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組長質量管理培訓教程
- 楊劍 吳平新
- 2960字
- 2019-01-03 00:25:05
第三節 PDCA循環(戴明環)
一、什么是PDCA循環
PDCA循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來的,所以又稱為“戴明環”。PDCA四個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環中所代表的含義如下所示。
P(Plan)——計劃,確定方針和目標,確定活動計劃。
D(Do)——執行,實地去做,實現計劃中的內容。
C(Check)——檢查,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注意效果,找出問題。
A(Action)——行動,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
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適當推廣、標準化,或制訂作業指導書,便于以后工作時遵循。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以免重現,未解決的問題應提給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如圖2-13所示為PDCA循環的基本模型。

圖2-13 PDCA循環的基本模型
二、PDCA循環的特點
1.周而復始
PDCA循環的四個過程不是運行一次就完結,而是周而復始地進行。一個循環結束了,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可能還有問題沒有解決,或者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再進行下一個PDCA循環,以此類推(圖2-14)。

圖2-14 PDCA循環上升過程圖
2.大環帶小環
如果把整個企業的工作作為一個大的PDCA循環,那么各個部門、小組還有各自小的PDCA循環,就像一個行星輪系一樣,大環帶動小環,一級帶一級,有機地構成一個運轉的體系。
企業的每個科室、車間、工段、班組,直至個人的工作,均有一個PDCA循環,這樣一層一層地解決問題,而且大環套小環,一環扣一環,小環保大環,推動大循環。
3.階梯式上升
PDCA循環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環,每循環一次,就解決一部分問題,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進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環,又有了新的目標和內容,更上一層樓。如圖2-14所示為這個階梯式上升的過程。
三、PDCA循環的實施步驟和方法
PDCA循環的四個階段又可細分為8個步驟。
步驟1:分析現狀,發現問題。主要方法有排列圖法,直方圖法,控制圖法,工序能力分析、KJ法、矩陣圖法。
步驟2:分析質量問題中各種影響因素。主要方法有因果分析圖法、關聯圖法、矩陣數據分析法、散布圖法。
步驟3:分析影響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主要方法有排列圖法、散布圖法、關聯圖法、系統圖法、矩陣圖法、KJ法、實驗設計法。
步驟4:針對主要原因,采取解決的措施。
在本步驟中要回答5W2H。
Why為什么要制訂這個措施?
What達到什么目標?
Where在何處執行?
Who由誰負責完成?
When什么時間完成?
How怎樣執行?
How much要花多少時間或其他資源?
主要方法有目標管理法、關聯圖法、系統圖法、矢線圖法、過程決策程序圖法。
步驟5:執行,按措施計劃的要求去做。主要方法有統圖法、矢線圖法、矩陣圖法、過程決策程序圖法。
步驟6:檢查,把執行結果與要求達到的目標進行對比。主要方法有排列圖法、控制圖法、系統圖法、過程決策程序圖法、檢查表、抽樣檢驗。
步驟7:標準化,把成功的經驗總結出來,制定相應的標準。即制定或修改工作規程、檢查規程及其他相關規章制度。主要方法有標準化、制度化、KJ法。
步驟8:把沒有解決或新出現的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四、PDCA的綜合應用
1.P——計劃(Plan)
現場工作的計劃可以分成兩個項目,一項是基準的計劃,另一項就是方法的計劃,也就是說首先要決定“基準”,然后要“決定達成這個基準的過程以及方法”,才是完整的計劃。
