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裝款式設計技法速成
- 孫琰
- 8220字
- 2019-01-03 13:49:40
1.3 款式設計與服裝流行趨勢
流行是指在某一時期內(nèi),特定群體中或社會中一種廣為流傳的事物或形式,服裝流行又常稱為時尚流行,即在某一時期及地區(qū)內(nèi)具有引導性服裝穿著以及搭配方式。服裝流行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人群中會有不同的流行內(nèi)容,并且受環(huán)境因素、社會事件因素、人文發(fā)展因素、消費意識變化等影響,在空間、時間上不斷地處于變化的狀態(tài),其變化的方向就是流行趨勢。流行趨勢,即流行的方向,各專業(yè)人士所預測的即將在社會中大面積出現(xiàn)的潮流內(nèi)容。因此,服裝流行是現(xiàn)在進行時,而流行趨勢則是將來時,兩者之間又存在著諸多的關聯(lián)因素。款式作為服裝成形的首要元素,在服裝的流行趨勢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
1.3.1 款式設計的流行
服裝的流行通常是消費者能直觀看到的內(nèi)容,它包括多方面的流行,如款式的流行、色彩的流行、面料的流行、裝飾工藝的流行、各元素的搭配流行等。它代表著服裝設計的內(nèi)容在獲得市場與消費者認可后的一種進步表現(xiàn)。服裝的流行傳播基本有三種方式:自上而下的傳播,即由社會的上層階級或具有號召力的名人穿著影響了大范圍的大眾穿著;自下而上的傳播,即因大眾的某個穿著特色被設計師提升設計為具有風格的服裝,進而贏得上層階級及大范圍的流行,如牛仔褲的出現(xiàn)與流行;平行的傳播,即在信息傳播方式多樣化的現(xiàn)代社會,服裝流行信息通過多種傳媒渠道同時向社會各個階層傳播,或某一地區(qū)、民族、國家的服裝流行向另一個地區(qū)、民族、國家傳播,形成空間的平行傳播。
服裝的款式元素在整個服裝流行過程中是最容易被傳播的,它憑點、線、面的繪畫構成就可以將服裝廓型與結構比例分割表達出來。因此,當一種服裝款式開始流行的時候,有經(jīng)驗的服裝設計師就可以通過服裝實物,甚至是圖片,來模仿設計出類似的服裝款式。它比面料與工藝的模仿要來得更快速、更直接,但從款式設計到最后服裝款式成品的實現(xiàn)則更需要制版師、工藝師與縫紉師的經(jīng)驗與水平。這就是即便畫面上呈現(xiàn)的是同樣款式圖樣,不同能力的服裝品牌或企業(yè)制作出的卻是品質效果完全不一樣的款式版型的原因。如果再結合品質不同的面料與工藝,最后呈現(xiàn)的服裝成品便很容易分出優(yōu)劣。
由于服裝款式的改變改良在服裝設計中的周期比較短,相較于新面料與新工藝較長的開發(fā)周期,它是最容易被消費者所意識到的變化。隨著現(xiàn)今服裝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整個服裝流行的周期在不斷縮短,因此,在服裝的流行過程中,消費者對于款式的流行與變化也異常敏感,款式設計能力繼而成為服裝設計師應變流行變化的一項重要能力,設計師需要在流行趨勢的影響下快速感知與設計下一個周期可能會被目標消費群體所接受與追捧的服裝款式。在各種流行趨勢的信息指南中,專業(yè)人士通常也會對下一階段所要流行的款式做出明確的預測,作為給服裝設計師開發(fā)的參考,給消費人群消費的參考。
1.3.2 款式設計的近現(xiàn)代發(fā)展
服裝設計在20世紀之前尚未作為一門專業(yè)的學科來進行研究,所謂的關于服裝的設計與制作通常是以時裝店與裁縫店的形式出現(xiàn),因此款式設計也沒有單獨作為一項服裝設計學科的內(nèi)容來被傳授,而是在店中以師傳徒的方式流傳下來。在20世紀前,雖然全世界各個國家以及東西方地區(qū)的服裝各有歷史與特色,但很少有評論或記載將服裝的某種進步與變遷歸功于某一個服裝設計師的設計成就,服裝設計師尚未被認可為一種帶有創(chuàng)意性及設計主動性的職業(yè)。
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西方服裝業(yè)進入了日異嶄新的時期。每個年代都出現(xiàn)了與社會進步、工業(yè)變革、文化運動相呼應的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服裝,服裝的款式承前啟后,出現(xiàn)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廓型結構,成就了這些年代中的經(jīng)典。創(chuàng)造新視覺形象的服裝設計師也從臺后走向了幕前,成為了這個產(chǎn)業(yè)的明星與推手。服裝設計師這個職業(yè)也日漸成為一個代表著創(chuàng)造美與時尚的智慧性職業(yè)。20世紀的西方服裝對當今全球的服裝設計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在款式設計上,給予了當今設計師諸多關于廓型、比例、結構上的靈感。而這一階段的東方服裝,由于國家社會進入工業(yè)化較晚,雖然服裝各具民族特色,也進行了改進改良,但在大膽創(chuàng)新設計上還是未能實現(xiàn)世界性的突破,所謂的服裝設計師更是寥寥無幾。因此,這一階段的東方設計雖獨具韻味,卻并未對當代服裝設計以及消費者的穿著習慣產(chǎn)生革命性的影響。對于20世紀服裝款式設計基本歷史的了解,能使設計師更好地把握當今流行款式的發(fā)展動向。
20世紀10年代是現(xiàn)代服裝的開端,女性服裝的款式變革是這個時代的特征與轉折點。在這十年間,前五年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階段,服裝款式仍以突出女性人體特征為主,S形的廓型、胸腰臀的結構分割線,束縛著女性的身體臟器,影響著女性的生理健康(如圖1-11所示)。這個階段的女性服裝款式與19世紀末的主流服裝款式?jīng)]有太大區(qū)別,其款式設計的意圖仍建立在男性對于女性的審美偏好上,體現(xiàn)的仍是男權社會主導的審美觀,而男裝本身早已打破了束縛,演化為由襯衫、領結、背心、西裝套裝組合而成的基本款式搭配,成為男士約定俗成的穿著模式。白天的工作時間,男裝以條紋褲和日禮服為主,如遇正式場合則將外套換為禮服;晚間正式場合都以燕尾服、直挺的襯衫、白色馬夾相配。在后五年的發(fā)展中,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chǎn)力的提高、女性社會意識的解放,勢必會出現(xiàn)與女性的服裝意識相呼應的款式變革。在這場女性服裝款式的變革中,被后來譽為“現(xiàn)代服裝第一人”的法國設計師保爾·布瓦列特(Paul Poiret),在其作品中首次提出了解放女性身體束縛的概念,打破了緊身胸衣款式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提倡展現(xiàn)女性自然的體態(tài)。因此,他所設計的服裝款式在原本的服裝廓型中減少了刻意強調身形的曲線,更多的是直線與自然弧線的表現(xiàn):簡單、狹長的上衣和長裙,裙子包裹著身體直至地面,并融入了古希臘羅馬的款式等民族風格的概念,運用了褶皺來表現(xiàn)女性身體的流線性。同時,“蠶蛹”式款式與褲裝設計也是他的款式設計特色。布瓦列特的思維為后來的服裝設計提供了更多突破性設計的靈感。戰(zhàn)后的女裝流行一種較為寬松且裙擺上升至靴子以上的款式,緊身腰帶與胸衣的分離,使胸衣后來演變?yōu)榕績?nèi)衣胸罩。

