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5:增補版
- 當年明月
- 58字
- 2019-01-03 09:02:26
第四章
致命的疏漏
○ 而政治高手們在打架時 從來不會玩三板斧 他們都是耍套路的 從毫不起眼的起手式 環環相扣 直到最后那致命的一擊
◆轉機
嚴嵩父子絞盡腦汁準備對付夏言,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還沒等他們動手,夏言就找上門來了。
事情是這樣的,估計是嚴世蕃貪得過了頭,惹惱了很多人,結果被人給告了。今時不同往日,告狀信落到了夏言的手里,這位仁兄自然是二話不說,準備好材料就要去找領導匯報。
嚴嵩慌了,他聽到風聲之后,即刻找來自己的貪污犯兒子商量對策,緊要關頭,這位天下三才之一也嚇得不行,掐了自己幾下才緩過神來。
然后他提出了一個似乎十分荒謬的解決方法:去找夏言求情。
嚴嵩不同意,因為他認為自己十分清楚夏言的個性,這位仁兄對待朋友都要嚴格要求,何況自己是他的死對頭。
參考消息 貪極必反
嚴世蕃仗著老爹的地位在戶部撈了個肥差,大肆收受賄賂,將各種官職明碼標價,公然出售。不用說朝中百官為了巴結他,送去大量財物,就連皇子裕王要從戶部領取年終補貼,也得先送厚禮討好嚴世藩。相傳,嚴世蕃在自家院子挖了個大坑儲備金銀,他看著滿坑金銀心中得意,想到自己是沾了父親的光才有今天的成績,便叫人請嚴嵩一起來觀賞贓款。嚴嵩一看嚇了一跳,沒想到自己的兒子竟然貪了這么多,口中連稱要壞事。
嚴世蕃卻堅持他的意見:
“這是唯一的活路!”
于是父子倆帶好所有裝備,包括禮物、錢、擦眼淚的絹布等。到了夏言的門口,門衛通報,嚴次輔求見。
很久之后,傳來回應:夏首輔身體不適,兩位改日再來。
改日再來?別逗了,到時不知道腦袋還在不在呢!
于是嚴嵩用上了第一件裝備——錢。
當然了,這錢不是給夏言的,而是塞到了門衛的手里,大家都不容易,兄弟你放我過去吧。
買通了門房,嚴嵩父子走進了夏言的住處。
夏言正躺在床上裝病,聽見這兩人來了,假裝沒醒,翻了個身繼續睡。
不要緊,自然有辦法讓你起床。
站在房間里的嚴嵩和嚴世蕃突然悲痛欲絕,當場痛哭失聲,哀號流涕聲震天動地。
雖然這套把戲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卻屢試不爽,而要使出這一招,也并非凡人可行。要知道,突然之間悲從心頭起,鼻涕眼淚說下就下,毫不含糊,對臉部肌肉和中樞神經的控制已到出神入化之地步,百年之后,猶讓人嘆為觀止。
夏言再也忍不住了,這好不容易休息一天,卻突然跑進來兩個活寶哭喪,覺也沒法睡,而且自己躺在床上,他們對著床哭,實在是太不吉利。
于是,他站了起來。
他的毀滅就是從這一次起床開始的。
夏言走到嚴嵩的面前,扶起了這個比自己大兩歲,跪在地上痛哭不止的老人,嘆了一口氣:
“分宜(嚴嵩是江西分宜人),你這又是何必呢?”
何必?要不是為了腦袋,鬼才跪你!

嚴嵩立刻停住了哭聲,擤了鼻涕,拉著嚴世蕃,以莊重的裝孫子形象站立在夏言的面前。
大家都是明白人,你來干什么,想要什么,我非常清楚。
于是夏言嘆了一口氣,無奈地揮揮手,表明自己的態度。
嚴嵩和嚴世蕃大喜過望,立刻再次磕頭謝恩,千恩萬謝而去。
歷史證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會變成惡狼。
夏言實在是個不錯的老頭,他雖貌似古板,實際上胸懷寬廣,心存仁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
可是在權力的擂臺上,不折不扣的好人注定是要完蛋的。
不久之后,這位老好人就遇到了麻煩,在批閱御史公文(告狀信)的時候,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陸炳。
陸炳兄實在是個耐不住寂寞的人,雖說他還有點原則,卻也喜歡搞三搞四,收點黑錢,搞點貪污。慢慢地,事情也越鬧越大,最后捅到了御史那里。
于是夏言發火了。雖然他和陸炳的關系不錯,但對這個人的不法行為,還是有必要加以懲戒的。然而,就在他打定主意之后不久,陸炳就找上門了。
陸炳不是吃干飯的,他是搞特務工作的,在他的英明領導下,錦衣衛已經成為了最為可怕的情報機器,但凡京城里有什么風吹草動,他總是第一個知道。這次也不例外。
在京城里,陸炳很少有害怕的人,夏言是唯一的一個。這位錦衣衛大人十分清楚,夏首輔是個二愣子,翻臉就不認人,還特別能戰斗,無論你是什么來頭、什么關系,只要認準了,統統打翻在地,還會狠狠踩上兩腳。
驚慌失措的陸炳想不出別的辦法,只好走了嚴世蕃的老路,上門求情。
他不是空手去的,還派人拿了三千兩銀子和他一起走。他知道夏言久經官場,混了幾十年,說話是浪費感情,還不如來點實惠的。
從這件事情上,就足以斷定,陸炳的水平不如嚴世蕃,因為他跟夏言打了多年交道,竟然不知道這位仁兄不收黑錢。
所以當夏言看到陸炳,以及他帶來的那些東西時,只說了兩個字——出去。
還加上一句——從哪里帶來的,就帶回哪里去。
陸炳也懵了,他情急之下,只得用出了嚴世蕃曾用過的那一招——痛哭流涕,下跪求饒。
當然結果還是一樣,夏言依然原諒了他。這似乎有點讓人難以理解,你既然不準備處理人家,干嗎要這么窮折騰。
陸炳帶著眼淚離開了夏言的家,心中卻已充滿了怒火。名聲不重要了,原則也不再重要了,無論如何,一定要報這一箭之仇!
