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真真假假的國王傳言
- 拿破侖不是矮子
- (英)安德里亞·巴勒姆
- 8381字
- 2017-09-22 14:25:38
亞瑟王的圓桌
位于漢普郡的溫切斯特城堡(Winchester Castle)的大廳墻壁上高高掛著一張圓桌,十分宏偉。圓桌上雕刻著亞瑟王和24位騎士的名字。圓桌中央刻有“此乃亞瑟王及其麾下24騎士之圓桌(This is the rownde table of kynge Arthur w[ith] xxiiii of hys namyde knyttes)”的字樣。24位騎士的名字分別刻在圓桌邊緣,其中加拉哈特(Galahad)和莫德雷德(Mordred)的名字位列亞瑟王畫像左右。對一個據說是“6世紀的工藝品”來說,這張圓桌被保存得十分完好。圓桌中央繪有一朵巨大的都鐸玫瑰,幫助人們了解圓桌的真正起源。
人們一般認為亞瑟王于公元6世紀在位統治。然而事情的真相是,英國的偉大君主亞瑟王是虛構的。
O.J.帕德爾(O.J.Padel)在《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一書中指出,“當代沒有任何一個記錄提到過亞瑟”。至于這一傳說是如何起源、在哪里起源的問題并沒有明確的說明。亞瑟“王”之所以全球聞名是拜蒙茅斯的杰佛里(Geoffrey of Monmouth)所賜。蒙茅斯的杰佛里于12世紀寫成《不列顛諸王史》(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一書,在此書第六部中,亞瑟王被描述為“以非凡的勇氣贏得極高聲譽的著名的國王”[1],亞瑟王的圓桌也起源于12世紀。圓桌是用于交際的絕佳工具,因為圍繞圓桌坐下的騎士是無先后順序可言的。澤西的韋斯(Wace of Jersey)寫了諾曼法語版的“亞瑟王與圓桌”的故事《布呂特傳奇》(Le Roman de Brut),在這個故事里,“圓桌”是由“阿蒂斯國王(rois Artus)”設立的。
《英語民俗詞典》(A Dictionary of English Folklore)的編輯杰奎琳·辛普森(Jacqueline Simpson)與史蒂夫·勞德(Steve Roud)在這本詞典中說道,溫切斯特城堡的圓桌制于14世紀,有可能是因為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欲于1344年效法亞瑟王重建圓桌騎士。《哈欽森百科全書》(Hutchinson Encyclopedia)認為這張圓桌有可能是“某次比賽的遺留物。從12世紀開始,圓桌成為某種比賽道具,在這個比賽中,各個騎士分別扮演亞瑟王時期的人物”。辛普森和勞德還補充道,1522年,國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重新對這張桌子進行了改造,在桌面上繪上都鐸玫瑰和以自己為藍本的亞瑟王肖像。
令人遺憾的是,賢明的亞瑟王及其象征平等的圓桌是不存在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個十分精彩的傳說。
阻擋潮水的卡紐特國王
在經濟學領域,11世紀的卡紐特國王(King Cnut)被認為是一個可笑的人物,因為他曾愚蠢地嘗試阻止不可阻擋之事。歷史學家、傳記作家M.J.特羅(M.J.Trow)也證實,卡紐特表現出的自欺欺人的“卡紐特綜合征(Canute Syndrome)”一般也適用于政客和經濟學家。但是,羅伯特·萊西(Robert Lacey)在其著作《英國歷史傳奇》(Great Tales from History)一書中提到,“歷史也會犯錯,比如歷史上很多人相信卡紐特真的認為自己可以阻擋潮汐這一說法——但是亨廷頓的亨利(Henry of Huntingdon)曾指出,國王的想法恰恰與之相反”。
在其12世紀早期的作品《英國史》(Historia Anglorum)中,編年史家亨廷頓的亨利就將這一行為描述為卡紐特國王“高貴而偉大的行為”之一,并補充說“在卡紐特國王之前,英國無一國王的權威可以與之抗衡”。他說,當卡紐特“登上最高處時,他下令把自己的椅子放在岸邊,而此時潮水正朝他涌來”。亨廷頓的亨利沒有指明這一行為發生的具體地點,但是《蝴蝶化羽》(Breaking Butterfies)一書提到,“一直以來,蘇塞克斯(Sussex)有一項傳統活動經常在當時重要的博山姆(Bosham)港舉行,皇家貴胄也會光臨此地,人們也喜歡從此地乘船出港”。
