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表達訓練:讓孩子開始快樂地溝通

口頭表達能力是指用口頭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以達到與人交流目的的一種能力。對于孩子來說,這種能力是今后生活、學習的基礎,也是走向成功的關鍵。然而,有的孩子從小就遇到了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問題,例如,表達不準確、不精密,說話不連貫、不流暢,形容事物不鮮明、不生動等。兒童期是發展口語的最佳期,抓緊這個時期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是發展智力,發展口頭、書面表達能力,理解知識能力的前提,將受益終生。

1 你的孩子是一個沉默的“乖孩子”嗎

懷特太太只要提起他們家的“乖孩子”就不免感到遺憾和無奈。我們家孩子腦子并不笨,在家里規規矩矩,很聽話,吃好飯就到小房間里做作業。但是,他的學習和其他方面往往無多大起色。即使他考試不好,我都因為他的“乖”連批評都不忍心—你不說,他們已因自責而偷偷地掉眼淚了。

懷特太太的憂慮很多家長都有,家長們一定要特別留意家里的這些沉默的“乖孩子們”。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孩子太安靜了可能危害到其身心健康發展。

哈佛的教育專家指出,久坐不動、過于安靜的孩子,將來患上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概率大大高于活潑好動的孩子。孩子的心理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的,環境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刺激,正是在摸摸這兒、碰碰那兒的活動中,孩子認識了周邊的環境,學會了與人的交往,構建起了自己的世界。如果他們總是安安靜靜地待著,不去探索外部世界,就不可能有所發現,不可能有所收獲。所以,班上最沉默的往往是乖孩子們,他們的沉默應該引起家長和老師的注意,萬萬不可忽視。

對這樣的“乖孩子”,家長應多加關注,對他們的“乖”多做些分析。很多孩子的“乖”除了性格因素外,和從小生長在以“聽話”“懂事”為評價標準的環境中有很大關系。家長應多引導他們,讓他們做做家務,多參與課外活動,多“出頭露面”,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

家長注意營造平等交流的氛圍,多讓他(她)說話,不妨多說點閑話,交流順暢了,這些孩子就會真正地“乖”起來,成績也會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這些“乖孩子”的內心也常常是不斷波動的。比如,這類“乖孩子”面對不良風氣產生一種迷惘感,給他們的社會化帶來一定的困難;他們愛面子,擔心說話說錯了被認為不好,上課發言就驚慌、臉紅;容易自卑;常常會因為努力學習卻趕不上成績好的同學而說自己笨。同時,他們的“乖”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年齡和學識的增長,乖也會出現不同的走向。教師和家長要通過不同的途徑,多給孩子把把脈,及時引導,以利于他們健康全面的發展。

乖孩子沒糖吃,為什么呢?是因為乖孩子一般都比較懂得看大人的臉色行事,不敢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害怕引起大人的不滿,并不是他壓根就不喜歡吃糖,而是不敢表達想吃糖的想法。大人們以為他不想吃,因為他從來沒有說過他要吃糖。于是在以后的生活里,乖孩子就永遠吃不到糖了,即使是糖果擺在面前,他也裝作自己不吃,大人也忘記了他是一個孩子,去讓他吃糖!

2 怎樣培養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的水平往往標志著思維的水平。語言發展水平如何是鑒別學生智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期,也是最迅速的時期。孩子獲得知識技能要通過語言,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要通過語言,與人交流更少不了語言。所以,發展孩子的語言是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礎。

哈利是個很內向的孩子,而且很不愛說話,經常肚子里有話卻倒不出來。有一次,他和鄰居家的小朋友發生了小矛盾,鄰居小朋友說得頭頭是道,他在旁邊一臉委屈,什么都說不出來。

生活在社會中,不管是在從事什么事情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展示的才能就是“說話”,因為與人相處本身就是一個溝通和表達內心世界的一種過程。當你有某種心情或想法或建議時,不能通過文字和語言表達出來,那么任何人都不可能確切地清楚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溝通就處于無效狀態。

語言表達不但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溝通工具,它同時會對閱讀、思考帶來重大影響。而對新生寶寶來說,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便是個學習能力極佳的個體,即便對外界無明顯的行為反應,寶寶們也會不斷將外界的刺激與信息接收后儲存于腦中,伴隨著生長持續演進,逐步賦予意義;而后歷經逐步理解、修正、應用的過程,語言能力就此生成。

嬰幼兒期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盡早使孩子學會語言、學好語言,是發展智力,發展口頭、書面表達能力,理解知識能力的前提。語言能力的培養要從“呀呀”學語階段開始,貫穿整個孩童期。那么,作為第一任教師的父母該如何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呢?

