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圖書館學概述

一、圖書館思想史概覽

自圖書館誕生以來,人們對它的認識源遠流長,流派紛呈,各成其說。下面選其要.作一概述。

1.外國圖書館思想史概覽

(1)諾德的圖書館思想

法國學者諾德(Gabriel Naude, 1600-1653)是對圖書館作出深刻理解和較系統(tǒng)論述的第一人,他由此被譽為‘“圖書館學的開山鼻祖”。1627年,諾德發(fā)表了《關于創(chuàng)辦圖書館的建議書》,系統(tǒng)地論述了自己的圖書館思想:

①圖書館應當對公眾(主要是學者)開放;

②圖書館不能僅限于收藏古代善本,更為重要的是收藏當今的作品;

③館藏不應當有傾向性和排他性,宗教書籍和一般圖書要一視同仁;

④必須科學地管理藏書;

⑤要慎重地選擇圖書館員,并給予相應的待遇和稱號;

⑥要為藏書配備分類目錄和主題目錄,以便利圖書館員和讀者;

⑦允許讀者入庫選書和外借圖書。

(2)萊布尼茨的圖書館思想

德國數(shù)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G. W. Leibniz, 1646-1716)則是諾德之后17世紀西方最有創(chuàng)見的圖書館活動家。他從事圖書館工作長達40余年,其中26年任圖書館館長。萊布尼茨的圖書館思想散見于各種書信和建議書中,概括地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圖書館應當是用文字表述的人類全部思想的寶庫.通俗地講.是人類的“百科全書”,是“和一切時代的偉大人物相互對話的場所”;

②評價藏書的標準應以質(zhì)量為主;

③圖書館必須有固定的經(jīng)費,以保證圖書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④圖書館頭等重要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讀者利用館藏,為此必須配置完備的目錄,包括全國性的聯(lián)合目錄;

⑤圖書館要盡可能延長開館時間,允許讀者自由外借,并為讀者利用藏書提供便利的設施。

(3)帕尼茲的圖書館思想

帕尼茲(Anthony Panizzi, 1797-1897)曾在不列顛博物館圖書館供職35年并擔任過館長。由于他的杰出貢獻,人們稱他為“圖書館員的拿破侖”,英國政府也為此授予他貴族稱號。帕尼茲的圖書館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國家圖書館要與該國的國際地位相適應.“不列顛博物館應當收藏世界上一切語種的有用的珍貴圖書”;

②圖書館必須有充足的經(jīng)費作保證;

③要嚴格執(zhí)行呈繳本制度,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圖書館的正常運行;

④要堅持標準化和科學化的管理。帕尼茲為此制定了被譽為世界目錄學史上的“大憲章”、現(xiàn)代編目法開端的《91條編目規(guī)則》(1841);

⑤注重圖書館建筑研究。為此他親自參與設計和建造了著名的圓頂閱覽室和鐵制書架;

⑥注重改善圖書館員工的待遇,調(diào)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4)杜威的圖書館思想

美國的杜威(Melvil Dewey. 1851-1931)一生創(chuàng)立了許多圖書館領域的世界之最:1876年,杜威等人發(fā)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圖書館協(xié)會——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創(chuàng)辦了第一份圖書館學刊物——《圖書館雜志》;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十進制分類法——《杜威十進分類法》。1887年,杜威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guī)的圖書館學教育機構——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杜威還開辦了圖書館用品公司并主持公司業(yè)務長達28年之久。杜威是銜接19世紀和20世紀的圖書館學大家.他的圖書館學思想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圖書館是最好的教育場所,是“民眾大學”;

②圖書館工作是一種專門職業(yè),必須對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培訓;

③讀者需要高于一切,圖書館員不僅要為讀者提供借閱服務,也要回答讀者提出的各類問題,乃至于為讀者演唱歌曲和講故事;

④圖書館的目標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圖書,為最多的讀者服務”(“三最”原則)。

(5)阮岡納贊的圖書館思想

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S. R. Ranganatha, 1892-1972),因提出“圖書館學五定律”(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而享譽全球。這五定律是:

①書是為了用的(books are for use);

②每個讀者有其書(every reader has his books);

③每本書有其讀者(every books has itS reader);

④節(jié)省讀者的時間(save the reader's time)

⑤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the library is agrowingo rganism)。

阮岡納贊提出的“圖書館學五定律”,所揭示的實際上是圖書館活動應該遵循的5個法則或5個基本原則。這五定律.充分反映了阮岡納贊圖書館學思想中的致用精神(書是為了用的,每本書有其讀者)、平等精神(每個讀者有其書)、人文關懷精神(節(jié)省讀者的時間)和發(fā)展精神(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在這簡約樸實的法則中,包含了阮岡納贊對圖書館使命、圖書館價值觀、圖書館職業(yè)道德、圖書館發(fā)展機理等的博大精深的理解,是圖書館職業(yè)哲學的最精練的表述。這5個法則充分體現(xiàn)了阮岡納贊的理想主義、民主主義和人文主義精神.所以幾乎被所有派別的圖書館學者所接受和推祟,對世界各國圖書館職業(yè)產(chǎn)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于良芝.圖書館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77.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和情報學家蘭卡斯特(F.w.Lancaster)在20世紀80年代指出:“這5個定律表面上看起來很通俗,但實際內(nèi)容卻非常深刻。它們從根本上闡明了圖書館應該為之努力的目標.在今天仍像50年前一樣適用。”[ 印] 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 M].夏云,王先林等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403.

(6)巴特勒的圖書館學思想

巴特勒(Pierce Butler. 1886-1953),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他的代表作是1933年出版的《圖書館學導論》。謝拉評論這本書是“圖書館思想發(fā)展的真正里程碑”。巴特勒的圖書館學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提出了圖書館功用的“記憶移植說”——“圖書是保存人類記憶的社會機制.而圖書館則是將人類記憶移植于現(xiàn)在人們的意識中去的社會裝置”。

②強調(diào)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他認為,圖書館員只有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才能勝任他的實踐工作。為此他曾指出:“一些圖書館員不喜歡也不相信理論,他們只知道社會需要有效的圖書館服務,而不清楚社會也需要理論觀點。他們擔心對專業(yè)理論的探索會導致對實際工作的忽視。另外一些圖書館員則認為,圖書館的全部工作,應接受理論分析的指導,這種分析將揭示基本規(guī)律和原則。他們相信一套完美的圖書館學理論是可以在不損害實際工作效率的情況下向前發(fā)展的.甚至還相信.必須在建立了這套完美的理論之后,圖書館員才能在他們的實際活動范圍內(nèi)勝任他們的工作。”他在《圖書館學導論》一書中嚴厲批評了忽視理論知識的人們:“與社會活動的其他領域的人們不同,圖書館人對自己的職業(yè)的理論方面的忽視是不可思議的。在其他領域,只要是當代人,都抱有一種好奇心,想方設法使自己的工作與人類社會的主流合拍,但圖書館人似乎對這種做法抱超然態(tài)度。圖書館人明顯束縛在自己樸素的實用主義的框架里。就是說,使直接的技術過程合理化,僅以此滿足對知識的關心。其實.企圖使這種合理化普及以形成專業(yè)的理論的嘗試本身大概是結不出果實來的,我想甚至是危險的。”袁詠秋,李家喬.外國圖書館學名著選讀[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346-347.

③注重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分析方法的應用。社會學分析方法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利用社會調(diào)查方法研究圖書館對社會的功能作用;歷史學分析方法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分析圖書的歷史、知識的歷史、科學的歷史、學術的歷史來論證圖書館的記憶移植作用;心理學分析方法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分析人們的閱讀行為、閱讀動機、閱讀類型、閱讀效果等心理學問題來把握圖書館讀者的需求規(guī)律。

④對圖書館的保守性提出了批評。圖書館的保守性,指的是這樣一種思想傾向:圖書館應該以優(yōu)秀的書籍凈化人們的心靈。這種保守性的悖謬在于無法客觀地界定“什么是優(yōu)秀的書籍”、“優(yōu)秀書籍能否凈化心靈”等問題。巴特勒在議論圖書館的保守性時指出:“圖書館在許多方面也是十分保守的。圖書館若想適應當代社會的實際需要,必須進行改革。……例如.如果公共圖書館委員會的委員們發(fā)現(xiàn)讀者已經(jīng)不喜歡閱讀維多利亞時代的詩歌,那么就不再去購買此類圖書了.省出資金購買化學專著.因為大家認為化學書籍是實用而入時的。圖書館服務效率的唯一標準是適應讀者的需要,就像學校選定課程一樣。”但巴特勒對圖書館保守性的批判并不徹底,他認為圖書館還應發(fā)揮教化作用.圖書館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圖書的內(nèi)容進行審查(censorship)

⑤提出圖書館人應該忠誠于真理、公正和美的觀點。他指出:“圖書館學若要形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哲學基礎.它就必須不僅根據(jù)人性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解釋圖書與圖書館,而且要論證圖書館員對真理、公正和美的根深蒂固的忠誠。”

(7)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學派的形成,以1928年在芝加哥大學創(chuàng)辦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圖書館學院(GLS)為起點。GLS成立后,該校師生致力于發(fā)展具有高度理性的圖書館學知識體系,結束了以往師傅帶徒弟式的經(jīng)驗主義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他們從歷史、文化和社會的角度思考圖書館活動的哲學問題,同時也以社會科學中流行的實證方法或思辨方法研究圖書館問題,試圖將圖書館學從經(jīng)驗圖書館學轉變?yōu)椤白鳛榭茖W的圖書館學”。這一具有鮮明學術特色的學術群體,被后人稱為“芝加哥學派”。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韋普爾斯(D. Waples)、伯埃爾森(B. Berelson)、巴特勒(P. Butler)等。