亨廷頓的亨利接著寫道,卡紐特向著逼近的潮汐大聲說道,“率土之濱均臣服于我,無人能僭越我的君主權位,否則一律論處。我因此命令于你,不可打濕我的王土,不可打濕你的君主的衣物或身體”。但是,“潮去潮來,亙古不變,潮水毫不客氣地浸濕了國王的雙腳和脛骨”。亨廷頓的亨利說,國王大聲喊叫起來,所有溜須拍馬的朝臣都聽到了他說的話,“讓全世界都知道國王的權力一文不值,只有上帝才可稱王,只有上帝才可讓天、地、海遵守永恒規律”。論證卡紐特國王虔誠的一個說法是,國王“從不在自己的頭頂佩戴金冠,而是把金冠置于一幅被釘于十字架上的上帝畫像之上,以便一直贊美上帝這位最偉大的君主”。卡紐特向自己的朝臣證明了自己與上帝相比是無權無勢的。
僅僅20年后,編年史家、諾曼系英國人杰弗里·蓋爾瑪(Geoffrey Gaimar)在自己于12世紀中葉成書的《英格蘭史》(L'Estoire des Engles)中,將此事發生的地點設置在泰晤士河畔,以完全不同的視角再次講述了這個故事。在發現“潮水違背自己旨意、蔑視自己指令后”,國王站起來,“潮水向一座教堂涌來,那就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卡紐特舉起自己的權杖,向著潮水說道,“退下,從我身邊退下,否則我杖打于你”。但是國王仍然被淋濕了。蓋爾瑪寫道,國王“變得十分謙卑”,許諾要去羅馬朝圣。
18世紀歷史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在其著作《英國史》(第一卷)(The History of England,Volume I)中采納了亨廷頓的亨利的說法,對卡紐特的歷史做了再一次糾正。休謨寫道,卡紐特在眾人的“阿諛奉承”中“下令把自己的椅子放在岸邊,而此時正在漲潮”。當他被淋濕后,他語氣謙卑地向自己的朝臣們說,與“唯一的存在上帝”相比,“世間萬物皆無能無力”。
卡紐特在其統治時期頗受愛戴。吉姆·布拉德伯里(Jim Bradbury)在《中世紀戰爭》(Medieval Warfare)一書中認為,“后世扭曲了這個潮水的故事,讓卡紐特看起來是一個高傲自大的人”。特羅也有著同樣的看法。他還補充說,“在當代,‘卡紐特綜合征’一詞的用法與亨廷頓的亨利的本意完全相反”。亨廷頓的亨利將卡紐特國王描述為一個“虔誠謙卑”的人,但是這一說法已完全消失了。卡紐特國王一般被描述成一個“愚不可及、狂妄自大的人,自認為自己的能力比上帝還要厲害”。針對蓋爾瑪對自己虔誠行為的誹謗,也許睿智的卡紐特國王會以哲學的態度笑對……也許他不會。
羅伯特·布魯斯看到蜘蛛結網后受到鼓舞
諾曼·布魯斯家族(Norman Bruce)通過聯姻成為蘇格蘭王室一員,并于12世紀早期到達蘇格蘭。1290年,蘇格蘭王位出現空缺,第六代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the Bruce)宣布登基。但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宣布所有蘇格蘭人為其子民,并將蘇格蘭王位獎給了約翰·德·巴里奧(John de Balliol)。1306年,第八代羅伯特·布魯斯最終成為了蘇格蘭國王。班諾克本之戰(Battle of Bannockburn)中,他將英格蘭人趕出了蘇格蘭,并于1328年與英格蘭簽訂《愛丁堡—北安普頓協議》(Treaty of Northampton),宣布蘇格蘭獨立。
在這場戰爭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羅伯特·布魯斯在北愛爾蘭沿岸的拉斯林島(Rathlin Island)藏身時——也有人說藏身地點是蘇格蘭的內赫布里底群島(Inner Hebrides)的侏羅島(Jura Island)——他看到一個蜘蛛嘗試著結網,雖然屢試屢敗,但是蜘蛛并沒有放棄,羅伯特·布魯斯倍受鼓舞,決定自己也要堅守抵抗英格蘭人的大業。但是,羅伯特·甘博斯在《蝴蝶化羽》一書中指出,“約翰·巴伯(John Barbour)在14世紀寫的《布魯斯》(The Bruce)一詩中卻沒有提及這個有名的故事”。1997年時,《布魯斯》再版。在該詩前言中,A.A.M.鄧肯(A.A.M.Duncan)也寫道,“18世紀以前是沒有證據表明這一故事的真實性的”。他說,“這是一個民間故事,因為布魯斯確實也屢敗屢試,所以就把這個故事安在了他的頭上”。
