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庫全書目錄新編
- 劉樹楨 張金龍 張燕娥
- 5316字
- 2019-01-03 06:56:53
別史類
《逸周書》十卷
舊本題曰《汲蒙周書》,“隋《經籍志》、唐《藝文志》俱稱此書以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得于魏安厘王家中”。“然《晉書·武帝紀》及《荀勖束晰傳》載汲郡人不準所得竹書七十五篇,具有篇名,無所謂《周書》:杜預《春秋集解后序》載汲家諸書,亦不列《周書》之目。是《周書》不出汲家也。考《漢書·藝文志》先有《周書》七十一篇”。“郭璞注《爾雅》稱《逸周書》”。“其相沿稱汲家者,殆以梁·任防得竹簡漆書,不能識以示劉顯,劉顯識為孔子刪書之余。其時《南史》未出,流傳不審,遂誤合汲家竹簡為一事,而修《隋志》者誤采之耶”。“唯舊本載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丁黼跋,反復考證,確以為不出汲冡,斯定論矣”(《總目》卷五〇)。《逸周書》班固自注為“周史記”。顏師古注“劉向云:‘周時浩誓號令也,蓋孔子所論百篇之余也’”。是一部與《尚書》相類,以記言為主的史書。內容上起周文王,下迄周靈王,包括西周和春秋時代約六百年的史事。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指出:“倘非有《逸周書》克殷、世俘諸篇,誰復能識‘血流漂柞’四字作何解”。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說:“世俘解之可信,除文字體例當屬于周初以外,其中所紀社會情形與習尚,多與卜辭及古金中所載相合”。可見《逸周書》的史料價值。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
《東觀漢記》是東漢官修的紀傳體《國史》。因東觀是洛陽宮殿中藏書之所,修史也在其中,故以為書名。內容起于光武,終于靈帝。曾先后四次撰修,明帝時,命班固與陳宗、尹敏、孟異等共撰《世祖本紀》,班固又撰開國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列傳和載記二十八篇,為本書初創。其后經安帝、桓帝時兩次續修,共完成一百四十多篇。靈帝時又命馬日磾、蔡邕續補,由于董卓之亂全書未能最后完成。“隋志》稱書凡一百四十三卷,而《舊唐書·志》則云一百二十六卷,又錄一卷。蓋唐時已有闕佚”。“晉時以此書與《史記》《漢書》為‘三史’,人多習之。故六朝及初唐人隸事釋書,類多征引。自唐章懷太子集諸儒注范(曄)書,盛行于代,此書遂微。至北宋時尚有殘本四十三卷”。(《總目》卷五〇)。清修《四庫全書》僅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二十四卷,包括章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佚文一卷,可補《后漢書》之不足。
《建康實錄》二十卷
唐·許篙撰。“備記六朝事跡,起昊大帝,迄陳后主,凡四百年,而以后梁附之。六朝皆建都建康,故以為名”。“蓋其義例主于類敘興廢大端,編年紀事,而尤加意于古跡”。“而宋以后復沿本史之例,各為立傳,為例未免不純”。“然引據廣博,多出正史之外,唐以來考六朝遺事者,多援以為征”(《總目》卷五〇)
《隆平集》二十卷
舊本題宋·曾鞏撰。曾鞏,字平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五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于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宋史·曾鞏傳》)。《隆中集》“紀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凡分目二十有六,體似會要,又立傳二百八十四,各以其官為類”。“簡略瑣碎,頗不合史法”,“不出于(曾)鞏”(《總目》卷五〇)。
《古史》六十卷
宋·蘇轍撰。蘇轍,字子由,溢文定。“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蘇)軾相迫”。崇寧中,蔡京當國,致仕,“筑室于許,號穎濱遺老,自作傳萬余言,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宋史·蘇轍傳》)。“蘇)轍以司馬遷《史記》,多不得圣人之意,乃因(司馬)遷之舊,上自伏羲、神農,下迄秦始皇,為本紀七,世家十六,列傳三十七。自謂:‘追錄圣賢之遺意,以明示來世’。至于得失成敗之際,亦備論其故”。“平心而論,史至于司馬遷,猶詩至于李(白)杜(甫),書至于鐘(繇)王(羲之),畫至于顧(愷之)陸(探微),非可以一支一節比擬其長短者也。(蘇)轍乃欲點定其書,殆不免于輕妄”(《總目》卷五〇)。
《通志》二百卷
