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左手拿試管,右手擊鍵盤——姜曉彤訪談錄
- 日不落的逃亡
- 姜曉彤
- 5874字
- 2017-11-11 15:09:30
楊罡
按語:《日不落的逃亡》即將付梓,作為本書的出版策劃人,突然想起,自己竟然至今沒有跟本書作者姜曉彤直接交流過一次。一個周末的黃昏,我們終于在網(wǎng)上相見了。彼時,遠在萬里之遙的英格蘭,姜曉彤好夢方醒,曉妝初畢。沒想到,從她的留學生活、寫作、到本書的創(chuàng)作過程,我們一聊就是將近兩個小時……
關(guān)于留學
楊罡(以下簡稱“楊”):你初中畢業(yè)后就到英國念書去了。當時的成績很好,同學和老師都很看好你,為什么選擇到英國留學,是自己的決定,還是父母的決定,還是兩者兼而有之?是出于什么考慮?
姜曉彤(以下簡稱“姜”):選擇到英國留學,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決定。因為不想沿著老師和家長期望的路走,從重點高中到重點大學,然后從事一份事前安排好的工作。我想把自己拋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獨立成長與學習。我個人喜歡接受挑戰(zhàn),新的環(huán)境更能鍛煉我。
楊:恕我直言,害怕在國內(nèi)參加中考與高考嗎?
姜:呵呵,我不怕中考或高考,考試是驗證努力程度和心態(tài)的一種方式。但我怕經(jīng)過長期努力后考得不甚理想。那才是最悲哀的。萬一那樣,會打擊我的自信心,讓我看低了自己,甚至完全否定自己。
楊:你2005年9月開始到英國念書,今年是第6個年頭了。對中英兩國的基礎(chǔ)教育與高等教育,肯定有許多感受吧?
姜:中國的基礎(chǔ)教育非常出色。比如,在英國,基本上所有留學的中國學生在數(shù)學方面都比英國學生優(yōu)秀。但是國內(nèi)從高中之后太過強調(diào)所謂的“主科”,忽視了學生對其他學科偏愛的重要性。我覺得學生有權(quán)利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不應該人為地剝奪這種權(quán)利,很大程度上那將會成為他們今后發(fā)展的方向,比如,國內(nèi)絕大多數(shù)普通高中,體育、音樂、美術(shù)課都取消了,使很多有這方面興趣的學生失去了繼續(xù)學習的機會。至于高等教育,我沒在國內(nèi)上過大學,不便多說。不過,我想斗膽在這里提個建議,各所大學不妨做一個調(diào)查,看看自己的學生們通過多年的高等教育到底有沒有學到什么,學生自己也可以做一個評估,接受3年、4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高等教育后,自己學到了多少,是否能夠?qū)W以致用,大學畢業(yè)后是否能夠很快適應社會。
楊:決定去英國留學前,對英國的高中、大學教育有過了解嗎?
姜:當然。去之前對英國的高中和大學教育做了深入了解,因為不想去了之后手足無措。
楊:你認為,英式教育與中式教育有何不同?
姜:最大的不同是英式教育重視對個人興趣的培養(yǎng)。在英國,學生不需要同時把數(shù)學、物理、化學、英文再加上另外一種語言學得出神入化。英國高中的科目非常廣泛,從各種語言到經(jīng)濟再到傳媒戲劇,你只要選四科并學好就可以了。還有,英國的考試不是一考定終生的,重考是允許的。英式教育就是反應試教育。選擇你感興趣的東西學,培養(yǎng)學生對某項事情的熱愛,給學生一個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就好比巖石上的一滴水珠,從任何一個方向滾落都可以。在英國做學生,感覺自己完全是自由的。
楊:你雖然沒有在國內(nèi)上過大學,但我相信,你對國內(nèi)高等教育還是有所了解的。國內(nèi)的大學與英國的大學,更喜歡哪個?
姜:英國的大學是因材施教,對于學生要求非常嚴格。我所讀的大學排英國前十,學生壓力很大,畢業(yè)率也相對較低。但就是因為這種壓力,才能使學生真正發(fā)奮學習。單從高中、大學來講,我個人可能更喜歡英國的高中、大學,要不,我不會選擇到英國來讀書。
楊:現(xiàn)在,到國外留學的學生逐年增多,你對后來者有何建議?
