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勝算

○但無論怎樣 贏了就是贏了 輸了就是輸了 而輸了的結果 是很嚴重的

劉大刀

第一個到達目的地的,是西路軍,主帥劉綎。

劉綎,字子紳,江西洪都(今南昌)人。應該說,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猛人。

 

劉綎的父親叫做劉顯,是明軍的高級軍官,而且經常領兵出戰,基本上沒怎么在家待過。但值得夸獎的是,雖然他長期不在家,對劉綎的教育輔導工作卻一點也沒耽誤——劉顯打仗,是帶著兒子去的。

自幼出入軍營,吟詩作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每天見慣砍砍殺殺,有這樣優良的家庭教育打底,劉綎很早就體現出了武將的天賦。他不但勇猛善戰,而且力大無窮,用的兵器也很特別——鑌鐵大刀。

所謂鑌鐵,到底是啥成分,已經無人知曉,但它的重量,史料上是有記載的:一百二十斤。

 

當然了,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也不算太重,只要身體還行,練一練也還舉得起來。不過劉綎同志不光舉,而且用,其具體用法,史料上是這樣形容的——輪轉如飛。

每次見此四字,頓感不寒而栗。

在戰場上用這種兵器,那真是想低調都不行,所以很快劉綎就出名了,而且還有一個響亮的外號——劉大刀。

劉大刀不但手里的家伙實在,人也很實在,說砍就砍,從不含糊。萬歷初年,劉顯奉命去西南討伐蠻族,大刀兄雖然才二十多歲,也跟著去了,并且在戰場上表現活躍,勇猛無畏,立下了戰功。

從此他就再也沒有消停過。

的一生

參考消息 鑌鐵

“鑌鐵”一詞,最早現于隋代的天竺經書譯本中,史書最早出現于初唐《周史》。一般認為鑌鐵是指坩堝礦。中國生鐵鍛造開始甚早,在與西域的交界處融合了各地鍛冶技術后,又重新作為“鑌鐵”,傳入中國,繼續發展。宋以后,“鑌鐵”主要指質量好的鐵,等級跨度很大,可能是隕石礦,可能是鐵精,也可能僅僅是鍛造得好一些的鐵物。鑌鐵的含義,也被廣為引申,比如管理全國鐵匠的“鑌鐵司”“鑌鐵局”等。

萬歷十年(1582),他又跑到了緬甸,把敵人打了個落花流水,并被升為游擊。之后他揮舞大刀,聽從祖國召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砍,全國各地都留下過他的身影。到朝鮮戰役前夕,他已升任參將。

仗雖然打起來了,卻沒他什么事,也沒人想用他,于是大刀兄坐不住了,自己提出申請,希望帶兵去朝鮮打仗。朝廷一想,反正這人閑著也是閑著,就派他去了。

劉綎的運氣不錯,剛到朝鮮沒多久就升了官,當上了副總兵。但在這次戰爭中,他卻并非主角,因為他資歷太淺,而且上面還有一個更猛的李如松,所以在朝鮮的這幾年,他很少承擔主戰任務,基本上是配合吳惟忠、查大受等人作戰。

到萬歷二十三年(1595),明軍撤軍時,他奉命留守朝鮮,幫助朝軍訓練部隊,當上了教官,直至再次開戰。

現在,機會到了。

 

在當時的赴朝明軍中,有三支公認戰斗力最強的隊伍,他們分別是李如松的遼東鐵騎、吳惟忠的戚家軍,以及劉綎的車軍。

作為武將世家子弟,劉綎也有一支隸屬于自己的特殊部隊——車軍。它沒有遼東鐵騎的迅猛,也不如戚家軍善戰,卻被日軍認為是最難應付的軍隊。

車軍,共計五千余人,以川人為主。與遼東鐵騎和戚家軍不同,它是一支混合部隊,除了步兵,還有騎兵、火槍兵,當然,還有大車。

具體戰法是這樣的,每逢出戰,騎兵先行,步兵和火槍兵推著大車前進,敵人出現時,即迅速將大車圍成圓圈,組成車陣,火槍兵以此為屏障,用火槍對敵發動齊射,完成第一波攻擊。

待敵軍銳氣已盡時,便發動騎兵由車陣內沖出,擊垮敵陣,然后步兵出擊,追殲敵軍。

參考消息 緬甸莽氏進犯云南

萬歷十一年(1583)閏二月,緬甸莽應禮率眾進犯云南,殺掠無數,又攻順寧。神宗斟酌之后,命劉為游擊將軍、鄧子龍為參將,各統兵五千,調配土司兵,合力剿滅莽應禮。緬甸雖是中國屬國,但并不像朝鮮一般,是由同一王朝延續下來,各家族姓氏之間爭斗異常復雜。幾乎每位國王繼任都會引發一場舊王遺子奏請襲爵、新王申請封號、舊王遺子申請歸位、新王明刺暗殺的動亂。

車軍

很明顯,這是一種攻守兼備的戰法,守時滴水不漏,攻時銳不可當,憑借這支部隊,劉綎贏得了無數次戰斗的勝利。

所以他一直堅信,在自己的大刀和車軍面前,所有的敵人都將崩潰,小西行長也不例外。

 