這樣看來,是19世紀的蘇格蘭作家沃爾特·司各特爵士讓更多人知道了這個張冠李戴的故事。他于1829年至1830年寫成了《祖父講故事:蘇格蘭史》(Tales of a Grandfather:History of Scotland)一書。他在該書中寫道,布魯斯“在拉斯林島上一個破敗的小屋里”藏身的時候(而不是在洞穴里藏身),他突然注意到一件事。“盡管這件事情是布魯斯家族的一個傳說,但是經過歲月洗禮,這個傳說也變得日益真實起來。”司各特寫道,彼時布魯斯“灰心喪氣地躺在床上……突然,一只蜘蛛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這只蜘蛛正試著“從屋頂的一根橫梁搖晃到另一個橫梁上”結網,但是先后6次都未能成功。布魯斯想到自己也“與英格蘭及其同盟前后打了6次仗,所以這只不知放棄的蜘蛛所處的境遇與現在的自己一模一樣”。布魯斯決定,“如果這只蜘蛛第7次成功了,他則繼續抵抗英格蘭人;如果蜘蛛失敗,他就放棄抵抗”。蜘蛛第7次時終于結網成功,所以布魯斯重返戰場,繼續抵抗英格蘭人。司各特還告訴我們,“我經常遇到名為布魯斯的人,他們對這個故事堅信不疑,甚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把蜘蛛殺死”。
《蘇格蘭》(Scotland)一書的作者馬格納斯·馬格努森認為,這個故事“在200年前就第一次出現在道格拉斯家族的歷史上”,歷史學家和詩人大衛·休謨記載了這件事。休謨在17世紀時撰寫的《道格拉斯和安格斯家族史》(History of the House and Race of Douglas and Angus)一書中稱,看到蜘蛛結網的人不是布魯斯,而是布魯斯的指揮官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英格蘭人稱其為“黑面人道格拉斯(Black Douglas)”,蘇格蘭人則稱其為“好心的詹姆斯爵士(Good Sir James)”。故事中的蜘蛛是嘗試在一棵樹上結網的,它連續試了12次都失敗了,直到第13次才成功。注意到整個過程的道格拉斯建議布魯斯“以這只蜘蛛為榜樣,再一次嘗試,冒第13次險”。就這樣,按照真真正正的好萊塢做法,最佳臺詞分給了勝利英雄布魯斯,盡管人們認為最初是布魯斯的可靠盟友道格拉斯說了這句話。
駝背國王理查三世
在1955年上映的電影《理查三世》(King Richard III)中,勞倫斯·奧利弗爵士(Sir Laurence Olivier)扮演理查三世一角。在片中,他如同卡西莫多[2]似的一顛一顛地走路。自此,人們一想到理查三世,就總會想起勞倫斯·奧利弗爵士的表演。這部電影的藍本是莎士比亞為這位15世紀的君主所寫的戲劇《理查三世》。在這部劇作中,莎士比亞如是寫道:“我殘缺不全,不等我生長成形/便把我拋進這喘息的人間。”[3]人們認為王室珍藏的理查三世的畫像繪于1520年(理查三世于35年前死亡)前后。在這幅畫像中,理查三世的右肩高出左肩許多,這一形象印證了這一說法。但是,W.馬克·奧姆羅德(W.Mark Ormrod)在《中世紀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he Middle Ages)一書中寫道,“盡管經莎士比亞之手,人們都認為理查三世是個駝背,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這一說法是否準確”。
莎士比亞只是對托馬斯·莫爾爵士(Sir Thomas More)——后來成為了英國大法官——的話進行了夸大。托馬斯·莫爾爵士在其1518年寫成的《國王理查三世生平》(History of King Richard III)一書中提到,理查三世“身材矮小,四肢畸形,弓腰駝背,左肩高出右肩許多,一點兒也不面善”。莫爾還補充說,理查三世“惡毒、易怒、善妒”,出生時竟然是“雙腳先出生到世上……并且一出生就有了牙齒”。羅伯特·甘博斯在《蝴蝶化羽》一書中認為,莫爾所寫作品的藍本是現存于約克市檔案館的1491年的公民記錄。在該記錄中,約翰·貝恩托(John Payntour)說理查三世“虛偽偽善、弓腰駝背,死時像狗一樣被埋在壕溝里”。但是,羅斯瑪麗·霍羅克斯(Rosemary Horrox)為《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所寫的一個詞條說道,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思原野(Bosworth Field)死去后,他的遺體被葬在萊斯特(Leicester)的圣方濟各教堂(the church of the Franciscans)里。
