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投資:一部歷史
  • (美)諾頓·雷默 杰西·唐寧
  • 2584字
  • 2019-01-03 08:48:32

高利貸

世界各國對投資和高利貸的認知

縱觀整個古代經濟史,宗教、道德和倫理是古代社會投資中最為看重的要素。這并不代表著當時財產所有者、投資人和商人的行為要比21世紀更加高尚。而是說,宗教的行為規范,有時雖然與經濟上的最佳策略并不匹配,卻是古代文明中經濟行為所倡導的典范。譬如,借貸行為通常受道德理念約束,有時甚至不產生經濟回報。我們隨后會分析發現,對放款不加區分的高利貸通常喪失了對風險和價值的基本把控,無法識別貨幣的時間價值和信用風險。

此外,社會階層和地位經常也會對經濟交易形成影響,而這些因素被現代文明摒棄或者加以明確限制。在古代,商業活動時常還會受到宗教團體和規則的左右,神學和道德對經濟交易形成約束,而這些在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

從歷史記載看,貸款收取利息似乎受到普遍反對與責難。當時歷史上諸多對收取利率的反對、限制、非難以及懲罰一部分是針對過高利率,另一部分是針對所有利率,不管其高低與否,這似乎忽視了經濟活動中的基本現實,即利率能恰當反映信用風險與時間價值。禁止高利貸的法律法規對投資形成打擊甚至破壞。盡管社會輿論環境不贊成強勢放款人欺壓相對弱勢、毫無議價能力的借款人,但是現代的西方國家并不否認利率能較合理地反映信用風險與時間價值。

當今社會,我們普遍認同“貨幣的時間價值”應該體現為一定的價格。對某人或者某機構提供資金意味著放款人放棄了在一段時間內對該資金的使用權,而且放款人能接受損失的風險。而且,定價是否恰當并不能簡單用利率水平進行測度。經驗告訴我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借款期限、信用敞口以及通脹率造成利率水平明顯存在差異,這都是合理的。高利率可能在某些情況下較低利率更具公平性,因為利率不僅要考慮對借款人還要考慮對貸款人的公平。

過去300年間,對利率的詬病在西方以及很多亞洲國家逐漸減少,但是在伊斯蘭國家,社會大眾對收取利息仍持反對意見,這迫使銀行與借貸出現各種模式,特別是在消費信貸和小企業貸款方面。

高利貸的歷史觀與宗教觀

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對于利率基本沒有官方限制。利率水平從5.5%~25%不等。Franklin W. Ryan, Usury and Usury Laws: A Juristic-Economic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tate Statutory Maximums for Loan Charges upon Lending Oper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Boston:Houghton Mifflin,1924),38-39.然而,阿卡德人有句名言:“給你額外的140謝克爾(古希伯來錢幣),但是我們之間別收取利息了——我們都是紳士!”Oppenheim, Ancient Mesopotamia,88.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推測出,盡管當時沒有設定官方利率,但人們已經認定收取利率是不紳士的行為。

古希臘對于利率也沒有法律限制。相關當事人可以自主商定利率,而利率水平通常根據貸款風險決定。實踐中,希臘的利率能達到12%~18%。用道德標準判定,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高利貸是令人憎惡的。譬如,亞里士多德認為,貨幣的產生是為了實現交換的目的,而不是為了增加財富。他認為貨幣本身是“無價值的”,因此通過貸款讓錢生錢是荒唐的。J. B. C. Murray, The History of Usury(Philadelphia: J. B. Lippincott, 1866),22-25.這種觀點隨后被托馬斯·阿奎納(Thomas Aquinas)以及學院派(Scholastic)認可。Joseph Persky, “Retrospectives: From Usury to Interes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1, no. 2(Winter 2007):229.