宋·鄭樵撰。鄭樵,字漁仲,“好著書,不為文章,自負不下劉向、揚雄”,“甘枯淡,樂施與”(《宋史·儒林傳六》)。以“天子蒙塵”,多次請求雪“父兄之恥,??刷祖宗之辱”,而請纓無路,上書未答,轉而從事史學研究和著述。居夾潦山,謝絕人事,“寒月一窗,殘燈一席,諷頌達旦,而喉舌不罷勞”(《夾潦遺稿》卷三)。又“游名山大川,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借留,讀盡乃去”(《宋史·儒林傳六》)。“通史之例,肇于司馬遷”,“其例綜括千古歸一家言,非學問足以該通,文章足以榕鑄則難以成書”。所著《通志》雖包括紀、傳、年譜(表)、略(即志)、世家、載記六體,本紀自三皇五帝至隋,有的內容寫到唐和北宋,是一部紀傳體通史,而“其平生精力,全帙精華,惟在二十略而已”。“宋人以義理相高,于考證之學罕能留意,(鄭)樵恃其該洽睥睨一世,諒無人起而難之,故高視闊步,不復詳檢,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后人多所譏彈也。特其采撩既已浩博,議論亦多警辟”,“至今資為考證,與杜佑、馬端臨書并稱‘三通’,亦有以焉”(《總目》卷五〇)。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
宋·王稱撰。王稱,字季平,有志于史學,據《國史》《實錄》,旁及野史等有關資料,撰《東都事略》,以北宋都城開封稱‘東都’而命名。記事自太祖迄欽宗,包括本紀十二,世家五,列傳一百五,附錄八,“世家俱載皇后、皇子,附錄所載為遼、金、西夏等國”。其書“敘事約而該,議論亦皆持中”,“宋人私史卓然可傳者,唯(王)稱與李煮、李心傳之書而三。固宜為考宋史者所寶貴矣”(《總目》卷五〇)。
《路史》四十七卷
宋·羅泌撰。羅泌,字長源,少好讀書,絕意仕進,詩文精深,不肯茍同于人。以史書言遠古者極少,乃作《路史》,凡前紀九卷,述初三皇至陰康無懷之事;后紀十四卷,述太昊至夏履癸之事;國名紀八卷,述上古至三代諸國姓氏、地理,下逮兩漢之末;發揮六卷、余論十卷,皆辨難考證之文。“余論之首釋名書之義,引《爾雅》‘訓路為大’,所謂《路史》,蓋曰:大史也”。“(羅)泌多采緯書已不足據”,“然引據浩博,文采瑰麗”,“有助文章”。“至其國名紀、發揮、余論,考證辨難,語多精核,亦頗有去惑持正之論,固未可盡以好異斥之”(《總目》卷五〇)。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
宋·葉隆禮撰。葉隆禮,字士則,號漁林,淳祐進士。“奉詔撰次遼事為此書,凡帝紀十二卷,列傳七卷,晉降表、宋遼誓書、議書一卷,南北朝及諸國饋貢禮物數一卷,雜載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錄及諸雜記四卷。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其:‘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有良史風’,而蘇天爵《三史質疑》則謂:‘(葉)隆禮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于傳聞’譏其失實甚多”,“蓋(葉)隆禮生南渡后,距遼亡已久,北土載籍江左亦罕流傳,僅據宋人所修史傳及諸說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蘇天爵所論深中其失,錢曾蓋未之詳核也。特諸家目錄所載,若《遼庭須知》《使遼圖抄》《北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跡》諸書,(葉)隆禮時尚未盡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存之亦可備參考”(《總目》卷五〇)。
《大金國志》四十卷
舊本題宋·宇文懋昭撰。“取金太祖至哀宗九主一百十七年事跡,裒集匯次”,“似是雜采諸書排比而成”。“然其首尾完具,間有與《金史》異同之處,皆足資訂證,所列制度服色,亦能與《金史》各志相參考,故舊本流傳不廢,今亦著其偽,而仍錄其書焉”(《總目》卷五〇)。
《古今紀要》十九卷
宋·黃震撰。黃震,字東發,“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登進士第”,“自奉儉薄,人有急難,則周之不少吝”。“摧史館檢閱,與修寧宗、理宗兩朝《國史》《實錄》”。“改提點刑獄,決滯獄,清民訟,赫然如神明”。“移浙東提舉常平,鎮安饑民,折盜賊萌芽”“嘗告人曰:‘非圣人之書不可觀,無益之詩文不作可也’”,“門人私溢曰:文潔先生”(《宋史·儒林傳八》)。《古今紀要》“撮舉諸史,括其綱要,上自三皇,下迄哲宗元符。每載一帝之事,則以一帝之臣附之,其僭竊割據亦隨時附見。詞約事該,頗有條貫”。“所敘前代諸臣各分品目,惟北宋諸臣事跡較歷代稍詳,而無忠佞標題,蓋不敢論定之意也”(《總目》卷五〇)。
《續后漢書》四十七卷
宋·蕭常撰。蕭常,鄉貢進士。其父蕭壽朋“病陳壽《三國志》帝魏黜蜀,欲為更定,未及成書而卒”。蕭常繼父志,“以昭烈帝為正統”,“吳、魏為載記”,費時二十年撰成《續后漢書》,“蓋其大旨在書法,不在事實也。然其義例精審,實頗得史法”。“(蕭)常之所長不在考證,殆偶然筆誤,非別有典據也”(《總目》卷五〇)。
