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呼吸系統疾病秘驗良方

感 冒

感冒俗稱“傷風”,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為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刹《尽⒖滤_奇病毒等引起。主要表現為鼻部癥狀,如打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也可表現為咳嗽、咽干、咽癢或灼熱感,甚至鼻后滴漏感。發病同時或數小時后可有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等癥狀。2~3天后鼻涕變稠,常伴咽痛、流淚、味覺減退、呼吸不暢、聲嘶等。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癥狀,或僅有低熱、不適、輕度畏寒、頭痛。

溫涼湯(湖南名醫胡毓恒方)

【組成】桑葉8g,白菊花8g,麻黃5g,杏仁10g,連翹10g,桔梗10g,蘆根12g,薄荷4g,甘草4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主治感冒之初畏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癥狀明顯者。

【方解】方中麻黃配杏仁宣肺止咳,解表散寒;桑葉、白菊花清疏肺衛風熱;連翹、薄荷散熱解表;桔梗、甘草止咳利氣;蘆根清肺胃,生津止渴。

【加減】咳稠痰加川貝母6g;嘔逆加法半夏10g、枇杷葉10g;高熱口渴加石膏30g、知母10g;咽喉疼痛加金銀花10g、板藍根10g、牛蒡子10g;干咳痰少加玉竹10g、麥冬10g。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傳播。典型的臨床癥狀是:急起高熱、全身疼痛、顯著乏力和輕度呼吸道癥狀。

流感方(貴州名醫陳清維方)

【組成】金銀花15g,連翹15g,荊芥9g,防風6g,牛蒡子9g,板藍根20g,黃芩10g,大青葉l0g,川貝母10g,陳皮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辛涼解表。主治流行性感冒。癥見惡寒、頭痛、肩背及腰酸困疼痛,咽干腫痛,咳嗽、咳吐黃痰,舌紅,苔黃,脈浮滑而數。

【方解】方中金銀花、連翹疏散風熱,荊芥、防風解表散寒,溫涼配合;牛蒡子、板藍根、大青葉、黃芩清熱解毒利咽,川貝母、陳皮入肺止咳化痰,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發熱者加柴胡20g,石膏30g,知母10g;頭痛明顯加川芎10g,藁本10g;惡心、嘔吐加藿香10g,佩蘭10g。

急性支氣管炎

急性支氣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學刺激或過敏等因素引起的氣管-支氣管黏膜的急性炎癥。起病較急,通常全身癥狀較輕,可有發熱。初為干咳或有少量黏液痰,隨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劇,偶伴血痰。咳嗽、咳痰可延續2~3周,如遷延不愈,可演變成慢性支氣管炎。伴支氣管痙攣時,可出現程度不等的胸悶氣促。

施氏經驗方(北京名醫施今墨方)

【組成】炙前胡、炙白前各5g,黃芩10g,蔓荊子6g,浮海石10g,旋覆花5g(布包),炙甘草3g,炙麻絨3g,桑葉6g,桑白皮5g,桂枝3g,杭白芍10g,苦桔梗5g,炒杏仁6g,瓜蔞根、瓜蔞皮各6g,廣陳皮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宣肺止咳。主治外感后咳嗽。癥見畏寒發熱,咽癢欲咳,咳嗽、吐痰或干咳,晚間則咳重,胸悶不舒,頭痛,全身骨節酸楚等。

【方解】方中麻黃湯解風寒,用黃芩清里熱,七解三清為法。桑白皮辛散苦降,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桑葉辛涼,輕清疏散,清熱祛風,清肺止咳。桑白皮以降氣平喘為主,桑葉以宣肺平喘為要,兩藥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清熱平喘止咳甚妙。浮海石清肺降火、潤肺化痰,側重一個“化”字;旋覆花辛溫開肺,突出一個“宣”字。兩藥參合,一化一宣,痰可去,咳可寧。

【驗案】白某,女,35歲,病歷號521305,昨日天氣酷寒,晨起外出,旋即發冷發熱,繼而咽癢欲咳,晚間則咳重,但無痰,頭痛如裂,全身骨節酸楚,舌苔薄白,脈浮緊。方予以經驗方宣肺止咳:炙前胡、炙白前各5g,黃芩10g,蔓荊子6g,浮海石10g,旋覆花5g(布包),炙甘草3g,炙麻絨3g,桑葉6g,桑白皮5g,桂枝3g,杭白芍10g,苦桔梗5g,炒杏仁6g,瓜蔞根、瓜蔞皮各6g,廣陳皮5g。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3劑而愈。

宣肺止咳湯(江蘇名醫周仲瑛方)

【組成】炙麻黃5g,桔梗6g,杏仁10g,制半夏10g,前胡10g,大貝母10g,炙款冬花10g,旋覆花12g(包),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祛邪利肺,止咳化痰。主治急性支氣管炎屬風寒犯肺者,癥見畏寒、咳嗽,咳白色痰液,胸悶不適,咽癢欲咳等。

【方解】本方由三拗湯、桔梗湯化裁而來。方中三拗湯為宣肺止咳湯主方,其中炙麻黃既可開宣肺氣,宣散肺經風寒而止咳,又可開腠理,透毛竅,辛溫散邪,邪祛則肺氣自不上逆,為君藥;肺氣郁閉,宣降失常,故以杏仁為臣,助麻黃以利肺下氣止咳,兩者相伍,一宣一降,與肺氣宣降之性相合,有利于恢復其升降之職;甘草為佐使,既調和藥性,又緩肺氣上逆,甘草合桔梗,即為桔梗湯,一能宣肺止咳祛痰排膿,二可清利咽喉。喉為肺之門戶,故外邪犯肺所致咳嗽常兼有咽喉病變,為此宣肺常需利咽。同時配伍前胡、貝母清肅肺氣。諸藥相配,溫中有清,溫而不燥,降中寓升,升降互濟,俾風寒得散,肺氣得宣,氣逆得降,咽喉得利,共奏祛邪利肺、止咳化痰之效。

【加減】咳嗽痰黏或痰黃,咽痛明顯加黃芩10g、桑白皮10g、魚腥草15g以清熱化痰;咽干明顯加南沙參、白沙參各12g;痰多加陳皮6g、竹茹6g。

【驗案】虞某,男,51歲?;颊?0天前受涼后出現咳嗽、咳痰、胸悶、怕冷等癥狀,查胸部CT:考慮急性氣管-支氣管炎可能。曾多次服抗生素、靜脈輸液未起效。目前咳嗽加重,咳痰不多,質黏色白,咳吐不利,咽干,口有異味,大便日一行,苔薄黃質暗紅,脈細弦滑。證屬風邪上受,肺虛痰壅,肺熱內蘊,肺氣不宣。處方:炙麻黃5g,杏仁10g,桔梗6g,生甘草3g,法半夏10g,大貝母10g,前胡10g,炙款冬花10g,旋覆花12g,炒黃芩10g,桑白皮10g,南沙參、北沙參各12g,魚腥草15g,陳皮6g,竹茹6g,佩蘭10g。7劑咳嗽基本向愈,晨起有一兩聲咳嗽,痰不多,余癥均消。

