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堪與匹敵者,此人也

自萬歷四十六年(1618)努爾哈赤起兵以來,短短三年時間,撫順、鐵嶺、開原、遼陽、沈陽,直至整個遼東,全部陷落。

參考消息 給你留件衣服就不錯了

后金軍取勝之后,一般都會大肆搶掠一番,其貪婪程度實在駭人。例如在攻陷遼陽后,后金具體發布了這樣一道命令:大戶富室只許每人留下衣服九件,中等人家準許留下衣服五件,下等人家準許留下衣服三件,其余財物,一律交公。經過這樣殘酷的掠奪,遼陽城內居民家家皆凈,集體破產。

從楊鎬、劉綎到袁應泰、王化貞、熊廷弼,不能打的完了,能打的也完了,熊人死了,牛人也死了。

遼東的局勢,說差,那是不恰當的,應該說,是差得不能再差,差到官位擺在眼前,都沒人要。

比如總兵,是明軍的高級將領,全國不過二十人左右。用今天的話說,是軍區司令員,要想混到這個職務,不擠破頭是不大可能的。

一般說來,這個職務相當安全,平日也就是看看地圖,指手畫腳而已。然而,這幾年情況不同了,遼東打仗,明朝陸續派去了十四位總兵,竟然全部陣亡,無一幸免。

總兵越來越少,而且還在不斷減少,因為沒人干。某些在任總兵甚至主動辭職,寧可回家種田,也不干這份工作。

但公認最差的職業,還不是總兵,是遼東經略。

總兵可以有幾十個,遼東經略只有一個。總兵可以不干,遼東經略不能不干。

可是連傻子都知道,遼東都沒了,人都撤回山海關了,沒兵沒地沒百姓,還經略個啥?

大家不是傻子,大家都不去。

接替遼東經略的第一人選,是兵部尚書張鶴鳴。天啟為了給他鼓勁兒,先升他為太子太保(從一品),又給他上方寶劍,還親自送行。

張尚書沒說的,屁股一拍,走了。

 

走是走了,只是走得有點慢,從京城到山海關,他走了十七天。

這條路線前不久我走過,坐車三個鐘頭。

張大人雖說沒車,馬總是有的,就兩百多公里,爬也爬過去了。

參考消息 難兄難弟

自努爾哈赤攻陷撫順之后,明朝在遼東一共陣亡了十四個總兵,他們分別是:在撫順陣亡的張承胤;在薩爾滸陣亡的杜松、劉、王宣、趙夢麟;在開原陣亡的馬林;在沈陽陣亡的賀世賢、尤世功;在渾河陣亡的童鐘揆、陳策;在遼陽陣亡的楊宗業、梁仲善;在廣寧陣亡的劉渠、祁秉忠。

這還不算,去了沒多久,這位大人又說自己年老力衰,主動辭職回家了。

沒種就沒種,裝什么蒜?

 

相比而言,接替他的宣府巡撫就好得多了。

這位巡撫大人接到任命后,連上三道公文,明白地跟皇帝講:我不去。

天啟先生雖說是個木匠,也還有點脾氣,馬上下達諭令:不去,就滾(革職為民,永不敘用)。

不想去也好,不愿去也好,替死鬼總得有人當。于是,兵部侍郎王在晉出場了。

 

王在晉,字明初,江蘇太倉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這位仁兄從沒打過仗,之所以讓他去,是因為他不能不去。

張尚書跑路的時候,他是兵部副部長,代理部長(署部事)。換句話說,輪也輪到他了。

史書上對這位仁兄的評價大都比較一致:什么廢物、蠢貨,不一而足。

對此,我都同意,但我認為,他至少是個勇敢的人。

明知是黑鍋,依然無怨無悔、義無反顧地去背,難道不勇敢嗎?