當陸炳受辱的消息傳開后,嚴世蕃找到了他的父親,說了這樣一句話:
“夏言的死期不遠了。”
嚴世蕃這樣說是有把握的,他已經找到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必能將夏言一舉鏟滅。
嚴嵩還是一頭霧水,朝廷里都是夏言的人,插個腳都不易,怎么動手?
然而,嚴世蕃告訴他,不需要拉幫結派,培養親信,眼下有一件事,只要在其中略施小計,夏言就必死無疑。
嚴世蕃所說的那件事情,發生在一年以前。
嘉靖二十五年(1546),兵部侍郎兼總督三邊軍務曾銑向嘉靖上了一份奏疏,就此拉開了這幕大戲。
曾銑是一位極具軍事能力的將領,他雖是文官出身,卻喜歡軍事,做了幾年縣令后,被委任為遼東巡按御史,從此開始在戰場上打滾,并顯現出他的軍事天賦。
應該說曾銑是一個奇怪的人,怪就怪在別人不愿打仗,他卻是打仗上了癮,只要有機會,他就絕對不會放過。
他干過最損的一件事情發生在除夕之夜,大家打了一年仗,好不容易準備過年,曾銑來了。
“大家收拾一下,準備出兵作戰!”
都大過年的了,大家都消停兩天吧,這時候動刀動槍多不吉利,沒人愿意出去拼命。而且蒙古人行蹤不定,出去也未必能找到人。
可是主帥的命令不能不聽。于是大家商量了一個辦法,找到了一個人去向曾銑的老婆說情,希望能夠延期。
不到一杯茶的工夫,消息傳來,去說情的那位仁兄被砍了,頭被掛了出來。
那就不要爭了,還是出去拼命吧。
說來也巧,軍隊出發不久,真的發現了久違的蒙古老朋友們,一頓窮追猛打,敲鑼打鼓,得勝回營。
但所有的人心中都有著同一個疑問:過年了,連偵察兵都休息了,你怎么就知道蒙古人在附近呢?
“你們沒有發現嗎,今天附近的喜鵲、烏鴉特別吵。”曾銑得意地笑了。
他的這輩子毀就毀在了得意上。
曾銑注定是個閑不住的人,他決定再接再厲,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于是他在那封奏疏上提出了一個建議——收復河套。

河套地區
河套地區,即今天的寧夏及內蒙古賀蘭山一帶,原本是屬于明朝所有的。但這片地方就在蒙古部落家門口,蒙古鄰居們時不時來串個門,“拿”點東西走,政府開始還管管,慢慢地也力不從心了,久而久之,這片地方就成為了蒙古的勢力范圍。
開始人們還不怎么在乎,那個鳥不生蛋的地方,丟了就丟了吧。可后來人們才發現,放棄河套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因為蒙古人圈這塊地,并不是為了開商店做生意,也不想開發房地產,他們占據河套,只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搶劫任務。
而失去河套的明朝就如同在街邊擺攤的小販,每天都不得安生,總要被整治那么幾回,不是殺你的人,就是搶你的貨。
曾銑終于無法忍受了,他或許比較性急,卻是一個愛惜百姓、立志報國的人。大明天下,豈容得胡虜肆虐!
