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
國際性銀行覆滅,期市風險堪稱上帝之手
期貨市場的風險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它的杠桿交易制度,為了保證市場平穩有序的發展,相關部門不得不制訂專門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化管理,下面來拓展一下對期貨風險的認識,介紹幾個比較典型的案例。
巴林銀行始建于1763年,是世界首家商業銀行,它既為投資者提供資金和有關建議,也像其他商人一樣承擔風險(有自營業務)。由于善于變通,富于創新,巴林銀行很快就在國際金融領域獲得巨大的成功。在世界1000家大銀行中按核心資本排名第489位。1995年2月,該家銀行宣布倒閉,這一消息在國際金融界引起了強烈震動。
巴林銀行倒閉的原因還得從1992年新加坡巴林銀行期貨公司開始進行金融期貨交易說起,在開通該業務后,巴林銀行的一位交易員開立了一個“88888”賬戶,該賬戶開通的目的是用于沖銷錯賬,但是卻被交易員用來進行交易。
該交易員通過大阪股票交易所、東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買賣日經225股票指數期貨和日本政府債券期貨,從中賺取差價,一度為巴林銀行賺取了巨額的利潤——在1994年頭7個月獲利3000萬美元。
因為在日經225股票指數期貨上有巨大盈利,交易員陸續加倉,不料1995年1月17日關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復下跌,賬戶虧損嚴重,而該交易員認為股票市場對神戶地震反映過激,股價后市將會回升,為彌補虧損,一再加大投資,以期翻本,誰知日經指數急劇下挫,不但沒有彌補虧損,反而使賬戶的累計虧損達到480億日元。
在做多日經225股指期貨的同時,交易員認為日本政府債券價格將會下跌,因此大量做空,卻沒想到關西地震后日本政府債券價格出現了普遍上升,使得該賬戶的損失加劇。
在以上兩種期貨交易的同時,該交易員還進行著日經225期貨期權交易,因為方向判斷失誤,使得期權交易賬戶也出現大量損失。
在這樣的情形下,該交易員終于意識到回天無力,倉促外逃。2月24日,巴林銀行因被追交保證金,才知道自己的期貨交易賬戶的賬面損失達到4億~4.5億英鎊,已接近巴林銀行集團本身的資本和儲備之和。
2月26日,英格蘭銀行宣布對巴林銀行進行倒閉清算,27日,東京股市日經指數再次下跌,令巴林銀行的損失繼續增加。
3月5日,國際荷蘭集團與巴林銀行達成協議,接管其全部資產與負債,更名為“巴林銀行有限公司”。
3月9日,此方案獲英格蘭銀行及法院批準,至此,巴林銀行230年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一家資本世界排名489位的商業銀行尚且不能抵擋期貨市場的風險,可見期貨市場風險的可怕,這個案例給我們的教訓也是極其深刻的。
強行平倉過程中的資產和負債討論
強行平倉是交易所采取的一種管理措施,那么在投資者賬戶面臨強行平倉的現象時,會如何處理呢?
強行平倉的價格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因受價格漲跌停板或其他市場原因制約而無法在規定時限內完成全部強行平倉的,其剩余持倉可以順延至下一交易日繼續平倉,仍按強行平倉原則執行,直至平倉完畢。
由于價格漲跌停板限制或其他市場原因,有關持倉的強行平倉只能延時完成的,因此發生的虧損,仍由直接責任人承擔;未能完成平倉的,該持倉持有者須繼續對此承擔持倉責任或交割義務。
由會員單位執行的強行平倉產生的盈利仍歸直接責任人,由交易所執行的強行平倉產生的盈虧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因強行平倉發生的虧損由直接責任人承擔。直接責任人是投資者的,強行平倉后發生的虧損,由該投資者開戶所在經紀會員先行承擔后,自行向該客戶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