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兒2:增補版
- 當年明月
- 680字
- 2018-11-08 19:42:41
◆ 給我一個造反的理由
朱棣為這一天的到來已經準備了很久,士兵、武器、糧食都十分充足,但他還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
造反需要理由嗎?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這項活動中,理由看上去無關緊要,但實際上,理由雖不是必需的,卻也是必要的。
對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貧農,造反的對象是經過法律認可的皇帝。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自己都是理虧的。所以找一個理由實在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騙不了別人,至少可以騙騙自己。
于是朱棣和道衍開始從浩如煙海的大明法條規定中尋找自己的依據,這有點類似今天法庭上開庭的律師翻閱法律條文,尋找法律漏洞。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于找到了法律規則的漏洞,打了一個漂亮的擦邊球。
朱元璋并非完全沒有料到自己的兒子將來有可能會造孫子的反,他制定了一套極為復雜的規定,用來制約藩王,但為了防止所謂奸臣作亂,他又規定藩王在危急時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但這個規定有一個關鍵之處,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詔。而在朱棣和道衍看來,這個問題是不難解決的,他們充分發揮了自己厚黑學的本領,對這一點視而不見,公然宣稱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難”,清君側。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居然還將這一套歪論寫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擺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模樣,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對方一個耳光,然后激動地詢問肇事者的去向,并表示一定要為對方主持公道。
“靖難”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充分說明朱棣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權謀規則中的一條重要原理:
如果你喜歡別人的東西,就把它拿過來,辯護律師總是找得到的。
——腓特烈二世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