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在前一章里我曾說,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反思。人在思想時,總不免受到生活環境的制約,處于某種環境之中,他對生活就有某種感受,在他的哲學思想里就不免有些地方予以強調,而另一些地方又受到忽略,這些就構成了他的哲學思想特色。

這種情況就個人來說是如此,就一個民族來說,也是如此。在這一章里,我將對中國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環境略作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化何以有某些特點,有一個一般的了解,具體到中國哲學何以有某些特點,也是一樣。

2.1 中華民族的地理環境

在《論語》里,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保ā队阂病返?1節)讀孔子的這段話,使我想到古代中國人和古代希臘人思想不同的由來。

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在中文里,有兩個詞語常常被用來表達“世界”,一個是“普天之下”,一個是“四海之內”。住在海洋國家的人民,如希臘人,會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內”(比如說,住在克里特島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而在中文里,它就是如此,而且是有理由的。

從孔子的時代直到19世紀末,中國的思想家們從來沒有到海上冒險的經歷。在現代人看來,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離海不遠。但是在《論語》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公冶長》第6節)仲由即子路,在孔子的學生中,以勇敢著名。據說,仲由聽到孔子的這句話,非常高興。孔子卻并沒有因仲由的過分熱心而高興,他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保ㄒ馑颊f,仲由雖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同上)

孟子提到海的話也同樣簡短。他說:“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保ā睹献?·盡心上》)孔子只想,泛舟浮于海,孟子也只是望海驚嘆,并不比孔子好多少。對比之下,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國家,漫游列島,又是多么不同?。?/p>

2.2 中華民族的經濟背景

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的哲學家們不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中,還生活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之中。中國是個大陸國家,中華民族歷來依靠農業維持生存。直到今日,中國的農業人口還在全體人口中占75%至80%。在一個農業國家里,財富的首要基礎是土地。因此,在中國歷史上,一切社會、經濟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為中心。

在一個農業國家里,無論和平時期或戰爭時期,農業都同樣重要。中國歷史上,公元前480年至前222年是戰國時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頗為相似。當時中國分裂為許多封建的小王國。每個小國都把“耕戰之術”作為國家的要務。最后,“七雄”中的秦國,在經濟和軍事上都占優勢,得以戰勝其他六國,從而使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政治統一。

2-1a 牛耕畫像石拓片(局部),東漢

2-1b 牛耕畫像石拓片(局部),東漢

俗語“男耕女織”最為直接地表現了古代中國的經濟特征。

中國哲學家們的社會經濟思想都強調要區別“本”和“末”,農業生產被認為是立國之本,而商業則被看為是立國之末端,因為經濟生產主要靠農業,而商業只關系到產品的交換。商品的交換終究要以生產為前提,在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里,農產品是主要的產品,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各種社會、經濟的理論和政策都重農輕商。

在一個重農輕商的國家里,商人自不免受到輕視。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里,把民眾按行業分為士、農、工、商四等,士通常是來自地主階級,農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這兩種行業受到社會的尊重,任何人出身于“耕讀世家”,往往引以為傲。

讀書人通常并不親自耕地,但他們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家庭的興衰和農業生產的好壞直接聯系在一起:農業收成好,他們受益;農業收成壞,他們也受連累。因此,他們的宇宙觀和人生觀都主要反映了農民的思想。再加上他們受過教育,使他們得以表達農民自己沒法表達的思想,這種表達在中國就采取了哲學、文學和藝術的形式。

2-2 日晷,漢

作為計時工具,日晷的形制就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日月交替、周而復始。

2.3 《上農》——農業的價值

著于公元前3世紀的《呂氏春秋》書中,輯有各家哲學撮要,有一篇名為《上農》,其中比較農民的生活方式和商人的生活方式,認為農民像嬰兒那樣單純樸實,慣于順服長上,比較不自私,他們的物質財產復雜多樣、難于移動,因此,國家遭難時,農民不會棄置不顧;商人則自私奸詐,計謀多、不順服,他們的財產簡單、易于轉移,因此國家有難時,商人往往自己逃跑,不顧國家。這一篇認為,把農業和商業相比,不僅農業對國家更重要,而且農民的生活方式也比商人的生活方式高尚。這就是為什么要以農業為上。(見《呂氏春秋》卷26第3篇)這一篇的作者看出:人的生活方式受經濟背景的制約,而他以農業為上的思想又顯示那個時代的經濟背景對他的思想制約。