姜:一句話,如果你來這里不是真的想提高自己,不具備自主學習與獨立生活的能力,那就最好不要考慮到國外來,因為要花不少錢,還要吃很多苦。
楊:你今后有何打算?學成后,留在英國,還是回國發(fā)展?
姜:因為我主修化學,所以我希望先在英國本地的公司工作幾年。等積累一定的經(jīng)驗后,我會選擇回國。
楊:長期在英國接受教育,是否擔心自己變成“香蕉人”?
姜:呵呵,“香蕉人”這種說法存在歧視。相比只能掛在樹上一動不動的香蕉,我更愿做“海龜”。在中國成長的16年已經(jīng)讓我對中國文化有了一定認識和理解。另外,我在英國,也能讀到很多相關(guān)的書籍。我喜歡中西文化對自己的沖擊感,并自信可以在這方面掌控得游刃有余。
楊:請談談你作為一名大學生在英國的日常生活。據(jù)我所知,與絕大多數(shù)中國大學生不同,日本、歐美等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大學生,通常一邊要發(fā)奮讀書,一邊要努力打工,忙碌而清苦,你在英國打工嗎?打工給你帶來了什么?
姜:上高中時因為住校,所以我沒有打工的機會。不過從上大學開始,我先是在慈善商店幫忙,不久就開始正式打工。這一點我和英國學生一樣,我不希望自己在20歲的時候還是一切都要父母掏錢,那樣我覺得是種虧欠。第一次打工讓我明白真正意義上金錢和辛苦的對等。錢不是那么好賺的。打工時會遇到很多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這使我感觸很深。
楊:你在英國,有親戚朋友嗎?有多少同樣是由國內(nèi)到英國留學的同學或朋友?你跟英國同學關(guān)系如何?如何與英國同學相處?在英國生活多年,語言交流上應該沒有問題,文化傳統(tǒng)、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差異大嗎?你認為你至少部分融入了英國社會嗎?
姜:我在英國沒有親戚,但是到那邊后認識了很多朋友。從中國來這邊的學生也不少。我和英國同學的相處在高中時就開始,交流思想不會有問題,但仍然存在某些差異。對我來說融入英國社會是必然的生存方式,入鄉(xiāng)隨俗是聰明的。
楊:一年回國幾次?一次能在國內(nèi)呆多久?
姜:在高中時每次放假都會回國,一年是三次,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暑假各一次,每次不到一個月。不過上大學后因為要打工或復習考試,一般一年只能回去一次,每次一兩周時間,為了看望父母,讓他們放心。
楊:請簡要介紹一下你所經(jīng)歷的英國中考與高考。與中國的中考、高考有何不同?
姜:英國沒有所謂的中考和高考,頂多被稱為升學考試。考試是按照分數(shù)劃分等級,每科考試的次數(shù)一般按照所學的單元來定。大多數(shù)考試會在一月和六月進行,如果一月發(fā)揮失常,六月可以選擇重考。英國的高中是兩年,兩年內(nèi)每次考試的成績都會算入升大學的最終評分中。
楊:請簡要介紹一下你曾經(jīng)就讀過的初中、高中、現(xiàn)在就讀的大學。
姜:在國內(nèi)我就讀的中學是省模范學校,對學生要求異常苛刻,比如,女生需要剪短頭發(fā),等等。來這邊后的高中是一所私立學校,對海外留學生的名額有一定控制。現(xiàn)在就讀的大學是英國最好的學習化學的高等學府,也是我高中化學老師推薦的大學。師資力量非常強。
楊:為什么選擇化學專業(yè),是受母親的影響嗎?據(jù)我所知,你母親就是學化學出身的。
姜:不瞞你說,我一直以來都不知道父母在大學到底學了些什么,他們也從未和我提起過或討論過。我選擇化學,是因為討厭經(jīng)濟并且偏愛理科。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喜歡我高中時的化學老師,是他讓我對化學這一科目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楊:下面這個問題,請不要介意。聽說,你曾經(jīng)志在考上牛津大學?后來為什么沒有考上?
姜:是的,沒有考上,準確來說,是沒有通過面試。英國名牌大學大都需要面試,以我的成績足夠可以去英國任何一所大學,但面試才是關(guān)鍵。
楊:面試都考了一些什么?牛津大學怎么可以把一個我們認為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擋在門外?
姜:呵呵,這說明我還需要繼續(xù)努力。
楊:聽說你還會卷土重來,下一步的目標是考牛津的博士?
姜:這個,暫時無可奉告。——北京的天氣還好嗎?