咳 嗽

咳嗽是中醫病名,指以咳嗽、咳痰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患,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等屬于“咳嗽”范疇。

前胡止漱散(山東名醫郭永來方)

【組成】荊芥10g,前胡15g,桔梗10g,杏仁10g,甘草5g,白前10g,紫菀15g,枇杷葉10g,陳皮10g,貝母15g,蘆根20g,天竺黃20g,全瓜蔞2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滋陰平肝,通絡潛陽。主治感冒初起之咳嗽,而且適用于遷延性咳嗽(頑固性咳嗽)。癥見咳嗽劇烈,痰多,喉間痰聲漉漉,聽診雙肺啰音長久不消,可有低熱或午后低熱,體溫一般在38℃以下,病程大都在十幾天至1~2個月,用過多種抗生素(尤其是靜滴藥物)和止咳藥無效者?;蛞蚴е握`治而致長期咳嗽不愈,或伴低熱不退者,小兒患者尤宜。但此方對干咳的效果不太理想,對有痰的外感咳嗽療效優佳。

【方解】方中止漱散疏風止咳化痰,加入天竺黃、蘆根、瓜蔞清熱化痰,枇杷葉、陳皮止咳化痰,全方共奏宣肺化痰止咳之效。

【加減】咳嗽兼喘(喘不甚重者宜,重者非本方所治)者,以麻黃易荊芥;午后低熱不退,加桑白皮15g、地骨皮10g、白薇10g;外感風邪較重加防風10g。

【驗案】王某,女,28歲,受涼后膿涕多、鼻塞,咳嗽、痰多黃,咽癢,身痛3天。診為上呼吸道感染。處方(前胡止嗽湯加味):荊芥10g,前胡15g,桔梗10,杏仁10g,甘草6g,白前10g,紫菀15g,枇杷葉10g,橘紅15g,浙貝母30g,蘆根15g,天竺黃20g,全瓜蔞20g,桑枝30g。服藥4劑,膿涕、鼻塞、咳嗽、痰多黃、咽癢等癥狀有所減輕,身痛消失?;颊卟幌朐俜兴?,要求西藥治療。后西藥治療3天,治愈。

金沸草散(四川名醫江爾遜方)

【組成】旋覆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荊芥15g,紫蘇葉10g,前胡10g,法半夏10g,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功效主治】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主治風寒咳嗽,加減后亦可用于其他外感咳嗽,以風寒咳嗽療效最為顯著。

【方解】本方是江氏自身體驗出的經驗方,方中旋覆花、前胡與荊芥、紫蘇葉相配,解表化痰止咳;白芍、生甘草為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能滋養肺津、舒緩肺氣,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加上旋覆花降肺氣,為本方的三味核心藥物;杏仁、白芥子、桔梗為化痰、止咳妙藥。諸藥合用,能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加減】若為風寒咳嗽,無論新久,均可用本方原方;若乍寒乍熱,加柴胡、黃芩(小柴胡湯意);高熱氣喘,加麻黃、生石膏(麻杏石甘湯意);發熱咽痛,加金銀花、連翹、射干(銀翹散意);痰多稠黏,加浙貝母、瓜蔞仁(貝母瓜蔞散意);哮喘痰鳴,加紫蘇子、葶藶子(葶藶大棗瀉肺湯意);發熱惡風、自汗,加桂枝、厚樸(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意);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葉(止嗽散意);體虛易感冒,加黃芪、白術、防風(玉屏風散意);脾虛食少或便溏,加黨參、白術(六君子湯意);痰涎清稀,頭眩,心下滿,加桂枝、白術(苓桂術甘湯意)。

【驗案】一女患者,26歲,1992年10月13日初診?;颊?個月前淋雨受涼,鼻塞流清涕,惡寒,周身酸痛,咳嗽痰多。服荊防敗毒散合杏蘇散2劑,諸癥顯著減輕,唯咳嗽不減。因圖速效,改用西藥,口服病毒靈、氯化銨合劑、麥迪霉素,肌注青霉素3天,不效;又配合輸液7天,亦少效。不得已服用中藥,先后換醫4人,服藥20余劑,大多為止咳化痰之品,并配服中成藥如祛痰止咳沖劑、蛇膽川貝液、痰咳凈、鮮竹瀝等,仍然咳嗽不止。

現癥:咽喉發癢,咳嗽頻頻,早晚尤甚,痰少難咳,稍感氣緊,時而嗆咳;舌質偏淡,苔白(中根部略厚),脈細帶滑。查血、胸透及拍片均未見異常。證屬風邪戀肺、肺失宣肅,治宜疏散風寒、宣肅肺氣,方用金沸草散:旋覆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荊芥15g,紫蘇葉10g,前胡10g,法半夏10g,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2劑。

二診:咽癢消失,咳嗽大減,咳痰爽利。上方合止嗽散加減:旋覆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荊芥10g,桔梗10g,炙紫菀15g,炙百部10g,前胡10g,杏仁10g,仙鶴草30g。3劑。

三診:白天已不咳嗽,唯夜間偶爾咳幾聲。轉用民間驗方“止咳十一味”善后:當歸、川芎、法半夏、茯苓、陳皮、生甘草、桑皮、青皮、杏仁、五味子(搗碎)、川貝母(軋細吞服)。2劑,未服完而咳止。

【按】本例咽癢則咳,氣緊嗆咳,痰少難咳,苔白,脈細帶滑等,是“風邪戀肺,肺失宣肅”之象。另外,臨床上金沸草散化裁治療外感咳嗽的治愈率大約在80%以上。據臨床觀察,服本方療效欠佳者,約有三種情形:一是旋覆花的藥味苦澀難咽,有的患者服后易嘔逆,因懼嘔而不能竟劑;二是有的患者愈后幾天又復咳(癥狀較輕);三是有的患者總是遺留一個咳嗽“尾巴”偶爾咳嗽幾聲,如本例便屬之。若遺留咳嗽“尾巴”者,則繼服“止咳十—味”(本案三診方),此方流傳在民間,原治肺結核咳嗽,臨床作為外感咳嗽的“掃尾方”來使用,有很好的療效。

肺 炎

肺炎是指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癥,可由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致病微生物,以及放射線、吸入性異物等理化因素引起。臨床主要癥狀為發熱、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可伴胸痛或呼吸困難等。

清肺治咳湯(黑龍江名醫陳景河方)