在古羅馬,高利貸被視為盜竊,并常常會誘發社會混亂。Murray, History of Usury,28-29.公元前384年,保民官(古羅馬由平民選出)設定利率上限為12%。10年后利率上限下調至6%。公元前382年,收取利息被官方嚴禁。因此,放款人不再像從前那樣積極對工商業提供融資,貿易不得不中斷,對經濟造成較大范圍的影響,這可能注定了羅馬帝國開始走向衰敗。6世紀,在查士丁尼(Justinian)國王統治期間,東羅馬帝國將利率上限恢復至4%。Ibid.,27-28.

基督教與高利貸

一直以來,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與高利貸有著久遠、復雜的聯系,這一點在天主教規中得到多次驗證《圣經》多次清楚、重復地強調禁止高利貸行為。其中,《以西結書》(18: 8)中寫道:“他(正義之人)從來不收取高利貸,也不借此發財。他拒絕邪惡的誘惑,讓人與人之間存在正確的判斷。”《出埃及記》(22:25)中多次重復寫道:“如果你對我的貧窮子民出借資金,那么你對他不應該像放款人,你對他也不應該收取任何利息。”這條教義延續到了《新約全書》,其中路加(Luke)指引人們不要收取利息,即使對敵人也不該收取,他說道:“要愛你的敵人,做善事,出借資金,不要期求回報;你會得到很大的福報。”The biblical references in this section are noted by Homer and Sylla, History of Interest Rates,67, and by Sudin Haron and Wan Nursofiza Wan Azmi, Islamic Finance and Banking System: Philosophie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New York: McGraw -Hill, 2009), 172-178. The translations provided here are from the New King James Version.

基督教早期的宗教規定與上述教義基本吻合。在公元306年埃爾唯拉(Elvira)宗教大會上,天主教發布了第20條教規:“如果發現神職人員參與高利貸,他們會受譴責,并被解雇。如果發現一般信徒從事高利貸活動,倘若他發誓不再重蹈覆轍,那么可以被寬恕。如果他還執迷不悟,那么他將被逐出教會。”此后不久,公元314年在阿爾勒(Arles)宗教大會上,也有發布類似的規則。Jared Rubin, “The Lender's Curse: A New Look at the Origin and Persistence of Interest Bans in Islam and Christianity”(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 31-32, ProQuest(AAT 3267615).公元325年,尼西亞委員會宣告,根據《詩篇》第15篇內容,嚴禁神職人員發放高利貸。圣·安布羅斯(Saint Ambrose),公元4世紀至5世紀天主教著名的四大神學家之一,曾說過,向借款人收取高利貸是罪惡的,就像是殺人于無形之間。9世紀,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曾對所有民眾明確規定禁止發放高利貸,這項規定適用于所有“還款多于本金”的借貸交易。我們在歷史資料中還發現,9世紀的確有發放高利貸的人因此被逐出教會。Homer and Sylla, History of Interest Rates,68.

宣布高利貸是違法行為,不僅對經濟而且對文化造成了莫大影響,可能直接導致了社會反猶太運動,因為猶太人經常涉足借貸交易。Ibid.,69.天主教徒無法自由地出借資金,因此與猶太人相比,他們不愿意也沒有能力提供貸款,而猶太人也面臨《申命記》(23: 19~20)中相關教義的約束:“你不應該對你的兄弟收取利息——包括你出借的貨幣、食物或任何其他東西。對于外國人你可以收取利息,但是對于你的兄弟你不應該收取任何利息。”