圖1-11 John Peacock繪制1910's服裝款式
20世紀20年代是現(xiàn)代服裝概念開始傳播與蔓延的時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女性逐漸走向社會,對于服裝的要求變得簡單與便捷。因此保爾·布瓦列特(Paul Poiret)對于解放女生緊身衣的服裝理念得到更多的響應與支持。許多女裝款式擺脫了之前高領的束縛,降低了領口成V字形,腰部線條更貼近人體本身變得自然,腿部線條也作為裙裝款式的重點來表現(xiàn),如圖1-12所示。這時期的裙型趨于合體簡潔,甚至發(fā)展出與之前截然相反的上大下小的裙形,后來演化為現(xiàn)代服裝款式中常見的魚尾裙。由于戰(zhàn)爭的原因,從男性的軍裝變化出女性的軍裝,女裝款式出現(xiàn)了制服化、中性化的設計,卡其布軍裝的出現(xiàn)對以后制服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個階段中出現(xiàn)了一位直到今天還被崇拜與學習的法國女性設計師——可可·夏奈爾(Coco Chanel),她的設計觀念與保爾·布瓦列特(Paul Poiret)一致,都致力于解放女性過于被束縛與強調的身體曲線。她所設計的款式簡潔、易穿易行動,運用了許多非緊身的束腰帶、不加裝飾的領口線條。可可·夏奈爾(Coco Chanel)式的女裝款式摒棄了繁復的裝飾與結構,平直、簡潔、長及膝蓋,追求一種稚氣簡單的天真氣息(如圖1-13所示)。她甚至開發(fā)了泳裝與運動休閑服的雛形。這種獨立女性式的服裝款式風格對整個20世紀的女性服裝的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引領作用。男裝款式在繼承并改良20年代特色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流行一時的被稱為“Oxford bags”的英式寬大褲型。

