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3:增補版
- 當年明月
- 2500字
- 2019-01-03 09:01:30
第五章
力挽狂瀾
○但大明最終沒有淪落到和北宋一樣的下場 因為和當年的北宋相比 此時的大明多了一個人 多了一聲怒吼
○建議南遷之人 該殺 發言者 兵部侍郎于謙
在懷來城內的守將親眼見到了這一幕慘劇,但他也沒有辦法,只能派人快馬加鞭回去報信。一天之后(八月十六日),京城的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
天塌了。
二十萬大軍毀于一旦,無數文官武將戰死,最為精銳的三大營全軍覆沒,京城已經不堪一擊。
后宮太后和皇后哭成一團,大臣們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急得跳腳卻又沒有辦法,千頭萬緒從何處做起?
姜還是老的辣,此時吏部尚書王直站了出來,他明確地指出了問題的要害,也是當前必須先解決的首要矛盾:
皇帝是生是死?
是啊,亂成了一團,把皇帝給忘了,要知道,這確實是當前最為重要的問題。
兵沒有了可以再召,大臣死了可以再考,其實皇帝死了倒也沒有什么,再立一個就是了。
問題在于你得先確定朱祁鎮先生是不是真的死了,萬一把他當成死人注銷了戶口和皇籍,另外立了皇帝,過兩天他自己屁顛屁顛地回來了,你還要腦袋不要?
社稷為重,君為輕。和國家比起來,你朱祁鎮不算啥,但問題在于你得給個準消息,死了開追悼會,活著咱們再想辦法。
太后和皇后當然希望他還活著,但大臣們就不一定了。
從后來的事情發展看,大臣們的意見應該是:皇帝死了比活著好。
朱祁鎮,你還是死了吧,反正這一次把你祖宗的面子都丟光了,你死后我們好重新立一個皇帝,簡單方便,別又搞出個建文帝來,折騰幾十年。
有的時候,皇帝的命也是不值錢的。
雖然很殘酷,但這是事實。
朱棣為了建文帝的消息足足等了二十一年,但朱祁鎮的大臣們是幸運的,他們只等了一天。
正當大臣們盤算著這個問題時,有人前來通報,一個叫梁貴的錦衣衛(千戶,隨同出征)有要事稟報,也正是這個梁貴,帶來了確定的答案。
皇帝陛下還活著。
◆人質
朱祁鎮確實還活著。
在大軍崩潰的時候,他的侍衛不是戰死,就是早不見了蹤影,人人只顧得上自己逃跑。也先士兵的喊殺聲,被砍殺士兵的慘叫聲匯成一片,小小的土木堡一下子變成了人間地獄。
朱祁鎮雖然沒有識人之明,卻不是個窩囊廢。
他失去了二十萬大軍,失去了大臣和侍衛,也失去了隨身的所有財產,卻保留了一樣東西:
大明皇帝的尊嚴。
在這情況萬分危急的時刻,他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四散奔逃,而是安靜地坐了下來,等待著決定自己命運的時刻來臨。
此刻陪伴著朱祁鎮的,是一個叫喜寧的太監。
不過,他可不是個好人。

一個瓦剌士兵發現了盤膝而坐的朱祁鎮,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脫下身上穿著的貴重衣物。
出乎這位士兵意料的是,這個坐著的人根本就不理他,看都不看他一眼。
這位瓦剌士兵萬萬想不到,已經一盤散沙,只顧逃命的明軍中居然還有這樣的一個沉著鎮定的人,自己手持利刃,張牙舞爪,這個人手無寸鐵,卻鎮定自若,他頓時有一種被侮辱的感覺。
于是他舉起了手中的刀,決定殺了這個人。
這一刀如果砍了下去,倒是省事了。
但就在此時,他的哥哥趕到了。這是一個見過世面的人,看到此人有如此氣度,便阻止了他,說道:“這個人舉止特別,不是一般人(此非凡人,舉動自別)。”
他隨即請朱祁鎮先生去見也先的弟弟——賽刊王。
賽刊王是瓦剌的高級人物,世面也算見得多了,但這位被俘的大明天子還是讓他吃了一驚。
朱祁鎮見到賽刊王后,也沒有和他說客套話,居然先給他出了一道三選一的選擇題。
“子額森(也先)乎?伯顏帖木兒(也先之弟)乎?賽刊王(猜對了)乎?”
賽刊王大驚失色,俘虜見得多了,但這樣的真沒有見過,派頭實在不是一般的大,膽量也確實過人,他也拿不定主意了,只好跑去找他的領導——也先。
也先得知此事后,大為震驚,他認為這個人很可能就是大明的皇帝,于是便讓兩個見過朱祁鎮的部下去看,并最終證實了他的猜想。
一場爭論就此展開。
七十多年前,蒙古貴族們被趕出中原,數十萬大軍被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打得落花流水,才流落到了茫茫草原大漠。也先雖然不是黃金家族的人,但他已擁立了黃金家族的脫脫不花為大汗,繼承了皇室正統,更重要的是,他也是蒙古人。
雖無家恨,卻有國仇。
也先首先發言,他掩飾不住自己的喜悅,對眾人說道:“我以前不斷向上天禱告,希望大元有朝一日能統一天下,現在果然應驗了,明軍被我打敗,天子也在我手!”
