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問大腦什么是愛情
- 打開黑箱:通過36部經典電影解密腦科學
- 王欣(@反褲衩陣地)
- 3279字
- 2017-09-26 11:17:35
電影《多巴胺》
愛情的產生和發展總是和頭腦中神經遞質的釋放有關——美國影片《多巴胺》在淡淡的文藝氣息中告訴我們。因為父母之間愛情的消逝,男主角藍德覺得愛情就是一種化學反應,多巴胺和性激素的釋放引起對對方的渴望。雖然他喜歡女主角莎拉,但是從不上綱上線到“愛”的層面。莎拉非常困惑,如果異性之間的吸引僅僅是化學反應,天知道它什么時候會停下來?再說,人豈不是墮落成動物?
莎拉離開了藍德,然而陰差陽錯的,他們之間的化學反應并未停止。在分分合合之后,他們還是走到了一起,享受自由的新生活和多巴胺帶來的快樂。莎拉說:“也許愛情就是一種化學反應,不過我相信它一定是另有原因的。”藍德則是在莎拉的鼓勵下,第一次表達出“愛”的心聲。
愛情是人類最強烈的感情,為了愛情,多少人拋開金錢、權力,甚至生命。當然,也有很多人為了金錢、權力、生命拋開愛情,可能是愛情給予他們的幸福感沒那么強烈吧。如果愛情是一種化學反應,應該可以分成很多形式,有的如熊熊大火,有燃燒宇宙的狂熱;有的如溪水潺湲,有白首同心的淡遠;有的如一陣風過,三下兩下就消歇了。可惜不能拿人來做實驗,否則,我們一定可以找到愛情的秘方和解藥,讓薄情之人變得情根深種,讓癡男怨女獲得瞬間解脫。
且慢,不是有多巴胺嗎?它常被用來解釋一見鐘情的現象,當它被愛人的眼神瞬間激活,會引發一連串的化學變化,令人無法遏制地陷入情網。多巴胺,如同《仲夏夜之夢》中的精靈的魔液,擁有讓仙后愛上毛驢的神奇魔力。
我們來看看什么是多巴胺(Dopamine,DA)。多巴胺是腦中一種作用非常廣泛的神經遞質。釋放這種神經遞質的神經元在中腦紅核、黑質、第三腦室周圍和嗅球等部位都有分布,而接受這種神經遞質的神經元更是廣泛分布在紋狀體、大腦皮質、腦干和脊髓。DA神經元最主要的功能是調節運動。中腦DA神經元的損傷和喪失,會使紋狀體內DA缺乏,從而引起多種運動障礙,如帕金森病、亨廷頓病和遲發性運動障礙等。影片《多巴胺》中男主角的母親,就因帕金森病而出現手抖、運動遲緩等癥狀。
中腦向大腦皮質投射的DA神經元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參與情感、認知、思維、理解和推理等腦的高級功能。有研究發現,各種成癮物質均可促進DA的釋放,并將信息傳遞到前額葉皮質,引發欣快感。在這種欣快感的吸引下,人和動物會不斷尋求成癮物質的刺激,從而對成癮物質有越來越深的依賴。
DA還有調節心血管、胃腸道、眼壓等功能,這些大家想必此刻不甚關心。大家想的是:呀!原來愛情就是一種成癮,而成癮的原因就是所愛之人刺激自己的中腦大量地釋放DA。那么,我們只要偷偷給對方一點DA,就能讓對方愛上自己;只要早早地補充DA,就會在失戀過程中全身而退,再也不受愛情的折磨了。
答案當然不會這么簡單,醫生給帕金森病患者服用DA,只能緩解他們的運動系統癥狀,絲毫無助于他們產生戀愛時特有的情緒變化。對于失戀的人群,醫生也最多是開一些抗抑郁藥,不會補充DA,因為它的效果乏善可陳。
我們有一個無比復雜的大腦,這個大腦中神經通路的形成和信號的傳遞,由各種因素共同參與。DA就像一封美妙的情書,這封情書被寄到哪里去,受先天體質、后天環境、認知推理、地心引力等無數種因素的驅使,差了其中任何一條,情書就可能石沉大海、斷無消息。盲目補充DA,就像傻乎乎地寫了很多情書,卻找不到郵遞員來傳信。
諸位也許會想,我們通過腦成像看看戀愛時哪些腦區在興奮不就行了,然后直接往里面注射DA,或者插一根電極激活它。這個辦法也許有用,不過和戀愛相關的化學物質不只是DA,還有性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腎上腺素、5-羥色胺、催產素、加壓素等,涉及的范圍遍及全腦和周身,我們總不能全身注藥品、全腦插電極吧!