于是,他以滿腔的報國激情寫下了那篇誓要恢復河套的檄文:此一勞永逸之策,萬世社稷所賴也——這就是曾銑的美好理想和一腔熱血。
文章送上去后,嘉靖先生也激動了,這真算破天荒了。要知道這位道士雖說是天天煉丹讀經,畢竟只是兼職,血性還是有的,便也熱血沸騰了一把,當即表示,贊同曾銑的意見,并發文內閣商議。
問題就出在內閣。
夏言看到了這封奏疏,當即拍案叫好,表示絕對支持,然后另起一文,上書表示贊成。當然了,和往常一樣,他沒有征詢另一個配角嚴嵩的意見。
但他忽視了一個十分怪異的現象:以往,即使他不打招呼,嚴嵩也早已湊上前來,表示支持或是贊成,但這一次,這位馬屁精卻只是坐在一旁,閉目養神,好像根本不知道這回事。
急性子的夏言興沖沖地跑去西苑了,他要表達自己的興奮。而那個坐在陰暗角落里的嚴嵩,卻露出了笑容。
夏言終于糊涂了一回——嚴嵩作出了這樣的判斷。
所謂百密一疏,沉浮宦海十多年的夏言還沒有摸透這位皇帝的心思。收復領土對國家自然是好事,可嘉靖先生卻不一定會這樣想。
要知道,這位道士兄是個不愛惹事的人,他的愿望很簡單,就想燒燒香、念念經,閑來無事搞點化學用品(所謂仙丹),多活幾年而已。
收復領土如果順利,自然是好。那要是不順利呢,要是打了敗仗呢?那就麻煩了,損兵折將,天天要看戰報,要運糧食,要征兵,要商議對策,不累死也得煩死。
總而言之,他的熱度只有三分鐘,從第四分鐘起,所有敢于妨礙他私生活的人都將成為他的障礙。
嚴嵩的猜測是正確的。不久之后,嘉靖先生突然下發了一道詔令,言簡意賅:
今逐套賊,師果有名乎?
兵食果有余,成功可必乎?
一銑何足言,如生民荼毒乎?
大致意思是,我想出兵收復失地,但是問題很多啊,沒有一個合理的名義,士兵糧草不充足,也不能保證勝利,還會連累老百姓啊。
當然了,這只是書面意思,它的隱含意思就簡單得多了:
你曾銑算什么東西,竟敢給我添麻煩,給我找不自在?
嚴嵩看到這道諭令,立刻跑回了家。機會已經來了,但要如何去做,還得去找那個天才兒子商議。
“正是大好時機,立刻上書彈劾夏言,還猶豫什么?”嚴世蕃似乎有點驚訝。
嚴嵩沒有夏言那樣的慈悲心腸,之所以猶豫,只是因為他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難道還能把夏言罵死不成?
于是嚴世蕃告訴他,雖然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辦,但只要與一個人合作,夏言必死無疑!
然后他連夜去拜訪了陸炳。
這對于陸炳而言,實在是個求之不得的機會,自那次事件之后,報仇已經成為了他的人生主題。
這兩位天下英才一拍即合,開始商量對策。
商議過程是這樣的:嚴世蕃對陸炳說,你官大,又是皇帝的親信,你出面去對付夏言。
陸炳認真地注視著嚴世蕃,告訴他:還是你去吧,我在背后支持你。
其實,這么多年混下來,大家都不傻。夏言當年對抗張璁的孤膽英雄形象,仍然牢牢地銘刻在兩人的大腦里,那唾沫橫飛、無所畏懼的場面一想起來就讓人打哆嗦。
無論如何,到目前為止雙方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夏言很兇悍,誰都惹不起。
膽小歸膽小,但問題還是要解決的。兩位天才苦心鉆研良久,終于還是找到了夏言的死穴——曾銑。
和夏言相比,曾銑是一個理想的突破口,只要處置了曾銑,就一定能夠把夏言拖下水。
可是曾銑遠在邊塞,而且平素行為端正,也沒有什么把柄好抓。陸炳思索片刻,突然眼前一亮:
“我想到一個人,如果他也肯加入,一定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事不宜遲,我馬上去見這個人。”嚴世蕃已經火燒眉毛了。
陸炳卻笑了:“你見不到的,因為他還在監獄里。”
陸炳所說的那個人,叫做仇鸞。這位仁兄來頭不小,他就是正德年間平定安化王之亂的大將仇鉞的后人,襲爵咸寧侯,鎮守甘肅。
而這位兄臺之所以會蹲大獄,那還要拜曾銑所賜。他在甘肅的時候,和曾銑鬧矛盾,而且此人人品欠佳,在當地干過一些壞事,曾銑一氣之下,向上級告了狀,仇鸞就此被關進監獄,接受改造。
所有的人選都已找到,所有的計劃都已完備,只等待最后的攻擊。
參考消息 曾銑抗蒙
曾銑提出收復河套的建議,可以說一點都不意外,他的一生都在和蒙古騎兵作斗爭。曾銑曾請示朝廷修筑臨清外城,以數千兵力將蒙古十萬鐵騎拒于陜西三邊門外。巡撫山西時,他修邊墻,制火器,并在浮圖谷大勝蒙古軍隊。在上書收復河套的同時,他還建議引黃河水,既可防旱澇,又可限制蒙古騎兵。而當時皇帝也是支持他的,不僅掏錢買單,還罷免了持反對意見的延綏、陜西、寧夏巡撫。此后曾銑積極修筑邊墻,出兵河套,拒絕俺答求和,并且調集各路總兵圍殲敵營,迫使蒙古人移營過河。可惜他的行動沒有換來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