(1)決定基準(基準計劃):為使現場管理能順利進行,首先需要對各項工作都很具體而明確地規定一個基準,也就是事先預計一下應可達成的基準什么。這個基準必須很明確,最好能用數據表示出來。
例如:“外觀不良率要保持在0.2%以下”;“每天生產量不得少于三萬個”或“表面疵點每天不得超過3個”。
如決定這些具體的基準,必須參考企業或上級的方針,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部門的工作實力,基準不要訂得太低,也不要訂得太高,一定要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失去制定基準的意義。
(2)擬定達成基準的方法(方法計劃):只是決定一個基準,而不決定達成基準所應具備的做法是不夠的,這樣的話將很難達成管理的效果。所以除了制定一個明確的基準以外還必須擬定達成這個基準的過程及做法。這種決定達成基準的方法稱為“方法計劃”。
擬定現場的各項工作方法是很繁雜的工作,為了便于實施“方法計劃”避免重復計劃的擬定,應該建立起“標準書”制度。標準書就像是都市的交通規則,是活動的規范,是品質管理活動的第一步,也是“方法計劃”的基礎。
(3)在現場中,最直接影響工作的標準書就是“作業標準”作為標準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幾個。
①實施正確作業的指示,使作業者了解作業內容及要領。
②指示作業的順序。
③指示注意事項。
④指示使用的機械、工具。
在現場中,有許多重復的作業及工作,可以利用作業標準作為“方法計劃”的工具。當然在現場中除了“作業標準”外,其他如檢驗標準、測定標準也是很重要的工作規范。可見如果能利用“標準書”作為擬定達到目標方法的工具,必能事半功倍,更易于達成預定目標。
2.D——執行(Do)
有了周全的計劃以后,現場管理者就必須使現場作業人員能遵照計劃確實實施作業,這就是實施(Do)的階段。
(1)現場管理者為了使計劃順利進行,必須以命令使下屬遵守標準,進行作業或工作。最重要的是使各項作業都能確實依照作業去進行。
(2)有許多情形,作業人員并不是不愿意按照標準去作,而是不知道有標準,或是根本看不懂標準,不了解標準的內容,自然無法依照標準去實施,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借教育訓練的力量,使作業人員能充分了解所制定的標準。
(3)工作時必須確實依照標準去進行,以各種方法使作業人員都具有遵照標準作業的意愿,這就是提高品質意識的基礎。
品質管理的基本做法是,在PDCA循環的各個階段,繼續不斷地“重視品質的觀念”及“對品質負有責任感”,循環不止,不斷改進,一步一步地前進。
3.C——檢查(Check)
如果現場管理者下了命令而每一位現場作業人員都能確實遵守已制定的標準來實施作業,那么管理可說已成功了大半,但是事實上并不是這樣容易就能維持基準,所以計劃開始實施后,就要開始進行“調查工作”,看作業人員是否依照規定或命令去實施,實施結果是否能達成“基準計劃”所預定的成果。
作為調查的方法很多,而現場管理者最方便使用的方法如下所示。
(1)現場干部經常巡視作業現場,調查作業情形,如果發現有異常現象,立刻追查原因。
(2)定期檢查產品,看是否合乎原來計劃的基準,例如產品的生產量是否與原來規定的一樣,產品品質是否按照原來設想的結果,產品生產的費用會不會超出原來所預計的成本。
(3)利用各種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調查作業實施過程,發現現場異常現象。
(4)利用管制圖管理現場作業,看是否發生異常現象,以便采取對策。
4.A——行動(Action)
如果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未依照命令實施作業時,應該立刻加以糾正,也就是說立刻采取改善措施,這種改善措施是現場管理最重要的工作。
這種發現了問題點或是異常現象而立刻采取的對策反應稱為應急措施,應急措施雖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行為,但是如果只有這種應急措施,對管理而言仍有其不足之處。只有“應急措施”無法使管理做得好和提高效率。
所以,如果要使管理做得更有效率,或是說使設定基準計劃更易于達成,就必須定期地做實施結果的測定工作,調查實施結果,并檢討所獲得的成果是否與基準一致,結果未維持“基準計劃”的成果,則追查原因,發掘問題,然后針對問題處進行修正“方法計劃”的工作,例如變更設備、調動人員、加強教育訓練等,主要是除去再發生問題的原因,使同樣的問題不會再次發生,一步步地使成果能維持“基準”。這種對策反應稱為再發防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