退一萬步說,即便我們有辦法通過科學手段使人處于虛幻的愛情體驗之中,這和吸毒又有什么分別?一個人如果還有理智,一定不愿意從依賴愛情變成依賴藥物,從一個具有自由意志的人變成一個完全由別人操縱的玩偶。
看來,要想從腦科學的角度對愛情做出合理的操控,真有點勉為其難。即便有效,也是把人退化成了機器。16世紀以來,現代生理學的突飛猛進,離不開把人作為機器來研究的實驗,使用了大量數學、物理、化學的方法來揭開人體之謎。這種做法對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倒也非常合適,但是對于我們神奇的大腦顯得頗有局限性。
人們嘗試另辟蹊徑,通過心理學的方法來解釋什么是愛情。現代心理學日益分化成兩大陣營,一個是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下,越來越熱衷于和生理學結合,通過動物或人體實驗來尋找答案。它和“腦科學”一樣,更傾向于把人腦看作一個器官而不是靈魂之所。現代心理學的另一個陣營,依然沿襲傳統的研究方法,根據大量的案例、精神分析、研究者個人的內心體驗等來尋找答案,這似乎有點“唯心”,但是更尊重人的個性,也竭力地從思想層面而不是物質層面來改造人的心靈。我們且看后者通過“將心比心”的方法獲得的理論。
德國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對異性之愛進行了闡述。他認為,愛情和其他形式的愛一樣,源于對孤獨感的抗拒。當男女雙方墜入情網時,兩個陌生人之間的隔閡突然崩塌了,代之以相互融合的親密體驗。愛情的獨特之處在于具有排他性,戀愛中雙方似乎與世隔絕,生活在只有兩個人的伊甸園里。因為上述特點,愛情注定是一種短命的感情,當激情過去,男女雙方會發現他們原本是兩個有差異的個體,會再次感覺到孤獨和疏離。現實生活也遲早會使他們從愛的伊甸園里走出來,面對并不羅曼蒂克的各種問題。
弗洛姆不排斥異性之愛,但他認為,成熟的異性之愛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我從我存在的本質去愛,并且去體驗對方存在的本質”。換句話說,我愛對方不是因為他(她)對我好,能夠滿足我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她)是一個人,一個和我一樣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我之所以愛這個人,是因為這份愛能讓我發揮出人性中最美好的潛質,也就是使我擁有愛的力量。
弗洛姆的理論非常溫暖,在國內國外都不乏擁躉。不過,連他自己都承認,傾心修行愛的藝術是一場華麗的冒險。因為,“如果不盡自己最大的能動性去發展自己的整個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造性傾向,那么所有愛的努力都注定要失敗;如果沒有愛自己鄰人的能力,如果沒有真正的謙恭、真正的勇敢、真正的信心和真正的自制的話,那么人們在個人的愛中也就永遠得不到成功”。
另一位對愛情深入解析的心理學家是美國的斯科特·派克博士。他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退化現象。與心愛的人結合在一起,跟童年時代與父母相伴的記憶彼此呼應,仿佛體驗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墜入情網,與人的“里比多”(性的需要和原動力)有關,或與受基因支配的生物交配本能有關,意義在于增加人類生殖機會,促進物種繁衍和生存。若非原始基因在起作用,不知有多少戀人或者配偶(包括幸福和不幸福的)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會因想到婚后要面對的現實,而感到張皇失措、只想落荒而逃。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愛呢?派克博士說: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它意味著持續努力,超越自我界限。它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我們愛某人或某種事物,就不可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持續地努力,幫助自己和他人獲得成長。當浪漫愛情的神話破滅之后,真正的愛可能才剛剛開始……
從兩位大師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出:愛情既包含著化學反應,也蘊含著更深刻的人性。愛情和愛也不是一回事。雖然兩者有時如此相似、容易混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問大腦什么是愛情已經夠難了,問大腦什么是愛——我不奢求找到答案。我不奢求從多巴胺、激素、杏仁核、快感這些專業名詞中找到答案。如果我能找到答案,一定是從我自己的大腦中找到答案。
我沒有放棄思考,就像沒有放棄生而為人的權利一樣。每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有可能被諸如此類的問題困擾,他們以行動給出了各自的答案,沒有一個是完全標準的,正因為如此,構成了繁復浩瀚的人生。
也許,有一天我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愛。
也許,有一天我會發現,不,愛不僅僅是這樣。
它在我的腦海里明明滅滅,猶如陽光滲透進每一個黑暗的裂縫。
我思故我在,我在愛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