【組成】紫菀15g,款冬花20g,杏仁10g,桑葉30g,桔梗20g,炙枇杷葉20g,前胡20g,橘紅20g,魚腥草30g,白花蛇舌草20g,天冬20g,白薇15g,黨參20g,細辛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清肺化痰,降氣止咳。主治肺炎。臨床癥見發熱、咳嗽、咳痰,咳鐵銹色痰或黃色黏稠痰,舌紅苔黃,脈洪大。

【方解】紫菀與款冬花均有潤肺下氣、消痰止咳之功,且溫潤不燥,兩者合用,為潤肺化痰止咳之良藥;杏仁、桑葉、桔梗宣肺利氣,止咳化痰平喘兼能疏散風熱;炙枇杷葉、前胡、橘紅清肺熱,降氣祛痰兼治咳嗽;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天冬、白薇均可清肺熱,潤肺止咳;細辛芳香走串,善宣肺氣而通鼻竅,為止咳之良藥;黨參補氣,方中應用細辛、黨參為防寒涼藥物過涼,并有顧護正氣之意。

【加減】體質較強者可去黨參;發熱、咳痰明顯者魚腥草可加量。

【驗案】王某,男,15歲,2002年11月診治;咳嗽,咳黃痰,不易咳出2月余;2個月前曾感冒發熱,經胸片診斷為肺炎,用西藥靜滴半個月,熱退,但咳嗽未能痊愈,并伴胸悶乏力,晨起有疲勞感,食少,大便較干。證屬肺中郁熱未盡解,肺氣上逆所致咳嗽。處方:紫菀15g,款冬花20g,杏仁10g,桑葉30g,桔梗20g,炙枇杷葉20g,前胡20g,橘紅20g,魚腥草50g,白花蛇舌草20g,天冬20g,白薇15g。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服藥2周后,諸癥得解。

麻杏石甘湯加減(山西名醫暢平方)

【組成】麻黃9g,杏仁9g,炙甘草6g,石膏18g,蘆根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宣肺化痰,清泄肺熱。主治肺炎,屬痰熱蘊肺型。癥見高熱、咳嗽、咳痰,痰黃黏稠,較難咳出,舌紅苔黃,脈弦實有力。

【方解】麻黃辛甘而溫,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熱以生津。兩藥相伍,一以宣肺為主,二以清肺為主,合而用之,既宣散肺中風熱,又清宣肺中風熱,又清宣肺中郁熱,共為君藥。蘆根清熱解毒排膿,杏仁苦溫,宣利肺氣以平喘咳,為臣藥。炙甘草既能益氣和中,又防石膏寒涼傷中,更能調和于寒溫宣降之間,為佐使藥。

【加減】痰多色黃者加魚腥草30g、桑白皮15g、黃芩10g,蘆根可加量至90g;大便干結者加瓜蔞仁20g;飲食欠佳者加麥芽15g。

【驗案】王某某,男,19歲,學生,1979年3月15日就診。

5日前起病,初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微咳,以感冒治療3日,效果不明顯,且于昨日下午始熱勢加劇,體溫高達39.5℃??人砸嘣鲋?,吐黃痰,呼吸急促,右上胸部痛,咳嗽時加重??诟上怖滹嫞”泓S,稍煩躁,大便尚通。X線片提示右肺大葉性肺炎。因對多種西藥有過敏史,故欲以中藥治療。

查患者舌紅苔黃略厚,脈滑數。一般狀況尚可,面紅赤,額上汗出不斷,略顯煩躁不安,咳嗽聲重息粗,痰色黃稠。

觀是證,表邪已解,入里化熱,熱壅于肺,肺失清肅。治當清熱宣肺,止咳平喘。予以麻杏石甘湯化裁,方如下:麻黃6g,杏仁9g,生石膏45g,生甘草6g,桑白皮15g,瓜蔞仁20g,桔梗9g,蘆根30g。水煎即服,約次日再診。

服藥后是夜雖仍發熱,但熱勢稍減,呼吸亦較前平穩,咳嗽及吐痰癥狀也稍見緩解,既已見效,則仍本前法,加蘆根至90g,生甘草加至15g,另加黃芩10g、魚腥草20g。再進2劑。且囑家屬讓患者多飲水。

三診時患者體溫已經恢復正常,咳喘也大有緩解,痰色已由黃色轉為白色,不過量仍多,雖不煩躁,但患者顯見神疲乏力,口仍干渴,舌紅減,苔轉白,脈之滑象頓減,而見緩和。熱已退,陰未復,依竹葉石膏湯意處下方:沙參15g,麥冬10g,生石膏15g,生甘草9g,蘆根20g,竹葉9g,橘紅6g,小麥30g。

3劑,水煎服。3日后再診,體溫平穩,咳嗽、吐痰等癥已完全消失,精神也明顯好轉,食欲漸見恢復,上方去生石膏加生谷芽、生麥芽各12g,繼進3劑,再診時已完全康復。

支氣管擴張

支氣管擴張是指繼發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阻塞,反復發生支氣管炎癥,導致支氣管壁破壞,引起支氣管異常和持久性擴張。主要臨床癥狀為反復發作慢性咳嗽、咳大量濃痰和反復咯血。

姜氏經驗方(北京名醫姜良鐸方)

【組成】黃芪15g,當歸12g,金銀花15g,三七粉5g(吞服),全瓜蔞20g,炒杏仁9g,牛蒡子10g,知母10g,蘆根15g,薏苡仁30g,連翹15g,漏蘆9g,半夏9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清熱化痰。主治支氣管擴張,癥見咳嗽、咳大量黃痰,或咯血者。

【方解】半夏化痰止咳,知母、漏蘆、炒杏仁、金銀花、連翹、牛蒡子清肺化痰,又加黃芪、當歸以防前諸味藥苦燥傷陰,寒涼敗胃。三七涼血止血。

【加減】痰多清稀色白,加白芥子5g、百部10g;痰黃腥臭者,加桑白皮15g、黃芩10g、冬瓜子20g、虎杖10g;痰白質黏者,加仙鶴草15g、阿膠珠10g、沙參10g、麥冬10g、玄參15g、天花粉10g;損傷肺絡咯血者,加天麻10g、生石決明20g、牛膝15g;氣虛者,加黨參15g、白術10g;血虛者,加熟地黃15g、阿膠10g、當歸10g、白芍10g;陰虛者,加山茱萸15g、枸杞子10g、女貞子10g、制何首烏15g;陽虛者,加肉蓯蓉20g、菟絲子15g、補骨脂10g、巴戟天10g。

【驗案】張某,女,60歲。2001年7月初診:有麻疹肺炎史,咳黃稠痰數十年,近半月咳嗽痰黃,曾有一次咯血,靜脈滴注抗生素14天,現咳嗽,痰黃量少,氣短,無喘息,口干,納可,二便調。查體:雙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聞及細小濕啰音。舌淡略暗,苔薄白略膩,脈細略澀。辨證:氣陰虧虛,痰濕蘊滯,痰熱阻肺,瘀阻肺絡。以姜氏經驗方服之。

