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國最需要治療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2)
- 這樣做父母就對了
- 李中瑩 武志紅 張怡筠 賴佩霞等口述
- 4743字
- 2017-09-29 18:28:46
接納孩子的情緒,與之共情
父母對待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當成一個人。是人就有情緒,所以,父母更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培養和孩子共情的能力。這要求父母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思維: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有什么需求?影響父母和孩子共情的主要是這些錯誤信念:“我是你爸/媽,你就得聽我的!”“我永遠是對的,你永遠是錯的!小孩子懂什么?”“我很忙,你聽我的,別跟我啰唆!”……
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共情,那么,孩子就會逆反,拒絕和父母溝通,感情疏遠。其實孩子逆反還算好的,他堅持自己是對的,所以才會反抗。最麻煩的是,孩子不反抗,全盤接受父母的否定。一個人,只有認為自己做這件事是對的,他才會去做。否則,他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變得沒有自我。我曾經見過一個男孩,他像浮萍一樣,一直問我:“我是誰?我是我嗎?”他不知道什么是“對”,只能不停地去酗酒、濫交。
說了這么多,家長也許會覺得做好父母真不容易,但其實愛孩子很簡單。父母要記住幾個原則:多和孩子平心靜氣地聊聊天(學習以外的話題),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多陪孩子一起玩;無論孩子出現什么問題和狀況,父母都給他一個承諾:“我永遠不放棄你!我會陪伴你!我會愛你!你好,我接納你;你不好,我照樣接納你!”
關注與陪伴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愛。有了父母的關注與陪伴,將來無論孩子走到哪里,無論遇到什么困境,他都會無所畏懼。
人物
北京大學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兼任兒童心理科主任、教授,中華醫學會兒童和少年精神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曾在世界衛生組織心理危機研究預防與培訓合作中心,從事自殺、同性戀等項目研究。
劉華清
觀點
媽媽只有情緒穩定,才可能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與健全的人格。
【中國親子關系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媽媽焦慮[2]】
在孩子的世界里,最開始只有媽媽一個人。所以,孩子是在跟媽媽的互動中,慢慢地形成健全的人格的。媽媽只有情緒穩定,才可能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與健全的人格。
◎影響親子關系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媽媽焦慮
在長達27年的兒童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經驗中,我發現目前中國的親子關系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媽媽的情緒不夠穩定,尤其是太焦慮了。
在心理學中,情緒穩定是指媽媽可以自由感受事情發生時的情緒,無論多好多壞,自己都能將情緒調節到相對平穩的狀態。保持情緒穩定,并不是說媽媽必須要一直高興,有負面情緒很正常,但是要控制住強烈的情緒。否則,她的關注點就會在自己身上,自然也就無法觀察孩子的需要,理解他的感受。
用生病說說焦慮
孩子生病這件事,最能反映出媽媽情緒控制的能力。焦慮的媽媽一看見孩子生病就會馬上慌了,無論多晚都帶孩子去醫院看急診。她完全被孩子高燒不退會引發驚厥,甚至誘發癲癇發作等災難性的幻想所控制。她會不斷指責白天負責看孩子的婆婆,或者自責自己當天為什么去上班,好像如果自己在場,孩子就不會得病似的。生病后,孩子本身就很難受,需要媽媽的安撫。而過于焦慮的媽媽會完全陷入自己的情緒之中,于是孩子就更加痛苦。
情緒穩定的媽媽突然發現孩子生病,也會很著急,但同時她會進行判斷:孩子是白天被婆婆帶出去玩時著涼了,還是被其他小孩傳染感冒病毒了?再根據不同情況來靈活地應對。她會很自然地跟人傾訴自己的感受,但不會指責婆婆。情緒穩定的媽媽有更多思考的空間,能理解孩子當下的需要,給予他恰到好處的滿足。同時,也更容易得到周圍人的支持。
焦慮的媽媽
在中國,媽媽們表現出來的最明顯的情緒問題是焦慮。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祖輩受過很多心理創傷,包括:戰爭、饑荒、疾病、親人的去世、被忽視……這些創傷給一個家族打上了精神烙印,代際傳承一直傳到了這一代。焦慮的媽媽可能從小就沒有或者極度缺乏積極的母愛體驗和家庭溫暖,沒有安全感,經常處于擔憂之中。另一方面,有了孩子,她又會想:“我小時候沒體會過的母愛,我要給我的孩子!”這種補償心理,讓焦慮的媽媽不顧孩子的需要,對他過度滿足。
