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BIM應用教程
- 吳文勇 楊文生 焦柯
- 657字
- 2019-01-03 12:50:08
1.3 結構BIM應用的現狀
關于BIM如何實施的問題,目前行業內尚有爭論。大體上講,目前主流的觀點可以分為兩種,簡稱為:IFC-BIM與P-BIM。IFC-BIM基于面向對象開發技術,將建筑環境項目視為由眾多相互關聯的對象(如墻、梁、板等)組成的一個龐大集合,將IFC作為建筑產品數據表達的標準,代表軟件有Revit、Bently等。P-BIM是基于工程實踐的BIM實施方式,強調尊重現有設計人員習慣與工具、尊重目前的施工專業分工方式、尊重現有政府管理流程、尊重工程技術人員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通過制定符合中國工程實際的數據標準和完善現有軟件,使得各部門在工作中能獲取到各自需要的信息。從工程實踐的角度上看,P-BIM更貼合中國實際情況,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在結構BIM應用方面,基于IFC-BIM思想,目前國內被廣泛應用的是Revit軟件,常用的結構計算軟件(如廣廈、YJK、PKPM等)基本都能與Revit進行數據交換,但基本僅局限于幾何模型的數據交換,距離結構設計的全過程應用還有一定的距離。
本書的編寫基于P-BIM的觀點,以BIM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為出發點,重點介紹P-BIM下結構專業的BIM實施過程。結構BIM應用的實現流程如圖1-2所示。

圖1-2 結構BIM應用的實現流程
通過廣廈計算、廣廈自動成圖、廣聯達鋼筋和混凝土算量、廣聯達鋼筋下料和Revit碰撞檢查,完成了如下5個建造過程(圖1-3)BIM模型共享。

圖1-3 建造過程
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設計過程,本書從單個構件的受力講起,結構計算基于廣廈軟件,通過廣廈軟件實現計算模型與施工圖的數據流動,通過廣廈與廣聯達的接口軟件實現施工圖與下料算量的數據流動,實現從結構計算到造價計算的數據流通,通過廣廈和Revit接口軟件實現計算模型與Revit模型的數據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