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祛風濕藥

  • 中藥學速記歌訣
  • 李興廣 馬家寶主編
  • 4404字
  • 2017-11-07 15:25:48

【含義】凡以祛除風寒濕邪,治療風濕痹證為主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藥。

【功用】主要用于風濕痹證之肢體疼痛及關節不利、腫大和筋脈拘攣等癥。部分藥物還適用于腰膝酸軟、下肢痿弱等。

【注意】辛溫性燥的祛風濕藥易傷陰耗血,故陰血虧虛者應慎用。

第一節 祛風寒濕藥

獨活

獨活性苦辛微溫,歸經膀胱與腎經,

解毒止痹祛風濕,功能效用在下身。

【性能】辛、苦,微溫。歸腎、膀胱經。

【功用】

1.祛風濕、止痹痛——風寒濕痹。獨活為治風濕痹痛主藥,尤以腰膝、腿足關節疼痛等下部寒濕者為宜。風寒濕痹,肌肉、腰背、手足疼痛,配當歸、白術、牛膝;痹證日久正虛,配桑寄生、杜仲、人參。

2.祛風濕、解表邪——風寒夾濕表證。外感風寒夾濕所致的頭痛頭重,一身盡痛,配羌活、藁本、防風;皮膚瘙癢,內服或外洗皆可。

3.止痛——少陰頭痛。風擾腎經,伏而不出之少陰頭痛,配細辛、川芎。

【用法】煎服,3~9g;外用適量。

威靈仙

祛風除濕威靈仙,歸經膀胱辛溫咸,

通經疏絡消骨鯁,性行能走十二經。

【性能】辛、咸,溫。歸膀胱經。

【功用】

1.祛風濕、通絡止痛——風濕痹證、跌打傷痛、頭痛、牙痛、胃脘痛等。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為治風濕痹痛要藥。風濕痹痛,單用為末服;風寒腰背疼痛,配當歸、肉桂。

2.軟堅、消骨鯁——骨鯁咽喉。單用或與砂糖、醋煎后慢慢咽下,或與砂仁、砂糖煎服,均有較好療效。

3.消痰逐飲——痰飲、噎膈、痞積。

【用法】煎服,6~10g;外用適量。

【注意】本品辛散走竄,氣血虛弱者慎服。

川烏

川烏味苦辛性熱,歸于心脾肝腎經,

祛風除濕有大毒,散寒止痛功效強。

【性能】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

【功用】

1.祛風除濕、溫經散寒——風寒濕痹。川烏為治風寒濕痹證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勝之風濕痹痛。寒濕侵襲,歷節疼痛,不可屈伸者,配麻黃、芍藥、甘草;寒濕瘀血留滯經絡,肢體筋脈攣痛,關節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配草烏、地龍、乳香。

2.散寒止痛——心腹冷痛、寒疝疼痛。陰寒內盛之心腹冷痛,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配赤石脂、干姜、川椒;寒疝,繞臍腹痛,手足厥冷者,多與蜂蜜同煎。

3.麻醉止痛——跌打損傷。跌打損傷,骨折瘀腫疼痛,配自然銅、地龍、烏藥。古方又常以本品作為麻醉止痛藥,多以生品與生草烏并用,配伍羊躑躅、姜黃等內服;配生南星、蟾酥等外用。

【用法】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外用適量。

【注意】孕婦忌用;不宜與貝母類、半夏、白及、白蘞、天花粉、瓜蔞類同用;內服一般應炮制用,生品內服宜慎;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應慎用。

蘄蛇

蘄蛇性味甘咸溫,歸于肝經有毒藥,

祛風通絡定驚痙,頑痹疬毒均可圖。

【性能】甘、咸,溫。有毒。歸肝經。

【功用】

1.祛風通絡——風濕頑痹、中風半身不遂。蘄蛇為截風要藥,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風濕頑痹,經絡不通,麻木拘攣,以及中風口眼?斜、半身不遂者,配防風、羌活、當歸。

