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3:增補版
- 當年明月
- 1346字
- 2019-01-03 09:01:27
第三章
禍根
○姑且不論后來王振的是是非非 但他和朱祁鎮之間確實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 然而就是這種過于深厚的感情和信任 最終釀成一場大禍
朱瞻基的政策在他活著的時候已開始施行,當時的司禮監已經可以替皇帝批紅,不過在朱瞻基的嚴格監控下,辦事的太監們倒也不敢有什么不軌行為。因為朱瞻基雖然不愿意動筆寫那么多字,卻經常檢查觀看司禮監的批紅作業。
內閣對國家大事提出處理意見,并票擬出來送給皇帝,皇帝經過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見,或是直接同意,讓太監代為批紅。
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工作流程。
大明王朝就在這樣的一個流程中平靜地向前發展著。
然而不久之后,這片寧靜就將被打破。
◆一個奇特的宦官
中國人有著十分濃厚的傳宗接代觀念,像宦官這種職業,雖然衣食無憂,但畢竟要挨一刀,比別人少點東西,也不能生兒育女,所以家里要是出了個宦官,說出去也是十分丟人的。
基于這一點,當時的人們也達成了共識: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做宦官!
還是那句老話,凡事總有例外。
永樂末年,朝廷下達了一道旨意,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凡是各省各市教育局的官員,如果長期工作表現不好的,可以調到京城當官。
還有這樣的好事?地方上都干不出頭,竟然還可以調到京城工作當官!
按說這樣的好消息應該會吸引無數人報名參加,可實際上,根本沒有幾個人去理會這件事。
為什么呢?難道人們都愿意錯過這個飛黃騰達的機會?
當然不是,無人問津的奧秘就在于,調到京城后干的工作比較特殊——“凈身入宮中訓女官輩”。
開什么玩笑!老子就是不干學官,也能做個老百姓,干嗎要挨一刀進宮當宦官!

是啊,誰會干這種傻事呢?
就在眾人對此不以為然,把旨意當笑話看的時候,一個因為犯錯而即將受到懲罰的學官正在自己的家中猶豫。
他已經有了老婆孩子,生活雖然并不寬裕,但是也不窮,大可以安安心心過日子,但在他的心中,卻有著別人無法了解的雄心壯志。
他自幼就渴望出人頭地,苦讀多年,雖成儒士被選為學官,卻一直無法金榜題名。現在已經成家,但立業卻遲遲不見蹤影。如今學官也干不下去了,難道就此了結一生?
不會的,我總會等到機會的。
現在機會終于來了,可惜雖然是一個機會,卻不是一個好機會。
如果迎接這個機會,等待自己的必然是一條艱苦的道路,會遇到無數人的白眼和歧視,入宮后要出頭更是難上加難,而且此后自己與妻子兒女也將天人永隔。
不管那么多了,要出人頭地就要付出代價!
別人不干,我來干!
這個干出別人不敢干,也不想干的事情的人,就是王振。
正是此人,打破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初衷和他創造的良好氛圍,影響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榮辱。
王振,出生年月日不詳,山西蔚州人(今河北),幼年讀書,任當地教官,后自愿凈身入宮教育宮內人文化。
懷著敢為人所不為的勇氣,王振進入了宮廷。讓他十分驚喜的是,在宮中,他這個原本教不好書的學官竟然得到了大家的尊重。這其實也很自然,因為他的這份工作實在無人與他競爭。
參考消息 不能生育的“翁父”
朱祁鎮對王振極其恭敬,言聽計從,有時候商討政事時,一旦看見王振走來,他都要起身行禮,再喚上一聲“王先生”。上行下效,王公大臣們為了巴結王振,都厚著臉皮稱呼他為“翁父”——這位王太監,就這樣搖身一變,成了兒女滿天下的“王爸爸”。既然認了翁父,那見面就得跪。最開始,當街跪拜王振的都是一些逢迎拍馬、急欲攀附的朝堂小人。不過一個人也拜,兩個人也拜,時間一長,跪拜就變成了一種規矩,而王振也把這當成了自己的一項特權。有膽敢不跪的,不是被扔進大牢,就是被貶官發配。
由于在一堆文盲和小學文化者中鶴立雞群,他被大家稱為王先生,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并受到了宣宗的關注,朱瞻基感覺到他是個人才,便派他去侍奉太子讀書。
從此,這位叫王振的太監就和當時還是太子的朱祁鎮結下了不解之緣。
應該說,王振確實是一個好老師,他教導太子讀書,并對其嚴格管理,以至于朱祁鎮對其不敢稱呼名字,居然叫他“先生”。
姑且不論后來王振的是是非非,但他和朱祁鎮之間確實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然而就是這種過于深厚的感情和信任,最終釀成一場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