2001年7月中旬二診:咳嗽,痰黃量少,胸部發緊,氣短,口略干欲飲,納可,二便調。舌少津,苔薄白,脈細。處方:黃芪15g,沙參15g,蘆根15g,當歸12g,三七片5g,金銀花15g,全瓜蔞20g,炒杏仁9g,牛蒡子10g,知母10g,薏苡仁30g,紫菀15g。7劑,水煎服。

2001年7月末三診:咳痰較前稀而易出,但仍黃稠,咽癢則易咳,舌略暗,苔薄白。處方:黃芪30g,北沙參15g,當歸12g,三七片5g,全瓜蔞20g,炒杏仁9g,牛蒡子10g,知母10g,蘆根15g,薏苡仁40g,紫菀15g,金銀花15g,黛蛤散20g,冬瓜子15g,金沸草15g。14劑,水煎服。服用上方后病情一直穩定。

附:支氣管擴張咯血——瀉白化血散(北京名醫姜良鐸方)

【組成】桑白皮20g,地骨皮10g,側柏葉10g,紫珠10g,花蕊石15g,三七粉3g(吞服),血余炭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煎2次,分上、下午溫服。癥狀較重者,每日2劑,每6h 1次。

【功效主治】清肺瀉火,止血生新。主治支氣管擴張咯血。

【方解】方中桑白皮瀉肺中邪氣,除痰止嗽;地骨皮清肺中伏火,起涼血之效;側柏葉、紫珠涼血止血,對呼吸道出血有殊效;花蕊石、三七、血余炭止血化瘀又能生新,正如張錫純所言:“世醫多謂三七為強止吐衄之藥,不可輕用,非也。蓋三七與花蕊石,同為止血之圣藥,又同為化血之圣藥,且又化瘀血而不傷新血……血余,其化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補血之功則過之,以其原為人身之血所生,而能自還原化,且煅之為炭,而又有止血之力也”(《醫學衷中參西錄》);甘草調和諸藥,生用并有瀉火作用。誠然,瀉白化血散治療支擴咯血既能清瀉肺熱,又能止血生新。

【加減】患者如出現風熱證,伴有發熱、頭痛、咽痛,上方去地骨皮,加桑葉、菊花、牛蒡子各10g,以清解表邪。若兼有燥火,癥見鼻干、嗆咳、舌紅少津、脈細數,酌加沙參、麥冬、天花粉各10g,以養陰潤肺。若患者痰熱較重,癥見發熱、痰多黃稠,酌加魚腥草15~30g、炒黃芩10g、大貝母10g,以清化痰熱。若木火刑金,癥見煩躁易怒、胸脅引痛、脈弦數者,宜清肝瀉肺,酌加黛蛤散15~20g(布包入煎)、炒梔子10g。大便秘結者,酌加生大黃5~10g(后下)。

【驗案】鮑某某,男,58歲,中學教師,1982年3月12日初診。患者劇烈咳嗽,反復咯血已旬日余,持續血量100ml。患者于3年前曾類似發作過1次。此次咯血經胸片檢查:左肺下葉有環形透明陰影,其內可見大小不等液平面。實驗室檢查:白細胞16500/mm3,中性粒細胞80%,淋巴細胞20%;血沉30mm/h。診斷為支氣管擴張咯血。曾用5%葡萄糖500ml加腦垂體后葉素10U靜脈滴注,并口服四環素、卡巴克絡(安絡血)2天,仍然咳嗽、咯血,遂請中醫診治。

診查所見:患者易于煩躁,胸脅引痛,咳吐黃痰,痰中帶血,其色鮮紅,大便秘結,面赤唇紅,舌紅苔黃,脈象弦數,證屬肝火犯肺,熱傷血絡,肺失清潤。暫停西藥。擬清肝瀉肺,佐以祛瘀止血,予瀉白化血散化裁。處方: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炒梔子10g,黛蛤散20g(布包),魚腥草15g,生大黃10g(后下),花蕊石15g,三七粉3g(吞服),血余炭10g,紫珠10g。3劑。3月15日復診:咯血減少,咳嗽好轉,大便通暢。唯感口干、咽燥,此乃熱損肺陰之象。上方去大黃、黛蛤散、炒梔子,加沙參、麥冬、天花粉各10g,3劑。3月18日三診:咯血停止,咳嗽已除。但患者時有口舌干燥,終以沙參麥冬湯善后。1周后經胸片檢查:左下肺紋理稍增多,余無異常發現。實驗室檢查:白細胞8000/mm3,中性粒細胞70%,淋巴細胞29%,嗜酸性粒細胞1%;血沉8mm/h,隨訪2年,支氣管擴張咯血未見復發。

禁忌:對于本病忌用溫燥之品,禁煙酒及辛辣等刺激品,方可收到殊效。

哮 喘

支氣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和T細胞等多種炎性細胞參與的氣道慢性癥。這種炎癥使易感者對各種激發因子具有氣道高原反應,并可引起氣道縮窄,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喘息、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等癥狀,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加劇,常常出現廣泛多變的可逆性氣流受限,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緩解。

解痙治哮湯(上海名醫董建華方)

【組成】麻黃5g,杏仁10g,地龍10g,全蝎(研末沖服)3g,川芎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宣肺降逆,解痙平喘。主治哮喘發作期、哮喘緩解期、哮喘持續狀態。癥見憋悶咳嗽反復發作,胸悶,呼吸短促,舌質暗,舌苔薄白,脈弦細。

【方解】方中麻黃宣通肺氣,解表散寒;杏仁通降肺氣,化痰潤燥。兩藥相伍,一宣一降以助肺氣宣降之職。地龍、全蝎、川芎為經驗用藥,奏解經活絡平喘之功。

【加減】若氣滯痰生則加陳皮6g、清半夏6g、萊菔子10g以理氣化痰;氣郁化熱者加黃芩10g、桑白皮15g以清瀉肺熱;傷及肺絡咯血者加白及10g、藕節10g、仙鶴草10g以涼血止血。

【驗案】王某,女,58歲。喘憋咳嗽反復發作10余年,近日咳喘發作,喘憋胸悶,不能平臥,呼吸短促,飲食欠佳,大便不暢,舌質暗,舌苔薄白,脈弦細。證屬肺失清肅、瘀血阻絡,治宜肅肺降氣、解痙活絡。方用:杏仁10g,地龍10g,全蝎(研末沖服)3g,川芎10g,紫蘇子10g,陳皮6g,清半夏6g,焦三仙各6g,枳殼10g,全瓜蔞15g,枇杷葉10g。經服7劑,喘憋氣促癥狀明顯減輕,再以原方出入,鞏固療效。

加減清氣化痰丸(山西名醫高建忠方)

