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前言
現代集約化農業在造成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同時,也使得農產品質量嚴重下降,食品安全受到威脅。在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這兩大主題的雙重驅動下,有機農業正在成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有機農業是遵照一定的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肥料、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有機農業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我國對有機農業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從1990年開始有機食品的生產和開發。2003年以后,有機農業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外有機產品市場的不斷增長,社會對與有機農業相關的技術支撐與職業培訓需求也不斷增加。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還沒有“有機農業”的專業學位。2005年,歐盟資助的亞洲鏈接項目“全球背景下的有機農業”啟動,由四所歐盟大學(意大利都靈大學,意大利圖斯卡大學,德國波恩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和四所中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青海畜牧與獸醫學院,東北農業大學)共同執行。項目旨在借助歐洲有機農業領域的經驗,幫助中國的大學建立有機農業領域的核心課程。本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本書編寫成員除了來自執行“有機農業”項目的四所中方大學,還有來自項目的合作伙伴——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在本書的設計編寫過程中,我們得到了歐盟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本書共分十二章,按有機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順序編寫。第一章(緒論)介紹了有機農業的發展歷史、現狀與展望;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內容著重討論有機農業生產的前期準備,分別介紹了有機農業對產地環境、生產資料、土壤培肥和植物保護等方面的技術要求;第六章、第七章介紹了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重點介紹了幾種代表性的糧食、蔬菜、水果和畜禽的有機生產技術;第八章、第九章分別介紹了有機食品的收獲后管理、食品安全,以及對加工、運輸過程的特殊要求; 第十章、第十一章介紹了國際有機農業的標準體系,有機食品的認證,以及有機產品的貿易與市場;最后(第十二章),對有機農業課程的實習提出了一些方案與建議。
本書采取文責自負的方式,由五個單位的教師和專家共同完成。教材的寫作大綱由曹志平設計,全書由曹志平、喬玉輝統稿。本書各章的作者如下:
第一章 田光明(浙江大學)
第二章 田光明(浙江大學)
第三章 高秀文 欒治華 伊素芹 李顯軍(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
第四章 王宏燕 劉志華(東北農業大學)
第五章 曹志平 韓雪梅(中國農業大學)
第六章 曹志平 韓雪梅(中國農業大學)
第七章 張輝 剛存武 陳剛(青海畜牧與獸醫學院)
第八章 生吉萍 申琳(中國農業大學)
第九章 生吉萍(中國農業大學)
第十章 喬玉輝 羅燕(中國農業大學)
第十一章 喬玉輝 羅燕(中國農業大學)
第十二章 王宏燕 魯萍(東北農業大學)
此外,東北農業大學的魯萍老師參與了第五章的部分編寫工作,北京市農科院的王秀徽博士編輯了第五、六章的所有插圖,在此表示感謝!
限于編寫時間與水平,書中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提出批評和修改建議。
曹志平
2009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