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關注,國內外有機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全球性的有機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越來越多的生產者、加工者、流通者轉入有機生產、加工與銷售,以滿足市場對有機產品的需求。有機產業作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模式,以健康、生態、公平、關愛為發展理念,遵循自然生態系統原理,將可持續思想貫穿于有機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有機農業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我國對有機農業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從1990年開始有機食品的生產和開發。2003年以后,有機農業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隨著國內外有機產品市場的不斷增長,社會對與有機農業相關的技術支撐與職業培訓需求也不斷增加。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還沒有“有機農業”的專業學位。2005年,歐盟資助的亞洲鏈接項目“全球背景下的有機農業”啟動,由四所歐盟大學(意大利都靈大學,意大利圖斯卡大學,德國波恩大學,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和四所中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青海大學畜牧與獸醫學院,東北農業大學)共同執行。項目旨在借助歐洲有機農業領域的經驗,幫助中國的大學建立有機農業領域的核心課程。

《生態農業》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并在2009年出版了本書的第一版。國內外有機農業的發展和實踐的二十多年間,中國有機農業經過從自由到自覺發展,從無序到有序發展的過程,已經由松散的民間行為轉向為政府的鼓勵和引導;有機標準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的實施,標志著有機農業開始進入規范化、法制化發展的軌道,許多信息需要進行及時更新,因此,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本書編寫組成員開始了本書的修訂工作。本書編寫成員除了來自執行“有機農業”項目的四所中方大學,還來自項目的合作伙伴——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和其他機構。在本書的設計編寫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歐盟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本書共分十二章,按有機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順序編寫。第一章(緒論)介紹了有機農業的發展歷史,現狀與展望;第二、三章的內容著重討論有機農業生產的前期準備,包括有機農業對產地環境、有機農業生產投入物質的要求;第四、五章介紹了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中土壤培肥和植物保護等方面的技術要求;第六、七章重點介紹了幾種代表性的糧食、蔬菜、水果和畜禽的有機生產技術;第八、九章分別介紹了有機食品的收獲后管理、食品安全,以及對加工、運輸過程的特殊要求;第十、十一章介紹了國際有機農業的標準體系、有機食品的認證以及有機產品的貿易與市場;最后(第十二章),對有機農業課程的實習提出了一些方案與建議,并介紹了國內外知名有機農場的案例。

本書采取文責自負的方式,由各單位的教師和專家共同完成。本書編寫具體分工如下:

第一章由喬玉輝(中國農業大學)、田光明(浙江大學)編寫;第二章由李花粉(中國農業大學)編寫;第三章由李顯軍、張慧、刁品春、伊素芹、馬卓(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編寫;第四章由王宏燕、劉志華(東北農業大學)編寫;第五章由劉月仙(中國科學院大學)編寫;第六章由曹志平、李花粉、韓雪梅(中國農業大學)編寫;第七章由房玉雙、張輝、剛存武(青海大學)編寫;第八章由生吉萍(中國人民大學)、申琳(中國農業大學)編寫;第九章由生吉萍(中國人民大學)編寫;第十章由喬玉輝、何雪清(中國農業大學)編寫;第十一章由喬玉輝、李圣男(中國農業大學)編寫;第十二章由王宏燕、魯萍(東北農業大學)編寫。

限于編者水平與時間,書中不妥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提出批評和修改建議。

《有機農業》編寫組

2015年7月于北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州县| 商都县| 尼玛县| 二手房| 射阳县| 百色市| 石门县| 天门市| 蓬莱市| 宁阳县| 依兰县| 庆云县| 密山市| 东城区| 贵定县| 庆安县| 正镶白旗| 库尔勒市| 岐山县| 阜宁县| 天等县| 宜昌市| 剑川县| 长春市| 西昌市| 元氏县| 始兴县| 陈巴尔虎旗| 浪卡子县| 衡东县| 宣威市| 福泉市| 汤阴县| 文成县| 乌拉特后旗| 务川| 山东省| 沾化县| 棋牌| 天门市| 揭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