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推拿手法

第一節 崔氏常用的基本手法

一、羅紋面一指禪推法

【方法】以拇指的羅紋面著力于治療部位,其余四指附著于肢體的另一側,通過指間關節的屈伸和腕關節的擺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圖2-1)。

圖2-1 羅紋面一指禪推法

【要求】沉肩、垂肘、懸腕、掌虛、指實、緊推、慢移,施術時注意患者的感受及病變部位的性質,選擇著重治療部位。

【主要施術部位】頸椎兩側肌肉群、手臂部肌肉、腰腿部肌肉、額部、臉頰、頭部等。

【主治】頸型頸椎病、腰肌勞損、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受限、頭暈、頭痛、面肌痙攣、面癱等。

【注意事項】在應用本法時,要注意拇指要固定在治療部位,不可摩擦皮膚,緊推慢移;其余四指微彎曲,四指指腹放松并緊貼肢體另一側,切不可摳、掐治療部位;肩肘發力,拇指關節的屈伸和腕關節的擺動要協同一致,借此將力傳于治療部位。

二、前臂揉法

【方法】以前臂近肘關節1/2處尺側緣著力于治療部位,手指放松微彎曲呈爪狀,肘關節呈90°屈曲,肩關節自然下垂,通過手、前臂的內外旋轉和上臂環轉、擺動,使前臂環轉滾動,產生的力作用于治療部位(圖2-2)。

圖2-2 前臂揉法

【要求】前臂要緊貼治療部位,不可摩擦皮膚,肩關節自然下垂放松,腕關節無屈伸、擺動。

【主要施術部位】肩背部斜方肌、背闊肌、三角肌、肩胛部肌肉群、腰部兩側肌肉、臀部肌肉等。

【主治】肩關節綜合征、腰背筋膜炎、梨狀肌綜合征、下肢肌肉酸痛不適等。

【注意事項】練習本法時可先分別練習前臂揉法及前臂法,操作熟練后,臨床應用時自然可將兩法合而為一;此法通常用于肌肉豐厚處,在腰及肩部發力的同時,一定要注重治療的體位,巧妙地借助施術者上身的重力;施術時醫者自身要放松,逐漸加力,不可突施暴力、蠻力,以免造成肋骨骨折或胸、腰椎橫突骨折。

三、四指點揉法

【方法】以四指(食指、中指、環指、小指)的指腹著力于治療部位,四指并攏微彎曲,緊貼皮膚,拇指附著于肢體的另一側或自然放松,通過上臂的環轉擺動和腕關節屈伸,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在治療部位上(圖2-3)。

圖2-3 四指點揉法

【要求】沉肩、垂肘、手腕放松,掌虛、指實,施術時注意患者的感受及病變部位的性質,選擇著重治療部位。

【主要施術部位】頸椎兩側肌肉群、四肢肌肉群、腹部、頭面部。

【主治】頸椎病、腹部內科疾病、婦科疾病、四肢關節疾病、偏頭痛等。

【注意事項】在應用本法時,注意四指并攏吸定在治療部位,拇指不可用力,四指指間關節、腕關節放松柔和,且不可摳、掐治療部位;通常本法與拇指點揉法交替使用,熟練操作者還可揉入顫法,以達到更好的、更高效的放松效果。

四、全掌、掌根或魚際揉法

【方法】以單手手掌或掌根著力于治療部位,亦可以大、小魚際為著力部位(魚際揉法),五指放松,肘關節微彎曲在160°左右,肩關節自然下垂,腕關節放松,通過肩關節、腕關節的環轉運動產生的力作用于治療部位(圖2-4)。

圖2-4 全掌、掌根或魚際揉法

【要求】要吸定于治療部位,并帶動深層組織,壓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有節律,揉動幅度要適中,施術時各關節要放松自如,以肩肘帶動手腕。

【主要施術部位】此法主要用于腰背、腹部、腰骶部、臀部肌肉群,以及頭面部,也可用于上下肢肌肉豐滿部位。

【主治】背闊肌筋膜炎、腰肌勞損、梨狀肌綜合征、腰三橫突綜合征、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等。

【注意事項】揉法作用于腰背、四肢等處時應使力量達到肌肉層;作用于腹部時力量應達胃腸;作用于穴位時應有酸麻、脹痛感覺,實際應用中通常配合按壓、振顫等復合手法。

五、掌根推法

【方法】以一掌掌根大小魚際處吸定于治療部位,肩部放松,墜肘,手背伸位,在推按下緩緩移動,同時腕關節做尺偏、橈偏的左右擺動,每分鐘至少250下,頻率快、穩,深透滲透。兩手交替進行。每次治療3~5分鐘(圖2-5)。