從《呂氏春秋》的觀察中,反映出中國哲學里道家和儒家關于社會、經濟兩派思想的根源。這兩派思想主張如同兩極那樣背反,但它們又像同一個軸的兩極,兩者都表達了農民的渴望和靈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

2.4 “反者道之動”

在比較儒道兩家的不同思想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兩家共同的一種理論思想,就是都注意到,無論在自然和人生的領域里,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有一種趨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極端移動。借用黑格爾的哲學術語,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對它自己的否定。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一個主題,也是儒家闡發《易經》時的一個主題。它無疑受到太陽、月亮運行和四季嬗替的啟發。對農民來說,注意這些自然變化是農業生產的必需。在《易傳》中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保ā断缔o下》)又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保ā敦S卦 ·彖辭》)《易傳》中稱這樣的運動為“復”, 《復卦 ·彖辭》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在《道德經》第40章,我們也讀到類似的話,說:“反者道之動?!?/p>

這個理論對中華民族有巨大的影響,幫助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中國人深信這個理論,因此經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保涣硪环矫妫词固幱跇O端困難之中,也不失望。在剛結束不久的抗日戰爭中這種希望成為中國民眾的心理武器,即使處于最黑暗的時期,還深信:“黎明即將到來。”正是由這種信仰形成的意志幫助中國人民度過了這場戰爭。

這個理論還對儒家和道家都主張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安粸橐焉酢?、“毋太過”成為儒道兩家共同的格言?!斑^猶不及”,但處事寧愿不及,也不要過甚,因為行事過分,就將適得其反。

2.5 對自然的理想化

道家和儒家不同,因為他們是對農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加以理論化。農民生活簡單,思想純真。道家從這一點出發,譴責文明,鼓吹返樸歸真;把兒童的天真爛漫理想化,鄙視知識?!兜赖陆洝返?0章說:“小國寡民……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不是對農民社會的田園詩式頌歌嗎?

農民時刻和自然打交道,他們愛慕自然。道家把這種愛慕發揮到淋漓盡致,同時把屬于自然和屬于人的東西嚴格區分:一個是自然的,另一個是人為的。自然令人快樂,人為給人痛苦。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評論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 ·解蔽》)。道家這種思想最后發展到主張“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與宇宙合一。

2.6 家族制度

農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無法挪動的。地主階級出身的讀書人也無法離開土地。一個人若沒有特殊的才能,他無法離開祖輩生活的這片土地,他的子孫也只有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就是說,同一個家庭的后代,由于經濟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由此發展起中國的家族制度,它的復雜性和組織性是世界少有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這種家族制度的理性化。

中國的社會制度便是家族制度。傳統中國把社會關系歸納成五種,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在這五種社會關系中,三種是家庭關系,另兩種雖不是家庭關系,卻也可以看做是家庭關系的延伸。譬如君臣關系,被看成是父子關系;朋友則被看做是兄弟關系。這還只是主要的家庭關系,此外還有許多。在中國最古老的辭書——著于公元前的《爾雅》一書中,有關家庭各種關系的名稱有一百多種,其中多數在英語中沒有與之相當的詞語。

中國的祖先崇拜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世代居住在一個地方的一族人,他們追溯首先在這地方定居的祖先,敬拜他。祖先成為家族的共同象征,作為一個巨大復雜的組織,這樣一個象征是必不可少的。

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是這種社會制度的理性論證,也就是它的理論表現。經濟環境成為這種社會制度的基礎,儒家思想反映了它的倫理價值。由于這種社會制度是一定經濟條件的產物,這些經濟條件又是地理環境的產物。因此,對中華民族來說,這個社會制度和它的理論表現都是自然而然的。正是因此,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正統的哲學,一直保持到近代歐洲和北美工業化的潮流侵入中國,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礎為止。