【組成】姜半夏12g,橘皮12g,茯苓12g,枳實9g,全瓜蔞30g,黃芩12g,浙貝母15g,桔梗12g,生石膏(先煎)30g,炒萊菔子12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清熱化痰。主治痰熱哮喘。癥見氣喘,胸憋,胸熱,痰鳴,咽癢,舌質暗紅,苔薄白膩,脈濡。

【方解】清氣化痰丸,治咳名方。明代醫家吳昆在《醫方考》中說:“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氣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則氣清矣。是方也,星、夏所以燥痰濕;杏、陳所以利痰滯;枳實所以攻痰積;黃芩所以消痰熱;茯苓之用,滲痰濕也;若瓜蔞者,則下氣利痰云爾。”

【加減】喘鳴痰多者,加紫蘇子10g、白芥子10g;痰黃黏稠難咳者,加魚腥草30g、天竺黃10g。

【驗案】任某,男,22歲。2008年5月19日初診。自由間歇性喘憋,每年發于春、夏、秋三季,以夏季為甚,冬季不發作。近1個月來癥狀進行性加重,氣喘,胸憋,胸熱,痰鳴,咽癢,但不咳嗽,晚上癥狀加重。納食尚可,喜食梨,大便調。舌質暗紅,舌苔薄白膩,脈濡。正虛為本,痰熱為標。治以清化痰熱為法。方用清氣化痰丸加減。處方:姜半夏12g,橘皮12g,茯苓12g,枳實9g,全瓜蔞30g,黃芩12g,浙貝母15g,桔梗12g,生石膏(先煎)30g,炒萊菔子12g,生甘草3g。7劑,水煎服。藥后諸癥俱減,尚有胸熱,脈顯細滑。原方繼進7劑。白天已無不適,凌晨2時左右有短暫咽干、咽癢、呼吸聲粗。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脈細弦滑。痰熱未盡,交時而發,小柴胡湯加減。處方:柴胡9g,黃芩12g,姜半夏12g,干姜3g,細辛3g,五味子9g,桔梗12g,枳實9g,全瓜蔞30g,生石膏(先煎)30g,生甘草3g。7劑,水煎服。藥后無不適。囑飲食清淡,至冬至丸劑調補。

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臟病

慢性支氣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其病理特點是支氣管腺體增生、黏液分泌增多。臨床出現連續2年以上,每次持續3個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氣喘等癥狀。早期癥狀輕微,多在冬季發作,春暖后緩解;晚期炎癥加重,癥狀常年存在,不分季節。疾病進展又可并發阻塞性肺氣腫、肺源性心臟?。ǚ涡牟。瑖乐赜绊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張氏經驗方(上海名醫張云鵬方)

【組成】巴戟天10g,淫羊藿10g,肉蓯蓉10g,靈芝10g,生黃芪10g,炙百部15g,炙紫蘇子10g,葶藶子20g,五味子6g,冬瓜子30g,全瓜蔞15g,茯苓30g,凈連翹30g,紫丹參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補腎納氣,宣肺化痰。主治腎不納氣,痰濕內蘊。癥見咳嗽喘促,苔白清稀,舌質淡紅,脈沉細稍數。

【方解】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屬中醫“喘證”范疇。治喘要分清標本緩急,更要注意益腎固本。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金為母,腎水為子,母病及子。本病日久其腎必虛,腎虛不能納氣,影響肺主氣作用,喘證就容易發生。故補腎培元則腎堅而氣固。巴戟天、淫羊藿、五味子等補腎納氣。

【加減】痰稠且多者,去五味子,加陳皮6g、法半夏6g。

【驗案】患者素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史20多年,近一年來氣急加重,動則尤甚,夜間需加用舒喘靈才能平臥,咳嗽喘促,痰白清稀,腰酸膝軟,夜尿增多,兩下肢有壓跡。診得舌質淡紅苔微膩,脈沉細稍數。心電圖:右心室肥大。西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中醫辨證:腎不納氣,痰濕內蘊。治宜補腎納氣,宣肺化痰。處方:巴戟天10g,淫羊藿10g,肉蓯蓉10g,靈芝10g,生黃芪10g,炙百部15g,炙紫蘇子10g,葶藶子20g,五味子6g,冬瓜子30g,全瓜蔞15g,茯苓30g,凈連翹30g,紫丹參15g。上方加減服用4周,諸癥明顯改善,兩下肢壓跡消失,夜間停用舒喘靈噴霧。遂停服湯劑,以左歸丸、右歸丸各6g日2次服用,以資鞏固。3個月后隨訪,患者病情穩定,已可下樓活動。

肺源性心臟病——肺心湯(云南名醫周嫦昆方)

【組成】人參10g,麥冬20g,玉竹30g,黃芩12g,連翹20g,陳皮15g,桔梗15g,半夏10g,川芎12g,白茅根30g,車前子15g,砂仁1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分3次溫服。

【功效主治】益氣養陰,活血化痰,清熱利水。主治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癥見咳嗽、咳痰、氣喘,活動后明顯,伴或不伴有雙下肢水腫。

【方解】方中人參益氣,麥冬、玉竹養陰,三者合用取生脈散之意;川芎活血化瘀,桔梗、陳皮、半夏宣肺化痰,黃芩、連翹清肺熱,白茅根、車前子利水消腫,砂仁納氣定喘,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咳嗽明顯者,加桑白皮15g、杏仁10g;飲食差者,加白術24g、厚樸15g;痰黃難咳者,加蘆根30g、薏苡仁30g。

【驗案】王某,男,68歲,農民,1992年11月6日初診。慢性喘咳病史10余年,反復發作,冬季尤甚,此次因外感誘發喘咳加重5日而來診。癥見喘促抬肩,咳嗽痰稠,顏面唇舌青紫,心悸氣短,納差口苦,寒熱不適,下肢水腫,便干溲黃,舌質紫暗,苔薄黃。查體:一般狀況差,口唇紫紺,頸靜脈怒張,肺氣腫征陽性,雙肺呼吸音粗糙,左下肺可聞及散在濕啰音,心率102次/min,律齊,三尖瓣區可聞及二級收縮期雜音,腹軟,肝臟觸診劍突下4cm,右肋下2cm,肝頸靜脈回流征(±),腹水征(-),雙下肢中度水腫。血常規:白細胞11.2×109/L,中性粒細胞82%,淋巴細胞13%.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肺型P波。X線胸片示:左下肺紋理增粗,左下肺感染。診斷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并感染,心功能Ⅱ級。因患者無經濟條件住院,只能在門診治療。囑患者少活動,進清淡少鹽飲食,除給青霉素常規抗感染外,中藥以益氣養陰、活血化痰、清熱利水為治。處予自擬肺心湯加柴胡12g、桑白皮15g、杏仁10g,3劑,水煎服。