關(guān)于寫作
楊: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寫作的?也是因為喜歡一位老師嗎?
姜:呵呵,不全是,就是自己喜歡寫,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寫,一有空就寫,不停地寫,一直沒停過。
楊:為什么要寫作?
姜:寫作是心靈釋放的一種方式。
楊:這么喜歡寫,出過成果嗎?
姜:嗯,我想想。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到初中畢業(yè),大概寫過將近100篇吧,其中有10多篇在報刊上發(fā)表過,還有幾篇在征文比賽中獲過一、二、三等獎。算成果嗎?
楊:算,當然算,至少我認為算。4年不到,寫了上百篇文章,很高產(chǎn)嘛。
姜:呵呵,謝謝!
楊:你學化學的,卻喜歡寫作,聽起來,有些不務正業(yè)呀。更喜歡化學,還是更喜歡寫作?
姜:這個問題,就好比問小朋友更喜歡爸爸還是更喜歡媽媽。化學和寫作相當于我的左右手,我用左手拿試管,用右手敲擊鍵盤。
楊:中國已故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說過:搞科學的人,要懂點藝術(shù)。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姜:我非常贊同錢學森的觀點。就像愛因斯坦會拉小提琴一樣,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當然也應該有一些其他愛好,科學家也有追求生活情趣的權(quán)利,而且,藝術(shù)可以賦予科學工作者以靈感與豐富的想象力,至少也是一種很好的調(diào)劑。做學問,搞科研,不能搞成書呆子。科學與藝術(shù)其實是相通的。
楊:2005年,錢學森對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向溫家寶總理表達了深切的憂慮,并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即“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2009年10月31日錢老去逝后,“錢學森之問”再次被人們提起,立刻在全國范圍內(nèi)引起廣泛思考與熱烈討論。對此,你有何看法?
姜:大聲提出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大力解決問題則更為重要,也更艱難。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改變現(xiàn)行的中國教育體制存在的弊端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家長與學生的認同、教育工作者的身體力行,一句話,還需要我們?nèi)瞬庞^念的轉(zhuǎn)變。
楊:越談越深刻,越聊越沉重,咱們聊點別的吧。對你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對你影響最大的作家是?
姜: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窗邊的小豆豆》;對我影響最大的作家是魯迅和村上春樹。
楊:你喜歡閱讀哪類圖書?中文圖書與英文圖書,各占多大比例?
姜:我喜歡心理、懸疑、偵探和寫實類的長篇小說。中英文圖書的比例大概是2:1。
楊:嘗試過用英語寫作嗎?是否選修過英國文學?
姜:英國文學是我一直希望選修的科目,但是由于對莎士比亞的熱情不夠,我最終沒有選擇這一科,英國文學好像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莎翁(笑)。嘗試過用英語寫作,但我更愿意用漢語寫作,在一個充斥英語的世界用漢語寫作,讓我覺得其實自己離祖國很近。
楊:科學家與作家,如果是今后可以從事的兩種職業(yè),更想從事哪種?
姜:我很貪心,這兩項都是我向往的。
楊:在寫作上,有何野心?你認為什么樣的作品是好的作品?
姜:我希望自己今后可以創(chuàng)作出更加深刻和耐人尋味的作品。我認為理想的作品應該有一只無形的手,能牽動讀者們的心靈與情感。
楊:在當代中國,低齡化寫作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的文學現(xiàn)象,不止是在報刊上發(fā)表小豆腐塊,他們當中年齡最小的甚至在10歲左右時就開始出版自己的圖書,比如與你同齡的青年作家蔣方舟、比你年齡小4歲的青年作家原筱菲等。英國有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看待這種現(xiàn)象?
姜: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才氣是和年齡無關(guān)的,與國家也毫無關(guān)系。英國有很多年輕人喜歡作詞作曲,或者是自排戲劇,也很有才華。我認為有能力的人就應該被社會關(guān)注,有個性、自信和特長是好事,需要被提倡。年輕一代人創(chuàng)作出來的文字可以使中國文學更加豐富多彩,生機勃勃,讓年輕的文字唱歌,何嘗不是件好事呢。
關(guān)于《日不落的逃亡》
楊:《日不落的逃亡》印張篇幅有10萬多字,屬于小長篇。這是你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嗎?為什么想到寫這樣一個故事?