由于對高利貸的限制造成利率水平明顯低于市場均衡水平,因此貸款需求遠遠超出了貸款供給。為了成功獲得資金,借款人絞盡腦汁,想出各種法子,甚至運用了高利貸的理念。最簡單的途徑是,借款人給放款人一些“自愿的”禮品,實際上形成強制貸款。Meir Kohn, “The Capital Market before 1600”(Working Paper 99-06,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artmouth College, Hanover, NH, February 1999), http://www.dartmouth.edu/~mkohn/Papers/99-06.pdf,10-12.還有一些情形是,貸款包裝成“回購協議”,借款人向放款人銷售貨物,隨后用更高的價格將其回購,甚至會利用第三方對銷售本質加以掩飾。Meir Kohn, “Finance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 Introduction”(Working Paper 99-01,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artmouth College, Hanover, NH, February 1999), http://www.dartmouth.edu/~mkohn/Papers/99-01.pdf,10.13世紀,高利貸似乎與此有些類似,但是這次獲得法律認可,利息(interisse)這個概念來自中世紀的《羅馬法》。盡管對高利貸的指控主要集中于利用貸款獲得收益,但利息是幫助放款人減少損失的一種工具,應允許放款人因借款人違約或延遲付款而收取一定的利息。Homer and Sylla, History of Interest Rates,71.這是一個很好的解釋,盡管也會被濫用。有時,“子虛烏有的延遲付款也被人們接納,以此作為繞開禁止高利貸法律的一種手段”。Persky, “Retrospectives”, 227.股權融資,譬如利潤共享,是另一種避開高利貸法律的有效途徑。

文藝復興的文化繁榮時期,人們的財富日益增加,大型銀行利用教義“漏洞”,不斷拓展業務范圍,當然從表面上看銀行的行為仍然符合教義。這種社會環境下,典當商和小型的放款人不得不因收取利息而面臨不公平的責罰,因為他們缺乏復雜的技術手段對此進行掩飾。此時,市場上的小規模機構屬于從屬地位,擁有國際業務的大型銀行實際上逐漸被基督教接受,并開展合作。道德問題不再那么明顯,但是有時也會面臨質疑與困惑。譬如,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de' Medici)曾經表示上帝會認為銀行的部分業務是高利貸,但教皇的教宗訓令卻稱為圣馬可修道院提供融資能使人們得到救贖。Raymond de Roover,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Medici Bank,1397-1494(Washington, DC: Beard Books,1999),10-14.

文藝復興時期,很多其他地區對高利貸的禁令也逐漸變弱,而收取利息也無須掩人耳目。以威尼斯的放貸為例,放款人公開對貸款收取利息。而14世紀宗教對高利貸的打擊加強時,威尼斯政府將高利貸解釋為,這是額外的利息負擔,是對借款人的剝削。Frederic C. Lane, Venice and History: Collected Papers of F. C. Lane(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6),64.在西班牙的萊里達,收取利息從12世紀中期就被社會接受,并在1217年寫入法律。Manuel Riu, “Banking and Society in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Aragon”, in The Dawn of Modern Banking(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136.在法國香檳,人們一直以來都接受對債務支付利息的觀念,但利息不得高于法律規定的上限。Kohn, “Finance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1.

受新教革新運動的影響,禁止高利貸的法律條款大部分轉變成對利率上限的規定,而且不再受天主教義限制。Ibid.,11.譬如,16世紀的英格蘭,皇權與宗教在后都鐸時期出現嚴重分歧,之前天主教對利率的嚴格控制逐漸放松,而大眾對此也更加接受。1545年的法案允許放款人收取10%的利率,因此借貸市場逐漸恢復生機,交易量大幅提高。盡管該法案在1552年被廢止,但1571年出臺的《伊麗莎白法》(Elizabethan Act)再一次允許貸款利率達到10%。隨著對利息的約束越來越少,金融活動明顯活躍。Murray, History of Usury,45-47.

然而,高利貸這一概念的影響仍然很大,而且很持久。盡管人們對于禁止收取利息很少支持,但長久以來對利息應該如何定價爭論不休,特別是18世紀的經濟學家和經濟哲學家,他們經常會爭論究竟利率應該由市場決定還是應該由政府設置上限。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著的《國富論》支持對利率設定大約5%的上限。斯密擔心,8%~10%的上限會造成大量債務集中于“揮霍者和騙子”(投機者),因為很少有人愿意承擔如此高的負債利率。他認為如果取消利率上限,揮霍者和騙子會比其他理性經濟人出價更高,從而導致違約事件發生和資源錯配。然而,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不認同斯密的自由放任主義觀點,提出理性人不會讓借款對自身造成傷害。如果借款人認為利率過高,他不會接受相關交易。Persky, “Retrospectives”, 227-236; Homer and Sylla, History of Interest Rates,79.