芝加哥學派有3個主要特點:①在人員構成上,以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學)知識背景的人為主.而不局限于圖書館學專業(yè)人才;②在學術和教育觀念上,以“圖書館一社會”為核心范疇。他們認為圖書館是一種“社會機構”,因此圖書館學應重點研究圖書館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問題;③在研究方法上.極力提倡社會調(diào)查方法,倡導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風氣。

(8)謝拉的圖書館學思想

謝拉(Jesse H. Shera, 1903-1982).美國著名圖書館學家,1944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院博士學位。他的圖書館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提出“社會認識論”這一獨特術語。1952年,謝拉與伊根(Margaret Egan)合作發(fā)表了《書目理論的基礎》一文(謝拉是第二作者),在此文中他們第一次提出了“社會認識論”(social epistemology)這一獨創(chuàng)術語。謝拉認為.“社會認識論”可以成為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他說:“在我看來.‘社會認識論’對圖書館員有著重要意義,因為它能給我們提供一種有效的、合理的參考框架。”[ 美] 杰西·H.謝拉.圖書館學引論[ M].張沙麗譯.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6:71.不過,在謝拉的有生之年始終沒有對“社會認識論”作出具體的展開論述.這對他的學術成就來說是一個‘“遺憾”。

②重視圖書館的交流功能。他認為,“‘交流’一詞的含義就是共享”,“交流使文化成為一種聚合的整體……文化通過交流傳播系統(tǒng)將我們作為人類這一物種進行著塑造,同樣它也塑造著個人”;交流是‘“圖書館學研究的核心內(nèi)容”.圖書館“是交流傳播網(wǎng)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 杰西·H.謝拉.圖書館學引論[ M].張沙麗譯.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6:65—66.

③概括出了圖書館內(nèi)部活動的三大環(huán)節(jié)。他認為.現(xiàn)代圖書館是一個由三大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的部分組成的綜合系統(tǒng),這三大部分就是:獲取、組織和服務。謝拉的這一概括,似乎是受到信息論中的信息系統(tǒng)結構原理的啟發(fā)而來,即信息系統(tǒng)一般由三大環(huán)節(jié)構成:“輸入—加工—輸出。”

④認為圖書館應該具有促進民主政治的義務。謝拉曾經(jīng)說過這樣兩段話:“公共圖書館運動的領導人清楚地認識到他們正在完成人類進程中的一項最偉大的組織變革——試圖使全體人民有能力參與管理他們生活在其中的政治和經(jīng)濟體系”;“圖書館并不僅僅因為讀者眾多就算是一個大眾傳播機構……大眾傳播是專制的,而圖書館則是民主的……圖書館,特別是公共圖書館和高等院校圖書館,在民主道德方面承擔著義務。這種義務所提出的問題交叉貫穿在圖書館的一切方針和程序之中。……在民主社會中.圖書館的作用是什么?……它應對檢查部門的職責作何反應?',[ 美] 杰西·H.謝拉.圖書館學引論[ M].張沙麗譯.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6:59, 69.

⑤認為圖書館事業(yè)是“人文主義的事業(yè)”。謝拉指出,“盡管圖書館學在逐漸利用各門科學的研究成果.同社會科學緊密聯(lián)系,但其實質(zhì)依然是人文主義的”;圖書館事業(yè)“主要還是人文主義性質(zhì)的事業(yè)。……圖書館學在其技術和服務方面日益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靠得更近了,但是我們最好還是提醒自己記住.圖書館學始于人文主義”,“圖書館就是書和人。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人文主義的事業(yè)”。[ 美] 杰西·H.謝拉.圖書館學引論[ M].張沙麗譯.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6:前言Ⅰ-Ⅱ.

(9)蘭卡斯特的圖書館思想

蘭卡斯特(F. W. Lancaster. 1933—)是一位著名的美國圖書館學情報學專家。他的研究領域包括3個方面:情報檢索系統(tǒng)、圖書館評估和圖書館未來研究。他的圖書館未來研究代表作是《走向無紙化的情報系統(tǒng)》(1978)和《電子時代的圖書館和圖書館員》(1982)。他的圖書館未來思想由‘“圖書館萎縮論”和“反圖書館萎縮論”兩個對立面構成。這是由于他在后期思考中改變早期思想所致。

①圖書館萎縮論觀點

蘭卡斯特在《走向無紙化的情報系統(tǒng)》中認為:“隨著電子資源的日益重要和紙資源的日益減少,隨著計算機終端在辦公室和家庭日漸普及……圖書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在《電子時代的圖書館和圖書館員》中他又預言:“在下一個時期(1980-2000年).現(xiàn)在的圖書館可能完全消失.只留下幾個保存過去的印刷資料的機構。……這些機構將是消極被動的檔案室而不是積極主動的情報服務單位。”顯然.早期的蘭卡斯特是一個徹底的“圖書館萎縮論”者。

②反圖書館萎縮論觀點

到了20世紀90年代,蘭卡斯特開始矯正他以往過于理想的‘“技術決定論”觀點。1993年他指出,“很少有證據(jù)支持這種信念,即具有智能的設備不久將能夠勝任現(xiàn)在由受過良好訓練和經(jīng)驗豐富的圖書館信息人員執(zhí)行的許多智力任務,就這個主題而言,許多作者看上去似乎過于樂觀了”;“事實是與圖書館職業(yè)相關的真正的智力任務——主題分析、信息需求譯解、檢索策略以及諸如此類的工作——是難以授權給機器去做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圖書館信息人員的專業(yè)技能也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F· W. Lancaster. Libraries and the Future; essays on the library in the 21' s century[ M]. New York: The Haworth Fress Inc 1993.直到2010年,蘭卡斯特針對一些人只重技術而忽視人性關懷的傾向提出了中肯的批評。他指出.‘“圖書館員們認識不到其職業(yè)必須是一項以人為導向的職業(yè)”.“一旦圖書館員迷上了科技,他們很快就對人失去了興趣”,“圖書館用戶、信息用戶已經(jīng)被諸如元數(shù)據(jù)、本體論,以及數(shù)據(jù)管理之類的東西擠到一旁。圖書館專業(yè)教育和研究的焦點似乎已經(jīng)從人和服務轉移到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庫本身、數(shù)據(jù)的典藏與保存,甚至是數(shù)據(jù)的創(chuàng)建”。他引用他人的話說.“我們希望圖書館員們對人持有一種由衷的人性關懷”.“改變并非必須.生存無從強制”。他還說出了一句堪稱至理名言的話:“改變并不必然等同于進步。”[ 美] 蘭卡斯特.生存無從強制[ J].王興譯.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1):19-23.

(10)哈里斯和翰奈的圖書館思想

哈里斯(Harris)和翰奈(Hannah)都是美國當代圖書館學者,是新自由主義圖書館學流派的代表。他們于1993年出版了《走向未來:后工業(yè)時代的圖書館情報服務的基礎》一書。他們改變了以往只從技術角度探討圖書館未來問題的思路,而是從經(jīng)濟學和新公共管理理論(NPM)角度重新審視圖書館一直尊奉的“中立性”、“客觀性”、“信息利用公平性”等價值觀念.認為這些價值觀念與“市場”、“效率”、“競爭”等市場化原則不相容,因而也不切合實際。由此他們提出了“市場決定論”意義上的圖書館發(fā)展論。他們認為.“如果圖書館死抱著過去的原則和意識形態(tài)而不作相應的變革,幻想在信息生產(chǎn)化的浪潮中保留那一塊遠離商業(yè)化的‘凈土’的話,最終將會被時代所拋棄。他們主張圖書館導入市場原理,通過有償、高效率、‘精英’服務、電子圖書館化,來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準,參與信息產(chǎn)業(yè)和信息市場的競爭”。黃純元.政治經(jīng)濟學視角中的未來圖書館論——讀哈里斯和翰奈的《走向未來:后工業(yè)化時代的圖書館情報服務的基礎》[G] //黃純元.黃純元圖書館學情報學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207-212.哈里斯和翰奈的觀點,順應了西方保守主義或新自由主義極力推行的公共事業(yè)市場化的意圖,這為圖書館“有償服務”提供了借口。

(11)克勞福德和戈曼的圖書館思想

1995年,克勞福德(Walt Crawford)和戈曼(Michael Gorman)合著的《未來圖書館:夢想、瘋狂與現(xiàn)實》出版。此書的亮點之一是,他們在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基礎上提出了“圖書館學新五律”:

第一定律:圖書館服務于人類的文化(Libraries Seine Humanity) ;

第二定律:掌握各種知識傳播方式(Respect All Foams by Which Knowledge Communicated) ;

第三定律:明智地采用科學技術,提高服務質(zhì)量(Use Techralogy Intelligently to Enhance Service)

第四定律:確保知識的自由存取(Protect Free Access to Knowledge)