(1)用規范的普通話

普通話直接與入學后的課文閱讀、語文學習相銜接。所以在“呀呀”學語階段,就要讓孩子接觸規范的、標準的普通話。力求口齒清晰、用詞準確,富于表現力。并且從不用兒語,諸如“果果”“燈燈”之類。一開始就為孩子提供第一手規范的語言“樣本”。

而且如果孩子說“吃糖糖”,家長要立刻糾正“我要吃糖”,并且要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要把你的想法說完整”。讓孩子學會組織語言,把多種主要信息完整地表達出來,讓別人聽明白,這對孩子逐步養成說完整的話、規范的語言非常重要。家長平時在說話時也盡量說長句,家庭語言不要過于簡單、刻板,要生動、幽默些,為孩子提供樣本。

(2)用好家電設備,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我們家長不可能像專業老師那樣來訓練孩子,但可以用好錄音機、MP3——孩子學語言的好老師,給孩子反復播放故事錄音帶,既省時間又學會了不少新詞匯,既增強了記憶力,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兩得。比如我的孩子非常喜歡聽故事,幾乎每天睡覺前自己操作靜靜地聽上半小時。上百盒磁帶,分成:故事類(童話、寓言、科幻)、詩歌類(古詩、童謠、兒歌)、知識類、音樂類等幾類。

(3)用豐富的詞匯,避免語言單調貧乏

用詞盡量豐富多樣。譬如,與“奇怪”相近的詞可以說“驚奇”“莫名其妙”“詫異”等,用于形容“燈”的詞有“五彩繽紛”“多彩多姿”“燈火輝煌”“五顏六色”“五光十色”等。讓孩子學語言一開始就有個高起點。

(4)盡早向閱讀過渡,培養閱讀習慣是關鍵

要真正掌握語言,最好的辦法莫過于閱讀了。閱讀是發展語言能力的加速器,是提高書面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梢悦恐苋ヒ淮螘?,每次讀一本,買一本。閱讀要先從親子共讀開始,經過循序漸進的閱讀方式,既增加了詞匯量,又積累了不少知識,為寫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梢蠛⒆樱撼块g讀詩,大聲有感情;睡前讀故事,輕聲、默讀,拿筆讀書,邊讀邊做記號。

(5)父母應多為孩子提供語言交往的機會

如鼓勵孩子與鄰里的孩子自由交往,孩子可以在交往中自然進行聽說練習,并向同伴學習一些詞語,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對孩子來說,學習語言能讓他與外界建立更多的關系,透過語言的表達,讓別人了解他的需求,也讓父母在孩子成長當中得到許多欣喜與感動。

總之,培養語言能力的方法多種多樣,父母要善于針對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抓住他的興趣,選擇適當時機,捕捉技巧方法進行語言訓練。但最應遵循一項原則:寓教于樂。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孩子在輕松自由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提高語言能力,做到日積月累,潤物無聲!

3 以身作則,營造和諧溝通氛圍

和諧的氣氛永遠是溝通的最好添加劑。父母要專心聽孩子的意見和看法,理解他們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去吃飯、一起去聽音樂會、參觀繪畫藝術展、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車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

一般來說,在民主自由氣氛濃厚的家庭,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可以隨時發表對事情的各種看法。在這樣良好氣氛的家庭里,孩子很容易養成自由發表意見的習慣,也會變得自信。

報紙上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大意是這樣的:

有一位做公司職員的父親非常疼愛自己的女兒。有一天,上小學的女兒看到一則關于汽車的電視廣告,廣告詞是:“爸爸開車好得意。”女兒覺得如果自己的爸爸也開上這種車,肯定非常得意。于是,固執的女兒要求自己的爸爸也去買一輛這樣的汽車來開。

女兒的要求,做父親的非常愿意滿足。于是,爸爸答應女兒去買這樣的車。從此,爸爸每天都是加班加點干活。終于有一天,爸爸開上了這輛“爸爸開車好得意”的汽車,他興奮地問女兒:“爸爸得不得意?”女兒卻懂事地對爸爸說:“爸爸,你工作好辛苦?!本褪沁@句理解的話,讓爸爸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良師、顧問,但不是指揮者、操縱者。對于孩子的行為,父母應該以建議的方式引導,而不能經常性地命令、控制。多讓孩子進行自由的活動,是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情感的好方法。

比如,當孩子有同學、朋友來玩時,父母一般不要偷聽孩子們的談話,給他們自由的空間。也可主動讓孩子邀請同學到家玩,父母外出以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但是,要求孩子在活動結束后,和父母談談活動的情況,以便父母及時了解情況,也促進了與孩子們之間的溝通。