1744年,瑪菲侯爵弗朗西斯科·斯皮昂(Francesco Scipione)編著了一部有影響力的著作,提出以中等水平開展借貸交易不應該屬于違法行為。羅馬教皇本尼狄克十四世(Benedict XIV)在1745年通諭《五十九種惡行:關于高利貸和其他非誠實性獲利》(Vix Pervenit: On Usury and Other Bishonest Profit)中對這種觀點開展批判。Raymond de Roover, “Scholastic Economics: Survival and Lasting Influence from the Six-teenth Century to Adam Smi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9, no. 2(May 1955):175-176.通諭強調:


高利貸罪惡的本源在于借貸合同。借貸雙方同意簽訂財務合同,在本質上,這意味著借款方應向放款方償還與借款同樣的資金。因此高利貸的原罪在于,有時放款方希望得到更多的回報。放款人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比貸款本金更多的回報,但任何超出本金的報酬都是不正當的、高利貸性質的非法所得。Benedict XIV(pope), Vix Pervenit, [1745], EWTN Global Catholic Network, accessed January 2015, http://www.ewtn.com/library/ENCYC/B14VIXPE.htm.


上述爭論讓我們非常清楚地了解到,社會對于利息存在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一方認為收取利息非常不道德,但另一方卻認為收取利息非常必要,能確保資金供給。在19世紀初,天主教接受了斯皮昂當年提出的觀點,提出只要利率適中,貸款收取一定利息不構成原罪。然而,19世紀的社會主義者依舊將高利貸視為貧困人群的沉重負擔,稱之為“新奴隸制”。Norman Jones, “Usury”, in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 and Business History, ed. Robert Whaples, Economic History Association, article published February 10, 2008, http://eh.net/encyclopedia/usury.

伊斯蘭社會與高利貸

當今,部分國家如美國依舊對利率實施溫和管控,但伊斯蘭文化卻保留嚴禁收取利息的傳統。在伊斯蘭社會,利息也稱為里巴(riba),意思是放款人所得“增加”或“提高”。Shahid Hasan Siddiqui, Islamic Banking: Genesis & Rationale, Evaluation& Review, Prospects & Challenges(Karachi: Royal Book,1994), 5-6.與《圣經》一樣,《古蘭經》明確規定信徒不能收取里巴,譬如第4章第161節說:“他們收取了里巴,但這是嚴禁行為;他們非法霸占他人的財產。我們將對這種拋棄信仰的人施以嚴重的懲罰。”Ibid.,9.

但是我們要澄清的是,伊斯蘭社會并不是反對營利,穆罕默德也是商人,是位誠實可信的商人。Haron and Azmi, Islamic Finance and Banking System,48.《古蘭經》第2章第275節說:“安拉允許人們開展貿易,但是禁止高利貸。”Ibid.,190.實際上,有跡象顯示,伊斯蘭禁止收取里巴只是改變了投資的操作結構,很多借貸行為在實施簡單組織重構后依舊存在。譬如,在伊斯蘭文明形成前,一些阿拉伯異教徒(如古萊氏族部落)開展貿易,將貨物從一個地區銷售到其他地區。這些貿易活動非常依賴貸款,這樣貿易商才能在一個地方采購大量貨物,然后在目的地進行銷售。在伊斯蘭文明形成后,金融家們沒有繼續發放貸款,而是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參與項目,他們分享利潤而不是獲得非法里巴。Siddiqui, Islamic Banking,21.從某種程度而言,接受非貸款類投資所形成的收益但禁止收取利息,似乎非常荒謬。

即便如此,伊斯蘭社會堅持禁收利息卻有以下三點理由:第一,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利息是對借款人的盤剝,借款人多是窮人,而放款人通常是富人。第二,一些伊斯蘭學者認為,利息收入減少了放款人的勞動積極性,放款人會發現依靠利息生活非常容易。這不利于提高社會生產力。第三,人們認為如果利息是非法的,那么人們將避免借貸和揮霍金錢,而應該有尊嚴地生活。Anwar Iqbal Qureshi, Islam and the Theory of Interest(Lahore: Shaikh Muhammad Ashraf,1946),175-189.