圖2-5 掌根推法

【要求】掌根吸定,不摩擦皮膚,擺動頻率快,深透滲透,手指不彎曲。

【主要施術部位】頭面部、頸后部、腹部。

【主治】失眠、頭痛、內科雜病、婦科疾病等。

【注意事項】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推進的速度宜緩慢均勻,壓力平穩適中,腕關節擺動與按壓要協調均勻。

六、振顫法

【方法】以全掌(也可雙掌疊加,掌心置于治療部位)置于治療部位,做連續、快速顫動,可為上下顫動,也可為左右顫動。或以中指置于治療部位,拇指、食指悖住中指末端,中指伸直,做連續、快速的上下顫動(崔教授稱為“指針法”)(圖2-6)。

圖2-6 振顫法

【要求】著力部位應緊貼皮膚,頻率要快,每分鐘大約施振250次以上,力量要深透、滲透,不可只留于肌表;術者身體不抖,只在肩、臂、手部有震動感;做“指針法”時,中指要吸定,點刺而皮膚不破、不腫。

【主要施術部位】多用于神曲、氣海、下脘、中脘、上脘等腹部穴位,也用于頭部百會、風池、翳風,偶用于腰骶部八髎穴。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小腹脹氣,便秘,腹瀉,女性痛經、月經不調,尿頻、尿急,失眠,頭暈、頭痛,耳鳴等。

【注意事項】術者手不可離開治療部位,也不可用力點壓治療部位,而是將力隨振動逐漸滲透下去,應注意體會手下感覺。施術時術者應雙腳平開,腳掌抓地,舌抵上腭,全神貫注,以意領氣,運氣至手,通過手的振顫傳達到治療部位深層,振顫頻率應在每分鐘250下以上。練習時可先在書、玻璃、門上練習,這樣易于體會手下的力道,再換作枕頭、被子,增大手下感覺的難度,最后可在懸掛的紙上練習,讓紙與手達到共振的效果。

七、肘點揉撥法

【方法】肩關節下垂,肘關節屈曲90°以內,以尺骨鷹嘴著力于治療部位,肩關節環轉,垂直于肌腹做上下、左右的點揉彈撥,撥中帶點,撥中帶揉,撥中帶壓,隨撥隨點隨揉,剛中帶柔,既深透又柔和(圖2-7)。

圖2-7 肘點揉撥法

【要求】術者要尋找合適的體位,肩關節放松,巧妙地借助身體的力量,以上臂的內收、外展或前后擺動帶動肘部運動,腕關節、掌指關節放松不動。

【主要施術部位】臀部、腰部肌肉豐厚部位,有時也用于點肩井、背俞穴、環跳、承扶、秩邊等穴位。

【主治】梨狀肌綜合征、坐骨結節滑膜炎、腰肌勞損等。

【注意事項】應垂直于肌腱、肌腹、條索撥動,力量剛柔相濟,切忌長時間撥動患部,以免造成進一步損傷。操作熟練者亦可在治療時加以手臂振顫的方法,使力量更好地滲透入里。

八、捏法

【方法】五指捏法,兩手腕關節略背伸,拇指橫抵于皮膚,四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膚處,以五指對掌捏拿肌膚,兩手邊捏邊同時前移,主要用于背部;兩指捏法(倒捏法),兩手腕關節略尺偏,食指中節橈側橫抵于皮膚,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膚處,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膚,邊捏邊交替前進(圖2-8)。

圖2-8 捏法

【要求】應沿同向直線捏,動作柔和協調,捏三下提一下,一般3~5遍,捏拿肌膚松緊要適宜。對兒童操作本法時,手法宜輕快連貫。

【主要施術部位】背部督脈、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失眠、高熱、感冒等。

【注意事項】捏拿要穩,左右手要協調一致,根據患者病證虛實,調整手法力度,輕快柔和為補,捏拿提拉刺激為瀉。

九、拿法

【方法】對掌拿法,一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對合呈鉗形,施以夾力,以掌指關節的屈伸運動產生的力,拿捏風池、肩井、大椎等治療穴位;八字拿法,雙手同時做對掌拿法,虎口相對呈八字,施力時兩手對合發力,提拿治療部位,主要用于頸肩部(圖2-9)。

