀三圍曲線,整個外觀字母呈“H”形,名為“H型”廓型。1957年再度被法國時裝設計師巴倫夏加推出,因為造型細長,強調直線,較為寬松,所以被稱為“布袋”樣式。H型在20世紀60年代風靡一時,80年代再度流行。H型廓型多用于運動裝、休閑裝、居家服以及男裝等的設計中。
(2)A型(圖2-2)

圖2-2 迪奧A型服裝設計作品
A型廓型也稱正三角形,是通過肩部的塑性使上衣合體,同時夸張下擺而構成圓錐狀的服裝廓型。A型服裝具有向上的豎立感,灑脫、華麗、飄逸。
A型廓型起源于17世紀的法蘭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時裝設計師迪奧于20世紀50年代推出A型服裝,稱為A-LINE。從這一時期開始,A型廓型開始在全世界的時裝界流行。
A型作為基本型可以有幾種變形,常見的變形有:帳篷形、圓臺形、等腰正三角形和正梯形等。其中帳篷形是上緊下松,整體向衣下擺展開如帳篷的服裝廓型,具有較好的穩定感,一般用于大衣或斗篷。圓臺形是由肩部至胸部或腰部較合身,自腰部向下敞開,常用于晚禮服和長裙。喇叭形是上身為直筒形,臀部周圍開始緊貼,臀部以下用開散裙或褶裥拼接,裙擺大幅度的造型,給人以優雅、高貴的感覺。
(3)T型(圖2-3)

圖2-3 皮爾·卡丹T型服裝
20世紀60年代和2013年設計作品,T型作為基本型,常見的變形是V型、Y型等。其中V型是典型的倒三角形,通過夸大肩部和袖山,縮小下擺,從肩部開始向裙子底擺收攏成倒圓錐狀的服裝廓型。Y型強調肩部造型的夸張,向臀部方向收攏,下身緊貼,形成上大下小的服裝廓型。T型多用在男裝和較夸張的表演或前衛風格服裝設計中。
這種廓型類似于倒T形或倒三角形,造型特點是肩部夸張,下擺內收形成上寬下窄的造型效果,具有大方、灑脫、剛強的男性風格。T型廓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曾作為軍服的變形流行于歐洲,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再次風靡世界。時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將T型運用于服裝設計,使服裝呈現出很強的立體造型和裝飾性,是對T型的新詮釋。
(4)O型(圖2-4)

圖2-4 皮爾·卡丹O型服裝設計作品
O型廓型呈橢圓形,造型特點是肩部、腰部以及下擺處沒有明顯的棱角,尤其是腰部線條松弛,不收腰,整個外觀看上去飽滿、圓潤。
O型為上下收口的短造型,形似氣球或燈籠,多用于夾克衫;長造型似蛋形,夸張肩部和下擺弧線。O型造型具有休閑、舒適、隨意的風格特點,多用于休閑裝、運動裝以及家居服的設計中。
(5)X型(圖2-5)

圖2-5 X型服裝設計作品
這種廓型最具有女性特征,造型特點是根據人的體型塑造較寬的肩部、束緊的腰部和自然的臀型,具有柔和、優美、流行的典型女性風格,接近人體的自然形態曲線,是比較完美的女性服裝的主要廓型。
X型產生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20世紀90年代再度流行。X型作為基本型,常見的變形是自然適體型、沙漏形、鐘形。其中自然適體型是指肩部和臀部都不夸張,腰身合身但不貼身,線條自然舒適,適合于正常身材的人穿著。沙漏形是夸張肩部、收緊腰部,夏裝比較貼體,是能充分展現人體美的廓型,具有簡潔、秀氣的風格,適合于體型較理想的女性穿著。現代旗袍、芭蕾裝都屬于此類。鐘形是指腰部用大量束褶來夸張臀部而成鐘狀的裙子外形,具有莊重、莊嚴、嚴謹、柔和、優雅的風格特點,長的鐘造型在歐洲多用于婚禮服和晚禮服。
2.1.2 幾何型
服裝廓型可以分解為數個幾何體,將本來復雜的結構簡化為幾何形。通過之前的空間形態分解后的幾何形,運用結合、相接、剪缺、差疊、重合、圖底等方法,并將這些設計手法交叉聯合使用,給服裝的外輪廓帶來無窮的設計思路和靈感。幾何造型法的設計自由度非常大,設計時可以不以某個造型為原型,可以創造出多樣的外觀廓型。圖2-6為幾何型服裝設計作品。

圖2-6 幾何型服裝設計作品
在服裝造型設計中,可以將分解與重組以后的幾何型結合服裝造型的特點及人體工效學原理加以嫁接引用。幾何模塊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幾何造型就是利用不同的幾何型構建服裝的造型形式,如三角形、圓形、矩形等。
2.1.3 物象型
物體的形態可謂百般變化,無所不有,通過對這些形態剪影變成平面的形式,再抽象成幾條線的組合抽象概括,就會得到優美、簡潔的外輪廓,而這些廓型經常被設計師模擬、借鑒用到服裝的廓型設計中,從而變成具有某種物象形態的服裝廓型。帳篷形、沙漏形、鐘形就屬此列,隨著服裝結構設計的不斷發展,服裝物象造型也將越來越豐富。圖2-7為物象型Raf Simons服裝設計作品。

圖2-7 物象型Raf Simons服裝設計作品
將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動物、植物模擬化為具體的形狀,賦予其獨特的文化審美含義。物象型的服裝廓型設計是以新的角度提出服裝造型的設計方法。它不拘泥于人體本身的形態,而是尋求模擬物體與人體的相通處,以人體為支點創造廓型的方法,是發散性思維的創作方式。
2.1.4 仿生型
仿生設計是在仿生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它在人類各種科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仿生設計不同于一般的設計方法,它是以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形、色、音、功能、結構等為研究對象,有選擇地在過程中應用這些特征原理進行的設計,同時結合仿生學的研究成果,為設計展現和提供一系列新思想、新原理、新方法和新途徑。運用仿生設計出的服裝如圖2-8所示。

圖2-8 運用仿生設計出的服裝
通過研究生物體(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人類)和自然界物質存在的外部形態及其象征意義,將服裝設計建立在三要素(即形、色、質)的基礎上,并通過相應的藝術處理手法將其應用于設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