我曾經接診過一個男孩,他的媽媽就一直很焦慮,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一歲多時,孩子特別想自己吃飯。她讓老公硬把孩子按在椅子上,說:“寶貝,你不能動,我要一口一口地喂給你!”孩子五六歲時,她又擔心孩子會受到傷害,說:“小區里的全是壞孩子,你不要和他們玩!”總之,她不斷地夸大環境中的危險因素,讓孩子覺得只有依靠媽媽,才能獲得安全。
但是,孩子是通過不斷表達、探索,在與同齡人交往中發展出生活和社會交往的能力、獲得積極的自我價值感體驗的。這個男孩既沒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又不會與人交往,整天被同學們嘲笑、排斥和孤立,心中充滿挫敗感,覺得誰都看不起他。剛上小學三年級,他就不肯上學了。其實,孩子都是在磕磕絆絆、打打鬧鬧、犯錯誤、受挫折中成長的,他們自己去調整和處理,才能獲得解決困難的能力。
焦慮會復制、傳承
孩子有一個焦慮的媽媽,還可能是因為他有一個焦慮的姥姥。家庭教育文化也會一代代地傳承。如果媽媽自小被母親要求苛刻,那么,她就有可能復制這種親子互動模式,對自己和孩子要求苛刻。這種焦慮的媽媽就是所謂的“完美媽媽”,她們的眼睛里容不下沙子,一看到孩子有缺點,情緒就爆炸了。
在我的門診中,有很多這樣表面很完美、內心很焦慮的媽媽。有一位媽媽非常優秀,擁有國際名校的博士學位,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做高管。因為擔心女兒輸在起跑線上,她給孩子報了很多早教班。女兒上學后,她要求孩子門門功課都考到100分。她在生活細節上也追求完美,在衛生清潔方面更是達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被完美媽媽從小挑剔到大的女兒,不僅心理壓力過大,而且對同學要求苛刻。比如,同桌的桌面不衛生或者說話的聲音大了點兒,她就會對人家各種挖苦,人際關系極差。后來,女兒還出現了人格偏離正常的傾向。
所以,我經常建議媽媽們不要做一個“完美媽媽”,而是做一個“剛剛好”的媽媽,輕松、自在地與孩子互動。如果媽媽沒有那么焦慮,那么,她就能夠設身處地地觀察孩子的需要,試探性地去滿足孩子的需要,跟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在一起。
◎不穩定的情緒,會堵塞愛的通道
如果長期處于怨恨、內疚、無助、冷漠等負性情緒之中無法自拔,媽媽就可能很難表達愛,孩子更是感受不到愛。
怨恨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80后和90后的年輕媽媽并不是自愿生孩子的。結婚一兩年,父母就開始說:“周圍人都生孩子了,你再不生就是高齡產婦了!”公婆也催:“你快生孩子吧,趁著我們年輕,還能幫你們帶帶孩子!”如果妻子還不愿意生,丈夫就可能下最后通牒:“你不生孩子,我就和你離婚!”在周圍人的催促、逼迫和威脅下懷孕生子的人,她們生理上是媽媽,但心理上并沒有完成角色的轉換。
孩子出生后,她們開始面對一系列的喪失:身材走樣、失去工作晉升機會(或者干脆失業)、沒有娛樂時間……當孩子不聽話、哭、鬧、尖叫時,她們會非常厭煩、憤怒,甚至是怨恨:“要不是因為你,我怎么會過得這么痛苦?”這種情緒困擾衍生了指責,甚至是暴力。有的媽媽經常打孩子,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在潛意識里,她們是在怨恨孩子、報復孩子,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認而已。
我們千萬不要指責媽媽們,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她們的感受。如果女性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不是真正地渴望孩子、愛孩子,就不要對她們施加壓力,讓她們倉促地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否則媽媽受罪,孩子更受罪。
另外,媽媽自身也要反省、成長,接納自己的情緒,嘗試在自己的需要與孩子的需要中尋找平衡點。媽媽要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孩子。乘坐飛機時,空姐都會告訴我們:在遇到危急情況時,先給自己戴上氧氣罩,再幫助孩子戴氧氣罩。因為,如果先給孩子戴,媽媽缺氧死了,孩子最后還是活不成。所以,媽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擁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興趣愛好、愛的對象,從萬千世界里汲取精神營養。媽媽的需要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后,內心就會擁有更多的愛,才有能力愛孩子。
忌妒
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很多孩子在小時候被交給爺爺奶奶照顧。孩子為了重新獲取安全感,讓自己更好地生存,會本能地依戀奶奶。可是,當看見孩子跟奶奶更親近時,很多媽媽會產生忌妒的情緒,導致對孩子的過分挑剔與控制。
我曾經接待過一個14歲的女孩。一提起媽媽和奶奶,她就泣不成聲。在6個月大時,她被送到鄉下的奶奶家,6歲時才回到父母身邊。媽媽總是看她不順眼,罵她又臟又丑,又懶又沒有規矩。媽媽的口頭禪是:“看你奶奶把你帶成什么樣兒了?你一身的臭毛病都是跟她學的!”