圖2-9 拿法

【要求】前臂放松,掌虛指實,指間關節伸直,用力由輕到重,不可突然用力,可保持拿起狀態持續2~3秒再放松。

【主要施術部位】頸部、肩部、上臂、前臂、大腿前后、小腿后等部位。

【主治】頸椎病、肩關節綜合征、上下肢肌肉酸痛不適、疲勞綜合征等。

【注意事項】在使用此法時,指間關節應伸直不動,不可摳、掐患部,力量柔和,拿捏的同時可配合拇指揉法及顫抖法等。

十、拍法

【方法】五指并攏微微彎曲,腕關節放松,以前臂的擺動帶動腕關節的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抬,實掌拍打體表,落腕時要加以小幅度尺偏的掃散動作,以加大實掌力的傳導(圖2-10)。

圖2-10 拍法

【要求】實掌,腕關節放松自然屈伸,前臂擺動幅度不宜太大,肩關節放松,拍打時力度要剛柔適中,落腕時要加以小幅度尺偏的掃散動作,可單手拍打,也可雙手拍打。

【主要施術部位】肩部、背部、腰骶部,也可沿大腿兩側膽經從上向下拍打。

【主治】肩背酸痛、腰痛、痛經、腿腳酸痛,背部拍打還可祛痰止咳。

【注意事項】崔教授臨床應用拍法為實掌,與一般書籍中記錄的虛掌拍法不同,認為實掌更有利于力的傳導,且有助于腕關節的放松;手法熟練后,落腕時要加以小幅度尺偏的掃散動作,放松效果更佳;力度以患者不覺疼痛為好,要有節奏地拍打。

十一、指尖叩擊法

【方法】兩手五指微彎曲,呈半握拳狀,以指尖著力,腕關節放松,通過肘關節的屈伸帶動腕關節自由擺動,使指尖有彈性、有節律地擊打患部(圖2-11)。

圖2-11 指尖叩擊法

【要求】腕關節放松,叩擊力量要輕,可以雙手配合有節律地敲打患部。

【主要施術部位】頭部。

【主治】頭痛、頭暈。

【注意事項】操作時應有一定節律,使患者感到輕松舒適,此手法多在治療結束時使用。

十二、梳頭櫛發

【方法】兩手十指屈曲,指尖附著于頭皮部,從頭額部至枕部做輕快的梳頭動作(圖2-12)。

圖2-12 梳頭櫛發

【要求】以指尖輕擦頭皮,動作輕柔緩和、協調有節律。

【主要施術部位】頭部。

【主治】頭暈、頭痛、失眠。

【注意事項】術者指甲不能太長,可以根據證型虛實調節動作快慢、力量輕重,常與指尖叩擊法交替操作。

第二節 拔伸整復類手法

一、虎口肘窩拔伸法

【方法】患者取坐位,術者站于患者側后方,囑咐患者后仰、后伸,術者左手托住患者后枕部,右肘關節屈曲夾住患者下頜,左右搖動以松動關節,緩慢向后上方拔伸患者頸部(圖2-13)。

圖2-13 虎口肘窩拔伸法

【要求】拔伸時使患者頭后仰30°左右,左右手固定要穩、協同用力,待患者放松后方可拔伸。

【施術部位】頸椎關節。

【主治】頸椎關節紊亂、錯縫。

【注意事項】根據病情、患者狀態選擇是否拔伸,拔伸力量緩慢增加,手法結束后適當放松頸肩部肌肉,以緩解緊張、疼痛。

二、背部交叉分壓法

【方法】患者取俯臥位,術者雙手交叉,兩手掌根分別置于偏歪棘突兩側,囑患者深呼吸,待患者呼氣末,分別向外下方瞬間用力,聽到彈響即表明復位(圖2-14)。

圖2-14 背部交叉分壓法

【要求】左右手瞬間力度要適中,置于棘突偏歪一側的掌根靠近脊柱,另一掌根略遠離脊柱,左右手用力為偏歪一側小于另一側。

【施術部位】胸椎關節。

【主治】胸脅屏傷、胸椎椎間關節紊亂。

【注意事項】瞬間用力要適當,左右手掌根固定不移,術者重心要穩,呼吸均勻,不可強求彈響聲。

三、背部按法

【方法】囑患者俯臥,術者雙掌重疊,以兩掌掌心重疊置于背部正中,垂直向下按壓,停留3~5秒,從大椎至陽關依次按壓;也可做拇指八字點壓,兩手拇指指腹同時按壓治療部位,呈八字,指尖相對,合力垂直向下,按壓時可配合振顫法,主要用于腹部(圖2-15)。