想改善孩子與人的溝通能力,哈佛的教育專家建議家長以下7種行為可免則免。

(1)在孩子面前發脾氣

父母在外工作壓力大,下班回家還要應付孩子的瑣事,有時情緒控制不好,一時失去耐性,就會發脾氣。請留意孩子的行為,往往由模仿成年人而來。如果你真的想發脾氣,盡量在孩子看不見的地方“發泄”。在家庭中,親子關系既是一種受法律保護的血緣關系,又是一種靠情感維系的親情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應該“有話好好說”,善于溝通,是一種善意的對話和商量,是化解各種人際矛盾的唯一途徑。

(2)對孩子期望過高

望子成龍雖非壞事,但要求太高會令孩子產生無形的壓力。孩子壓力過大,就會產生厭世的心理,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內向,不善于與別人交流。

(3)把子女與他人比較

請記著每人的性格、天賦均不相同,強行比較只會惹來反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父母切不可只看到自己孩子的短處,并和別的孩子的長處去比較。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不自信,認為自己處處比別人差而產生自卑的心理,變得不愿意同別人交往。

(4)重視學習成績,忽視對孩子待人處事能力的培養

在有些家庭中,往往只看重學業成績,而忽略孩子的整體表現。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不理解父母,同時孩子非常缺乏待人處事的能力,見人不會說話,師生、同學關系也常會產生問題,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與個性的發展,這也是近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問題逐年增多的原因之一。

(5)認定孩子才能有限

許多時候家長以為孩子平平無奇,往往只是主觀猜測。在迪金森博士的理論里,每位孩子都有獨特才能,在于有沒有方法發掘出來。父母應該努力發現孩子的潛能,并注重培養,使孩子能有一技之長,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6)只懂事急求援,不會早作安排

很多家長忽略“評估”孩子資質、性格、才能的重要性。他們認定孩子資質平庸,又誤以為只有在出現問題(如孩子成績低落、學習障礙等)時才須予以評估。

(7)懲罰孩子

不要在子女犯錯時采取懲罰手段,因為這樣做的效果通常只會適得其反,令他們的錯誤行為持續下去。另外,這樣做會對孩子產生一種不良的影響,孩子可能會認為犯了錯誤就要受到懲罰,從而使孩子變得心胸狹窄,不懂得寬容。

4 喋喋不休的孩子,幫他學會傾聽

一位小姑娘問媽媽:“媽媽,你說,為什么我有兩只眼睛、兩只耳朵、兩只手、兩只腳,卻只有一個嘴巴呢?”“孩子,這是為了要你多看、多聽、多做、少說廢話?!?

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已經充分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年輕父母詢問:“我的孩子總是特別愛說話,說起話來沒完沒了,完全不管別的小朋友高不高興、想不想聽,急死我了!”,“怎樣才能讓寶寶學會和小伙伴交往?”……在孩子情商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傾聽,而不是喋喋不休。

傾聽,是人際交往的基礎,也是贏得良好關系的金鑰匙。其實,我們去了解很多家庭教育比較成功的父母,他們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和孩子做朋友,給孩子一雙傾聽的耳朵,一顆理解信任的心。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學會傾聽呢?哈佛教育專家告訴我們以下幾點。

(1)學會傾聽孩子

當你們在傾聽孩子時,無形中你已經在教給孩子如何去傾聽別人。有一些年輕的父母,性格很急躁,容不得孩子延遲,聽不得孩子吞吞吐吐的話。孩子年齡小,語言表達有限,很難把自己所思所想像成年人那樣組織得完整而有條理地說出來。因此,爸爸媽媽們要耐著性子,多給孩子時間,讓孩子心情放松地把話說出來。

即使孩子說不出來,也沒有關系,因為孩子的身體語言是很豐富的,他的一顰一笑、一句驚喜的尖叫、一次快樂的跳躍,或者一個淺淺的低頭,都蘊涵著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爸爸媽媽只要寬容、心細,是一定能夠發現孩子的情緒以及表達的意愿,但是一定要記住一點,當我們給予孩子傾聽時,不要一邊傾聽一邊說話。

(2)要營造良好的傾聽環境和氛圍

與孩子交談時盡量把周圍噪音降至最低,把電視、收音機等音量調低或關掉,給孩子一個無干擾的環境。如果孩子還處在興奮中,留一兩分鐘給孩子自我調節,讓孩子定下神來。跟孩子說話時要盡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等孩子來到面前看著你的時候再說,或者你走到孩子身邊慢慢說。聆聽時,告訴孩子必須看著對方的眼睛。因為有時判斷一個人是否在聆聽和吸收說話的內容,是根據他是否看著對方作出的。