15世紀的牧師、古文物研究者約翰·勞斯(John Rous)在《英格蘭諸王史》(History of the Kings of England)一書中提到,理查三世“身材矮小,面容較短,雙肩不對稱,右肩高于左肩”(與莫爾所說的左右肩相反)。勞斯還稱——不過可能性不大——理查三世“在母親的子宮里待了兩年,出生時就有了牙齒,肩膀上還長了毛發”。約翰·勞斯曾在一卷羊皮紙上匯編了沃里克伯爵(Earls of Warwick)的插畫版家族編年史,這卷編年史被稱為勞斯卷軸(Rous Roll),上面繪有理查三世及皇后安妮·內維爾(Queen Anne Neville)的素描。根據這一素描,理查三世及皇后安妮·內維爾是一對容貌討喜的夫婦。理查三世神色和藹,雙肩同高,右手拿著一把與權杖相似的利劍。(安妮看起來仿佛受到了驚嚇一般,但是有可能是因為她的眉毛被畫得太高的緣故。)
波利多爾·弗吉爾(Polydore Vergil)在其1534年的作品《英格蘭史》(English History)中寫道,理查三世“身材矮小,身體畸形”,但是他說理查三世所謂的“駝背”沒有那么嚴重,最多只是“一肩比另一肩高”,盡管可疑的是,他沒有說是哪一個肩膀更高。霍羅克斯指出,“看起來,與理查三世同時代的編年史家都認為理查三世身材瘦小,克洛蘭(Crowland)的編年史家還說到他面容憔悴……如果理查三世真的有什么身體畸形的話,看起來也只是雙肩不同高,一肩略高于另一肩”。菲利普·羅茲(Philip Rhodes)在其1977年發表的論文《論理查三世的身體畸形》(The Physical Deformity of Richard III)中寫道,理查三世“雙肩不同高,這種情況雖不常見,但是是正常現象”。因為身材矮小,理查三世有可能進行了“強度較大的訓練,特別是劍術訓練”,因此導致右肩肌肉過度發達;或者他有“輕度的施普倫格爾畸形(Sprengel's deformity),即遺傳性的肩胛骨隆起”。
《英國歷史大詞典》(A Dictionary of British History)認為,“人們相信理查三世特別的出生狀況,也相信他本人駝背……但這些是編造出來的,以證明他是邪惡之人”。看起來事情的真相就是這樣的,因為艾莉森·韋爾(Alison Weir)在《塔中的王子》(The Princes in the Tower)一書中指出,王室珍藏中駝背的理查三世的畫像被涂改過,“20世紀50年代和1973年,人們曾先后使用X光檢查這幅畫像,結果顯示,后來有人涂掉了最初的肩線,加高了理查三世的右肩位置,而且雙眼也變小了”。理查三世是英國歷史上金雀花王朝的最后一個國王,亨利·都鐸從他手中奪走了王位,成為了亨利七世(Henry VII),自此之后的所有君主均為亨利·都鐸的后裔。理查三世因篡位而成為國王,所以我們可以想象,莫爾和勞斯在內的都鐸時期的政治家都是以譴責的目光對理查三世進行描述。《大英百科全書》也補充說,“很多當代學者認為理查三世具備政治才能,16世紀時,因為政治宣傳,他才有了為人邪惡的惡名”。如今,整個歷史學界都致力于恢復理查三世的聲譽。
拒絕離婚,卻娶了6位皇后的亨利八世
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于1509年至1547年在位。在其統治階段,亨利八世先后對自己的幾位皇后均不滿意,這給他帶來一個大問題:作為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他極度反對離婚,羅馬天主教會也認為離婚是不神圣的,但是他要如何擺脫婚姻的墳墓呢?答案就是宣布婚姻無效。
因此,《牛津英國歷史指南》寫道,“技術上講,亨利八世從未離過婚——他先后宣布了與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和克里維斯的安妮(Anne of Cleves)的婚姻無效”。科林·S.吉布森(Colin S.Gibson)在《解除婚姻》(Dissolving Wedlock)一書中證實,“亨利八世從未離過婚”,他還說亨利八世除了宣布與阿拉貢的凱瑟琳和克里維斯的安妮的婚姻無效外,還宣布了與安妮·博林的婚姻也是無效的。取消婚姻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與離婚相比,人們認為取消婚姻更“合法”。羅德里克·菲利普斯(Roderick Phillips)在《解開同心結》(Untying the Knot)一書中指出,“盡管人們認為亨利八世風流成性,但是他比人們想象中的更講究婚姻傳統,堅持用宣布婚姻無效的方式來擺脫婚姻”。技術上講,亨利八世從未離過婚,其中三次婚姻未正式存在過,剩下兩次都是妻子先于自己死去。