從6歲到14歲,女孩的內心一直處于激烈的沖突之中:如果認同奶奶,媽媽就不接納她;如果認同媽媽,就否定了一直疼愛自己的奶奶。她養成了討好型人格,后來心理還出現了問題。
這位媽媽顯然已經陷入了忌妒的情緒中不能自拔。忌妒的背后,其實是她內心對自己不能照顧和陪伴孩子的深深的內疚和自責:“孩子這么小,我就狠心把她送走,我不是一個好媽媽!”但是,她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情緒,為了讓自己心里好受一些,她就通過指責、否定婆婆來凸顯自己的價值——我還是好的,女兒還是需要我的。
我認為,媽媽除了要接納自己的情緒外,也要真誠地感謝婆婆所做出的貢獻。無論孩子被撫養成什么樣,婆婆都非常辛苦。在被撫養的過程中,“奶奶”已經在心理上成為孩子的“媽媽”。所以,當奶奶被否定和指責時,孩子才會這么痛苦和混亂。此時,尊重和肯定婆婆的付出,就是媽媽對女兒最好的愛。
無助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見有些媽媽玩手機不管孩子,或者把照顧孩子的責任推到老人、保姆身上。她們被扣上不懂事、沒有責任心的帽子:“你怎么這么狠心,孩子哭成這樣也不管?”
需要區分的是,其中有些媽媽不是沒有責任心,而是因為自己在嬰兒時期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內心有一種絕望感和無助感,被孩子激發起自己的創傷后,就陷入了無助的情緒之中。在孩子大哭時,她們的心里其實已經翻江倒海,但是覺得自己做不好,所以就裝作沒有聽到孩子的需要,假裝這件事情沒有發生。看手機只是為了平復情緒,如果細心地觀察,會發現她們看手機時煩躁不安,不停地刷屏。在心理上,這種媽媽就是一個脆弱的孩子,根本顧不上孩子的需要。孩子遇到問題時,她會表現得很無助:“我沒有辦法呀!我做不到啊!我不知道怎么辦啊!你說怎么辦就怎么辦吧……”孩子就會覺得媽媽很無能,看不起媽媽,因而感到憤怒和絕望。
冷漠
媽媽的冷漠,也可能是因為有心理創傷。在嬰兒期,孩子渴望一種全能感:我餓的時候,你就一定要馬上過來,滿足我的需要;我吃飽了,我想睡了,我不需要被你打擾的時候,你就要離開。他一定先要體會這種全能感,而后慢慢才會意識到,原來媽媽不是對我完全言聽計從的,才能學會妥協。冷漠的媽媽不關注別人,沒有能力立刻響應孩子的需要。比如,明知道孩子餓了,可她就是不過去。那么,孩子想要去控制別人的渴望就會加強。長大后,他會希望所有人都聽他的,甚至養成控制型人格。
另外,因為缺乏同理心,冷漠的媽媽很難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受了委屈,希望媽媽去安慰他,冷漠的媽媽的反應往往是:“這有什么啊?為了這點兒小事你就哭?”沒有理解,她自然也很難傳遞給孩子愛與支持。
需要強調的是,我列舉媽媽的情緒問題,只是為了引起大家的關注。只要是人都有情緒,我們千萬不要因此而指責、批評媽媽,更不要給媽媽貼標簽。我們一定要看到她們的困難,看到她們需要我們的理解和支持。
媽媽也要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有情緒時,可以逛街、找閨密聊天、聽音樂、做運動等,用合理的渠道發泄、舒緩情緒。這樣,情緒不會像條件反射似的爆發,而是更有彈性和靈活性,更適合當下的處境,這就能避免給孩子帶來傷害。另外,如果媽媽的情緒不穩定,孩子到了青春期可能會集中爆發出很多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抑郁、強迫、厭食癥,以及人格障礙傾向。媽媽可以把孩子的問題作為改變自己的契機,和孩子一起系統接受專業化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實現自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