今天,很多伊斯蘭社會依舊保留著一些讓西方國家無法思議的舉措——建立無息銀行機構。20世紀50年代,首家現代大型無息銀行創建于馬來西亞。這家銀行遵守伊斯蘭教教法,但是在財務上并不成功。1963年,一家更大規模的無息銀行出現在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流域,名叫米特加穆爾儲蓄銀行。米特加穆爾銀行作為無息銀行一度很興旺,直到1967年被埃及國民銀行和埃及中央銀行收購,隨后里巴在米特加穆爾允許使用。但是在1971年至1972年,當總統安瓦爾·薩達特(Anwar Sadat)設立納塞爾社會銀行后,無息銀行沒有重現昨日輝煌,無息銀行的理念也轟然倒塌。Haron and Azmi, Islamic Finance and Banking System,44 and 52-53.

亞洲社會與高利貸

在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亞洲社會和國家,高利貸也遭遇反對,但是反對聲音相對較小。印度對于收取利息從嚴禁到逐步放開與歐洲的進程基本相似,最終發展形成了對于借貸和利息較寬容的態度。古印度吠陀梵語(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400年)對高利貸進行了總體界定,將任何收取利息的人或團體都視為放高利貸者。公元前700年至公元前100年的佛經和眾多佛教本生經認可這種對高利貸的解釋,在傳教過程中,他們向世人傳播發放高利貸是錯誤的。但是進入公元2世紀后,對高利貸的判斷標準不再絕對。在《摩奴法典》(The Laws of Manu)中,高利貸被界定為貸款利率超過法定利率。Wayne A. M. Visser and Alastair MacIntosh, “A Short Review of the Historical Critique of Usury”, Accounting, Business & Financial History 8, no. 2(1998):176.

但是古中國并沒有嚴厲禁止或處罰高利貸行為。作為非宗教國家,中國文化沒有過多受到宗教規范限制,沒有認定高利貸是不道德的。因此,無論是政府、僧侶,還是富人,都經常以較高的利率發放貸款,政府有時甚至還會強迫人們借款以便提高財政收入。

當代社會對高利貸的看法

目前,借貸市場已經基本不受宗教規范的影響,日益復雜的金融市場要求借貸資金的定價更為準確。總體來看,雖然禁止高利貸的法律法規并未使商業貸款完全消失,但這類法律對金融體系的發展仍舊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禁止發放高利貸提高了借貸行為的交易成本,抑制了債務融資的發展,但間接推動股權融資和其他創新模式、創新結構呈現勃勃生機。Kohn, “Finance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9-12.

近十年來,公眾對于高利貸的態度已經完全改變。有時,人們認為對于高風險、低信用等級的借款人所收取的風險溢價并不充足,放款條件比較寬松。但是,消費貸款(相對于公司貸款和機構貸款)的利率定價卻迥然不同。消費貸款除了對效率低下和信用風險較高的貸款定價較高以外,利率普遍偏高。“次級”一詞和過度杠桿意味著這種類型的貸款風險極高,在經濟不振的環境下,這種高風險貸款已經造成了巨大損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巴县| 定远县| 定远县| 霍州市| 长春市| 寿光市| 古蔺县| 洪雅县| 大英县| 桐梓县| 长武县| 马龙县| 柳江县| 南投县| 永济市| 廊坊市| 尼勒克县| 巍山| 江安县| 宣恩县| 监利县| 四会市| 平远县| 宜丰县| 辉南县| 习水县| 慈溪市| 许昌县| 靖宇县| 平利县| 沙洋县| 根河市| 连州市| 饶阳县| 平远县| 平谷区| 应城市| 青神县| 新源县| 沂水县| 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