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朗讀者3
  • 董卿主編
  • 3674字
  • 2019-01-05 08:37:23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潘際鑾這個名字很陌生,但其實我們的生活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是我國第一條高鐵的鐵軌焊接顧問,也是我國第一座自行建設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焊接顧問。他還參與籌辦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的焊接專業,是我們國家焊接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之一。他開創的高鐵鋼軌焊接技術,為中國高鐵的迅速崛起、發展和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人說,潘際鑾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中國焊接史。潘際鑾的國家級科研成果不在少數,但是他的成就卻一直不為大眾所知。他坦言,很多國家科研項目具有保密色彩,不能以論文形式發表,所以他的學術論文數量并不多。但他覺得,為國家創造價值是應當的,他并不在意自己能否因此受益,他“終身陷在這個事業里了”。年屆九十的潘際鑾,至今每天還要工作十個小時左右。

 

這位泰斗級院士,科研項目價值上千億,他和老伴兒的生活卻相當簡樸。他們身居斗室,潘際鑾每天蹬著電動自行車去辦公室干活,傍晚又蹬回家。而他的辦公室更是簡陋不堪。潘際鑾總說自己是一個過時的老派學者,可正是他這種淡泊名利、治學嚴謹的作風,才讓中國乃至世界焊接技術發展的歷程上,都深深刻上了他的印跡。

訪談

董卿:您九十歲高齡了,好精神呢!

潘際鑾:也不精神了,老了。

董卿:說話也那么清楚,真好!咱們今天這期節目的主題詞是“家”,所以先說說潘老的家。潘老家里可不只出了他這么一個科學家。潘老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一個妹妹。潘老自己畢業于清華大學,他的哥哥,大哥潘錫圭畢業于浙江大學機電系;二哥潘際炎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姐姐畢業于天津大學;妹妹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用我們現在年輕人的話說,一家的學霸。您到底是生長在一個什么樣的家庭?

潘際鑾:我的家在九江,父親是清朝末代的秀才,考取的時候只有十四歲,這說明他非常聰明。我母親是農民的女兒,實際上沒有上過學。

董卿:但是你們全家兄弟姐妹都很愛讀書。

潘際鑾:對,非常自強,非常愛學習。

董卿:1937年,也就是潘老十歲的時候,發生了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十歲的小小少年看到了整個家鄉的摧毀。

潘際鑾:對,我是經歷了抗日戰爭的全部過程,而且是苦難的過程。日本人的飛機天天轟炸我們的家鄉,飛機一來,我們就坐著船劃到湖中間去,因為那個地方很安全。但有一次,炸彈正好掉到水里,差點把我們的船搞翻了,全家差點淹死了。不久,日本人又進攻我們的家鄉,當時傷兵、難民很多,我父親很果斷,就讓我們全家背一個鋪蓋卷,變成了難民。

董卿:您的這些經歷,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已經很難想象了。但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樣的經歷中,您仍然沒有放棄學業。潘老十六歲那年,以云南省狀元的成績考入了西南聯大。

潘際鑾:發榜是一個很大很大的紅喜報,張貼在昆明最繁華的街道的墻上,第一名就是我的名字。但是那個時候,說實在話,并不覺得這很稀奇,我父親母親也沒有怎么特殊獎勵我。我們那時候念書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國、回家。

董卿:1938年,因為時局動蕩,所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遷到昆明,成立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長是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先生。當時學校的教授一個個名字也是如雷貫耳,像陳寅恪、聞一多、沈從文、金岳霖、朱自清、馮友蘭,包括林徽因。

潘際鑾:對。都是中國頂級的專家。當時梅貽琦有一個思想:大學好不好,不在于有沒有大樓,而在于有沒有大師,所以就把全國頂級的專家請到西南聯大。

董卿:您對哪個教授的記憶特別深?

潘際鑾:我選了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概論”,選了陳岱孫先生的“經濟學概論”。但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教授是物理系的霍秉權。因為我高考物理是第一名,但是一到西南聯大卻給了我一個不及格,這對我來講是一生從來沒有的事情。

董卿:西南聯大的考核嚴格是出了名的。

潘際鑾:因為它考的范圍很寬,題目很難。當時西南聯大,像物理、數學,有三分之一的人是不及格的,能考到七八十分的學生是最好的學生了。所以西南聯大當時招生招了八千人,畢業只有四千人。一部分人參軍了,一部分人是考試不及格。不及格不能補考,只能重修,重修不行再重修,一直重修到你堅持不住了,走掉了。

董卿:那您后來物理不及格怎么辦?也要重修?

潘際鑾:后來,我根據情況,改變學習方式了,找所有的參考書來學,做筆記,融會貫通,后來我就考得很好了。(觀眾鼓掌)

董卿:我知道當時西南聯大進校的時候不是馬上就分專業,它是通識教育。

潘際鑾:對。通識教育是什么意思呢?你除了本科的必修課以外,像我學工學,我還要學人文科學,要學社會科學。而且,我們那時候是全英文授課的,教材也全部都是英文。英文不懂,書都念不下去,所以英文也進步得很快。

董卿:我知道您還是西南聯大校友會的會長呢!

