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一、中國有機農業發展階段

有機農業在中國的發展既可以說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也可以說只有短短的幾十年。真正把有機農業的概念引進、消化和推廣的歷史卻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后。總體上,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1.初步發展階段(1978~2003年)

20世紀80年代,在探尋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許多學者已經注意到有機農業與中國傳統農業的聯系與繼承,開始了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的理論探討。西方有許多學者也從研究中國的傳統農業中尋求有機農業或生態農業的線索。我國有機農業的實踐探索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1990年,根據浙江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和荷蘭阿姆斯特丹茶葉貿易公司的申請,檢查員受荷蘭有機認證機構KAL的委托,對位于浙江省和安徽省的茶園和加工廠實施了有機認證檢查。這是在中國大陸開展的第一次有中國專業人員參加的有機認證檢查活動,也是中國大陸的農場和加工廠第一次獲得有機認證。也標志著有機產業在中國的正式啟動。

國家有機產品市場的需求,推動著有機農業在我國的發展,為使我國有機產品能順利地出口到國外,必須要經過認證,而在這一時期,我國還剛剛引入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概念,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檢查認證體系。20世紀90年代末,國外的認證機構紛紛在中國設立辦事處或發展獨立檢查員進行有機產品的認證工作,如美國的OCIA、法國的ECOCERT、德國BCS、瑞士IMO、日本JONA等在中國開展有機產品的檢查和認證業務,直到2003年。在這一時期的十多年來,這些境外機構的檢查、認證和培訓活動,為我國的有機農業的推廣和有機產品的出口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除了中外有機認證機構對有機產品的認證和出口活動推動了我國有機產業的發展外,在這一時期,還開展了一些有機農業研究和發展項目,比如,成立于1994年的國家環保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OFDC)在1998年開始與國際專家共同執行的中德合作GTZ項目中國貧困地區有機農業的發展,項目歷時5年,成立了專門從事有機食品的研究咨詢機構——南京環球有機食品研究咨詢中心,這標志著我國有機產業生產、咨詢、認證的完整體系已基本建立,為促進我國有機農業的健康、規范發展打下了基礎。隨后,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建立了相應的研究、咨詢與認證機構,其他一些農業研究所也開展了相應的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究工作。

中國有機農業的管理是從國家環境保護總局(SEPA)開始的,2001年6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式頒布了《有機食品認證管理辦法》,該辦法適用于在中國境內從事有機認證的所有中國和外國有機認證機構和所有從事有機生產、加工和貿易的單位和個人。從1999年開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就邀請了農業、環境、林業和水產等多領域專家討論和制定了《有機食品生產和加工技術規范》(部級標準),并于2001年底頒布實施。這些管理辦法和規范的實施,較好地規范和管理了包括有機認證機構及有機生產、加工和貿易者在內的中國有機食品行業,使之較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2.發展階段(2003~2012年)

2003年以前,我國還沒有制定和實施有機產品認證的國家標準,因而,在國內銷售的有機產品基本上認同各個認證機構執行的認證標準,OFDC執行的是根據IFOAM基本標準制定的OFDC有機產品認證標準,有機茶認證中心執行的是自行制定的有機茶標準,中綠華夏最初執行的則是AA級綠色食品標準。國外有機認證機構在中國開展的認證工作,大多是由于中國產品要出口到認證機構所在的國家或地區,因此,基本上各自執行各國或各地區的標準。歐盟批準的認證機構執行的是歐盟EEC2092/91法規(2009年開始執行EU834—2007和EU889—2008),美國批準的認證機構執行的是美國國家有機標準(NOP),而日本批準的認證機構執行的則是日本有機農業標準(JAS)。這些標準在大的原則要求方面是基本一致的,但在具體的條款要求上各標準有明顯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就導致了認證活動的一些不協調的現象。

為了更好地推動有機產業的健康發展,國家各相關職能部門都積極制定相關的規定,如2003年5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有機生產基地考核管理規定(試行)》,2004年6月,商務部、科技部等11部委《關于積極推進有機食品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2003年9月由溫家寶總理簽署發布,并于2003年11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共有7章78條。對認證認可做了定義,明確了我國認證認可活動的監管部門,規定了認證認可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對設立認證機構(包括外商投資機構)提出了必須達到的要求,規定了設立認證機構的申請和批準程序,也對回避利益沖突做出了規定。