2.7 入世和出世

儒家思想不僅是中國的社會哲學,也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儒家思想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道家則強調人內心自然自動的秉性?!肚f子》書中說,儒家游方之內,道家游方之外。方,就是指社會。公元3、4世紀(魏晉)間,道家思想再次興起。當時人認為,孔子重“名教”(把各種社會關系規范化),老莊貴“自然”(順應事物和人的本性)。中國哲學中的這兩種思潮,大體類似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思潮。試讀杜甫和李白兩人的詩,這兩位偉大的詩人都生活于8世紀,從他們的詩里卻不難分辨出中國思想兩大流派——儒家和道家——對兩人的不同思想的影響。

儒家“游方之內”,顯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這兩種思想看來相反,其實卻是相反相成,使中國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得以較好地取得平衡。

在3、4世紀間,有一批道家試圖使道家思想靠近儒家思想,后世稱他們為“新道家”;在11、12世紀間(宋朝),也有一批儒家試圖使儒家思想靠近道家思想,后世稱他們為“新儒家”。這些運動使中國哲學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在本書第一章里,我已經指出了這一點。

2.8 中國的藝術與詩歌

儒家把藝術看做是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對藝術沒有正面提出系統的見解,但是他們追求心靈的自由流動,把自然看為最高理想,這給了中國的偉大藝術家無窮的靈感。由于這一點,許多中國藝術家把自然作為藝術的對象,就不足為怪了。中國美術作品中的許多杰作都是寫山水、花鳥、樹木、竹枝。在許多山水畫里,山腳下、溪水邊,往往能看見一個人,靜坐沉醉在天地的大美之中,從中領會超越于自然和人生之上的妙道。

在中國的詩歌里,讓我們讀陶淵明(372—427年)的詩《飲酒 ·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2.9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

農民的眼界不僅制約著中國哲學的內容,如前舉的“反者道之動”,更重要的是它還制約著中國哲學的方法論。諾斯洛普教授(Prof. S. C. Northrop)曾提出:概念可分兩種,一種來自直覺,一種來自假定?!皝碜灾庇X的概念指向某個事物,它的完整的意義可以立即從某個事物領會到。例如:藍色是人對某種顏色的感覺,它是由直覺得到的概念?!劣谟杉僭O得出的概念,它的完整的意義是根據一個假設,用演繹法推演出來,從而認定的。……例如,‘藍色’用來描述電磁波的波長數字時,它是一個假定的概念?!?img alt="Filmer S. C. Northrop, 《東方的直覺哲學和西方的科學哲學可以互補的重點》(The Complementary Emphases of Eastern Intuition Philosophy and Western Scientific Philosophy),見《東西方哲學》(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C. A. Moore編,187頁,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46年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14FA/9066902704143401/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47476-kvaNjmC5V6wUjjZa56hGZsEglKZwRF9P-0-671b6e3c5835646877024e441daf6eb5">

諾斯洛普教授還進一步說到,來自直覺的概念又可以分為三種:“在連續審視中已予區分的概念;連續審視而還未予區分或稱不確定的概念;以及區分的概念?!?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14FA/9066902704143401/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47476-kvaNjmC5V6wUjjZa56hGZsEglKZwRF9P-0-671b6e3c5835646877024e441daf6eb5">按照他的意見,“儒家的思想可以界定為一種精神狀態,其中不明確的概念以直覺、多重的運動構成思想的背景;而具體的區分的概念則以相對的、人文主義的、過渡性的往復形成哲學的內容?!?img alt="同上書,20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14FA/9066902704143401/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47476-kvaNjmC5V6wUjjZa56hGZsEglKZwRF9P-0-671b6e3c5835646877024e441daf6eb5">至于道家思想,“則是以連續審視而不確定或未區分的概念構成哲學的內容。”同上。

對諾思洛普教授這篇文章中的觀點,我并不完全同意。但是,在這些話里,他的確抓住了中西哲學的基本不同點。一個讀哲學的中國學生開始學習西方哲學時,他會高興地看到希臘哲學家也區別“有”和“無”,有限和無限。但是,希臘哲學家認為“無”和無限低于“有”和有限,這又使中國學生驚異不解,因為按中國哲學的看法,應該倒過來才對。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不同的見解,是因為“有”和有限都是明確的,而“無”和無限則是不明確的。由假設觀念出發的哲學家喜歡明確的東西,而由直覺出發,則需要重視不明確的東西。