潘際鑾:是的。現在我們西南聯大的校友平均年齡九十歲以上,我現在九十歲,差不多是最年輕的,而且能夠主持工作,所以只好選到我了。我是西南聯大末代會長,再也沒有人接班了。

董卿:您這么一說我突然想起來,我們第一期節目,也坐在您這個位置的是許淵沖先生,他也是西南聯大畢業的。

潘際鑾:對,是我們學長。

董卿:他當時說到,他為了追求一個女同學,去翻譯了林徽因的詩。

潘際鑾:他呀,我跟你說,是文科的學生,他們很浪漫的。(全場笑)我們工科的學生,一來就不及格,功課緊張得不得了。而且說來也很奇怪,沒有女同學上我們工學院,所以也沒法談戀愛。我大學畢業還沒有找對象。

董卿: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了。1945年抗戰勝利,1946年西南聯大的工科部分就回到清華本部了,那個時候,您怎么選擇了焊接這個很冷門的學術方向?

潘際鑾:我有一個老師叫李輯祥,他是美國回來的,開了一門課叫作焊接工程,我覺得這個學科很有意義。但社會上不懂,認為焊接就是焊洋鐵壺的。我給大家講一個例子,就是這個核電站,如果沒有焊接根本沒法做。因為一個核電站必須全部都是密封的,任何一點泄漏,哪怕幾個原子泄漏出來,都是不行的。高鐵為什么重要?因為大家都知道,鐵路的鋼軌,過去是有接頭的,走不快的。現在要一小時走三百公里或者是四百公里,焊得不好,一斷,車就翻了,所以焊很重要,焊的質量也很重要。現在我們中國鋼軌焊接的水平超過世界任何國家。我們國家現在,我認為有兩個項目可以走出國門:一個是高鐵,一個是核電。因為我們做得出來,別人做不出來。

跟著我的一個團隊,就是干這個事情的。差不多有二十人,有四個八十歲的老頭,還有一些年輕的博士。

董卿:您怎么會到現在這個年齡說起自己工作的時候,還有這么濃厚的興趣和充沛的精力?

潘際鑾:對,我一輩子都在我的工作上。技術上的工作,我什么都清楚的,其他事就不清楚了,家務事絕對不清楚。

董卿:家務事兒,您不清楚,有人清楚。

潘際鑾:有我老伴,她做我的后盾;我主外,她主內。也就是有了她,我一輩子全心全意撲在事業上,撲在為國家做貢獻上。她確實是有功勞的。

董卿:潘老的老伴可是北大的才女,今天也來到了我們的現場,我們掌聲歡迎李老師。師母好!師母好看不好看?

觀眾:好看。

董卿:您是北大的,潘老是清華的,你們倆是怎么認識的?

李世豫:我是1950年到北京考大學,沒有地方住,我一個老鄉跟他同屋,他們就把房間讓給我了,然后他就輔導我的功課。

董卿:您那個輔導有沒有點別的想法?

潘際鑾:我因為喜歡她,就輔導她了。(笑)

董卿:您是“別有用心”啊。

潘際鑾:我認識她三個月就到哈爾濱去了。兩個人也沒有訂婚,也沒有什么山盟海誓,就分開了。但她也沒有變心,我也沒有變心,過了五年以后才結婚的。

董卿:剛才潘老也說了,家里的事務都交給您了。

李世豫:對,我自己也要工作,然后他爸爸,還有三個孩子,都是我管的。

潘際鑾:我沒有管。

董卿:知道您沒有管。(笑,對潘老的夫人)您在分擔著生活重擔的時候,其實也分享著他創造的一些科研成果。您第一次坐上高鐵是什么心情?

李世豫:我挺高興,因為我正好坐在司機的旁邊,那個車是相當快。2008年的奧運會,從北京到天津,運動員必須坐高鐵,必須一點問題都沒有,所以他的責任非常重大,因為他是顧問。

董卿:是啊,他是焊接技術在中國的奠基人之一。

李世豫:嗯,第一人。

董卿:老太太多自豪啊,第一人!(觀眾笑)他們倆一直到現在感情都特別好,就在兩三年前,潘老還騎著一個電動車載著李老師上下班,在清華的校園里成了一個風景了,很美。

李世豫:我是可以跳上去,也可以跳下來的。

董卿:您下次還是別跳了。

李世豫:我現在不跳了,我摔了還可以,他摔了不可以。

董卿:其實這樣一種令人羨慕的生活是付出、犧牲和包容換來的。再次謝謝師母。今天潘老要在現場完成一段很特殊的朗讀。

潘際鑾:我從小離開了家鄉,日本人投降以后再回去,家沒有了。所以現在我無論走到哪兒,清華都是我的根。我要朗讀的是在“一二·九”時期,蔣南翔先生寫的《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

董卿:很有意義。1935年的時候,日本侵略者企圖把華北變成第二個滿洲國,這引起了青年學生極大的憂患和憤怒,所以清華大學的學生救國會就發起寫下了這樣一篇檄文,叫《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民眾書》。今年恰好也是清華大學一百零六年的校慶,所以我覺得由我們清華的老院士,清華功勛級的校友們來朗讀這樣一篇文章,也算是給學校獻上的一份很特殊的生日禮物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安县| 勃利县| 桐庐县| 增城市| 四会市| 郁南县| 广汉市| 乐昌市| 南召县| 滁州市| 淮安市| 谷城县| 北海市| 龙州县| 临颍县| 政和县| 安图县| 宿松县| 洞头县| 达日县| 临夏市| 华容县| 永清县| 太白县| 铜山县| 临沧市| 抚远县| 玉溪市| 乐业县| 武威市| 扎鲁特旗| 绥德县| 卓资县| 西峡县| 华坪县| 互助| 阜城县| 怀远县| 鹤峰县| 宜良县| 德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