圖1-12 Paul Poiret在1910's的設計

圖1-13 Coco Chanel在1920's的設計
20世紀30年代是戰(zhàn)后復蘇的年代,服裝款式呈現(xiàn)多樣化的特征。戰(zhàn)后初期短期內(nèi)經(jīng)濟蕭條,服裝款式和人的狀態(tài)一樣變得線條下垂而不利落。直到經(jīng)濟復蘇,服裝業(yè)也出現(xiàn)了新面貌。整個30年代的服裝款式基本以自然、合體、美觀、大方的形式風格呈現(xiàn),為了展現(xiàn)人們對于新生活的良好愿望,其中不乏對于20年代服裝的改良設計,例如在夏奈爾式的直身短裙基礎上加長裙擺形成長裙款式,富有垂墜感,流行一時;在運動休閑服的基礎上設計了專門針對網(wǎng)球運動的網(wǎng)球服裝,裙子比日常穿著的短裙更短,出現(xiàn)了日后被稱為“迷你裙”的雛形。在這個階段,受美國電影工業(yè)“好萊塢”的發(fā)展,以及女明星們熒幕服裝的影響,成熟嫵媚的服裝風格也成為部分女性追求的時尚。日裝和晚禮服款式因長度不同而被區(qū)分開來,晚裝的露背款式也彰顯了戰(zhàn)后女性自主地凸顯女性美的特質,體現(xiàn)修長而苗條的身材特點,整體輪廓仍是平直流線型的,不強調胸、腰、臀的曲線。20世紀30年代中期,最被推崇的設計師是意大利人艾爾莎·夏帕瑞麗(Elsa Schiaparelli),她受“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影響,在服裝款式的設計中增添了許多趣味細節(jié)(如圖1-14所示)。她是最早把女性服裝款式中的肩部線條作為重點來設計的設計師,通過墊肩的方法加寬視覺上的肩寬效果,帶有明顯的軍裝風格,這也延續(xù)了20年代部分女裝制服化、軍裝化、中性化的特征。20世紀30年代后期,女裝款式呈現(xiàn)出一些復古風潮,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新維多利亞”式的服裝款式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對19世紀維多利亞風格服裝的革新,雖對女性S形的身體線樣有所強調,但并非通過緊身胸衣來凸顯胸、腰、臀,而是通過更為合體的剪裁來達到款式效果。整個30年代的男裝款式仍以西服為日常著裝,燕尾服為禮服著裝,翻領與褲形都有所加寬,形成上大下小的廓型。

圖1-14 Elsa Schiaparelli的趣味設計
20世紀4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與戰(zhàn)后復蘇的時期。前五年因戰(zhàn)爭原因,服裝款式都以簡樸風格為主,無論便服還是禮服都趨于簡單的線條。此時,軍裝款式呈現(xiàn)統(tǒng)一化、標準化的現(xiàn)象,空軍所穿著的風行夾克成為當時的流行。普通群眾的款式呈現(xiàn)兩種鮮明風格:一種是充滿女性韻味的少女裝款式;另一種是后來被稱為“Tom Boy”的假小子款式,常見款式是直身裙、長褲、白色短襪、球鞋的搭配組合。后五年,整個世界進入了戰(zhàn)后修復與追求新生活新文化的階段,簡單統(tǒng)一的制服款式已不能滿足人們對于服裝美的需求。其中,巴黎的服裝設計師因設計了突出女性特征的服裝款式而重新作為世界時裝中心被關注。“New Look(新風貌)”的服裝風格由法國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所設計倡導,其款式特征是:整體款式呈X形,肩部圓潤,運用墊肩使肩部線條略向下,袖長到小臂中間或短袖配長手套,強調胸部向前上方硬朗挺起,上衣短、腰部細、臀部翹、裙長且寬(如圖1-15所示)。“New Look新風貌”的款式成為迪奧(Dior)品牌發(fā)展至今近一個世紀以來最經(jīng)典的款式廓型,并被無數(shù)的設計師所借鑒。同時,戰(zhàn)后的美國服裝風格也對現(xiàn)代休閑服裝的款式產(chǎn)生了影響,圓領衫、運動衫以及類似軍裝的款式都推動了年輕休閑裝的發(fā)展。在歐洲,對青少年服裝款式的研究與開發(fā)也在積極地進行。20世紀40年代中,另一種女性服裝產(chǎn)生突破,即泳裝款式發(fā)生兩段式變化,成為胸罩與短褲的分體式著裝,遮體部位減少,之后的比基尼(Bikini)就是由此發(fā)展而來。