自從入朝以來,小西行長的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順天。與其他人不同,他的腦袋十分清醒,所謂侵朝滅明,不過是癡人說夢,跟著混事就行,現在癡人已經死了,夢也結束了,就等著收拾包袱回家。

可這事八字還沒一撇,就來了送行的,而且看架勢,是要把自己直接送進海里。

萬歷二十六年(1598)九月十九日,劉綎部逼近順天。

小西行長和劉綎交過手,也知道車軍的厲害,但此時此刻,面對這個可怕的對手,他卻并不慌張,因為他已經找到了克制車軍的方法。

其實這個方法并不神秘,簡單說來就兩個字:不打。

反正打不贏,索性不理你,看你還能怎么辦?

 

敵人死不出頭,這下劉綎也沒招了,只得命令部隊強攻,但大車畢竟不是坦克,又不能撞墻,而小西行長堅守營壘,憑借有利地形,多次擊退明軍。劉綎進攻受挫,只得暫停攻擊。

既然攻不下來,劉綎決定,與小西行長和談,當然,和以往一樣,這次也不是真談。

如果評選被忽悠次數最多的將領,小西行長排第二,沒有人敢排第一。這位仁兄不但多次被忽悠,還舉一反三,加入了忽悠人的行列,按說以他在這一行的資歷,是不會再相信這類話了。

開始也確實如此,劉綎連續派出了三批使者,小西行長都不信。但劉大刀卻是不依不饒,一定要把陰招進行到底,又派出了第四批使者。

這次,小西行長終于相信了。他準備出城與劉綎談判。

然而關鍵時刻,明軍出了叛徒,泄露了劉綎的計劃,小西行長又縮了回去。

從沈惟敬開始,再到李如松、劉綎,談了無數次,被騙了無數次,我相信,即便打死他,下輩子再投胎,他也不會搞談判了。

劉綎正確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改變了策略,全力監督部下攻城。但日軍防守嚴密,多次進攻毫無進展,劉綎毫不氣餒,親自上陣指揮戰斗。

然而,十月三日,他卻突然停止了攻擊。

因為在這一天,他得到了中路軍的戰報。

 

董一元到達泗川的時間,是九月二十日。而他的對手,是島津義弘。

三年前,當豐臣秀吉聽到僧人宣讀的詔書,明白自己已經上當,怒火中燒之時,曾對沈惟敬和楊方亨說過這樣一句話:

“且留石曼子兵于彼,候天朝處分!”

聯系上下文,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我把石曼子和他的兵留在那里(朝鮮),看你們(明朝)怎么辦!

石曼子,就是島津義弘。

 

作為日本九州地區的諸侯武將,島津義弘絕非豐臣秀吉的嫡系。恰恰相反,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過程中,他是一個極其頑固的死硬派,硬到全國基本都被打服,他還硬挺著。

參考消息 將門虎子

董一元的父親叫做董,是大明的一員武將。因為嘉靖二十八年與俺答在滴水崖接戰,正面對沖而力竭戰死。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遺志。在朝鮮打完了,又奉命跑到遼東打。董一元有位兄長董一奎,也先后鎮守過山西、延綏、寧夏三省邊防,兄弟二人都以生猛著稱。董一元因為軍功卓著而進封世襲二品,與麻貴、張臣、杜桐、達云并稱邊關五虎將。

然而,豐臣秀吉卻對其十分欣賞,多次重用,原因很簡單——好用。

日本人的性格特點是一根筋,而九州地區則將此傳統精神發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無論是做買賣還是打仗,都很實誠,絕不偷奸耍滑。作戰時一定在前,撤退時必定墊背,其勇猛頑強連豐臣秀吉也望而生畏。

更值得稱道的是,直到今天,這里依然是民風猶存。比如說黑社會,經過多年改良,而今在東京干這行的,全都是西裝革履,講究秩序,遵紀守法,連收保護費都講紀律,從不隨意搗亂。

九州薩摩地區的就沒譜了,時代不同了,傳統一點沒丟,但凡遇上搶地盤、談判之類的事,經常二話不說,拿著刀赤膊上陣,往死里砍,在日本黑社會組織中極具威望,向來無人敢惹。

島津義弘和他的第五軍就屬于這一類型,其作戰特點是勇猛、兇殘、不怕死,即使寡不敵眾也敢打,是日軍的戰斗主力。

 

而島津義弘除陸上作戰勇猛外,還精通水軍指揮,也算是兩棲人才,雖然腦筋不太靈活,但貴在敢玩命,而且他還有一項獨門絕技——突圍。

所謂突圍,其實就是逃跑。島津義弘最絕的地方就是,他打仗不含糊,逃跑也很厲害,不但逃得準,而且逃得快,專往敵軍結合部跑,一眨眼就沒影了。在后來的日本關原之戰中,他所隸屬的西軍全線潰敗,剩下他帶著一千多人,面對德川家康幾萬大軍的重重包圍,竟然還是逃了出去,實在是很有兩把刷子。