第五定律:尊重過去,開創(chuàng)未來(Honor the Past and Create the Future)。

關于圖書館的未來,他們指出.‘“閱讀對于個人和社會而言都至關重要.而紙本印刷物是閱讀和獲取知識的最佳形式”;他們從光線效果、分辨能力、速度和理解、可利用性、超文本和線性文本等多個角度比較了印刷文本與電子文本,從而證實“印本圖書是最好的閱讀工具”,而計算機設備只不過更適于傳輸數(shù)據(jù)和小的信息包;認為印刷文本不僅不會消亡,而且會與電子文本一爭高低;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形成多種媒體共存的時代,而印刷文本無疑是其中的一支主力軍。也就是說,未來圖書館意味著印刷文本和電子文本的統(tǒng)一,意味著線性文本和超文本的統(tǒng)一,意味著以圖書館信息人員為中介的存取和直接存取的統(tǒng)一,意味著擁有和存取的統(tǒng)一,意味著建筑與界面的統(tǒng)一。可以說,克勞福德和戈曼的這一著作的問世.給那些“瘋狂”鼓吹電子圖書館、虛擬圖書館、數(shù)字圖書館“夢想”的人們以一劑清醒藥,有力地矯正了“技術決定論”者們在圖書館未來問題上的偏激與錯誤言論,極大地增強了人們對圖書館美好未來的信心。

2.中國圖書館思想史概覽

前文已經(jīng)指出,中國圖書館發(fā)展史可分為藏書樓時期和圖書館時期。藏書樓時期的“圖書館”思想主要限于藏書整理方法。藏書整理方法研究有個專有名詞——校讎學,它由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構成。由此可見,藏書樓時期的‘“圖書館”思想基本上可歸入現(xiàn)代意義上的(古代)文獻學范疇。故下面只記述圖書館時期的圖書館思想。

(1)孫毓修的圖書館思想

孫毓修(1871-1923)的主要成就在兒童文學編譯和版本學領域。著名作家茅盾稱他為“中國有童話的開山祖師”。但是,由于他的《圖書館》一書于1909年問世,使得他在中國近代圖書館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孫毓修的《圖書館》對圖書館學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

①第一個向國人系統(tǒng)地介紹杜威的“十進分類法”,使得國人得以認識“十進分類法”的“廬山真面目”。孫毓修向國人介紹“十進分類法”的時間比沈祖榮、胡慶生早了8年。

②在中國第一個編制了“仿杜分類法”體系(未出版).并應用于實踐。他根據(jù)杜威的“十進分類法”編制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22大類圖書分類體系,并在自己供職的商務印書館涵芬樓使用。

③在圖書館辦館理念上,率先對當時占主流地位的“保存國粹”觀念提出了挑戰(zhàn)。他曾尖銳地指出:“今天開圖書館者.大率意在保舊.汲汲遑遑,以其竭蹶之經(jīng)費,廣收宋槧舊鈔……而新書則不屑一顧。嗚呼!誤矣!”顯然,他對當時官辦圖書館因循守舊、排斥新書的陋習極為不滿。他認為這種地方只能稱“國粹保存處”,根本不配叫圖書館。

(2)沈祖榮的圖書館思想

沈祖榮(1884-1976)是我國近代杰出的圖書館活動家和教育家,被譽為“中國圖書館學教育之父”。沈祖榮是“新圖書館運動”的主要發(fā)起者和推動者。1917-1919年3年間,他奔赴華中、華東和華北各省.講演圖書館對振興國家的重要性,宣傳美國圖書館學理論和圖書館新方法新技術,抨擊舊式藏書樓的落后與保守,提倡歐美式的新型圖書館.呼吁將圖書館變?yōu)槊癖姷纳鐣逃龣C構。他的新式圖書館宣傳“是為西洋圖書館學派流入中國之先聲”。嚴文郁.中國圖書館發(fā)展史:自清末至抗戰(zhàn)勝利[ M].臺北:楓城出版社,1983:198.沈祖榮的圖書館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關于圖書館的性質(zhì)。“蓋圖書館為公共求學之所,應持開放主義,不取分文以資提倡.歐美圖書館,無一取資者.日本公共圖書館亦然”,“圖書館之性質(zhì),不在培養(yǎng)一二學者,而在教育千萬國民;不在考求精深學理,而在普及國民教育”。

②圖書館人不能因政府的不重視而不思進取。“不得因政府對于此事.漠然淡然,而鄙人亦遂灰心喪氣,而不思改良之方法。”

③圖書館之間應加強協(xié)作。“由于圖書館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現(xiàn)有圖書品種數(shù)量均極有限,必須開展館際協(xié)作。協(xié)作能使工作人員的智能提高,協(xié)作能提高圖書利用率,協(xié)作能減少經(jīng)費浪費,協(xié)作能使讀者多受益。”

④要重視圖書館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各國政府或各大圖書館,大都設有圖書館專門學校以培植人才。故其圖書館事業(yè)之發(fā)展也.管理也,往往舉重若輕,由難變易.皆因其有相當之人才.以對付之也。我國圖書館事業(yè),才屬萌芽.百端待理。若無專門人才扶持整頓于其中,而望發(fā)揚光大,難可與期。”

⑤國家圖書館和一般的公共圖書館的功用應該有別。“我國圖書館今后應取之方針:國立圖書館當以歐洲為法,重專門與保存;公共圖書館當以美國為法,注重應用與普及。”

⑥圖書館從業(yè)者應以‘“己立立人”、服務社會為己任。他指出.“辦理圖書館的人,有一件首先要覺得的,就是己立立人。那個意思,就是我們素來造就、熏陶、鍛煉、培植所求的學問.所得的學位,不是為自己做招牌.乃是要為社會服務”。“在事業(yè)伊始之際,作為一名圖書館員,他就務必勞其心智,苦其筋骨,置甚于他人之辛勤勞動與低于他人之微薄收入于度外,犧牲個人榮華享樂,將其畢生之時間和精力貢獻于圖書館事業(yè)。……由此可見,為祖國服務,圖書館事業(yè)勝過一切”。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他為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制定的校訓是:智慧與服務。

(3)楊昭悊的圖書館思想

楊昭悊(1891-1939)早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1921年留學美國,攻讀圖書館學。1923年著有《圖書館學》一書,是我國第一部圖書館學概論性著作,被稱為“中國圖書館學的處女作”。蔡元培為該書作序,稱此書為“我國今日其最應時勢的好書”。

楊昭悊在《圖書館學》中表達了如下重要思想:

①關于圖書館和圖書館學的定義。他認為“圖書館”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是“要把有益的圖書搜集起來,保存在那里”;二是“要把所搜集的圖書隨大眾的需要自由活用”。據(jù)此,他給圖書館下的定義是:“圖書館是搜集有益的圖書.隨著大家的知識欲望,用最經(jīng)濟的時間,自由使用的地方。”圖書館學“就是關于圖書館的理論與技術知識的總和”。

②關于圖書館與教育。‘“圖書館是社會的一個教育機構,是為社會服務而設立的,在社會教育中擔負著和學校教育一樣舉足輕重的作用。”他還提出了‘“圖書館教育”這樣一種專門教育類型概念,認為“圖書館教育是一種獨立教育.活動內(nèi)容廣泛,既可以進行通俗教育,又可以成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成為學術中心,容納專門學者”。

③關于圖書館學的理論體系。楊昭悊把圖書館學理論分為“純正的”和“應用的”兩部分。這一劃分在國內(nèi)開了把圖書館學理論劃分為理論圖書館學和應用圖書館學的先河。

(4)李小緣的圖書館思想

李小緣(1897-1959),1921年赴美留學.獲圖書館學學士及社會教育學碩士學位。李小緣為中國圖書館學留下了許多極具特點的思想遺產(chǎn)。主要包括:

①先進的圖書館理念。李小緣的圖書館理念的核心是“啟民智.伸民權,利民生”。對此李小緣是這樣說的:“今之圖書館,重在普利民眾.流通致用.以普遍為原則,以致用為目的,以提高生活為歸宿,皆所以啟民智,伸民權,利民生者也。”這種流通致用、伸張權利、改善民生之目的的正義倫理.即使是現(xiàn)代圖書館也應視其為不可變異的終極價值。

②深刻的圖書館教育觀。在李小緣看來,“圖書館即教育”.“圖書館的根本觀念在輔佐教育之不及;并且為未受教育的得到受教育的機會。……要使教育機會均等,唯有廣設公共和民眾圖書館”。他還對圖書館教育和學校教育進行了比較,認為“學校教育以人生教育之一小階段,而圖書館教育以人生各階段之總教育機關,實為根本所在”。李小緣圖書館教育論的深刻之處在于,他是以民眾的受教育機會的均等這一“權利平等”意識為導向的。因此,也許可以這樣說,在中國.李小緣是最早朦朧地意識到‘“圖書館權利”的學者。

③圖書館的開放與平等觀。這一觀點是在藏書樓與圖書館的比較分析中得出的。他曾不無譏諷地指出:“吾國向無公共圖書館.舊式藏書樓必建設在人跡稀少的深山里,或靜悄悄的花園中。……一年三百六十天還不知道有沒有三百六十個讀者進大門。書籍一本也不準借出。往往大門口掛著虎頭牌:‘書籍重地.閑人免進’八個字。……這種藏書樓干什么呢?說起來題目很大.是保存中國文化之結晶。”于是.他對藏書樓和圖書館的區(qū)別作了這樣的描述:

藏書樓——靜——貴族式貴保存——設在山林——官府辦的——注重學術著作——文化結晶的機關。

圖書館是——動——平民式貴致用——設在城市——民自動辦的——注重精神娛樂——文化宣傳的機關。

那么,李小緣所主張的公共圖書館是什么樣的呢?他在《全國圖書館計劃書》一文中表達了他對于公共圖書館的認識:“然其真正革命精神之圖書館.不僅搜集保存而已,主要職志,在能使民眾——無論男女老幼,皆得享其利益.或為參考.或為課外研究,或為欣賞消費之資。……茍能一日打破舊式思想之藏書樓,使能公開群眾,無論男女老幼,無等第.無階級,舉凡學生、工人、農(nóng)夫、行政家、商人、軍人等,皆能識字讀書,享受圖書館之利益.則方可謂圖書館之真正革命,之真正徹底改造,之真正徹底建設也。”