圖1-15 Christian Dior的New Look造型設計
20世紀50年代是人們認可服裝設計師的年代。二戰(zhàn)前設計師被認為是制衣工裁縫,戰(zhàn)后由于服裝新款式的層出不窮以及服裝風格的革新,服裝設計師成為了引領服裝潮流與審美的重要職業(yè)。20世紀50年代初,迪奧公司在“新風貌”款式風格的基礎上改良推出了一系列直線式突出胸、腰、臀的款式,剪裁更簡約明朗,如郁金香形款式和以字母“H、A、Y”為廓型的款式。在此期間,另一位成名于30年代的西班牙設計師巴倫西亞加(Balenciaga)也以獨特的款式設計再次贏得關注,他的設計帶有軍裝線條的特征,在強調胸線、腰線的基礎上,從后背拉長直身線條,有雕塑感硬朗的外觀(如圖1-16所示)。他的款式與夏奈爾式一樣講究穿脫簡便,有女性的凹凸感但不夸張。在整個50年代中,特別是中晚期以后,女性服裝款式都在往簡約美感與功能性的方向發(fā)展,進一步表現(xiàn)了獨立女性的自我意識,襯衫式連衣裙、七分褲是較有代表性的款式。同時,英式男裝款式仍保持著典雅風格,西裝、領帶、禮帽、手杖為基本配備,并出現(xiàn)了以十幾歲青少年為對象的“泰迪男孩”(Teddy Boys)風格,從合體外套、領結、緊身長褲的款式中都表現(xiàn)出青少年的自我主張。同時,意大利男裝設計師異軍突起。意式設計將男式西裝的肩部加寬,通過袖子的剪裁將肩線延長,衣長比傳統(tǒng)西裝要短,露出臀部的口袋設計。意式的年輕風格引領了之后的國際男裝潮流。這期間,服裝業(yè)的發(fā)展仍受電影工業(yè)與音樂發(fā)展的很大影響,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等明星們在熒幕上的穿著將服裝款式的潮流推向了普羅大眾。

圖1-16 Balenciaga在1950's的設計
20世紀60年代,各國的服裝款式出現(xiàn)了各具特色的風格化趨勢。由于工業(yè)化的發(fā)展,服裝進入了批量化生產(chǎn)的年代,款式設計不再拘泥于合體或凸顯身材,不追求細節(jié)變化。寬松簡潔的款式更受大眾喜愛,青年裝、童裝、宇宙裝、激進裝、嬉皮裝都展現(xiàn)著服裝款式年輕化的發(fā)展趨勢。這個被后世喻為“反文化”的年代,將年輕文化、大眾文化、性自由、女權運動作為服裝款式的訴求融合到了一起。之前成名的法國設計師夏奈爾此時設計出了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套裝款式:常用毛料縫制的上裝外套與半裙兩側線條平直,不強調腰線與胸線,用不同色的面料鑲邊,并將口袋開在外套的前襟,外套呈敞開式,無紐扣或僅用一枚胸針;內(nèi)搭絲質襯衫,領形曲線柔軟,中間用蝶形式的領結修飾。款式風格柔中帶剛,與以往的裙裝式的款式設計產(chǎn)生明顯的差別,獨立女性的形象更為鮮明。同是法國設計師的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受當時太空探索熱的影響,設計出了“宇宙太空款式”(如圖1-17所示),并在男裝設計中運用了神父式的立領代替一直以來的領帶裝飾。另一位法國設計師新人安德烈·柯列杰斯(Andrew Courreges)熱衷于現(xiàn)代、激進服裝款式的設計,他的未來主義設計風格(如圖1-18所示)將女裝的膝上幾英寸定為日裝裙裝的最佳長度,為迷你裙款式的成形奠定了基礎。在英國,青年時裝設計師迅速成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師是瑪麗·匡特(Mary Quant),她為少女們設計的大膽短裙款式“迷你裙”(如圖1-19所示),成為這個年代的年輕潮流款式。20世紀60年代另一個受人注目的次文化所引導的服裝風格則是“Hippies嬉皮士”,該種款式崇尚大自然,以柔軟、頹廢、無序的著裝款式與搭配(如圖1-20所示),打破了西方傳統(tǒng)男裝的穩(wěn)重與硬朗。這種打破性別差異的中性化款式雖未成為服裝界的主流,且成為這個年代中款式設計的“趣味化、年輕化”的象征。在這個年代中的主流男裝則仍沿襲著上個年代中意式著裝款式的風格。