2.息風止驚——小兒驚風、破傷風。蘄蛇既能祛外風,又能息內風,為治抽搐痙攣常用藥。小兒急慢驚風、破傷風之抽搐痙攣,配烏梢蛇、蜈蚣。

3.祛風止癢——麻風、疥癬。麻風,配大黃、蟬蛻、皂角刺;疥癬,配荊芥、薄荷、天麻。

4.此外,本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可治瘰疬、梅毒、惡瘡。

【用法】煎湯,3~9g;研末吞服,1次1~1.5g,1日2~3次。或酒浸、熬膏及入丸、散服。

【注意】陰虛內熱者忌服。

烏梢蛇

烏蛇性味甘且平,歸經在肝需要明,

祛風通絡止驚痙,疥癬頑痹據此憑。

【性能】甘,平。歸肝經。

【功用】

1.祛風通絡——風濕頑痹、中風半身不遂。烏梢蛇尤宜于風濕頑痹,日久不愈者,配全蝎、天南星、防風。

2.祛風止驚——小兒驚風、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配麝香、皂角;破傷風之抽搐痙攣,配蘄蛇、蜈蚣。

3.祛風止癢——麻風、疥癬。麻風,配白附子、大風子、白芷;干濕癬癥,配枳殼、荷葉。

4.此外,本品又可治瘰疬、惡瘡。

【用法】煎服,6~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劑、酒浸服;外用適量。

【注意】血虛生風者慎服。

木瓜

性味酸溫是木瓜,歸經肝脾療效佳,

舒筋活絡脈拘攣,除濕和胃療腳氣。

【性能】酸,溫。歸肝、脾經。

【功用】

1.舒筋活絡——風濕痹證。木瓜為濕痹、筋脈拘攣要藥。筋急項強,不可轉側,配乳香、沒藥、生地黃;腳膝疼重,不能遠行久立者,配羌活、獨活、附子。

2.祛濕舒筋——腳氣水腫。木瓜為治腳氣水腫常用藥。感受風濕,腳氣腫痛不可忍者,配吳茱萸、檳榔、紫蘇葉。

3.和胃化濕——吐瀉、轉筋。濕濁中焦之腹痛、吐瀉、轉筋,偏寒者,配吳茱萸、茴香、紫蘇;偏熱者,配蠶沙、薏苡仁、黃連。

4.此外,本品尚有消食作用,用于消化不良;并能生津止渴,可治津傷口渴。

【用法】煎服,6~9g。

【注意】內有郁熱,小便短赤者忌服。

第二節 祛風濕熱藥

秦艽

秦艽苦辛藥性平,歸于肝膽和胃經,

通絡止痛祛風濕,虛熱濕熱皆能除。

【性能】辛、苦,平。歸胃、肝、膽經。

【功用】

1.祛風除濕——風濕痹證。秦艽為風藥中之潤劑。熱痹,配防己、牡丹皮、絡石藤、忍冬藤;風寒濕痹,配天麻、羌活、當歸、川芎。

2.通絡止痛——中風不遂。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斜、四肢拘急、舌強不語等,單用大量水煎服即能奏效;中風口眼?斜、言語不利、惡風惡寒者,配升麻、葛根、防風、芍藥;血虛中風者,配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

3.退虛熱、除骨蒸——骨蒸潮熱、疳積發熱。骨蒸日晡潮熱,配青蒿、地骨皮、知母;肺痿骨蒸勞嗽,配人參、鱉甲、柴胡;小兒疳積發熱,配薄荷、炙甘草。

4.清濕熱——濕熱黃疸。單用為末服;亦可配茵陳、梔子、大黃。

5.此外,本品尚能治痔瘡、腫毒等。

【用法】煎服,3~10g。

防己

防己性味苦寒辛,膀胱肺經病邪侵,

祛風除濕能止痛,利水消腫用其根。

【性能】苦、辛,寒。歸膀胱、肺經。

【功用】

1.祛風除濕止痛——風濕痹證。對風濕痹證濕熱偏盛,肢體酸重,關節紅腫疼痛,以及濕熱身痛者,本品為要藥,配滑石、薏苡仁、蠶沙、梔子;風寒濕痹,四肢攣急者,配麻黃、肉桂、茯苓。