(3)進行一些傾聽的動態訓練

如聽問訓練:要求孩子學會傾聽問題和要求。比如在回答媽媽的問題時首先聽清楚媽媽問的是什么。

聽寫訓練:先讓學生聽正常速度的詞語,不宜隨意減慢語速;隨后重復一遍,可以適當停頓;最后再以較快的速度重復一遍,讓孩子自己檢查修正。

聽后復述訓練:比如在給孩子講故事時,講之前向他提出要求,必須在聽過若干遍之后,由他復述一遍,再講給你聽,并鼓勵他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完整復述故事。

(4)確定一些傾聽的具體要求

比如告訴孩子傾聽時要做到“五心”:一要專心,要聽清楚別人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三要細心,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可以在聽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五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聽”“思”并重。

(5)在“聽”的訓練與培養中,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贊揚

贊揚能讓孩子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在一次次的肯定下,孩子傾聽的興趣就會增加,這有助于培養其側耳傾聽的好習慣。

總之,“學會傾聽”是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過程的,在此期間需要父母做的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哪怕是再細小的環節,需要的是不厭其煩地當然也必須變換方式的耐心教育。長期堅持從正面評價、激勵,無形中孩子想得到更多的表揚,就能朝著“聽”的方向靠攏,逐漸養成“聽”的習慣。

5 贊美技巧,會讓他終生受益

心理學家克林克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他發現良好的人際關系對生活的幸福具有首要的意義。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是親密的人際關系,而親密的人際關系,是要建立在坦誠和真實之上的。除了真誠,還要注意一個贊美的原則就是具體化。

比如贊美別人的衣服漂亮,你要說出來是哪一點讓你覺得漂亮:顏色、款式、還是質地。如果是要贊美別人優秀,那么是什么地方讓你覺得他優秀呢?如果說:“你真的是一個很優秀的人”,不如具體地說:“你為人很熱情,跟你相處我覺得很輕松”、“你開朗的心態讓我非常欣賞”、“你很幽默,和你交談很開心”……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最好工具,尤其是贊美的語言是人際關系和諧不可或缺的潤滑劑。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在這個社會上,會說贊美話的人肯定是比較吃香,因為耳順使得談話得以繼續進行,辦事兒順利也就順理成章了。

有這樣一則寓言:山頂住著一位智者,他胡子雪白,誰也說不清他有多大年紀。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誰遇到大事小情,他們都來找他,請求他提些忠告。但智者總是笑瞇瞇地說:“我能提些什么忠告呢?”這天,又有年輕人來求他提忠告。智者仍然婉言謝絕,但年輕人苦纏不放。

智者無奈,他拿來兩塊窄窄的木條,兩撮釘子,一撮螺釘,一撮直釘。另外,他還拿來一個榔頭,一把鉗子,一個改錐。他先用錘子往木條上釘直釘,但是木條很硬,他費了很大勁,也釘不進去,倒是把釘子砸彎了,不得不再換一根。一會兒工夫,好幾根釘子都被他砸彎了。

最后,他用鉗子夾住釘子,用榔頭使勁砸,釘子總算彎彎扭扭地進到木條里面去了。但他也前功盡棄了,因為那根木條也裂成了兩半。智者又拿起螺釘、改錐和錘子,他把釘子往木板上輕輕一砸,然后拿起改錐擰了起來,沒費多大力氣,螺釘鉆進木條里了,天衣無縫。而他剩余的螺釘,還是原來的那一撮。

智者指著兩塊木板笑笑:“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不必苦口,人們津津樂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藥,其實都是笨人的笨辦法。那么硬碰硬有什么好處呢?說的人生氣,聽的人上火,最后傷了和氣,好心變成了冷漠,友誼變成了仇恨。

但有一點父母們應當明確,贊美并不等于一味地奉承,欣賞不等于一味地諂媚。恭維與欣賞別人的某個特點,意味著肯定這個特點。只要是優點、是長處,對集體有利,你就可以毫無顧忌地表達你的贊美之情。別人也需要從別人的評價中,了解自己的成就以及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

同樣贊美是培養人際關系的潤滑劑,但前提要真誠。父母教授孩子學會贊美別人一定要真誠,不要像完成某種任務似的,不然的話就顯得很虛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南县| 峨边| 固阳县| 齐河县| 合川市| 宜良县| 砚山县| 马山县| 灵璧县| 武邑县| 玉田县| 温泉县| 凤翔县| 加查县| 陆河县| 谷城县| 磴口县| 墨脱县| 甘孜县| 百色市| 政和县| 平陆县| 梅州市| 蒙城县| 定西市| 永安市| 昂仁县| 普陀区| 海口市| 额济纳旗| 南川市| 航空| 宣城市| 桂林市| 云龙县| 巴楚县| 鄂尔多斯市| 榆中县| 黄梅县| 钟山县|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