圖1-17 Pierre Cardin設計的太空裝

圖1-18 Andrew Curreges的膝上設計

圖1-19 Mary Quant設計的迷你裙

圖1-20 Hippies的隨性服裝款式
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服裝款式更多元化、更注重功能與形式統(tǒng)一的年代。期間,存在著兩種鮮明的服裝趨勢:一是女性化的款式風格,強調女性的柔美氣質與風韻;二是無性別化款式,由男裝及制服工作服發(fā)展而來。女性追求男女平等的權利之下,比迷你裙更短的款式“熱褲”深受年輕女性的歡迎,其款式與緊身短褲和男裝西裝短褲相似,但更緊更短。熱褲搭配短上衣或夾克是當時年輕人中很流行的穿著方式。對于職業(yè)女性來說,女性服裝的男性化是女裝設計的“無性別趨勢”的表現(xiàn),如法國設計師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設計的吸煙裝(如圖1-21所示),風靡一時。由無性別風格所倡導的長褲款式頗受歡迎,常見的兩種款式:一種是寬松的“袋裝褲”,褲襠較合體,顯得腿部較修長;另一種是風靡20世紀70年代前半期的喇叭褲,在臀部與大腿處剪裁貼身,從膝蓋以下褲腳漸張開,如喇叭狀。同時,牛仔褲也因其之前的男性化與實用性被改良設計成女式款型,并延伸出牛仔裙、牛仔夾克等。牛仔裝搭配圓領衫成為青少年的日常穿著,其體現(xiàn)的隨意性、實用性、功能性的服裝風格十分受歡迎。滑雪服裝在冬季也得到了普及。20世紀70年代還有一個特色,服裝設計師開始在世界各地吸取民族服裝的靈感,東方設計師開始嶄露頭角,如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高田賢三(Kenzo Takada)等設計的服裝款式與工藝無不體現(xiàn)了東方式的審美風格。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次文化“朋克”的出現(xiàn),皮質緊身外衣、緊身褲、撕裂式款式都為后來的小眾搖滾風格服裝開創(chuàng)了先河(如圖1-22所示)。

圖1-21 Yves Saint Laurent設計的吸煙裝

圖1-22 1970's朋克風格裝
20世紀80年代的服裝款式是從風格迥異回歸保守精致的穿著,并受名人與媒體的影響很大。女裝款式受英國王妃戴安娜(Diana)的影響,秋冬款式追求體態(tài)的端莊與苗條,肩線寬又高聳,肩形較方,下身為較直的筒裙;春夏款式則更簡潔輕巧,流暢的線條更多表現(xiàn)出女性婀娜的身形。這種剛柔并濟的女裝款式是一種現(xiàn)代女性的獨立表現(xiàn),并仍引導著女裝男性化的趨勢。在此期間也不乏仍追求另類風格的設計師,并因此走上國際流行的舞臺。法國設計師讓·保羅·高提耶(Jean Paul Gaultier)設計了男式裙款,帶動了男性穿著裙裝的風潮,他為當紅明星麥當娜(Madonna)演唱會設計的尖錐胸衣(如圖1-23所示)轟動一時;英國設計師薇薇安·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則沿襲并取靈感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朋克”風格,通過內(nèi)衣外穿的款式、撕扯的手法將矛盾沖突的叛逆風格帶上了高級流行服裝的主題中。男裝款式進入“雅痞”式的復古流行年代,西裝與雙排扣老式西裝,突出很厚的墊肩,樂于塑造一種內(nèi)外兼修的形象與品味,成功的同名設計師品牌有意大利的喬治·阿瑪尼(Giorgio Armani)(其服裝如圖1-24所示)、美國的拉夫·勞倫(Ralph Laurent)。