總而言之,此人能攻善守,經驗豐富,可算是朝鮮戰場上的日軍名將。

相對而言,中路軍指揮董一元就低調得多了,此人名氣一般,才能一般,連兵力都一般。日軍有兩萬人,他也只有兩萬六千。

但這位一般的人,有個不一般的先鋒——李寧。

這位仁兄的脾氣可謂是盡人皆知,每天喊打喊殺,見到日本人就拔刀,連使者都砍,差點壞了李如松的大事。

現在,他表演的時候到了。九月二十七日,明軍剛剛到達泗川,他就等不及了,二十八日夜便率軍一千,連夜沖入了泗川城內。日軍準備不足,被沖得七零八落,但畢竟人多勢眾,隨即組織反擊,李寧由于過于靠前,被日軍圍攻,戰死。

但他的死是值得的,董一元帶領大軍隨后趕到,一頓猛砍猛殺,全殲守軍,擊斃日軍大將相良豐賴,主將川上忠實身負重傷,率領一百余人逃進內城。

 

內城的守備者,正是島津義弘,他倒不怎么慌張,因為城內還駐扎著第五軍主力一萬余人,且地勢險要,三面環水,易守難攻。所以他打定算盤,在此堅守,等候援軍到來。

話雖這么說,但當明軍進攻之時,他才發現,自己的算盤估計是打錯了。

董一元雖然才能平平,卻也不是善茬,他壓根兒就沒想過要派人去硬攻,地形如此險要,還是用炮合算。

 

十月初一,總攻擊正式開始。

明軍在離城百米處布下陣地,架設大量佛郎機炮,對準城內猛烈轟擊。城內日軍死傷甚多,且火光四起,顧此失彼,一向鎮定自若的島津義弘也不鎮定了,當即集合部隊,準備發揮他的逃跑絕技。

事實上,他的判斷是很正確的。明軍的炮火已掃清了外圍,城門也被攻破,大批明軍已集結待命,只等一聲令下沖入城內。此時的日軍已毫無斗志,即將完全崩潰。

俗話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現在打拼已過,七分到手,接下來的是三分。

前方已經沒有阻攔,董一元下達了總攻令。

 

正當他準備拿下最后三分的時候,一陣猛烈的巨響卻轟鳴而起——在他的身后。

爆炸發生在明軍部將彭信古的大營中,并引發了營中火藥連鎖效應,許多明軍士兵被當場炸死,火光沖天而起,軍心頓時大亂。

事后調查證實,引發此事的,不是日軍的伏兵,更不是什么忍者之類的玩意兒,而是安全工作疏漏——失火。

這就真沒辦法了,命苦不能怨政府。

混亂之中,明軍不知所措,皆以為是被人抄了后路,紛紛逃竄,眼看到手的泗川城就此落空。原本打算溜號的島津義弘立即來了精神,出城發動攻擊,明軍大敗。

泗川之戰以失敗告終,明軍損失慘重退守晉州。日軍僥幸取勝不敢追擊,依舊固守原地。

因為此戰,島津義弘名聲大振,在日本國內被捧上了天,稱為“鬼石曼子”,其實說穿了,這位仁兄的勝利秘訣只有一條——運氣好。

 

但無論如何,贏了就是贏了,輸了就是輸了,而輸了的結果,是很嚴重的。

因為除西路軍劉綎外,此時的麻貴,也正處于進退兩難之際。

他的東路軍于九月底到達蔚山,卻無事可干。因為自從上次吃了虧后,加藤清正每天都待在蔚山,一動都不動,打死也不出頭。麻貴攻,他就守,麻貴不攻,他還是守。總而言之,不打,只拖。

就這么拖到十月份,泗川戰敗的消息傳來,無論是麻貴,還是加藤清正,大家都松了一口氣——解脫了。

在麻貴的統一調配下,東西兩路軍分別撤退,返回出發地,九月攻勢宣告結束。

 

在這次進攻中,明軍立功心切,日軍保命要緊,拼了半個多月,戰局卻無絲毫改變,大家都白忙活了。

最郁悶的人是麻貴,他盡心竭力策劃的進攻方案,卻無任何效果,實在是比較窩囊。但更讓他絕望的是,經過此役,他已經確定,憑借目前明軍的實力,是不可能打破戰場僵局的,絞盡腦汁也無濟于事。

麻貴并不知道,此時距離日軍撤退,僅剩一個月時間。如無意外,十一月五日,日軍將帶著搶掠的無數戰利品從容地退回國內。而那時,明軍只能望洋興嘆,目送日軍安然撤退。

但一個人的到來,終究還是改變了這一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吉沙县| 莒南县| 大厂| 崇礼县| 上饶县| 江达县| 宜章县| 盖州市| 达州市| 长兴县| 阜新| 郧西县| 普安县| 原平市| 贵州省| 河北区| 江阴市| 宜宾县| 连南| 桂平市| 河北省| 垣曲县| 桃源县| 砚山县| 沁源县| 长宁区| 浠水县| 凤山市| 阿巴嘎旗| 含山县| 墨脱县| 特克斯县| 塔河县| 临猗县| 高雄县| 昭平县| 孟津县| 哈尔滨市| 承德县| 百色市|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