④圖書館立法保障觀。李小緣在《公共圖書館之組織》一文中介紹了美國圖書館立法情況并與中國加以比照,闡明圖書館立法的重要性。他說:“公共圖書館之設施.在美國亦如各大公司之組織.首必有法律上之根據(jù),或受法律之許可。關于設立圖書館之規(guī)定.多載在各城各省各國之典章憲法。茍憲法未載.得由各城各省或各國多數(shù)人民之請求.由眾議員之通過,即得成為法律,補載典章.以期永久。”“反而考諸吾國之正大光明典章法律,以圖書一事無論或城或鄉(xiāng)或省或國,皆無法律之根據(jù),縱或有之,亦不過如曹餛提議為國家圖書館一樣。西人嘗笑吾國為無法律之國家,于此不能不令吾人痛恨,尤可異者,我國平民無人想到圖書問題.社會優(yōu)秀分子更未想到為民請愿,既無法律之認可,又無人提倡。所以無法者終以無法了之。”早在20世紀初,李小緣能夠意識到法律保障之于圖書館發(fā)展的基礎性意義,實乃難能可貴。可以說,在我國,李小緣是最早關注立法保障圖書館發(fā)展問題的圖書館學家。

⑤先進的圖書館館長觀。他認為,“圖書館最重要之要素,非建筑,非書籍,乃董事與館長耳”。“董事制定館章,對館長只要求負責,予以行政自由……館中一切方針大計.全賴館長一人其中指導。”如,“館中人選.管理.選購各責任.由館長自主酌裁”。對于館長的資格.他認為,“第一要素即其學問.朝夕與書籍往來.茍無學問.選書編目皆不能為也。其第二要素即其辦事之方法,應有商人辦事精神,無政治及宗教上之偏見,善辭令,能屬文,曾受圖書館學校之文憑”。他又進一步提出,館長應“鐘愛書籍.精于目錄.對董事善于建議一切進行方針。對讀者負教育上指導之責任,循之然善誘人,熱心公益,誠實無欺,為地方文化之先驅(qū),為社會教育之總指導”。李小緣對館長崗位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對館長素質(zhì)的認識,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

⑥精彩無比的民眾圖書館觀。關注民眾圖書館、研究民眾圖書館,始終是李小緣的重要致思理路。關于民眾圖書館的內(nèi)涵,他指出,“適于民眾程度者稱為民眾圖書館”,“民眾圖書館者,即促進民眾教育圖書館也”,民眾圖書館以“傳播文化,鼓吹教育,皆以民眾為使命”。他概括的民眾圖書館的特點是:民享、民智、民助。他所稱民眾圖書館主要指貼近民眾、服務民眾的基層圖書館或大中型圖書館/中心圖書館的延伸服務網(wǎng)點。因此,李小緣所稱的民眾圖書館.與其把它理解為一個個實體性圖書館,不如把它理解為覆蓋全社會、惠及全民的一種服務理念、服務方式。在李小緣看來,在民眾中設立小型圖書館,或廣布服務觸角,其意義遠大于設立若千大型的圖書館。發(fā)達的小圖書館事業(yè),其總和將超過大圖書館。為此,李小緣曾為民眾圖書館編過一段精彩的廣告詞,其中說道:

民眾圖書館是萬事的問津處

民眾圖書館是高尚的娛樂場

要進德修業(yè)請到民眾圖書館去

要寬裕生計請到民眾圖書館去

借閱圖書是民眾的權利!歸還和愛護圖書是民眾的義務

民眾圖書館是最好的消遣場所。

我們應該發(fā)自內(nèi)心地承認.李小緣當年倡導的‘“民眾圖書館精神”——啟民智,伸民權,利民生——正是我們當代中國圖書館人曾缺失、曾尋覓且又強烈向往的圖書館精神!真可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5)杜定友的圖書館思想

杜定友(1898-1967),1918年留學菲律賓大學.1921年回國.獲文學士、教育學士、圖書館學士3個學位。杜定友是近代中國圖書館學理論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的圖書館學思想主要包括:

①關于圖書及圖書館的性質(zhì)。關于圖書的性質(zhì),杜定友提出了著名的“公器說”。他認為,“夫書籍者,天下之公器也.自當公開.以為世用,俾社會人民.多一進善之途,使國民思想,日益進步,此圖書館所以與社會,有莫大之關系也”。杜定友的書籍“公器說”和圖書館‘“公共腦子說”.顯然已經(jīng)深刻揭示了圖書館的公共性,已經(jīng)很接近于現(xiàn)代的“公共物品說”。根據(jù)圖書館的“公共腦子說”,杜定友順勢提出了公共圖書館的性質(zhì):一是“市民教養(yǎng)之中心點”;二是“市民游樂之中心點”;三是“市民之繼續(xù)學校”;四是“人們的參考咨詢機構”。

②關于圖書館的功用。杜定友在《圖書館通論》中用抽象類比方法提出了圖書館功用的“公共腦子說”——“圖書館的功用.就是社會上一切人的記憶.實際上就是社會上一切人的公共腦子。一個人不能完全地記著一切,而圖書館可記憶并解答一切”。杜定友的這一“公共腦子說”與巴特勒的“記憶移植說”可謂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杜定友提出‘“公共腦子說”比巴特勒提出“記憶移植說”早了5年。

③關于圖書館事業(yè)的“三位一體說”。1932年,杜定友在《圖書館管理法上之新觀點》中指出:“整個圖書館事業(yè),其理論基礎實可稱‘三位一體’。三位者.一為‘書’,包括圖與書等一切文化記載;次為‘人’.即閱覽者;三為‘法’.圖書館之一切設備及管理方法管理人才是也。”同時.杜定友還認為.“人”應該成為圖書館事業(yè)和圖書館管理的核心要素,因此他指出:“若以人為目標辦圖書館,則事業(yè)能生動而切合實際,且有繼續(xù)進行深潛研究之余地也。”這可以說是圖書館理論與實踐中的“以人為本”思想的早期闡發(fā)。

④關于圖書館學的研究范圍與內(nèi)容。杜定友認為.圖書館學是一專門科學,而“凡是成為專門科學的學問,有兩個最主要的條件,第一是原理;第二是應用。而應用是根據(jù)原理而來的,圖書館學,若是只于書籍的如何陳列,目錄的如何寫法,這不過是機械的事,無研究的價值”。他認為.圖書館學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泛.大體包括書目學、專門的科目(關于圖書館內(nèi)部的處理方法)、行政的科目、歷史的科目、輔助的科目(相關學科)5個部分。

⑤關于圖書館學的學習方法。杜定友指出:“圖書館學的科目,既是這樣繁多.研究起來,豈不是很麻煩嗎.這是當然的。所以正式的圖書館學,要在大學研究4年,方能畢業(yè)。不過4年之中,不完全是學圖書科的,其中輔助的科學,占了大半。”基于此,他語重心長地指出:“研究圖書館學的入手方法,就是多讀書。對于普通各門科學,都要涉獵一點,有廣闊的興趣。讀圖書館學者,要有讀書的習慣,有讀書的興味和服務的意識。所以在圖書館界的人,學問貴在博而不在精。不過對于自身的學問,是要精益求精的。”杜定友的這一段話,對我們今天學習圖書館學專業(yè)的人來說,仍可謂諄諄教誨、語重心長、中肯至極!

(6)劉國鈞的圖書館學思想

劉國鈞(1899-1980),1920年畢業(yè)于金陵大學,旋即出國,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哲學系、圖書館專科學校及研究生院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他是我國近現(xiàn)代圖書館思想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劉國鈞在圖書館學基礎理論方面的思想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關于現(xiàn)代圖書館的宗旨。在《圖書館學要旨》中,劉國鈞指出,“現(xiàn)代圖書館是為多數(shù)的人而設,不是為了少數(shù)‘讀書人’而設的”。“現(xiàn)代圖書館是自動的而非被動的,使用的而非保存的.民眾的而非貴族的.社會化的而非個人的。……以書籍為公有而公用之,此近代圖書館學精神,而亦近代圖書館之所以異于昔日之藏書樓者也。……總之.現(xiàn)代圖書館的目的是使人和書發(fā)生有機的關系.要使社會上無不讀書的人.館內(nèi)無不被讀的書。”這里充分表達了圖書館的民享民用之宗旨。

②關于近代圖書館的特征、性質(zhì)和價值。在《近代圖書館之性質(zhì)及功用》一文中.劉國鈞對圖書館的特征、性質(zhì)和價值進行了科學界定.其“科學性”至今難以有人超越。關于近代圖書館的特征,劉國鈞認為,“近代圖書館之特征略述之計有8種:(一)公立;(二)自由閱覽;(三)自由出入書庫;(四)兒童閱覽部之特設;(五)與學校協(xié)作;(六)支部與巡回圖書館之設立;(七)科學的管理;(八)推廣之運動。”關于近代圖書館的性質(zhì).他概括為3個方面:首先為自動,即以積極主動的方法引起社會上人人讀書之興趣;其次為社會化,即將注重對象由書籍而變?yōu)槠渌盏娜耍箞D書館成為社會各類人趨往之中心;再次為平民化,即圖書館平等地為所有人服務。關于近代圖書館的價值.他概括為4個方面,即教育上之價值;修養(yǎng)上之價值(能夠給人以思想啟發(fā)和精神愉悅);社會之價值(傳播知識,促進社會進步);經(jīng)濟之價值(讀者因掌握知識而提高工作效率,得到參考服務而解疑.且能節(jié)省購書費)。