2003年中國將有機產品認證管理工作移交到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認監委,CNCA)。國家認監委在接管有機產品認證的監管權后,授權中國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CNAB)發布的《有機產品生產與加工認證規范》,為有機認證機構的認可和規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礎。2004年11月5日,國家質檢總局局長簽發的國家質檢總局第67號令,宣布《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也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國家認監委從2003年底組織環保、農業、質檢、食品等行業的專家開始了《有機產品國家標準》的起草工作。

標準在充分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合理地借鑒了IFOAM基本標準、聯合國食品法典CODEX標準、歐盟的EU2092/91法規(標準)以及美國的NOP標準等國際標準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標準草案,并通過了專家組的評審。標準草案在經過認真修改后,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于2005年1月19日正式頒布,并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國家標準分為生產、加工、標志與銷售和管理體系四個部分,國家標準的頒布和實施是中國有機產業的一個里程碑式事件,標志著中國有機產業又走上了規范化的新臺階。

2005年6月1日,《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2005年第11號公告發布實施。至此,我國有機產品認證的主要文件體系已經全部頒布,標志著統一的有機產品認證制度體系的正式建立。從此,在國內銷售的有機產品必須按照中國的有機產品標準進行認證,自此中國的有機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郭春敏等,2007;杜相革,董民,2007)。

3.繼續提升階段(2012年至今)

我國統一的有機產品認證制度建立于2005年,自2004年11月5日,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認監委陸續制定發布了《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第67號令,簡稱原《辦法》)、《有機產品》國家標準和《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這一些列的法律法規實施9年來,對我國統一有機產品生產、認證和貿易發揮了重大作用,推進了有機農業生產模式和產業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促進了有機產業從業者素質的不斷提高,為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出了貢獻,也維護著有機產業的健康發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有機產品價值逐漸得到市場認可,有機產品成為部分人群消費熱點,開展、擴大有機產品生產也成為一些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的重要途徑。發展有機農業,充分利用有機產品認證手段,在我國食品和農產品出口中為保障食品安全、破除國際貿易壁壘、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基礎作用。

然而,隨著我國有機產業的發展,由于商業競爭激烈、少數企業缺乏誠信等原因,一些問題也開始凸顯,主要表現為:有機產品假冒成本低,消費者識別困難,作為有機產品身份識別重要依據的有機產品標志防偽、追溯性差,消費者又難以辨別真偽,且加施數量及對象難于控制,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熱點;有機產品認證制度和標準有待完善,對一些條款不夠嚴格、具體,給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有機產品生產者誠信水平亟待提高,持續符合認證要求面臨考驗,由于我國誠信水平普遍偏低,一些企業僅將獲得認證作為市場營銷的手段,而忽視了應當持續符合認證要求的責任;夸大、虛假宣傳行為一定程度的存在,少數企業和商家缺失誠信,將“有機”作為營銷噱頭,進行不實的宣傳推銷;流通領域監管還需加強,部分銷售供應商擅自加貼有機產品標志、二次分裝,致使在市場上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冒有機產品(王茂華和呂艷,2012)。

但是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有機產品成為部分人群消費熱點,由于商業競爭激烈、少數企業缺乏誠信等原因,一些問題也開始凸顯。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維護有機產品認證市場秩序,切實加強對有機產品認證活動的規范管理,自2011年起,我國陸續修訂和完善了《有機產品》國家標準和《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并于2012年1月發布《有機產品認證目錄》。

原來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在轉換期判定、投入物質使用、環境產品檢測及認證程序、監督管理職責范圍、違規行為判定和處罰等方面規定較寬泛,很多認證機構理解不一致。修訂和完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制度,對原先由認證機構自由裁量的內容進行統一要求,如統一認證產品目錄,統一轉換期判定、現場檢查范圍和頻次、產品和環境檢測要求,細化證書撤銷、暫停、注銷條件,明確證書暫停時間,規定撤銷和注銷的證書不得以任何理由恢復等,可操作性大大增強。新規制訂的原則重點強調了一個“嚴” 字,對有機產品的生產、認證要求都更加嚴格。有機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更加嚴格,認證程序更加嚴格規范,監管更加嚴格,建立了標志使用追溯體系,增加了對投入品的要求,規定了《有機產品認證目錄》。

國家質檢總局發布《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國家質檢總局第155號令,簡稱新《辦法》)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新《辦法》是對原《辦法》進行的修訂和完善,共分7章63條,明確了有機產品認證的基本定義和管理體制,對認證機構管理、有機產品進口、證書和標志等方面予以規范,還規定了具體的監督管理和罰則等。新《辦法》的發布,確立了我國四位一體的統一的有機產品認證制度的建立,即實行統一的認證目錄、統一的標準、統一的認證實施規則、統一的認證標志。同時,新《辦法》的發布標志著我國統一的有機產品認證制度完成了升級換代,將對規范有機產品認證活動,提高有機產品質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二、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國 34 個省級行政區中,除香港和澳門外我國3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農業生產和加工的活動,我國有機產品有效認證證書為 9957張。獲證企業數為 6051家。從獲得有機證書的區域分布來看,位列前10位的省份分別是黑龍江、山東、四川、浙江、貴州、江蘇、吉林、內蒙古、遼寧和新疆。