而他之所以失敗,實在不是態度問題,而是能力問題。

因為他面對的敵人,是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明朝最可怕的敵人,戰場應變極快,騎兵戰術使用精湛,他的軍事能力,可與大明歷史上的任何一位名將媲美。

毫無疑問,他是這個時代最為強悍、最具天賦的軍事將領之一。

他或許很好、很強大,卻絕非沒有對手。

事實上,他宿命的克星已然出現,就在他的眼前——不止一個。

 

王在晉到達遼東后,非常努力,非常勤奮。他日夜不停地勘察地形,考量兵力部署,經過幾天幾夜的刻苦鉆研,終于想出了一個防御方案。

具體方案是這樣的,王在晉認為,光守山海關是不夠的,為了保證防御縱深,他決定再修一座新城,用來保衛山海關,而這座新城就在山海關外八里的八里鋪。

王在晉做事十分認真,他不但選好了位置,還擬好了預算、兵力等,然后一并上報皇帝。

天啟皇帝看后大為高興,立即批復同意,還從國庫中撥出了工程款。

應該說,王在晉的熱情是值得肯定的,態度是值得尊重的,創意是值得鼓勵的,而全盤的計劃,是值得唾棄的。

 

光守山海關是不夠的,因為一旦山海關被攻破,京城將毫無防衛,唾手可得。雖說山海關沿線很堅固、很結實,但畢竟是磚墻,不是高壓電網,如果努爾哈赤玩一根筋,拼死往城墻上堆人,就是用嘴啃,估計也啃穿了。

在這一點上,王在晉的看法是正確的。

但這也是他唯一正確的地方,除此之外,都是胡鬧。

哪里胡鬧,我就不說了,等一會兒有人說。

總之,如按此方案執行,山海關破矣,京城丟矣,大明亡矣。

 

對于這一結果,王在晉不知道,天啟自然也不知道,而更多的人,是知道了也不說。

就在一切幾乎無可挽回的時候,一封群眾來信,徹底改變了這個悲慘的命運。

 

這封信是王在晉的部下寫的,并通過朝廷渠道,直接送到了葉向高的手中,文章的主題思想只有一條:王在晉的方案是錯誤的。

這下葉大人頭疼了,他干政治是老手,干軍事卻是菜鳥,想來想去,這個主意拿不了,于是他跑去找皇帝。

可是皇帝大人除了做木匠是把好手,其他基本都是抓瞎,他也吃不準。于是,他又去找了另一個人。

驚天動地,力挽狂瀾,由此開始。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

這句話,來自一個人的傳記。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復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將權力交給他,穩定固守現有的國土,是可以的。

這是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

 

因為這句話,出于《明史》。說這句話的人,是清代的史官。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認定,在清代,這是一句相當反動的話。

它隱含的意思是:

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無法取得天下的。

在清朝統治下,捧著清朝飯碗,說這樣的話,是要掉腦袋的。

可是他們說了,他們不但說了,還寫了下來,并且流傳千古,卻沒有一個人因此受到任何懲罰。

因為他們所說的,是鐵一般的事實,是清朝統治者無法否認的事實。

與此同時,他們還用一種十分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對此人的崇敬。

 

在長達二百二十卷、記載近千人事跡的《明史》傳記中,無數為后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別人擠成一團。

而在這個人的傳記里,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孫。

這個人不是徐達,徐達的傳記里,有常遇春。

不是劉伯溫,劉伯溫的傳記里,有宋濂、葉琛、章溢。

不是王守仁,王守仁的傳記里,還搭配了他的門人冀元亨。

也不是張居正,張大人和他的老師徐階、老對頭高拱在一個傳記里。

當然,更不是袁崇煥,袁將軍住得相當擠,他的傳記里,還有十個人。

 

這個人是孫承宗。

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努爾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衛者,皇帝的老師,忠貞的愛國者。

舉世無雙,獨一無二。

 

在獲得上述頭銜之前,他是一個不用功的學生,一個討生活的教師,一個十六年都沒有考上舉人的落魄秀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尼县| 远安县| 长武县| 留坝县| 东阳市| 新和县| 齐齐哈尔市| 德保县| 穆棱市| 银川市| 通化县| 黄平县| 全南县| 儋州市| 奉贤区| 都江堰市| 宣武区| 葫芦岛市| 林西县| 石门县| 黄浦区| 蛟河市| 法库县| 治县。| 潜江市| 梁河县| 文昌市| 乐安县| 霞浦县| 滕州市| 西盟| 尤溪县| 六安市| 梁河县| 兰溪市| 天津市| 威远县| 诸城市| 萨迦县| 长垣县| 营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