11月10日二診:患者顏面口唇紫紺減輕,雙下肢水腫略退,心悸喘促均有好轉,口不苦,寒熱不作,但仍感氣短乏力,食欲不佳,舌質暗紅,苔薄黃微膩。守方去柴胡加白術24g、檳榔15g、厚樸18g以化痰開胃,2劑。

11月12日三診:諸癥均減,食欲好轉,雙下肢水腫減退,僅有輕微氣喘,舌紅苔薄白,脈弦滑??紤]標實漸去,停用青霉素,調整肺心湯,處方如下:白術15g,太子參30g,麥冬20g,玉竹30g,茯苓15g,連翹18g,黃芩12g,陳皮15g,法半夏10g,川芎10g,車前子10g,甘草3g。3劑。

11月16日四診,諸癥已消,精神漸好,做少量家務亦不作喘,時有痰,色白易咳出,飲食、睡眠一般,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復查血常規:白細胞7.3×109/L,中性粒細胞72%,淋巴細胞23%,給予陳夏六君湯加川芎、黃芩、麥冬善后。

3個月后因傷食腹脹就診,問及舊病情況,告之未發作,但時有少量痰。后因感冒復發時,采用此方治療,仍能穩定和控制病情。

肺結核

肺結核是指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中引起肺部感染者稱為肺結核。臨床癥狀多呈慢性過程,以低熱、盜汗、消瘦、乏力、食欲缺乏等全身中毒癥狀以及咳嗽、咯血、呼吸困難、胸痛等呼吸系統癥狀為主。

陰平湯(上海名醫顧丕榮方)

【組成】生地黃20g,龜甲膠12g,黃連6g,黃芩、川貝母、桑葉各9g,百部15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滋陰清熱,潤肺化痰。主治肺結核,加減后用于各型肺結核。

【方解】生地黃滋陰清熱為君,龜甲膠性寒滋陰,且有補血止血之功,黃連、黃芩清熱解毒抗癆;川貝母清熱潤肺化痰;桑葉養陰斂汗,治勞熱咳嗽、盜汗;炙甘草甘平補脾、潤肺止咳;百部治骨蒸勞熱,殺蟲。諸藥合用,滋陰清熱、潤肺化痰、殺蟲抗癆,從而使陰虛得養,虛火得平,故以“陰平”名之。

【加減】若骨蒸潮熱,加青蒿12g、銀柴胡12g、知母10g、鱉甲12g;咯血加阿膠12g、白及15g、三七3g;兼肝郁者,加逍遙散;肝火旺,加龍膽瀉肝湯;久病陰傷及氣,肺脾同病者,加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脾濕濕盛,舌苔厚膩者,加平胃散,以剛柔并進;肺病及腎,陰虛火吐者,加三才封髓丹、知柏地黃丸或大補陰丸;肺氣虛易感冒者,加玉屏風散;若病延日久,由癆成損,形成空洞,則加白及15g、合歡皮15g、月華丸,以養陰生肌填孔;洞口硬化,加生牡蠣20g、炙鱉甲12g,以軟堅散結。

【驗案】

例1:史某某,男,52歲。1987年10月17日診?;挤谓Y核二十余年,曾經抗結核治療,病情尚屬穩定??投蚴芎畯桶l。一年來,經??┭?,咳逆痰少,午后潮熱,食欲缺乏,形體消瘦。胸片提示:右肺已形成纖維空洞,洞口硬化。因不愿手術,遂請中醫診治。察其舌紅少苔,脈虛數。良由癆原、虛熱灼傷肺絡則咯血,日久由癆成損,致現空洞。當予滋陰抗結核、潤肺清熱,佐以彌絡填孔法治之。方用陰平湯加味。藥用:生地黃、生牡蠣各20g,龜甲膠、銀柴胡、青蒿、白及、炙鱉甲各12g,黃芩、川貝母、桑葉各9g,百部、合歡皮各15g,三七3g(研粉吞服),黃連、炙甘草各6g。服10劑后,咯血停止,咳逆減輕,潮熱已除,自覺神倦乏力。此乃病久陰虛及氣,原方去青蒿、銀柴胡、三七,加太子參、炙黃芪各15g。繼服10劑,精神漸振,食欲改善。后以上方出入,調治近半年,攝片復查:空洞全部愈合。治療1年,肺部全部鈣化吸收。

例2:仇某某,男,68歲。1987年8月13日診。自訴反復咳嗽,痰中帶血十余年。曾經胸片確診:右上肺浸潤性肺結核。西藥抗結核治療,效果欠佳,且已產生耐藥性,故求治于顧老?,F癥:咳嗽頻作,甚則咳逆氣急,痰中帶血,頭暈耳鳴,手足烘熱,顴紅唇赤,夜間盜汗,腰膝酸軟,舌質紅,苔薄黃少津,脈虛數。體溫常在38℃左右。證屬:癆病日久,由肺及腎,肺腎陰傷,水虧火旺。治擬補益肺腎、滋陰降火,佐以殺蟲抗癆。予以陰平湯加味:生地黃30g,龜甲膠、知母、阿膠(烊沖)各12g,黃連、黃柏、川貝母、炙甘草各6g,桑葉、黃芩、山茱萸各9g,百部15g。服15劑后,咳逆顯減,痰血已止,低熱漸退,盜汗亦少,但覺口干咽燥,舌紅少苔,此虛火漸平,陰傷較甚。遂以上方去知母、黃柏、阿膠,加麥冬15g、五味子9g。守方治療半年余,諸癥消失,攝片復查:肺部結核灶已經吸收。

附:耐藥性肺結核——抗癆補金湯(貴州名醫石恩駿方)

【組成】紫河車9g,十大功勞15g,炒白術15g,烏梅12g,茜草10g,白及12g,百部15g,地骨皮15g,蜈蚣2條,夏枯草15g,貓爪草30g,生牡蠣30g(先煎)。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滋養肺腎,補益氣血,斂肺止咳,生津止血,活血消腫,逐瘀生新,殺蟲。主治耐藥性肺結核。