1.植物類有機產品生產

按照中國《有機產品》標準進行生產的有機植物類產品生產面積272.2萬公頃,總產量為766.5萬噸,其中,有機種植的面積為128.7萬公頃,野生采集總生產面積為143.5萬公頃。我國有機種植總面積在全球有機生產中位列第五,占全國農業耕地面積的0.95%,12個省份的比例超過全國平均值。按照不同作物分類的種植面積從大到小依次為谷物(58.8萬公頃)、豆類及油料作物(23.5萬公頃)、水果及堅果(22.1萬公頃)、青儲飼料(12.9萬公頃)、茶葉(5.3萬公頃)、蔬菜(5.1萬公頃)和其他植物(2.2萬公頃)。我國有機農作物種植面積排在前十位的省份是黑龍江、遼寧、貴州、新疆、內蒙古、吉林、河北、江西、四川和山東。

2.動物類有機產品生產

2013年,我國有機家畜生產中有機豬19.8萬頭,有機牛83萬頭,有機綿羊651萬頭。從產量上來看,有機家畜的總產量為22.68萬噸,其中有機豬的產量為2.2萬噸,牛的產量達10.4萬噸;羊為5.3萬噸,還有馬、驢和鹿等動物的生產,但所占的比例較小。在家禽養殖生產中,2013年我國共飼養有機雞146.2萬羽(包括肉雞和蛋雞),在有機家禽生產中占有優勢地位;另外有機鴨的生產占到第二位,總量達近11萬羽,有機鵝為6.5萬羽。在動物產品中,2013年的生產總量為56.0萬噸,其中,有機牛乳是主要的動物產品,為 42.1萬噸,占有機動物產品總產量的75.3%;有機禽蛋的產量為13.6萬噸,占有機動物產品總產量的24.4%。

2013年生產的有機水生植物產品(主要是指海水生產的海帶和紫菜等)有19.5萬噸,占認證水產品總產量的61%;其次是鮮活魚類8.8萬噸,占27.4%;甲殼與無脊椎動物類產品有2.8萬噸(無脊椎動物2.2萬噸;蝦蟹類4500t),占8.64%。從轉換期產品和有機產品的比例來看,水生植物產品、鮮活魚類以及甲殼與無脊椎動物三類水產品中,轉換期產品只占4%~7%。

3.加工類有機產品生產

2013年認證的有機加工產品中,除紡紗與其他天然纖維和啤酒沒有認證外,其他18類有機加工產品種類均有生產和認證。有機加工產品總產量為286.4萬噸,包括266.9萬噸的有機和19.5萬噸有機轉換加工產品。在加工產品中,谷物磨制產量最高達85.5萬噸,占總有機加工產品總量的29.9%,以大米(粉)和小麥粉為主,果汁和蔬菜汁位列第二,有78.71多萬噸,占27.5%,這主要是加工的有機蘆薈汁;經處理的液體奶或奶油的加工排在第三位,達38.47萬噸,占13.4%。上述三類產品占加工產品產量的70.8%。

4.有機產品貿易發展概況

截至2013年底,有機產品產值816.8億元,經初步估算,經認證的有機產品的銷售額約為200億~300億元,占我國食品消費市場的0.29%~0.44%。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我國出口的有機產品總貿易額至少為2.5億美元。我國出口的豆類及其他油料作物產品數量最多,歐盟和美國是我國的主要出口貿易市場。目前我國有機農產品銷售渠道基本形成3種發展模式:①以連鎖超市為供應終端的有機農產品銷售渠道;②以專賣店為供應終端的有機農產品銷售渠道;③以互聯網(包括電話等方式)進行有機農產品銷售、配送的渠道;這三大銷售渠道各有優劣勢,互為補充。另外還有有機農場生態旅游市場與農場直銷、以團購、酒店等進行有機農產品直銷渠道、大型賽事或活動中的有機產品銷售渠道和有機產品博覽會等新型貿易形式。

三、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1.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趨勢