阿拉貢的凱瑟琳是亨利的第一任妻子。阿拉貢的凱瑟琳本是亨利八世哥哥亞瑟的妻子,但是兩人結婚一年后,亞瑟就去世了。阿拉貢的凱瑟琳轉而與亨利成婚,并生了6個孩子(其中2個是男孩),但是只有瑪麗活了下來。根據《柯林斯英國歷史詞典》(Collins Dictionary of British History)一書,亨利想要教皇克勉七世(Pope Clement VII)宣布自己與凱瑟琳20年的婚姻是無效的,但是教皇拒絕了。《都鐸時期的英格蘭》(Tudor England)一書認為,亨利這么做的一個原因是覺得自己與哥哥的妻子結婚是亂倫行為,因此即便教皇沒有同意,亨利還是宣布與阿拉貢的凱瑟琳的婚姻是無效的。宣布自己婚姻無效的亨利自此與羅馬天主教會決裂。他創建了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把自己封為教會的最高元首(Supreme Head),開啟了英格蘭曲曲折折的新教(Protestantism)發展之路。
亨利隨后與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結婚”。安妮·博林生性活潑,但是民望極低。二人結婚不久后,亨利的謀士“發現”安妮在結婚前就訂過婚,因此他們的婚姻“于1536年被宣布是無效的”。安妮被指控在還未與亨利八世結為合法夫妻前就與人通奸。亨利八世為保險起見,判處安妮死罪,安妮最后被斬首。(亨利八世顯然收買了所有律師。)
亨利立馬迎娶了珍·西摩(Jane Seymour)。婚后,珍·西摩終于生出了亨利渴望許久的兒子,即后來的愛德華六世(Edward VI)。12天后,珍·西摩去世。不得不說,珍·西摩懂得如何永葆亨利八世對她的寵愛。珍·西摩死后,亨利八世娶了第四任妻子——克里維斯的安妮。菲利普斯表示,亨利八世與她的婚姻“也被宣布無效”。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這次婚姻是唯一一次無效理由充分的婚姻,因為“克里維斯的安妮面貌丑陋,國王在與她圓房時會不舉”。如今,夫妻二人未能圓房仍然是婚姻無效的合法理由。
19天后,亨利娶了凱瑟琳·霍華德(Catherine Howard),看起來治好了自己不舉的毛病。凱瑟琳·霍華德當時18歲,為人輕浮,曾是克里維斯的安妮的女侍官。但是不到兩年,凱瑟琳就被指控與人通奸。凱瑟琳在與亨利結婚之前就訂過婚,但是她堅決否認,所以亨利無法解除與她的婚姻。再加上凱瑟琳被指控通奸,亨利別無選擇,只好將她斬首。
國會隨后通過一項法案,宣布與國王成婚的女性如果不是處女,那么這位女性就犯了不忠之罪。當亨利于1543年迎娶了31歲的凱瑟琳·帕爾(Catherine Parr)后,人人都松了一口氣。凱瑟琳·帕爾曾兩度守寡,自然不可能是處女。4年后,亨利去世,死時52歲。凱瑟琳·帕爾再度守寡,隨后開始了自己的第四次婚姻。
為了幫助學生記住亨利6位妻子的命運,就有了這么一句有名的口訣:離婚,斬首,去世了,離婚,斬首,活下來(divorced,beheaded,died,divorced,beheaded,survived),其實這句話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婚姻無效,斬首(且婚姻無效),去世了,婚姻無效,斬首,活下來。
離婚與婚姻無效之間的區別十分重要,因為亨利八世“拒絕考慮離婚”的做法為之后300年的婚姻模式定了基調。菲利普斯指出,“盡管18世紀有了有限的離婚途徑,但是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才正式通過了離婚法案”。
注釋:
[1]這句話出自《不列顛諸王史》,蒙茅斯的杰佛里著,陳默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51頁。
[2]卡西莫多是法國作家雨果作品《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外形丑陋,但心地善良。
[3]這句話出自《莎士比亞全集(第四卷)》,莎士比亞著,方重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