【方解】方中紫河車、十大功勞滋養肺腎,金水相生,增強機體免疫力。其中,紫河車一藥,為補益肺腎之佳品,《本草經疏》云:“人胞,乃補陰陽兩虛之藥。陰陽兩虛者服之,有返本還元之功?!鼻椰F代醫學亦研究證實,本品有明顯的增強免疫作用。十大功勞,退虛熱,補肺腎,《飲片新參》云其“治肺勞,止咳化痰,退虛熱,殺蟲。”此外,此藥經近代研究亦證實,有促進病灶鈣化,增強體質之功。白術,補氣健脾、培土生金,當代名老中醫顏德馨曾以之調服白及粉治肺癆,即為此意。烏梅、茜草、白及斂肺止咳,生津止血,活血消腫,且具抗癆之功。烏梅一藥,《日華子本草》云其“除勞,治骨蒸?!薄侗静輬D經》稱其“主虛勞瘦羸”?!队盟幮姆ā分^其“收肺氣”。茜草為活血止血消腫之妙藥,且能抑制結核桿菌。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尚能抑制結核桿菌,故為肺癰必用之品。百部、地骨皮潤肺定咳、養陰清熱,均可殺蟲。百部具有良好的潤肺止咳及殺蟲之功。蜈蚣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修補空洞,抗癆殺蟲,能推陳致新。夏枯草、貓爪草清熱散結,亦可抗結核桿菌。如夏枯草一藥,《滇南本草》云其可治“周身結核”?!度珖胁菟巺R編》記載:夏枯草熬膏,曬干加青蒿粉、鱉甲粉,拌勻治肺結核。貓爪草為治瘰病之專藥,因其抗癆之力強,石恩駿教授常以其治肺結核,頗有效驗;同時,也結合現代藥理學知識,加以牡蠣補充鈣質,促進病灶鈣化,真正體現了“殺其蟲以絕其本,補其虛以復其元”的治療原則。

【驗案】患者,男,59歲,已婚,工人。患“兩肺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及“乙肝小三陽”已8年。曾在疾病控制中心正規免費治療2年多,痰菌始終不能轉陰,后又自服民間草藥,病情逐漸加重,求治于某肺科醫院,作藥敏試驗,已對多種抗結核藥物耐藥,建議作手術治療。因患者懼怕手術,遂出院求助中醫治療,現患者咳逆喘息少氣,痰中帶血,潮熱盜汗,形寒自汗,面浮肢腫,心悸,唇紫,納差,便溏,舌質紅少津,脈細無力。證屬陰損及陽、陰陽兩虛型,治宜補肺健脾滋腎,予“抗癆補金湯”原方內服。連服上方20劑,上癥顯減,稍感咳逆喘息少氣、心悸,唇略紫,余癥基本消失,遂停用湯劑,改成“抗癆補金丸”(即抗癆補金湯打粉制成水丸)鞏固治療。9個月后,上癥完全消除,左側(原本較右側輕)空洞修復,已出現鈣化。15個月后,患者面色紅潤,精神、飲食很佳,與前判若兩人,且右肺也已鈣化。更出乎意料的是,多年之小三陽已產生抗體(可能為機體免疫力增強或有的藥物有抗病毒之故),多年病假,現已能正常上班。隨訪兩年半,患者胸片、痰培養一直正常,多年癆疾,終獲痊愈。

肺 癌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是起源于支氣管黏膜或腺體的最常見的肺部惡性腫瘤。臨床按照特征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后者包括除小細胞癌以外的其他上皮癌。按解剖學部位分為中央型肺癌和周圍型肺癌。按組織學分類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小細胞未分化癌、大細胞未分化癌和腺癌。

肺積方(安徽名醫張念志方)

【組成】靈芝30g,黃精30g,黨參10g,百合20g,南沙參20g,麥冬10g,玉竹10g,石斛10g,陳皮10g,茯苓24g,黃芪15g,薏苡仁30g,丹參10g,牡丹皮10g,白花蛇舌草10g,山慈菇1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益氣養陰,解毒消積。主治肺癌,加減后用于各型肺癌的治療。

【方解】方中靈芝、黃芪、黨參、百合、麥冬、玉竹等益氣養陰(扶正固本);牡丹皮、丹參、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解毒散瘀(祛邪抗癌)。本方組成體現了益氣養陰與解毒散結并舉之大法。

【加減】如咳痰色黃為痰熱阻肺,常選用桑白皮15g、黃芩10g、魚腥草20g、冬瓜子15g、蘆根30g等;如痰中帶血,常選用仙鶴草10g、血余炭10g、大薊10g、小薊10g;若胸悶不舒,常選用瓜蔞15g、薤白10g、枳殼10g;若兼胸痛,常選用延胡索(元胡)10g、乳香6g、沒藥6g、土鱉蟲10g;若見化療后骨髓抑制、血象偏低者,常選用大棗30g、當歸15g、雞血藤20g;發熱者加青蒿10g、鱉甲10g、地骨皮10g;納差,胃脘、腹部不舒,治療以健脾和胃為主,加白術15g、半夏10g、雞內金10g、麥谷20g、麥芽20g;若兼腹脹便秘,則加火麻仁10g、檳榔15g、木香10g、大腹皮10g。

【驗案】患者,女,73歲?;颊哂?012年初因咯血2周,行支氣管鏡提示肺癌,某腫瘤醫院診斷為肺癌晚期,化療5次后,因機體不適而終止。2013年1月前來診治,癥見咳嗽,咳痰,痰中帶血絲,氣喘胸悶痛,乏力口干,納呆便秘,舌淡紅,苔薄黃,舌底靜脈迂曲,脈細澀。證屬氣陰兩虛夾瘀。治以益氣養陰,兼以化痰祛瘀。方用肺積方加減。

藥物組成:靈芝30g,太子參20g,黃精30g,百合20g,麥冬10g,玉竹10g,石斛10g,陳皮10g,茯苓24g,黃芪10g,薏苡仁20g,丹參10g,牡丹皮10g,白花蛇舌草10g,半枝蓮10g,山慈菇10g,仙鶴草10g,火麻仁10g,炙甘草6g。治療2個月后,患者乏力、口干消失,氣喘平息,走如常人,飲納尚可,偶見咳痰中帶血絲,原方加血余炭10g、絲瓜絡10g?;颊叻兴幹两?,隨訪偶有咳嗽咳痰發生,做胸部CT示腫塊縮小,目前仍堅持在門診予以中醫治療。

養金護肺湯(河南名醫劉懷民方)

【組成】蘆根30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桃仁10g,貓爪草30g,黃芪30g,蜈蚣4條,雞內金30g,蜀羊泉30g,仙鶴草30g,龍葵30g,魚腥草30g,浙貝母15g,莪術12g,玄參30g,麥冬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清熱化痰,攻毒散結,化瘀通絡。主治肺癌。

【方解】蘆根甘寒輕浮,善清肺熱,《本經逢原》稱其“專于利竅,善治肺癰、吐膿血臭痰”,為治療“肺癰”之常用品;而冬瓜仁可清熱化痰、利濕排膿,氣清則升,助肺氣清宣,又味淡而可下滲除濕,故能清上徹下、肅降痰濁,與蘆根配合可清宣肺熱、滌痰排膿;薏苡仁甘淡而微寒,上清肺熱而搜絡剔膿,下滲腸胃而除濕,并可扶助脾胃之健運,屬祛邪而不傷正之佳品;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消癰。四藥藥性平和,共奏清熱化痰、逐瘀排膿之效。黃芪補益元氣;玄參、麥冬養陰潤肺;雞內金護健脾胃;貓爪草、蜈蚣、蜀羊泉、龍葵、莪術、仙鶴草攻毒散結、化瘀通絡;魚腥草、浙貝母清熱化痰、解毒排膿。當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多糖、麥冬多糖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莪術揮發油、新魚腥草素、龍葵煎劑、貓爪草皂苷及多糖、蜀羊泉醇提取物、仙鶴草水浸膏均具有抗腫瘤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雞內金、蜈蚣均有抗腫瘤作用。