如果我們把諾斯洛普在這里所說的和我在本章開始時所說的結合起來,就會看見:在連續審視中已予區分的概念,由它衍生出還未區分的概念和分辨的概念同上書,187頁。,都基本上是農民的概念。農民日常與之打交道的,諸如田地和莊稼,都是他們一看就認識的東西。他們處于原始和純真的心態之中,把直接認知的東西看為寶貴的東西,這就無怪反映他們思想的哲學家們也同樣把直接認知的東西看為哲學思維的出發點。

這也足以解釋何以認識論在中國哲學里從未得到發展的原因。中國哲學家們對于自己眼前的這張桌子究竟是真實的,抑或只是幻覺的存在,從不認真對待(唯有佛家是對它認真對待的,而佛學來自印度)。認識論的問題之所以產生,是由于主觀和客觀已經有了明確的界限。而在一個連續審視過程之中,還沒有明確區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界限,認識的主體和認識的客體還是渾然一體的。

這也有助于說明,中國哲學的語言何以是提示性的而并不明晰。它不明晰,因為它不代表用理性演繹得出的概念。哲學家只是告訴人們,他看見了什么。因此,他所述說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使用的語言卻很簡短。這就是何以中國哲學家的語言往往只作提示而并不明確的原因。

2.10 海洋國家與大陸國家

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國家里,靠貿易維持繁榮,他們首先是商人。商人就要與賬目的抽象數字打交道。然后,他們才和數字所代表的具體事物打交道。這些數字是諾斯洛普所說的來自假設的概念,因此,希臘哲學家也以從假設得到的概念作為思維的出發點。他們發展了數學和數學的思維。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認識論成為他們的問題,而且使用的語言如此明晰。

商人同時又是居住在城鎮中的人。他們的活動要求他們在城鎮聚居,因此他們的社會組織不是根據家族的共同利益,而更多是反映城鎮的共同利益。這是何以希臘人以城邦為中心來組成社會,而中國的社會制度則或許可以稱之為“家邦”,因為在中國的社會制度下,是通過家族來理解國家的。在一個城邦里,社會組織難以形成專制獨裁統治,因為在同一等級的城鎮居民中,難以找出理由來論證張三比李四更重要,應當享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但是在一個“家邦”里,社會組織是按人生來的地位,等級式地形成的,在一個家庭里,父親的權威天然地高于兒子。

中國人大多數是農民,這也可以用來說明,何以中國未能興起一個工業革命,把中國帶入現代世界。在《列子》一書里,有一個故事說,宋國國君有一次叫一個巧匠按照樹葉雕刻一瓣玉葉。巧匠用三年時間刻出了一瓣玉葉,它如此逼真,以至無人能把它與真的樹葉區別出來。國君感到十分得意。列子聽說這事后評論說:“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保ā读凶?·說符》)這是崇尚自然、譴責人為的人的見解。農民的生活方式容易傾向于順乎自然。他們愛慕自然,譴責人為;在原始的純真中,也很容易滿足。他們不喜歡變革,也無法想象事物會變化。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不少發明和發現,但它們不曾受到鼓勵,卻相反受到了打擊。

處身在海洋國家的商人們,情況迥然不同。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見到語言、風俗都不同的他族人民。他們習慣于變化,對新奇事物并不懼怕,而且為了貨物得以銷售,他們必須對所制造的貨物不斷創新。西方的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這樣一個靠貿易維持繁榮的海洋國家,不是偶然的。

2-3 紫外線下的阿基米德手稿

1906年,丹麥古典學者海貝爾在伊斯坦布爾的一座教堂圖書館里發現了一個174頁寫滿祈禱文的羊皮卷,在祈禱文下藏著一些有關數學的模糊文字。后經學者考證,這是10世紀一名文士謄錄到羊皮紙上的阿基米德希臘文手稿,在13世紀時被一名僧侶洗去上面的墨水,重新寫上祈禱文。在現代科技的協助下,科學家們鑒定出羊皮卷的上的內容包括阿基米德的七篇有關數學、物理學的論文。