③關于圖書館的構成要素。也許是因為在美國留學期間受到了西方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方法論的影響,劉國鈞思考圖書館理論問題基本上采取了結構主義方法視角。也許有人認為“要素分析法”應屬于系統(tǒng)論方法,而不是結構主義方法。其實,從方法論的淵源看,系統(tǒng)論方法源于結構主義方法。況且,劉國鈞留美期間,貝塔朗菲創(chuàng)立的系統(tǒng)科學尚未問世。所以,把劉國鈞的方法論歸于結構主義方法論可能更符合事實。劉國鈞先是在《圖書館學要旨》中將圖書館的構成要素概括為四要素:圖書、人員、設備、方法。后來又在《什么是圖書館學》一文中進一步完善為五要素:圖書、讀者、領導和干部、建筑與設備、工作方法。劉國鈞結合他的這一要素分析結果,對圖書館作了如此定義:“圖書館學就是關于圖書館的科學。也就是研究圖書館事業(yè)的性質(zhì)和規(guī)律及其各個組成要素的性質(zhì)和規(guī)律的科學。”

④關于流通與參考工作的重要性。和李小緣一樣.劉國鈞也持“流通致用”觀。所以,劉國鈞非常重視圖書館的流通與參考工作。他說,“圖書館既以使用為目的,出納和參考便是達到這目的的兩條大船”。“一般人對于圖書館的信仰.對于圖書館效力的認識.多由參考部的努力而來。他們社會上的人,受了參考部的益處,所以相信圖書館確實是一個為社會節(jié)省金錢和精力.而謀幸福謀福利的機關。”同時,“出納是圖書館很重要的任務,圖書館能否在社會上產(chǎn)生影響全在出納是否得法。在普通情形下,圖書館中閱書的比問訊查考一件事情的為多,所以出納比參考還重要”。反觀現(xiàn)在國內(nèi)圖書館實踐界,普遍存在忽視流通工作、參考工作的現(xiàn)象,所以國內(nèi)圖書館界有必要對劉國鈞的上述觀點作進一步省察。

⑤關于“圖書館制度”。在梳理劉國鈞圖書館學思想時,細心的人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早在1921年.劉國鈞就已提有‘“圖書館是一種制度”的說法。在《近代圖書館之性質(zhì)及功用》一文中有這樣3段話,一是“至一八七六年全美圖書館聯(lián)合會成立后,新式圖書館之發(fā)展乃一日千里。其影響不僅及于全美,且波及世界各處.而為研究教育或社會學者所不可忽視之制度矣”;二是“蓋一種制度往往可以應付一切人,而非應付團體或階級”;三是“圖書館既為社會所不可缺之制度,則其能成為一種專門職業(yè)固不容疑慮者也”。在《美國公共圖書館之精神》中也有一句話:“公共圖書館者.公共教育制度中之一部也。”可以說.在國內(nèi).劉國鈞是“圖書館是一種制度”一說的最早提出者和闡發(fā)者。反觀今時,國內(nèi)仍有不少人對“圖書館制度”、“制度圖書館學”之稱謂感到不易理解,實乃缺乏制度觀使然。

(7)徐家麟的圖書館學思想

徐家麟(1904-1975),1926年畢業(yè)于武昌文華大學圖書科,1936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圖書館學,翌年獲碩士學位,1939年回國。徐家麟的學術觀點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圖書館學的科學化、圖書館工作的事業(yè)化和圖書館工作的學術化。

①圖書館學的科學化。徐家麟關于圖書館學科學化的認識,是受巴特勒圖書館學思想的啟發(fā)而來,主要指的是科學方法的應用。關于科學方法,徐家麟認為有3個方面或3個層次:第一,“用觀察方法收集事實資料,籍重器械的運用及量的計算”;第二.“對此種種事實.作當前的因果關系之理解”;第三.“對所探討的事實或現(xiàn)象,再作實證式的評量”。可見,徐家麟所理解的科學方法主要指自然科學中常用的實證分析方法。難能可貴的是,徐家麟雖然主張引入科學方法,但看出了科學方法及其定量方法(統(tǒng)計方法)的局限性。他指出,“科學與統(tǒng)計研究,并不是萬能,卻也是有其限度的。譬如說科學研究并不能包容人世間所有一切物事,科學并不能解答終極的原因,統(tǒng)計分析所能指示的,只是關于某事物的概略,并不能給予極確切不移的答案及其他,所以迷信科學與統(tǒng)計學的方法,也屬非是”。基于這種認識,徐家麟把圖書館學的科學化主要限定在圖書館業(yè)務中的“知識理智的部分”——用人的理性能夠分析其因果關系的對象部分——而“屬于情感性靈的部分.卻不當強合之于科學的范疇”。可以說.在國內(nèi).徐家麟是主張在圖書館學研究中移植其他學科方法的第一人。他希望圖書館學研究“向其他學科之研究,互相借鑒.互換研討的結果”。

②圖書館工作的事業(yè)化。徐家麟認為,圖書館必須事業(yè)化,而事業(yè)化的途徑“在以圖書館學術所獲得之成績.所啟示之方案.為工作之張本,更以現(xiàn)代圖書館服務、免費、公開等高尚原則為實施之力量.進而盡量與其他事業(yè),謀所以借鑒,所以協(xié)作者,以達到共存共榮之境地,及其他諸端也”。這里提出的圖書館與其他事業(yè)應協(xié)作的觀點是十分開明的。徐家麟的意思是說,不應把圖書館工作只當做一館之具體“工作”,而應當做一種社會性“事業(yè)”,走開放、協(xié)作之路。可以說,徐家麟是國內(nèi)第一個明確提出“圖書館事業(yè)”概念的人。

③圖書館工作的學術化。徐家麟認為,謀圖書館之學術化是圖書館學的發(fā)展方向。如何實現(xiàn)學術化呢?“一則曰自圖書館自身已有之學術予以整理、累積、系統(tǒng)、實驗、發(fā)揚之工作;一則曰自圖書館學術以外相關之學術,予以溝通、印證、引用之工作。”這里.他既強調(diào)“自圖書館工作本身著手”.又倡導“自圖書館以外學科求材料,以充實圖書館學術事業(yè)內(nèi)容”.后一原則的提出.為打破封閉式圖書館學研究提出了明確思路,有著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此外,同巴特勒一樣,徐家麟批評圖書館學研究中過于技術化的傾向,指出:“如圖書館學術事業(yè).只自限于形而下的種種,則圖書館學難以成立,如能致力于形而上的種種,則圖書館學必能成立。”正因為徐家麟對圖書館學研究追求形而上的思路.所以臺灣的高錦雪在《圖書館哲學之研究》中稱徐家麟為我國從哲學高度研究圖書館學原理的第一人。

以上介紹了中國第一代圖書館學家中的一部分人的圖書館學思想。除上述“大家”之外,還有很多優(yōu)秀的圖書館學者,如洪有豐、程伯群、俞爽迷、蔣元卿、戴志騫、袁同禮、桂質(zhì)柏、裘開明、馬宗榮、查修、皮高品、周連寬、呂紹虞、張遵儉、嚴文郁、毛坤、汪應文、汪長炳、錢亞新、李芳馥、陳鴻舜、李燕亭、柳治微、萬國鼎、王云五、王獻唐、王重民、張秀民等.以及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大家”的學者如楊威理、彭斐章、趙世良、關懿嫻、孫云疇、陳譽、周文駿、朱天俊、張琪玉、黃宗忠、謝灼華、白國應、陳光祚、倪波、金恩輝、肖自力、譚祥金、黃俊貴、孟廣均、吳慰慈、張德芳、鐘守真、侯漢清等。在我國臺灣.也有許多優(yōu)秀的圖書館學者,如蔣復璁、屈萬里、沈?qū)毉h(huán)、王振鵠、胡述兆、盧荷生、李德竹、謝清俊、曾濟群、顧敏、盧秀菊、賴鼎銘、吳美美、王梅玲、王美鴻、陳昭珍、蔡明月、黃慕宣、莊道明、謝寶援、林珊如、葉乃靜等。移居美國的李志鐘、李華偉、周寧森等則為著名的華裔圖書館學者。

(8)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圖書館學理論的轉型時期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全面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全社會開始進入棄舊圖新的轉型期。中國的圖書館學理論從此也開始進入轉型期,其標志有二:研究方向的轉變和多元化理論格局的形成。

①研究方向的轉變

所謂研究方向的轉變,在當時指的是從經(jīng)驗圖書館學/實用圖書館學向理念圖書館學的轉變。其主要表現(xiàn)是把理論研究重心從以往對圖書館工作方法、技術的研究轉向?qū)D書館現(xiàn)象背后的更為本質(zhì)性問題的研究以及對圖書館理念的研究。

1981年,彭修義(1941—)在《圖書館學通訊》上發(fā)表《關于開展“知識學”的研究的建議》一文。文中指出.“知識學和圖書館學有著特別親密的關系……知識是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一個方面”。此后,彭修義繼續(xù)發(fā)表相關系列論文.認為“圖書館是文獻的淵數(shù).知識的海洋,圖書館的本質(zhì)是知識……圖書館是社會性的知識存儲器和記憶器.它使得知識的存儲、記憶和利用客觀化,并為客觀知識的主體回歸開辟了強有力的社會通道和社會保障。……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圖書館的本質(zhì),即最優(yōu)化地促進以文獻為載體的客觀知識的主體回歸和價值實現(xiàn)。……今后的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將以知識為核心系統(tǒng)展開。……知識的研究必然成為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基本方向和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動力”。彭修義的觀點,“是中國圖書館學界第一次正面批評經(jīng)驗圖書館學的理論缺陷,第一次擺脫對圖書館實體的關注而轉向?qū)ΑR’這類抽象概念的研究。……是中國圖書館學從經(jīng)驗圖書館學到新圖書館學的變革的第一步”。范并思等.20世紀西方與中國圖書館學:基于德爾斐法測評的理論史綱[ 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274.