(1)中國有機農業為現代農業探索新技術和新型發展模式

隨著科學和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興科學技術如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信息技術在快速改善人們生活質量同時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對農業產業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有機農業的發展是以這些新型生物肥料、農藥和裝備為技術支撐,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儲備和實踐新型技術。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在關注農業生產功能的同時更加關注農業的生態和社會功能,有機農業是在傳統農業、常規農業的基礎上經過改良建立的一種兼顧生態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有機產品標志把生產、經營、流通和消費一體化的新型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或體系,因此,可以對常規現代農業的生態化或環保化起到引領作用。

(2)中國有機產業發展區域將不斷拓展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有機產品生產基地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和東北部各省區,近兩三年來,西部地區利用西部大開發的優勢,發展有機畜牧業,也已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從數量和面積來看,東北三省最大;從產品加工程度和質量控制方面來看,上海、浙江、山東、江蘇等東部省份及北京較占優勢,這是與當地的消費水平、市場需求以及企業的超前和開拓意識相關,也與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有關。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也與生產的環境條件有關,云南、貴州、新疆、青海、寧夏、甘肅等西部地區的有機農業有望憑借環境和資源優勢,以及當地政府逐步出臺的優惠產業扶植政策獲得快速的發展。其中,天然采集產品、特色區域產品、土地密集型產品等,相比東部省份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近幾年貴州有機產業的興起就是這種發展趨勢的很好的代表。而東部省份則將繼續發揮產品鏈和市場優勢,在有機加工產品和拓展國際國內市場方面,保持優勢。

(3)中國有機產品的市場規模將不斷擴大

2000年之前,我國的有機產品主要是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生產的,有機產品基本上都是出口到國外。根據國家認監委統計數據,到2004年中國有機產品產業的生產總值為22.2億元,其中,出口總值12.4億元,國內出口產品主要包括大豆、茶葉、蔬菜、雜糧等,出口對象主要為美國、歐盟、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等。其余的將近10億元的認證有機產品進入了國內市場,品種涉及蔬菜、茶葉、大米、雜糧、水果、蜂蜜、中藥材、水產品、畜禽產品等。到2013年,我國有機產品的出口額已經增加到5億美元左右,而國內市場的有機產品銷售額則已經增長到200億~300億元左右。鑒于國內外市場對有機產品的需求仍在不斷增長,加之國家對有機產業的監管和支持力度的持續強化,可以預計我國的有機產品國內和國際市場銷售額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呈逐年增加的態勢。

(4)中國有機產業監管力度將不斷加強

有機產業監管體系包括標準體系和管理體系。有機產品國家標準是規范和制約有機產品生產、加工、經營和認證的總綱領,是發展有機產業的根本準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于2005年頒布實施了中國國家有機標準《有機產品》(GB/T 19630—2005),2012年對標準進行了修訂。國家認監委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有機產品》、《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和《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等法律法規為依據,對現行的有機產品生產、加工、經營、咨詢和認證的管理體系進行了整合和優化,為中國有機產品的認證提供了統一的要求和方法,加強了對有機產業的日常監管和全面質量控制,從而為確保中國有機產品認證的有效性和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規保障。中國國內的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的信任度就會不斷提高,中國有機產品在國際上的聲譽也將不斷得到提升。

2.中國有機農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我國有機產業尚遠未成熟,特別是加之我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誠信道德體系不健全,無論在技術、管理,還是在市場開發、政策制定方面都有著一些限制因素,還有待繼續完善和調整。隨著有機產業的發展,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機產業發展定位的認識不一致

目前,對我國有機農業產業的定位基本上存在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有機農業是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應大張旗鼓地發展有機農業。有的政府部門或企業片面夸大有機產品在整個中國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甚至將發展有機農業稱為是解決中國農業和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當地實際的目標。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發展有機產業會影響我國的糧食安全。近幾年來,有機產業在政府、學術界和社會公眾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在國家發展農業和食品的有關文件中出現的頻率不斷提高,但是,由于這一產業的難度大、份額小,在實際工作中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甚至認為發展有機農業產業長期來講會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等。

有機產業和有機產品生產加工的難度要大于常規生產,但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們沒有開發相應的技術,價格優勢沒有最終得到實現。國內外大量的實踐證明,經過一定時間的探索,相當部分的有機產品不僅在技術和生產上可以與常規業抗衡,甚至可替代常規農業,且完全具備競爭優勢,關鍵是如何轉型。有機農業占整個農業的比重的確還很小,還不到1%。但從長遠看,需要探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從綜合比較各種農業發展的探索模式來看,現代有機農業是未來理想農業模式之一,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它可以兼顧生產、經濟、生態環境與社會需求,所以我們決不能因為它的比重小而輕視。