此時,一個名叫乃公的人說道:“上天把仇家賜給我們,殺掉他吧!”
我查了很多史料,也不知此人到底是個什么身份,估計是個無名小卒。他說這句話可能無非是想湊個熱鬧,拍個馬屁而已,可是這個馬屁實在拍得不是地方。
要知道,高級貴族談話,哪有小人物說話的份兒,就如同電視劇里的黑社會談判,大哥還沒有開口,小弟就先跳出來,一般出現這種情況,小弟都不會有好下場,這次也不例外。
聽到這句話,另一個重量級人物——朱祁鎮選擇題中的第二選擇伯顏帖木兒開口了,他大怒,跳出來對也先說:“這人是什么東西,哪里有他說話的份兒!”
然后他用一個字打發了這位乃公:“滾(去)! ”
處理完這位小弟后,伯顏帖木兒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的話很長,大致意思是,打仗這么亂,大明皇帝居然沒有死,這說明上天還沒有拋棄他,而且大明皇帝對我們一直都還不錯,如果也先大人主動把皇帝送回去,能得個好名聲,豈不是更好?
眾人紛紛點頭,也先同意他的看法,并把朱祁鎮交給伯顏帖木兒看管。
史料記載如此,但我認為,這其中有一大半是胡扯的。
伯顏帖木兒和某些蒙古貴族不愿意殺朱祁鎮,自然是歷史的真實,但如此描述,就有點問題了,在這場爭論中,看不到真正的反對意見,滿篇仁義道德,很明顯夾雜著后代史官的人生理念和思想。
也先雖然文化不高,但權謀手段還是懂得一些的,他既然與大明開戰,就說明雙方之間沒有什么情分可談,他又不是讀四書五經長大的,所謂的好名聲,他又怎么會在乎呢?
在我看來,事實應該是這樣的——
也先:現在怎么處理朱祁鎮呢?
伯顏帖木兒:殺掉他可能沒有什么好處吧,不如留著他。
也先:留著他干什么?
伯顏帖木兒:真笨,皇帝在手里,還怕沒有好處嗎?可以帶著他去要贖金,還可以帶著他去命令邊關守軍開城門,天下就是我們的了!
于是眾人紛紛點頭,也先同意他的看法,并把朱祁鎮交給伯顏帖木兒看管。
事實證明,這一推測并不是沒有依據的,在后來的數年中,也先玩的也就是這幾招。
從此,俘虜朱祁鎮就成為了人質,而也先也搖身一變,成為了綁匪集團的頭目。
根據綁匪集團的內部安排,朱祁鎮由綁匪第二把手伯顏帖木兒看管,但估計這位二當家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個看似手無縛雞之力的朱祁鎮是個有著特殊才能的人。
朱祁鎮的才能,就是他的人緣。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會出現一些人,讓我們一見如故,感覺溫暖,如沐春風。這種氣質往往是天生的,我們都愿意和這樣的人交往。而朱祁鎮正是一個這樣的人。
年僅二十三歲的朱祁鎮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寬厚的人,他雖然身為皇帝,卻對身邊的下人很好,對大臣們也是禮遇有加,用“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來形容并不過分。
正是他的這種特質,使得他創造了一個奇跡。
在被敵人俘虜的窘境中,在時刻面臨死亡威脅的陰影下,在異國他鄉的茫茫大漠里,朱祁鎮始終保持著鎮定自若的態度,即使對自己的敵人也是有禮有節,時間一長,連看管他的蒙古士兵和軍官都心甘情愿為他效力。
其中甚至還包括二當家伯顏帖木兒。
而朱祁鎮的這種能力作用還不限于此,甚至在他回國后被弟弟關押起來時,奉命看守他的大臣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任他驅使,為他出力。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病癥叫“斯德哥爾摩癥候群”,這個名稱來源于一起搶劫案,案件中的被劫人質一反常態,居然主動掩護搶匪逃走,阻攔警察,讓很多人不解。
這個現象是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的:人質在強大的壓力和威脅下,會傾向于服從控制自己的一方,這也正是為什么人質會服從配合綁匪的原因。著名的戰爭影片《桂河橋》描述的就是這樣一群被日軍俘虜后,積極配合日軍軍事行動,患上“斯德哥爾摩癥候群”的人。
可是朱祁鎮先生卻開創了歷史,他創造了“土木堡征候群”,在他的這種能力的影響下,綁匪竟然會主動站在人質一邊!此后伯顏帖木兒不但數次要求釋放朱祁鎮,還主動為其爭取皇位,每每看到這些記載,都讓我目瞪口呆。
這真是一種可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