2.清熱利水——水腫、小便不利、腳氣。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配黃芪、白術、甘草;一身悉腫,小便短少者,配茯苓、黃芪、桂枝;濕熱腹脹水腫,配椒目、葶藶子、大黃;腳氣足脛腫痛、重著、麻木,配吳茱萸、檳榔、木瓜;腳氣腫痛,配木瓜、牛膝、桂枝、枳殼煎服。

3.清熱燥濕——濕疹瘡毒。可配伍苦參、金銀花。

4.此外,本品有降血壓作用,可用于高血壓。

【用法】煎服,5~10g。

【注意】本品大苦大寒易傷胃氣,胃納不佳及陰虛體弱者慎服。

桑枝

桑枝微苦其性平,通利關節除濕風,

風濕痹證兼水腫,生津還能治消渴。

【性能】微苦,平。歸肝經。

【功用】

1.祛風濕、利關節——風濕痹證。桑枝尤宜于風濕熱痹,肩臂、關節酸痛麻木者。偏寒者,配桂枝、威靈仙;偏熱者,配絡石藤、忍冬藤;偏氣血虛者,配黃芪、雞血藤、當歸;風毒之手足疼痛、皮膚不仁,配柳枝、杉枝、槐枝外洗。

2.此外,本品尚能利水,治水腫;祛風止癢,治白癜風、皮疹瘙癢;生津液,治消渴。

【用法】煎服,9~15g;外用適量。

豨薟草

性辛苦寒豨薟草,歸經肝腎可降壓,

祛風除濕通經絡,清熱解毒莫錯過。

【性能】辛、苦,寒。歸肝、腎經。

【功用】

1.祛風濕、利關節——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生用性寒,宜于風濕熱痹;酒制后寓補肝腎之功,常用于風濕痹痛之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痹,或中風半身不遂。

2.清熱解毒化濕——風疹、濕瘡、瘡癰。風疹濕瘡,可單用內服或外洗,亦可配白蒺藜、地膚子、白鮮皮;瘡癰腫毒紅腫熱痛者,配蒲公英、野菊花;發背、疔瘡,與五爪龍、小薊、大蒜同用飲汁取汗。

3.此外,本品能降血壓,可治高血壓病。

【用法】煎服,9~12g;外用適量。治風濕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風疹濕瘡、瘡癰宜生用。