在率先批判經(jīng)驗圖書館學的學者當中,劉迅(1952-2008)算是其中的“急先鋒”。1982年劉迅發(fā)表《論圖書館學情報學理論的共同基礎——關于波普爾“世界3”理論的思考》一文,文中他提出可將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作為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這種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外尋找理論基礎的思路,在當時可謂標新立異,因而引起了強烈反響。1983年,劉迅又發(fā)表《西方圖書館學流派及其影響——兼論中國圖書館學的發(fā)展道路》一文,將西方圖書館學分為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派”和以“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理念派”。借此劉迅嚴厲批評中國的經(jīng)驗圖書館學,強烈主張中國圖書館學走“理念派”圖書館學的道路。劉迅.西方圖書館學流派及其影響——兼論中國圖書館學的發(fā)展道路[ JJ.圖書館學刊,1983(4):1-12.

真正把批判經(jīng)驗圖書館學推向高潮的是張曉林于1985年發(fā)表的《應該轉變圖書館研究的方向》一文。張曉林在文中以不妥協(xié)的姿態(tài)批評當時圖書館學研究偏離“正確”方向,他指出:“圖書館并不是獨立的、本質(zhì)的社會現(xiàn)象,而是服務于一種更本質(zhì)、更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的一個社會系統(tǒng)的一部分,是一種社會性的工具。這里的更本質(zhì)、更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就是人們的情報需要及由此產(chǎn)生的情報交流活動。……圖書、圖書流通、圖書館都只是表面形式.而向人們傳遞他們所需的情報才是圖書館工作的實質(zhì),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情報需要才是圖書館的根本目的。……由于我們的研究局限在、停留在圖書館現(xiàn)有業(yè)務內(nèi)容及其具體技術過程和方法上,我們的思維和觀察能力就受到根本的限制……應該把我們的研究從‘圖書館的組織、工作內(nèi)容和工作方法’中解放出來,把我們的研究對準更本質(zhì)的社會現(xiàn)象。”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范并思發(fā)表多篇評論文章,呼吁走向“建設式”的新圖書館學之路。經(jīng)過80年代前期對經(jīng)驗圖書館學的猛烈批判,理論轉向的時機漸趨成熟,于是范并思及時提出了從批判走向建設的理論主張。1986年,范并思發(fā)表《關于當代建設式圖書館學的思考》一文,指出:“理論建設是比理論批判艱巨得多,也重要得多的工作。理論批判不能代替理論建設……今天的圖書館學理論有待完善的原因.不是對原有理論批判不夠,而是新理論建設不力。”范并思否定了當時火熱的經(jīng)院式學術爭鳴的必要性,主張轉向理論建設。那么.如何進行理論建設呢?范并思首先想到的是確立圖書館學理論精神的緊迫性。1991年他著文指出,一種現(xiàn)代的,與社會科學理論發(fā)展相適應的理論精神是進取的、創(chuàng)造的、充滿生機的。新的圖書館學理論精神鼓勵探索.珍惜理論進步.包含不同的流派和學說.建立這樣一種圖書館學理論精神別無他徑,只有靠有責任感的理論工作者們不懈地宣傳、提倡與示范。范并思,葛民,黨躍武.弘揚理性的圖書館學精神——加藤一英《圖書館學導論》三人談[ ii.圖書館,1991(1):9-16.后來,范并思對19世紀、20世紀的圖書館學理論精神作了概括:“19世紀形成的追求信息公平與信息民主的精神、務實的理論精神.20世紀形成的科學、理性的圖書館學理論精神、合作與資源共享的精神、關注技術的精神,這就是圖書館學鮮明的理論精神。我執(zhí)著地以為,若一位理論家不能讀懂這些理論精神.或者不愿尊重這些理論精神.他最好不要奢談理論創(chuàng)新。”范并思.延綿不絕的圖書館學理論精神[ 7.圖書館,2002(3):1-3.

與上述4人相比.黃純元(1956-1999)可以說是“大器晚成”的理論健將.他的思想功力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才開始凸顯。1997年,黃純元獲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后回國。自回國后至逝世的短短幾年間,他連續(xù)發(fā)表了《論芝加哥學派》、《關于<電子圖書館的神話>》、《追問圖書館的本質(zhì)——對知識交流論的再思考》、《尋求與社會科學的接點——讀弗舍的<信息社會>》、《政治經(jīng)濟學視角中的未來圖書館論——讀哈里斯和翰奈的<走向未來:后工業(yè)化時代的圖書館情報服務的基礎)》、《變與不變之間——讀伯克蘭德的(圖書館服務的再設計)))等分量極重的文章。通過這些文章,中國圖書館界的大部分人第一次讀到“制度/文化”、“圖書館政治學”、“作為科學的圖書館”、“作為感覺的圖書館”、“作為場所的圖書館”、“信息權利”、“制度意義上的圖書館”、“技術意義上的圖書館”、“信息獲得的公平性”等新詞匯。黃純元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要轉變中國圖書館研究的方向,但是他向當時的中國圖書館人撒播的先進的圖書館理念,無疑為中國圖書館學研究方向的轉變注入了所需的新的思想營養(yǎng)。

②多元化理論格局的形成

所謂多元化理論格局,指的是在整個學科領域不追求統(tǒng)一的、單一的理論流派或理論觀點,而是提倡多個理論流派的共存,就某一問題的探討也提倡多種理論觀點的同時并立。

眾所周知,我國歷來具有追求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思想的傳統(tǒng)。在圖書館界. 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也是在“統(tǒng)一認識”的思維定式下探討理論問題。然而.這種傳統(tǒng)在1984年年末開始被打破。1984年12月,中國圖書館學會基礎理論組在杭州召開了一次基礎理論研討會(簡稱“杭州會議”),這是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國性基礎理論研討會.也是新中國成立35年來首次全國性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討會。在此次會議上,與會代表們?nèi)匀粐@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學科性質(zhì)等“元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當然,這種爭論不可能產(chǎn)生統(tǒng)一認識的結果。正是這種認識分歧,使得編寫圖書館學基礎課統(tǒng)編教材的計劃擱淺。分歧的出現(xiàn),是因為多元觀點的客觀存在;統(tǒng)編教材計劃的擱淺,是因為一元認識觀的被否棄。這種“一元”與“多元”的正面交鋒.正是杭州會議留下的令人最為難忘的歷史印記。

杭州會議后,范并思發(fā)表論文《多元化:選擇和歸宿》.認為杭州會議的學術分歧表明多元化理論格局的實際形成,“在多元化格局中,統(tǒng)一的圖書館學理論不復存在,希望就研究對象、理論基礎取得一致的認識也只是幻想”。多元化理論格局的形成,表明在我國圖書館學界多元價值觀的形成。民主的多元價值觀認為.思想觀點不能統(tǒng)一也無法統(tǒng)一,但行為規(guī)范要統(tǒng)一(至少在一定群體范圍內(nèi)),以此保證多元價值觀下的理性秩序。可見,并不是只有一元價值觀才能帶來秩序,多元價值觀也能帶來秩序。人類長期的思想發(fā)展史告誡人們:過高的共識期望將危及自由和多樣性.聲稱“掌握真理是自由社會的敵人”。單繼剛等.政治與倫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

杭州會議后,我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確實呈現(xiàn)出了多元并包、多路并進、思想活躍、成果豐碩的繁榮局面。這種繁榮局面,雖然經(jīng)歷了20世紀90年代初的短暫低谷時期,但在總體趨勢上一直延續(xù)至今。其主要表現(xiàn)就是關于圖書館理論與實踐問題的各類論題層出不窮,且立論觀點多樣,相映成趣。這些論題包括知識交流論、文獻交流論、知識組織論、知識管理論、圖書館法治、圖書館精神、圖書館權利、圖書館制度、知識自由、圖書館核心價值、圖書館社會責任、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等,其中的一些論題至今仍是研究的熱點。

二、圖書館學定義

圖書館學(Bibliothekswissenschaft,德文)這一名稱是德國人施萊廷格(M. W. Sehrettinger, 1772-1851)在1807年最早使用的。關于圖書館學的定義,至今也是眾說紛紜。諸如:

·施萊廷格:圖書館學是“符合圖書館目的的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題的總和”、“所謂圖書館學,是在正確原則之下.系統(tǒng)地確立符合圖書館目的的整理所必要的原理”。

·艾伯特:圖書館學是“圖書館員執(zhí)行圖書館工作任務所需要的一切知識和技巧的總和”。

· ALA:圖書館學就是“為滿足用戶群體的信息需求.對信息記錄進行選擇、獲取、組織、利用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李景新:“圖書館學是人類學問中的一部分。是以有系統(tǒng)的科學方法.專門研究人類知識學問及一切動態(tài)的記載的產(chǎn)生、保存與應用;使它成為教育化、學術化、社會化、科學化的一切科學。簡單地說:圖書館學就是以科學方法研究關于圖書館的一切事項的學問。”