(2)生產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

到2013年底,我國有機生產企業數近6000多家,但企業及生產規模較小,種植生產面積129萬公頃,食物生產總量已達707萬噸。但是相對于農產品和食品總量來說,有機產品發展的規模、生產總量和開發面積都比較小,只占全國大宗農產品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0.95%左右,而且有機產品的產品結構不盡合理,品種單一,無法滿足人們對食品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在我國有機產品中,農、林產品占86.7%,而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市場質量安全現狀最令人擔憂的畜禽肉類產品僅占7.1%,加工產品更是少之又少,加之消費習慣和地域品牌的影響,無法形成多樣化的有機產品市場。

我國自從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田大多分配給家庭經營。我國農業生產主體是成千上萬的小農戶,農戶與地塊分布非常分散,產品質量控制比較困難。在這種條件下,組織小農戶進行有機生產保證有機產品質量和確保農戶按照有機標準組織生產,從經營管理上有機農業產業需要解決由小規模向大規模轉化的問題,對中國有機產品的質量保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生產加工技術研究相對滯后,服務體系不健全

有機農業的生產技術不同于傳統農業,它引入了農業產業化理論、產業生態學理論、現代育種學、新型生物科學、土壤培肥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從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換中,防治病蟲害的能力還比較弱,有效的生物農藥品種還比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沒有保障;加工技術中的可替代常規的添加劑或加工助劑限制著有機加工產品的開發,在市場管理上,有機產品生產流通和規范銷售的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要利用現有的理論和高新生物技術進行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開展新型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攻關。只有應用現代生物防治技術、生物肥料技術等,才能為有機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

另外,不完善的農業生產社會服務體系也是有機生產技術發揮其真正作用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國多數地區的農民和農村基層技術人員還無法掌握比較先進的現代有機產業知識和技術,因此,在遇到突發的病蟲害或其他事故時往往顯得束手無策,嚴重的甚至會前功盡棄。因此,非常需要建立社會化的技術咨詢機構對生產基地進行指導,特別是對病蟲草害防治、土壤培肥、作物輪作等關鍵問題提供明確和可行的對策。

(4)各級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一方面,有機產品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需要遵從價值決定價格的市場規律;另一方面,從有機農業具備的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和解決“三農”問題的功能來說,這又是一項公益性的事業,需要用公共資源進行支持。在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就普遍建立了有機產品補貼機制,如德國、奧地利等按照面積對有機農場進行補貼,也有的國家對生產企業的認證費用按比例進行補貼。我國雖然一些地區也出臺了地區性的扶持措施,但還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對有機產業和有機產品認證的鼓勵和扶持措施。

(5)公共認識與誠信體系缺乏,導致有機市場的開拓相對困難

有機產品的性質和生產的難度決定了其不可能迅速普及,但消費者對某種產品的需求是與消費者對這種產品的認知度密切相關的。對有機產品的宣傳力度不夠,也是它至今仍未被人們廣為認知的重要原因。我國的有機產業在消費者教育和市場培育方面還做得不夠,且主要是受到企業規模、銷售渠道、成本支出等方面的制約,因此,在市場開拓方面,有機產業也急需政府、行業組織、媒體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不規范的市場操作結果是假冒、偽劣產品的出現,這樣不但不合格的產品會受到抵制,連真正的有機產品也會受到牽連,造成的損失很大。在國家認監委對有機企業所執行的專項監督檢查中被認證機構確認為超期、超范圍或假冒認證標識/證書、不規范使用認證標識、違規使用有機認證標識/證書的行為在一定范圍內存在,2012年專項監督抽查中約15%的產品是假冒有機產品,誤導消費者;作為有機產品身份識別重要依據的有機產品標志防偽、追溯性差,加之數量及對象難于控制,致使假冒有機產品成本低,且市場上客觀存在,而消費者又難以辨別真偽,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熱點。這些都為有機產品的聲譽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從而也影響了整個有機產業的發展。可見,要想使國內的有機產品市場走上真正規范化和健康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解決市場規范化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审旗| 石门县| 凭祥市| 马山县| 汝阳县| 称多县| 泽普县| 汾阳市| 洪泽县| 东至县| 南召县| 张掖市| 云龙县| 华池县| 饶平县| 临湘市| 博客| 平罗县| 上林县| 连江县| 邮箱| 巫山县| 卢氏县| 正蓝旗| 南华县| 临泉县| 米林县| 龙南县| 石河子市| 连州市| 宁陕县| 曲松县| 时尚| 呼玛县| 凤山县| 泊头市| 商丘市| 湘潭市| 威远县| 永年县|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