【加減】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不同,藥物應用有側重,隨證加減。血虛者可加當歸補血湯;病程日久陽虛者加附子、干姜;神疲、少氣懶言者加白術;肺熱咳嗽痰多黏稠者加全瓜蔞、大黃;咳嗽、痰中帶血、咯血者加白及、三七粉另沖服;腸腑不通者加火麻仁、肉蓯蓉;骨轉移者常用乳香、沒藥、川芎、杜仲、牛膝、補骨脂等;腦轉移者常用僵蠶、蒼耳子、全蝎、白芷、川芎等;淋巴結轉移者常用全蝎、僵蠶、山慈菇、夏枯草、海藻、昆布、清半夏、石見穿、穿山甲、皂角刺等;肝轉移者加茵陳、柴胡等;癌性發熱屬陰虛者常用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白薇、鱉甲、生地黃或青蒿鱉甲湯,屬氣虛者予補中益氣湯,熱毒蘊結者常用白花蛇舌草、重樓、羚羊角粉(另沖服)。化療致惡心、嘔吐者加旋覆花、赭石,致大便溏薄者加參苓白術散;致骨髓抑制者加制何首烏、枸杞子、女貞子、雞血藤;肝損傷者加垂盆草、茵陳;失眠者用甘麥大棗湯,或遠志、合歡皮等;放療致肺纖維化者加土鱉蟲、炮穿山甲;致腹瀉者則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驗案】戴某某,女,45歲,2008年11月10日就診。患者于2008年5月26日在解放軍總醫院行胸部CT,提示:左肺上葉舌段周圍性肺癌并雙肺、左側胸膜轉移;于河南省人民醫院CT引導下行穿刺,病理示:左肺考慮細支氣管肺泡細胞癌,行EGFR基因突變檢查檢測到基因突變。行化療6周期及免疫治療后口服靶向治療藥物“易瑞沙”。初診癥見:形體消瘦,面部散在紅色皮疹、瘙癢,胸悶不適,咳嗽少痰,伴全身困乏,動則氣短,納差,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舌質暗紅,脈弦細數。四診合參,辨證:痰瘀互結、氣陰兩虛,治則:化痰祛瘀、益氣養陰。中藥方:蘆根30g,黃芪30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桃仁10g,貓爪草30g,蜈蚣4條,雞內金30g,蜀羊泉30g,仙鶴草30g,龍葵30g,魚腥草15g,浙貝母15g,莪術12g,玄參30g,麥冬15g,葶藶子15g,茯苓15g,焦三仙各30g,黨參15g,牡丹皮12g,白蒺藜15g。10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時面部皮疹消失,胸悶不適,全身乏力癥狀減輕,納食好轉,后以此方加減堅持服用至今。2014年8月中旬患者復查見:神志、精神、納食可,二便正常,胸部CT提示病情相對穩定。該患者2008年8月確診為左肺上葉舌段周圍性肺癌并雙肺、左側胸膜轉移,病理診斷為細支氣管肺泡細胞癌。曾多次化療及免疫治療,2008年11月服用靶向治療藥及中藥治療至今,以養金護肺湯為主加減,該患者動則氣短,為肺氣虧虛,加黨參補氣;納差,加焦三仙以健脾和胃;患者胸水,用茯苓、葶藶子健脾利水、行水逐飲;分子靶向藥物致皮疹用白蒺藜、牡丹皮?;颊叽_診時已發生雙肺、胸膜轉移,出現胸腔積液,經西醫治療后出現副作用,開始口服中藥,辨證施治,中西醫結合治療已6年余,病情相對穩定。通過養金護肺湯治療,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患者痛苦,增效減毒,從而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的目的。

胸腔積液

胸腔積液是指任何因素使胸膜腔內液體形成增加和(或)吸收減少,發生胸膜腔內液體潴留,簡稱胸水。

胸腔積液驗方(安徽名醫張瓊林方)

【組成】葶藶子15g,黃精30g,山藥15g,桃仁15g,白術15g,瓜蔞30g,百部15g,赤芍12g,地骨皮18g,白薇15g,郁金12g,桑白皮15g,生薏苡仁30g,柴胡15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或3次溫服。

【功效主治】逐水祛飲。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胸腔積液。癥見胸脅痛,呼吸困難,咳喘氣逆,肋間脹滿,舌苔薄白,脈沉弦。

【方解】胸腔積液在中醫歸屬于“懸飲”。此方的特點是攻補兼施,用黃精、山藥、白術、生薏苡仁、生甘草補益脾肺腎以固其本,尤其是后三味還具有排膿生肌、解毒療傷之功;用瓜蔞、百部、地骨皮、桑白皮、白薇、葶藶子清熱解毒,消痰利水;用桃仁、赤芍、郁金香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用柴胡、甘草疏肝解郁,調和諸藥。

【加減】胸悶,苔膩者,加法半夏10g、陳皮10g。

【驗案】張某某,男,35歲,工人,初診時間:1998年3月20日?;挤谓Y核胸膜炎8個月,在當地結核防治醫院已住院半年。現胸膜粘連并胸腔積液。癥見左肋脹痛,吸氣加劇,倦怠乏力,午后低熱,夜間盜汗,形體消瘦,體重減輕7.5kg,納眠可,大便稀。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稍數。診斷:肋痛。方藥:黃精30g,山藥15g,桃仁15g,瓜蔞30g,百部15g,赤芍12g,地骨皮18g,白薇15g,郁金12g,桑白皮15g,葶藶子15g,生薏苡仁30g,柴胡15g,生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4月22日:服藥30劑,肋痛、盜汗消失,體重增加2.5kg,精神好,體力增加,納眠可,二便調。舌質淡紅苔白,脈細。方藥:上方去葶藶子、白薇、桑白皮、地骨皮,加白術12g、川貝母15g、砂仁10g、炒枳殼12g、牡丹參30g、土茯苓15g、生黃芩15g。水煎服,1~2日1劑。繼以調理而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湄潭县| 泰顺县| 和田县| 蒲江县| 承德县| 五台县| 长治市| 双鸭山市| 贵州省| 洛阳市| 扬州市| 会东县| 怀安县| 揭阳市| 富顺县| 普兰县| 泉州市| 含山县| 博野县| 察雅县| 电白县| 虞城县| 成武县| 永和县| 双牌县| 满城县| 禄丰县| 台前县| 施秉县| 镇江市| 廉江市| 措勤县| 房山区| 阿勒泰市| 新安县| 江油市| 读书| 手游| 新竹县| 万全县| 西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