·劉國鈞:“關于圖書館的科學.也就是研究圖書館事業(yè)的性質(zhì)和規(guī)律及其各個組成要素的性質(zhì)和規(guī)律的科學——圖書、讀者、領導和干部、建筑和設備、工作方法。”“圖書館學便是研究圖書館的組織法、管理法和使用法的學科。”

·周文駿:“圖書館學是一門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和當前圖書館事業(yè)全部活動的科學。”

·必浩:“圖書館學要研究社會知識交流在圖書館活動中的特殊過程和特殊規(guī)律;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儲存和傳遞知識載體,以促進社會知識的交流;研究在社會知識交流過程中圖書館與圖書館事業(yè)自身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

·倪波、荀昌榮:“圖書館學是研究文獻信息交流的理論和方法的學科。”

· 1991年,北京大學圖書情報學系、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合編的《圖書館學基礎》(修訂本)一書認為:‘“圖書館學是研究圖書館在文獻交流中的機理、組織形式及運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

·黃宗忠:“圖書館學就是研究圖書館信息、知識收集、積聚、組織、存儲、選擇、控制、轉化、建立檢索點與一定讀者檢索、利用信息、知識之矛盾產(chǎn)生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簡言之,圖書館學就是研究圖書館收藏與利用矛盾產(chǎn)生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

·吳慰慈:圖書館學是研究圖書館事業(yè)及其相關因素的科學。

·王子舟:“圖書館學是研究如何將知識組成知識集合并為人們所使用的一門社會科學。”

·克雷思特斯(Michael Keresztesi):圖書館學研究應包括3種成分:①對圖書館作為一個組織的研究,如它的服務與管理;②圖書館職業(yè)政治學,即對圖書館職業(yè)的社會關系和制度方面的研究;③對書目科學的研究。

·于良芝:“圖書館學被理解為研究知識與信息的組織整理方法,以及通過圖書館這一機構或服務實現(xiàn)知識與信息傳遞的學問。”

人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界定圖書館學的定義。只要這種定義能夠說明圖書館的基本性質(zhì)和圖書館學的學科特性.就可視為可取。

圖書館學是研究如何滿足人們利用圖書館來實現(xiàn)對知識和信息的需要的一種學問(定義工),或者說,圖書館學是研究如何保障人們通過利用圖書館來實現(xiàn)其平等獲取知識和信息之權利的一種學問(定義H)。

我們可以把定義工稱為關于圖書館學的社會學定義.定義11稱為關于圖書館學的政治學定義。定義工采用的是“滿足……需要”句式,定義II采用的是“保障……權利”句式。定義工和定義II在本質(zhì)上是相通的.兩者之間只有表述視角不同之區(qū)別。定義工和定義II都采用了“如何……”句式,這里的“如何”既有方法論意義―如何做.也有認識論意義——如何認識。研究方法論意義上的“如何”.就形成應用圖書館學范疇;研究認識論意義上的“如何”.就形成理論圖書館學范疇。而且,“滿足……需要”和“保障……權利”是現(xiàn)代人的一種基本生存方式,因而上述定義還具有本體論意義。

三、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

人們對大部分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對象,大都有一個比較明確、一致的認識和認同,但一些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對象,人們對其的認識和表述卻往往出現(xiàn)分歧或不一致。至今,人們對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認識和表述就眾說紛紜。縱觀人們對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認識過程,我們可以概括出如下一些論說:“文獻整理說”、“圖書館管理說”、“圖書館事業(yè)說”、‘“信息資源說”、“知識集合說”等。王子舟.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認識過程及范式特征[ 月.江西圖書館學刊,2002(3):4-8.

1.文獻整理說

眾所周知,圖書館學源于對圖書館工作實踐的總結和理論化。而圖書館工作實踐源于文獻整理工作,因此把文獻整理當做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們認識圖書館現(xiàn)象的一種必然選擇。施萊廷格在《圖書館學綜合性試用教科書》(1808-1929)中認為,圖書館學是“符合圖書館目的的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題的總和”。董小英主編.圖書館學情報學文獻源[ 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43-44.

“文獻整理說”最早為圖書館學設定了明確的研究對象.它為圖書館學的建立作出了貢獻。它強調(diào)圖書館學既有知識,又有技術,將圖書館學內(nèi)容表述成“知識、技術的總和”,形成了后世圖書館學研究理論與應用并重范式的先聲。“文獻整理說”對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界說,源于圖書整理實踐活動.屬經(jīng)驗的總結.尚處于現(xiàn)象描述的認識階段。

2.圖書館管理說

19世紀下半葉以后,由于公共圖書館的蓬勃發(fā)展,圖書館學研究開始發(fā)生轉變。圖書館學的研究客體從以往側重于圖書資料.逐步轉向整個圖書館,研究內(nèi)容也從以文獻整理為中心漸漸轉向以圖書館管理為中心。1821年,德國圖書館學者艾伯特(Friedrish Adlf Ebert. 1791-1834)首次提出“圖書館經(jīng)營”(library economy)一詞。1839年·法國學者L.A.C.海塞出版了《圖書館管理學》,他認為圖書館管理學的宗旨是解決如何最有效地管理圖書館。1859年.愛德華茲出版《圖書館紀要》兩冊,其第2冊即為《圖書館管理》,對17-19世紀的圖書館管理經(jīng)驗進行全面總結。1887年,杜威創(chuàng)辦的圖書館學校,全稱為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經(jīng)營學院(School of Library Economy at Columbia College)。杜威圖書館學思想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圖書館管理的時間和成本效益,辦學目的就是培養(yǎng)專業(yè)的圖書館管理人才.故其課程偏重于圖書館管理之實際。同年.圣路易斯公共圖書館館長F. M.克倫登著文提出,應運用企業(yè)管理方法管理圖書館。此后有關圖書館管理的論著日益增多。

受美歐圖書館學影響,我國早期圖書館論著論及圖書館學研究內(nèi)容時,也多將研究客體指向“圖書館”。如李小緣在其《圖書館學》(1927年講義初稿)中指出.就圖書館的“各方面研究之,是為圖書館學”。馬先陣,倪波.李小緣紀念文集[ 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8:247.1934年,劉國鈞《圖書館學要旨》一書出版,該書在講到圖書館學的意義時說:“什么是圖書館學?圖書館學便是研究圖書館的組織法、管理法和使用法的學科。”劉國鈞.圖書館學要旨(2版)[M].上海:中華書局,1949:2.1935年,李景新在一篇論文中也明確表述:“圖書館學就是以科學方法研究關于圖書館的一切事項的學問。”李景新.圖書館學能成一獨立的科學嗎[ J i.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季刊,1935(2):263-302.

“圖書館管理說”擴大了以往圖書館學的研究范疇.它要求圖書館學研究不僅要關注圖書整理,也要關注圖書館的經(jīng)營與管理,這無疑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圖書館管理說”將研究重心從圖書整理轉向圖書館管理.實現(xiàn)了圖書館學研究范式的第一次轉變。這種轉變對于世界各國圖書館事業(yè)的建設發(fā)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3.圖書館事業(yè)說

進入20世紀后,隨著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圖書館學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研究命題,如圖書館的館際互借、圖書館法規(guī)的制定、圖書館員隊伍的建設、圖書館藏書的協(xié)調(diào)、圖書館網(wǎng)的布局等宏觀問題。因此,很多圖書館學研究者開始調(diào)整自己的研究視角,逐漸將研究視野提升到宏觀層面上來。在他們看來,宏觀的圖書館事業(yè)也同樣具有研究的價值和必要。

1957年,我國圖書館學家劉國鈞發(fā)表《什么是圖書館學》一文,文章指出:“圖書館學就是關于圖書館的科學……圖書館學所研究的對象就是圖書館事業(yè)及其各個組成要素。圖書館是客觀存在著的一種事業(yè),是人類社會生活現(xiàn)象之一。這種現(xiàn)象,這種事業(yè),深刻地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學習生活、文化生活、科學研究生活。既然如此,難道不應該弄明白它的性質(zhì)、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它的各個組成要素及其規(guī)律嗎?”劉國鈞.什么是圖書館學[ J].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通訊,1957(1):1-5.劉國鈞說,圖書館事業(yè)有 5項組成要素:圖書、讀者、領導和千部、建筑與設備、工作方法,欲掌握圖書館事業(yè)的規(guī)律,必須分別深入研究這5項要素。后來,人們在談到圖書館學研究對象時,將劉國鈞的這一觀點概括成“要素說”,包括一些權威人士也認為劉國鈞是“要素說”的代表人物。其實.劉國鈞自己從未把圖書館的構成要素認定為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說劉國鈞持“要素說”是“文革”期間人們?yōu)榱苏_陷劉國鈞沒有堅持圖書館的階級性而拋出的子虛烏有的罪名。因此,所謂的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要素論”實際上并不存在。劉國鈞認為圖書館學研究對象是‘“圖書館事業(yè)”.而不是圖書館要素。可以說.劉國鈞是中國“圖書館事業(yè)說”的第一人。