《續后漢書》九十卷
元·郝經撰。郝經,字伯常,溢文忠。“家世儒業”,“為人尚氣節,為學務有用”。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郝經為翰林侍讀學士,使宋“告即位,且定和議”,被賈似道拘留十六年,“思托言垂后,撰《續后漢書》《易春秋外傳》《太極演》《原古錄》《通鑒書法》《王衡貞觀》等書及文集,凡數百卷”(《元史·郝經傳》)。當時蕭常《續后漢書》“未行于北方,故(郝)經未見其本,特著此書正陳壽帝魏之謬”,“持論頗為不茍”。“(郝)經敦尚氣節,學有本原,故所論說,多有裨于世教”(《總目》卷五〇)。
《春秋別典》十五卷
明·薛虞畿撰。《自序》稱:“嘗閱往煤,見春秋君臣往跡不下千事散見百家,皆三氏所未錄,間或微掇其端,而未究其緒,而未究其續,存其半而不采其全,因不自度,略仿左例,分十二公以統其世,稽三傳人名,以系其事,凡十五卷”。“此本為朱彝尊家所藏,有康熙辛巳十月(朱)彝尊題字‘惜其抄撮具有苦心,惟各條之末,不疏明出何書’”。“所譏誠中其病,然網羅繁富,頗足以廣見聞”(《總目》卷五〇)。
《欽定歷代紀事年表》一百卷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御定。“初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圣駕南巡,布衣龔士炯獻《歷代年表》,所載至隋而止,乃詔工部侍郎周清源重修,未藏事而(周)清源段。復詔內閣學士王之樞踵修,而以(周)清源子(周)嘉禎佐之,乃相續成編。所載事跡上起帝堯元載甲辰,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戊申,首末凡三千七百二十五年。其表以年為經,以國為緯,維以正統居第一格,為全書通例。其余時殊世異不可限以一法,則每代變例,而各以《例說》系表首”。“是書網羅歷體,總括始終,記錄無遺,而義例至密,剪裁得體,而書法至明。誠韓愈所稱‘紀事必提其要’,歐陽修所稱‘春秋之文,簡而有法’者也”(《總目》卷五〇)。
《欽定續通志》五百二十七卷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奉救撰,大體依據鄭樵《通志》的體例編寫,分本紀、后妃傳、二十略、列傳四部分,內容與《通志》相銜接。紀傳從唐初至元末,因已修《明史》明代紀傳不復撰人;二十略則起自五代至明。紀傳抄自諸史,二十略則因襲《通志》間有增補和訂正,突出的是《圖譜略》刪去索象、原學、明用、記有、記無等篇目,另用經學、史乘、天文、地理、政典、學術、藝事、物類等新目,而《昆蟲草木略》則增補和訂正更多。“蓋雖一傳而條理倍為分明,雖同一略而考證尤為精核”(《總目》卷五〇)。
《歷代史表》五十三卷
清·萬斯同撰。“史家之難,在于表、志”(《總目》卷四五),萬斯同認為:“史之有表,所以通紀傳之窮者”,“表立而后紀傳之文可省”,“讀史而不讀表,非深于史者也”(《清史稿·文苑一》)。“以十七史自《后漢書》以下,惟《新唐書》有表,余則閱如,故各為補撰”,“使列朝掌故端緒厘然,于史學殊為有助”,雖“偶有脫略者,核其大體則精密者居多,亦所謂過一而功十者也”(《總目》卷五〇)。
《后漢書補逸》二十一卷
清·姚之骃撰,姚之馴,字魯斯,康熙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御史。生平博雅好古,尤長于史學,搜輯失傳的八家《后漢書》,為《后漢書補逸》,“其捃拾細瑣,用力頗勤,惟不著所出之書,使讀者無從考證”(《總目》卷五〇)。
《春秋戰國異辭》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擦遺》一卷
清·陳厚耀撰。陳厚耀,字泅源,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進士。“通天文算法”,“以天算之法治春秋”(《清史稿·儒林傳二》)。《春秋戰國異辭》“采群書所載與《春秋》三傳、《國語》《戰國策》有異同者分國編次,以備考證,亦間為辨定。又取《史記》十二諸侯表、六國表合而聯之,為《通表》二卷。其諧談瑣記神仙藝術無關體要難以年次者,別為《撩遺》一卷以附于后。其《通表》排比詳明,頗有條理;《異辭》以切實可據者為正文,而百家小說悠謬荒唐之論皆降一格附于下,亦頗有體例,雖間有真贗雜糅??朱免稍失裁斷,而采撩浩繁,用力可稱勤至。又所引諸書,多著明某篇某卷”,“易于檢核”(《總目》卷五〇)。
《尚史》一百七卷
清·李錯撰。李錯,字鐵君,鑲白旗漢軍,“性友愛”,兄李祈山“罷官還,無宅,以己室授之”(《清史稿·文苑傳二》)。以馬騎《繹史》為稿本“而離析其文,為之剪裁聯絡,改為紀傳之體”,作《尚史》,包括世系圖一卷,本紀六卷,世家十五卷,列傳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傳一卷,“閱十六載而后就”。“此書一用舊文剪裁排比,使事跡聯屬,語意貫通,體如詩家之集句,特為創格,較銘鑄眾說為尤難”(《總目》卷五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