絡石藤

絡藤味苦性微寒,歸于心經腎與肝,

祛風燥濕兼通絡,涼血消腫能利咽。

【性能】苦,微寒。歸心、肝、腎經。

【功用】

1.祛風燥濕通絡——風濕熱痹。風濕熱痹,筋脈拘攣,腰膝酸痛者,配忍冬藤、秦艽、地龍,亦可單用酒浸服。

2.清熱涼血、利咽消腫——喉痹、癰腫。熱毒之咽喉腫痛、痹塞,單用水煎,慢慢含咽;癰腫瘡毒,配皂角刺、瓜蔞、乳香、沒藥。

3.通絡消腫止痛——跌撲損傷。配伸筋草、透骨草、紅花、桃仁。

【用法】煎服,6~12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雷公藤

大毒苦寒雷公藤,祛風除濕效最靈,

活血通絡消腫痛,殺蟲解毒用皆行。

【性能】苦、辛,寒。有大毒。歸肝、腎經。

【功用】

1.祛風濕、活血通絡——風濕頑痹。雷公藤為治風濕頑痹要藥。可配威靈仙、獨活、防風,并宜配伍黃芪、黨參、當歸、雞血藤等補氣養血藥,以防久服而克伐正氣。

2.除濕止癢、殺蟲攻毒——麻風、頑癬、濕疹、疥瘡、皮炎、皮疹。麻風病,可單用煎服,或配金銀花、黃柏、當歸;頑癬,可單用,或隨證配伍防風、荊芥、白蒺藜內服或外用。

3.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疔瘡腫毒。可配蟾酥。

【用法】煎湯,15~25g(帶根皮者減量),文火煎1~2小時;研粉,每日1.5~4.5g;外用適量。

【注意】內臟有器質性病變及白細胞減少者慎服;孕婦忌用。

第三節 祛風濕強筋骨藥

五加皮

性辛苦溫五加皮,歸經肝腎無所疑,

祛風除濕強筋骨,利尿消腫都須知。

【性能】辛、苦,溫。歸肝、腎經。

【功用】

1.祛風濕、補肝腎——風濕痹證。五加皮為強壯性祛風濕藥,尤宜于老人及久病體虛者。風濕痹證,腰膝疼痛、筋脈拘攣,可單用或配當歸、牛膝、地榆,亦可配木瓜、松節。

2.補肝腎、強筋骨——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虛乏力。肝腎不足,筋骨痿軟者,配杜仲、牛膝;小兒行遲,配龜甲、牛膝、木瓜。

3.溫腎除濕利水——水腫、腳氣。水腫、小便不利,配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皮;風寒濕壅滯之腳氣腫痛,配遠志。

【用法】煎服,5~10g;或酒浸及入丸、散服。

桑寄生

寄生性味苦平甘,歸經肝腎胎可安,

祛風除濕強筋骨,補益肝腎效更全。

【性能】苦、甘,平。歸肝、腎經。

【功用】

1.發汗解表——風濕痹證。痹證日久,傷及肝腎,癥見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者尤宜,配獨活、杜仲、牛膝、桂心。

2.宣肺平喘——崩漏經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肝腎虧虛,月經過多,崩漏,妊娠下血,胎動不安者,配阿膠、續斷、當歸、香附,或配阿膠、續斷、菟絲子。

3.此外,本品尚能降血壓,可用于高血壓。

【用法】煎服,9~15g。

狗脊

狗脊性味甘苦溫,強腰膝來補肝腎,

祛風除濕兼固攝,金瘡出血用之良。

【性能】苦、甘,溫。歸肝、腎經。

【功用】

1.祛風濕、補肝腎、強腰膝——風濕痹證和肝腎不足之腰膝酸軟、下肢無力。對肝腎不足兼有風寒濕邪之腰痛脊強、不能俯仰者最為適宜,配杜仲、續斷、海風藤;腰痛,配萆薢、菟絲子;肝腎虛損,癥見腰膝酸軟、下肢無力者,配杜仲、牛膝、熟地黃、鹿角膠。

2.溫補固攝——遺尿、白帶過多。腎虛不固之尿頻、遺尿,配益智仁、茯苓、杜仲;沖任虛寒,帶下過多清稀,配鹿茸、白蘞、艾葉。

3.止血——外敷可用于金瘡出血。

【用法】煎服,6~12g。

【注意】腎虛有熱,小便不利或短澀黃赤者慎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里| 嫩江县| 平和县| 郯城县| 沙雅县| 谷城县| 张家川| 英德市| 天水市| 泗阳县| 桂东县| 思茅市| 改则县| 房产| 临猗县| 微山县| 德钦县| 尼木县| 腾冲县| 上思县| 枣阳市| 济阳县| 武宁县| 山阳县| 长顺县| 浠水县| 库伦旗| 藁城市| 中卫市| 永靖县| 琼结县| 濉溪县| 滁州市| 巴彦淖尔市| 中阳县| 南部县| 老河口市| 新郑市| 宾阳县| 阿拉善左旗|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