圖2-15 背部按法

【要求】術者必須心靜平和,按壓力量不宜過大,動作柔和有節律,可以配合振顫手法。

【施術部位】督脈、腰部、背部、腹部。

【治療疾病】胸悶、消化不良、腰背酸痛、胸腰椎小關節紊亂及內科病癥。

【注意事項】術者不可急躁,注意體會手下感覺,切忌突然用力按壓胸椎、腰椎、胸肋部。

四、頸部定位旋轉扳法

【方法】患者取坐位,術者站于患者后方,雙手觸診頸椎關節偏歪棘突,左手拇指抵住偏歪棘突右側,囑患者低頭至偏歪棘突開始運動時,再囑患者頭向對側屈、面部向偏歪棘突同側旋轉至最大限度,然后術者右手托住患者下頜,待患者放松后,做一個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間的旋轉扳動,同時左手拇指推按偏歪棘突,聽到彈響即表明復位(圖2-16)。

圖2-16 頸部定位旋轉扳法

【要求】定位要準,用力要穩、準、輕巧,在關節活動到最大限度時用力。

【主治】頸椎小關節錯位。

【注意事項】在頸椎部位施用本療法整復時,手法不當可能會刺激椎動脈而導致虛脫,個別患者或可造成醫源性脊椎損傷而導致高位截癱等嚴重后果。應用本療法,病椎定位準確是獲效的前提,熟練的整復手法則是提高療效的關鍵。檢查病椎定位不準或疏漏,偏歪棘突方向判斷錯誤,均可使療效不顯,甚至加重病情。整復手法必須準確,用力柔和,切忌粗暴。不可盲目要求彈響。同時,對于高齡或嚴重骨質疏松的患者,禁用此手法。

五、仰臥位胸椎整復法

【方法】囑患者站立彎腰,術者觸摸胸椎偏歪棘突,正確定位,然后讓患者仰臥于床上,雙手交叉放于胸前,醫者一手呈半握拳,放置于偏歪棘突兩側,另一手扶住患者交叉手臂,胸部抵住患者兩臂交叉處,囑患者放松自然呼吸,同時輕輕按壓患者胸部,待患者完全放松后,瞬間用力,聽到彈響即表明復位(圖2-17)。

圖2-17 仰臥位胸椎整復法 

【要求】定位要準,用力要穩、準、輕巧,在最大限度時用力。

【主治】胸椎小關節錯位。

【注意事項】治療時一次整復不能撥正偏歪棘突,不宜連續施治,可以配合分筋梳理、拿點摩揉等推拿手法解除痙攣,然后再施以整復手法。某些患者要間隔數日施治1次,連續治療4~5次才能撥正偏歪棘突,切忌急于求成。應用本療法,病椎定位準確是獲效的前提,整復手法必須準確,用力柔和,切忌粗暴。不可盲目要求彈響。

六、腰部側扳法

【方法】患者取健側臥位,頭向后仰盡量平放于枕頭上,健側下肢伸直,患側下肢屈曲在上(根據錯位的腰椎調整下肢所放位置),健側上肢伸直置于胸前,患側上肢屈曲置于胸后,術者站在患者腹側,一手置于患側肩前,另一上肢肘關節屈曲置于患側臀后。術者兩手相對用力并逐漸加大患部旋轉角度,至最大限度時,瞬間用力(用力以推臀部為主,肩部為輔),加大旋轉角度,聽到彈響即表明復位(圖2-18)。

圖2-18 腰部側扳法

【要求】定位要準,用力要穩、準、輕巧,在最大限度時用力。

【主治】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

【注意事項】治療時一次整復不能撥正偏歪棘突,不宜連續施治,切忌急于求成。病椎定位應準確,手法用力應柔和、準確,不可盲目要求彈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丰县| 肇源县| 建始县| 蒲江县| 兴业县| 绍兴县| 永修县| 永川市| 湘潭县| 蓝山县| 景德镇市| 天气| 汝城县| 乌拉特前旗| 瓮安县| 九龙城区| 嘉善县| 洛隆县| 南木林县| 伊春市| 芷江| 资源县| 依兰县| 钟山县| 临泽县| 宽甸| 新竹县| 凌云县| 孟津县| 米泉市| 濮阳县| 芮城县| 普兰县| 石狮市| 鄯善县| 吉木乃县| 察雅县| 株洲县| 石家庄市| 秦皇岛市| 饶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