在本章前面援引的《呂氏春秋》中對商人的評論,也可以用來形容海洋國家的人民;只是要作一點修正,把抨擊商人奸詐、不講道德,改為贊許他們聰敏精巧。我們還可以仿效孔子的話說:海洋國家的人聰明,大陸國家的人善良。然后照孔子的話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p>

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能詳細論證希臘和英國在地理、經濟條件上的相似之處,以及科學思想與民主政治之何以在西方興起。但希臘和英國的地理、經濟條件與中國迥然不同,就足以從反面論證我在本章關于中國歷史的論點。

2.11 中國哲學中的“?!迸c“變”

科學的發展已經戰勝了地理的限制,今日中國已不再是封閉在“四海之內”。中國也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雖然還落后于西方,但來得遲比不來好。說東方被西方侵略,并不確切,不如說是現代化侵入了中世紀世界。中國要在現代世界生存,就必須現代化。

人們會問一個問題:既然中國哲學產生于過去中國的經濟環境之中,它的內容是否只對過去的中國才有意義?

這個看法,也對,也不對。任何民族在任何時代的哲學里,總有一些內容只對處于當時經濟條件下的大眾有用;但是,除此之外,還會有一部分哲學思想具有持久的價值。我不敢說那是絕對真理,任何人都不可能擔當起判定絕對真理的任務;只有神——如果有神的話——才能決定什么是絕對真理。

讓我們從希臘哲學中取一個實例:亞里士多德曾論證奴隸制度的合理性,這是古代希臘人的經濟生活對他的思想制約。指出這一點,并不是說亞里士多德的全部社會哲學都只具有一時的意義。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中國思想。中國實現工業化后,舊的家族制度勢必衰頹,儒家對家族制度所作理性論證的話也將隨之而去。指出這一點,并不是說,儒家的社會哲學中就都是相對的東西了。

這是因為,古代希臘和中國的社會雖然不同,卻都是屬于我們稱之為“社會”的這個大概念。有關希臘社會和中國社會的理論,其中有一部分是只對希臘或中國有效的理論,但同時,也都有一部分是有關人類社會的一般性理論。正是這后一部分,具有持久的而不是一時的價值。

這個道理也同樣可以應用于道家思想。道家認為人類的理想國在于回到原始,這顯然是錯的?,F代人相信歷史是進步的;認為人類生活的理想國在于人類未來的創造,而不是在已經過去的古代。但是,有些現代人把無政府主義看做人類的理想國,這與道家的思想不無相似之處。

哲學還提供一種人生的理想。這種理想中有一部分是提出這種人生哲學的哲學家所處時代、地區和經濟條件的產物,但也還有一部分是對于人生的一般見解,因此,不是只有一時的意義,還有持久的意義。儒家的人生哲學大概可以屬于這一類。按照儒家的理論,理想的人生雖然包含對宇宙的高度認識,但還是處在三綱五常的范圍之內。這些人際關系的內容性質雖然隨環境而變化,但是理想本身不會改變。如果認為,五種倫常關系的某些內容已經失去時效,因此儒家的人生理想應當全部拋棄,這顯然是錯的。反過來,如果因為儒家的人生理想應當保持,從而認為五種倫常關系也不應改變,這顯然也是錯的。我們在學習哲學史時,應當對其中哪些是有永久價值的,哪些是可以改變的,進行合乎邏輯的分析。每一種哲學中,都有永久性的東西,各種哲學也總有其共同性的東西;正因此,不同的哲學才能互相比較,并進行翻譯詮釋。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將來是否會改變?也就是說,新的中國哲學是否會不再把哲學思想局限于“由直覺得到的概念”之內?這是當然的,它沒有理由不這樣做。事實上,它已經在變化。本書末章將對這種變化作進一步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都县| 新民市| 华容县| 韶山市| 青浦区| 罗平县| 镶黄旗| 宜阳县| 岐山县| 通江县| 扎兰屯市| 淮阳县| 体育| 铜鼓县| 佛山市| 昭觉县| 镇康县| 台湾省| 乐亭县| 舟曲县| 赤水市| 新化县| 安化县| 石林| 鱼台县| 沭阳县| 大港区| 大荔县| 商水县| 贺兰县| 方城县| 望江县| 博野县| 微山县| 明星| 大余县| 潮安县| 施甸县| 海兴县| 大埔区| 嘉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