圖1-23 Jean Paul Gaultier設計的尖錐胸衣
20世紀90年代是一個受到“多元文化”、“國際文化”、“環(huán)保文化”等多重文化影響的年代。在這個服裝風格繼續(xù)多樣化的年代中,歐洲設計師與美國設計師發(fā)展成為兩大特色陣營,出現(xiàn)了許多至今仍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知名設計師。在20世紀70年代“嬉皮”、“朋克”等次文化風格的影響下,年輕的歐洲設計師中有諸多表現(xiàn)沖突、拼湊、諷刺、趣味的作品,服裝款式不再流于符合人體的穿著,而是從更多其他的藝術中吸取靈感,將服裝設計提升到藝術表現(xiàn)與穿著形式的統(tǒng)一,其中英國設計師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約翰·加里亞諾(John Galliano)的設計充滿激情與想象力,不規(guī)則、多元素組合的夸張款式與裝飾手法,體現(xiàn)了他戲劇化的表現(xiàn)力;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的設計注重英式剪裁、法式與意式的工藝結合,款式中松緊對比強烈,常以狂野的方式表達設計中的情感,浪漫、神秘又富有現(xiàn)代感。同時,在“后現(xiàn)代設計風格”的影響下,比利時設計師馬丁·馬吉拉(Martin Margiela)通過解構、拼接等手法設計出一系列與眾不同的款式(如圖1-25所示),沖破了服裝慣有的廓型與線條,其藝術概念與表達已超越了服裝的穿著實用性,對新世紀解構主義服裝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美國市場中,由于本土設計師異軍突起,并結合精準到位的市場營銷,為消費者帶來了實用且美觀的服裝,消費者對于服裝的流行就不再單純地向歐洲看齊了。美國有三位設計師極具代表性:在20世紀80年代業(yè)已成名的拉夫·勞倫(Ralph Lauren)將西部牛仔形象中的牛仔褲、流蘇羊皮外套進行精煉設計,結合運動服飾與英國的鄉(xiāng)紳風格,創(chuàng)造了美國上層階級的穿著形象(如圖1-26所示);卡爾文·克萊恩(Calvin Klein)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以男裝為靈感設計女裝款,他曾設計的單排翻領運動夾克與長褲女套裝就已獲得市場追捧,直至20世紀90年代,他自由、舒適、年輕、簡約式的實穿性款式設計塑造了平民化的風格,通過在年輕群體中的市場營銷,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與認可;唐娜·凱倫(Donna Karan)的款式設計更多放眼于歐洲市場,她的款式設計注重多場合、多搭配,沒有夸張的廓型與結構,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職業(yè)女性工作與休閑的穿著需要。總而言之,20世紀90年代是新世紀服裝風格極速多樣化的前奏。

圖1-24 Giorgio Armani服裝

圖1-25 Martin Margiela的解構設計

圖1-26 Ralph Lauren設計的美式形象
整個20世紀的服裝史為今后的世界時裝塑造了眾多的經(jīng)典形象與經(jīng)典款式,縱然面料制造技術與版型技術不斷改良與進步,許多后輩設計師的款式靈感仍來源于20世紀中每個年代的經(jīng)典代表作。
21世紀開始至今,隨著服裝工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與服裝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日益成熟,高級成衣設計與成衣設計發(fā)展迅速,高級訂制也仍以其歷史性的地位引領著服裝藝術的尖端潮流。服裝風格在此環(huán)境下融合了各國民族的設計智慧,呈現(xiàn)出越來越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服裝款式設計因此變得更豐富多彩,在繼承并改良經(jīng)典的基礎上,延伸出更多符合現(xiàn)代人生活與個性的款式。服裝設計師與品牌也致力于發(fā)展各自鮮明的風格特色,往往在同一作品中集合了多種經(jīng)典靈感。以一種款式或一件作品名揚天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同時,消費人群對于服裝款式的選擇也不局限于如同20世紀般的隨波逐流,而是希望通過服裝來表達各自的風格與個性。因此,服裝款式設計也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專業(yè)能力體現(xiàn)的一個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