姜:是的,這是我第一次寫長篇。故事的骨架是出于自己的一次夢境。
楊: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安瑤為情所困,最后也選擇到英國留學。經(jīng)歷如此相似,在安瑤身上,是否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作者有過類似的戀愛經(jīng)歷嗎?
姜:坦白相告,寫作時我確實把自己放在女主角的位置上,用自己的心情操控她的一舉一動。但是故事是現(xiàn)實的升華,我的戀愛經(jīng)歷不及她那般轟轟烈烈。
楊:本小說在故事情節(jié)的虛構(gòu)性與真實性上,兩者各占多大比例?
姜:如果真實的情節(jié)是米飯,那虛構(gòu)的成分就是餐桌上的所有物品。
楊:把故事寫成一個“有情人難成眷屬”的悲劇,并讓安瑤、雅雅、silver三人直面友情、愛情與人性的鮮血淋漓的殘忍折磨,是情節(jié)的需要,還是作者的蓄意安排?為什么這樣安排?
姜:這樣的故事情節(jié),是像潮水一樣自然涌動的。沒有刻意安排的成分,我想很多作者會有這樣的體會,故事寫著寫著,它自己就會開始叫嚷說想要一個怎樣的結(jié)局。
楊:你相信愛情嗎?可否談談你本人的愛情觀?
姜:首先,我相信愛情,正如我相信親情與友情一樣。的確,愛情有時候就是曇花一現(xiàn),電光一閃,但你不能說曇花沒有開過,閃電沒有掠過天空。其次,我個人認為真正的愛情是唯美的,超現(xiàn)實的,比如少女的愛情、老年人的黃昏戀。充滿物質(zhì)與利害關(guān)系的愛情,其實它的本名應該叫婚姻。另外,我個人認為,愛情沒有早晚之別。早戀也是愛情,晚戀也是愛情,問題的關(guān)鍵是,你是否愛得起,愛得起,你就愛,愛不起,沒有能力愛,就暫且別愛。總之,愛情是一種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不是罪過。
楊:silver對雅雅沒有真愛,他們是在雙方均失戀的特殊情況下、在錯誤的時間認識的,但他真正喜歡的人是雅雅的好姐妹安瑤。僅此一點,足以讓對愛情如飛蛾撲火般的雅雅走上絕路。但故事臨近尾聲時,小說突然交待silver與夏雅雅是同父異母兄妹(與雅雅同父異母的哥哥夏溏秋也是),作者似乎還有更多的話要說,有更多的思想將要表達,結(jié)果卻僅點到為止,并沒有展開去。給人的印象是,作者將雅雅及其與silver的感情,寫成一種必然的死亡。雅雅為什么非死不可?
姜:我喜歡干凈利落的結(jié)局。年少的人在愛情中極端脆弱,夏雅雅的死是對現(xiàn)今青少年的一種善意的提示。如果要愛,就要愛得起。不然,從最初相愛的那一刻起,一切都不要太過用力。
楊: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的話,安瑤、夏雅雅、silver,甚至包括夏溏秋在內(nèi),他們是1985年后出生的部分家境富裕的城市青年的典型代表,即所謂的“富二代”,在某種程度上,某些父母在生活上的玩世不恭和在感情上的逢場作戲、親情與家庭教育的缺位、倫理的錯位、道德的淪喪等,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安瑤、夏雅雅、silver、夏溏秋等人對待感情與人生的態(tài)度,并最終導致了這一場愛情悲劇。如果上述理解成立,那么這部青春愛情小說的現(xiàn)實意義與社會批判性就顯而易見了。
姜:聰明的作者不評價自己的作品,讀者永遠比作者聰明,我希望做一個聰明的作者。更何況一部小說一旦完成,它在客觀上已經(jīng)獨立于作者之外,每一位讀者都有會自己不同的理解。我只想說,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僅有富裕的物質(zhì)生活是不夠的,還需要來自家庭的溫暖、感情上的補給、心靈的撫慰。每一個孩子都是人,不是植物。
2010年2月22日
楊罡圖書編輯,出版策劃人,現(xiàn)任北京鳳凰樹版權(quán)代理有限公司暨北京鳳凰樹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編兼總策劃人。近年成功策劃出版《大國民》、《記者站長》、《首席檢察官》、《彈劍歌》、《亂世紅顏》、《百案說法》、《醒園深處》、《書法美學資料選注》、《新編宋本仲景全書》等一批優(yōu)秀圖書,產(chǎn)生較大社會反響,其中部分榮獲“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圖書獎”,并被改編成影視劇搬上熒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