1963年,武漢大學黃宗忠先生根據(jù)毛澤東《矛盾論》的論述,提出了圖書館事業(yè)中藏與用這對特有的矛盾是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觀點。黃宗忠等.對圖書館學幾個問題的初步探討[ 月.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63(1):104-120.這一觀點也曾被人稱為“矛盾說”。1981年,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合編教材《圖書館學基礎》出版,該書稱:“圖書館學是研究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生發(fā)展、組織形式及它的工作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合編.圖書館學基礎[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7.此說被人簡稱為“規(guī)律說”。1984年年底,黃宗忠又對自己提出的“矛盾說”進行了修正,提出“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是圖書館”.這里的圖書館不是具體的,而是經(jīng)過抽象的“一種科學概念的圖書館”。黃宗忠.關于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再探討[ J].圖書與情報,1985(1):32-37.1985年年初,沈繼武提出“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是圖書館活動”。沈繼武.關于圖書館學若干理論問題的思考[ J].圖書情報知識,1985(1):21-26.人們簡稱為‘“活動說”。這些研究對象說各有獨到之處.在我國圖書館學界廣泛傳播。不過.它們的出發(fā)點均已不再局限于微觀的圖書館,而是擴延到了宏觀的圖書館事業(yè)。因此.這些觀點可以看做“圖書館事業(yè)說”的發(fā)展與延伸。當然.“圖書館事業(yè)說”不僅在中國流行一時.國外圖書館學界也有持此說者.如蘇聯(lián)圖書館學界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討論圖書館學研究客體與研究對象的區(qū)別時,一種主導觀點認為,圖書館學的研究客體是圖書館事業(yè),研究對象是圖書館的規(guī)律、組織、發(fā)展、職能等;圖書館學不僅要研究圖書館事業(yè)的內(nèi)部關系,也要研究其外部關系,包括圖書館事業(yè)外在的廣泛社會聯(lián)系。李仁年編譯.圖書館科學的中心問題[ 月.國外圖書館學研究資料,1984(1):31-40

在20世紀后半葉,作為一種研究對象的闡釋,“圖書館事業(yè)說”在我國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圖書館事業(yè)說”不但拓展出圖書館學研究的宏觀領域,而且也因其開始關注圖書館事業(yè)與社會的各種復雜聯(lián)系,為圖書館學研究增加了深度與廣度。“圖書館事業(yè)說”包容了“矛盾說”、“規(guī)律說”、“活動說”等諸多觀點,這些觀點都具有“本土”特色,它們表現(xiàn)出中國圖書館學者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開拓精神。

4.信息資源說

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歐美國家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概念“信息資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IRM)。IRM理論認為信息是可共享的資源、財富,任何組織都應對它進行高效管理,與設備、資金、技術、人員及信息系統(tǒng)形成整體化管理,充分發(fā)揮其作用,以提高組織的效率和競爭力。

IRM理論形成后不久就滲入到圖書館學情報學領域。如美國20世紀80年代圖書館學教育陷入困境之后.一些圖書館學院倒閉.但也有一些學校成功地引入IRM理論改進教學而獲得了生機。20世紀80年代末,IRM理論傳入中國。進入90年代,國內(nèi)一些高校圖書情報學系紛紛更改為信息管理系或相關系名.并在教學中加大了信息管理的課程比重。

1999年2月,徐引旎、霍國慶的《現(xiàn)代圖書館學理論》一書出版.該書明確提出“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是動態(tài)的信息資源體系”。其基本觀點是:①圖書館的實質(zhì)是一種動態(tài)信息資源體系。無論是文獻信息資源、口語信息資源、實物信息資源或多媒體信息資源.根據(jù)社會需要圖書館都可以收集起來,使之形成一個信息資源體系,為用戶使用;②信息資源體系是個發(fā)展的有機體,它是動態(tài)的,分形成、維護、發(fā)展、開發(fā)4個主要階段;③圖書館學研究對象是圖書館,而圖書館的實質(zhì)是信息資源體系,故圖書館學研究對象是信息資源體系及其過程。徐引箎,霍國慶.現(xiàn)代圖書館學理論[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12.

“信息資源說”融合了系統(tǒng)論的思想,將圖書館學內(nèi)容拓展到一個開放的社會信息資源領域,反映出更加寬廣的學術視野。但是,“信息資源說”存在如下兩個問題:第一把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界定為“信息資源體系及其過程”.顯得過于寬泛,因而無法從這一界定中把圖書館學和其他學科(如信息管理學)區(qū)分開來。第二,該說沒有分析“信息資源”概念背后的話語背景對圖書館理論和實踐可能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在新自由主義者、新公共管理學派看來,“信息資源”、“信息資源管理”概念中顯然隱含著“信息是一種經(jīng)濟資源,因而應該或必須按市場交換原則開發(fā)和利用”的市場原教旨主義信念.而這一信念將對圖書館的公益性產(chǎn)生巨大沖擊。

5.知識集合說

“知識集合說”的提出者是我國著名圖書館學者王子舟先生。王先生始終堅持認為“知識”是圖書館學的核心概念,由此他提出了圖書館學理論體系得以展開的兩個基本假設:每個人都是知識短缺者;每個人都想獲取有用的知識。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有主動獲取和被動獲取之分,圖書館學的宗旨就是為人們主動獲取知識提供最佳工具和方法。王子舟.圖書館學基礎教程[ 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1-10.

王子舟明確提出,圖書館學研究對象是知識集合。知識集合是指用科學方法把客觀知識元素有序組織起來.形成提供知識服務的人工集合。知識集合是由客觀知識元素匯集而成的,這些知識元素的匯集組織依據(jù)了一定的科學方法;知識集合一經(jīng)形成便是一個完整的實體,它在客觀知識世界中有獨立存在的形態(tài);知識集合的目的是保存、傳播知識,為了提供知識服務。可見,圖書館就是知識集合。不過,在客觀知識世界中.具有知識集合性質(zhì)的卻不僅僅是圖書館,還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知識集合,如百科全書、字典詞典、書目索引、知識庫、數(shù)字圖書館等。

王子舟還指出,圖書館學以知識集合為研究對象,并不是說圖書館學僅僅研究知識集合,它還要研究客觀知識和知識受眾。客觀知識應該成為圖書館學的邏輯起點.知識集合是由客觀知識組成的供人獲取知識的‘“中介”,知識受眾是知識集合發(fā)生作用的終極歸宿。因此,圖書館學應以其本質(zhì)命題(知識集合)為中心展開自己的研究,建立“客觀知識→知識集合→知識受眾”這樣一個研究范疇體系。

以上介紹了關于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5種論說。這5種論說都采取了本質(zhì)主義方法,即人們先驗地預設圖書館現(xiàn)象背后存在著某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形態(tài)的本源性東西,認識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過程就是尋找這種本源性東西的過程。那么,圖書館現(xiàn)象的背后真的存在這種本源性東西嗎?人們能夠?qū)ふ业竭@種本源性東西嗎?如果是后現(xiàn)代主義者,對這一問題的答復無疑是否定性的。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不同.對圖書館現(xiàn)象背后的本源性東西(如果存在的話)的定位也會不同。從學習者的需要而言,關鍵問題不在于判斷出某種論說是否‘“正確”或“錯誤”,而在于從這種論說中能否得到某種有益的啟迪或啟發(fā)。基于此.本書根據(jù)布爾迪厄(Bourdieu. 1930—)的關系主義方法論.對圖書館學研究對象作出如下界定:

圖書館學研究對象是“客觀知識—圖書館—人”之間構成的關系空間。

下面,對這一“關系空間說”作一些說明:

第一,從發(fā)生學意義上看.圖書館的產(chǎn)生源于人們對客觀知識的需要——組織、傳遞和利用客觀知識的需要。正是這種需要“生產(chǎn)”出了“客觀知識—圖書館—人”這樣一種獨特的結構性空間。

第二,從性質(zhì)上說,“客觀知識—圖書館—人”空間是一種客觀存在(只不過這種客觀存在不是實物性存在)。只有那些客觀存在的東西(如某種實體、行為、關系、規(guī)律等)才能成為某一學科的研究對象。

第三,人對客觀知識的需要并非只催生了圖書館這樣一種機構/制度,還催生了學校、博物館、檔案館等機構/制度,但只有以圖書館為中介形成的關系空間才能成為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也就是說,“客觀知識一圖書館一人”構成的關系空間是唯圖書館學研究的獨特領域,由此形成了圖書館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區(qū)分。

第四,圖書館學研究的是“客觀知識—圖書館—人”的關系空間,而不單獨研究其中的客觀知識或圖書館或人.尤其是若只研究其中的客觀知識或人,那么就無法與其他相關學科(如知識學、人學、哲學等)相區(qū)別。

第五,從方法論上說,布爾迪厄的關系主義方法論是“關系空間說”得以提出的方法論基礎。“客觀知識—圖書館—人”構成的關系空間類似于布爾迪厄提出的“場域”(field)。所謂場域,是以各種社會關系連接起來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的社會場合或社會領域。用“場域”概念的提出者布爾迪厄自己的話來說,“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wǎng)絡(network),或一個構型(configuration)”。見:[ 法] 皮埃爾·布爾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論[ M].[ 美] 華康德,李猛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34.布爾迪厄認為:“社會不只是由個人組成;它還體現(xiàn)著個人在其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各種連接和關系的總和。”包亞明主編.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場域”作為關系性空間.其意義主要在于:闡明“一個系統(tǒng)中的每個單一要素的價值是在與同一系統(tǒng)中其他要素的關系中得到界定的。”[ 美] 戴維·斯沃茨.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 M].陶東風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73.把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界定為“客觀知識—圖書館—人”的關系空間.其意義在于指明.圖書館的內(nèi)部運行機理以及圖書館的存在價值完全可以在“客觀知識—圖書館—人”這一關系空間中得到界定。從理論圖書館學和應用圖書館學的分野而言,理論圖書館學應重點研究客觀知識與圖書館對人所具有的價值意義;而應用圖書館學應重點研究圖書館滿足人的客觀知識需要的方法論問題。

四、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

所謂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是指能夠為圖書館學的形成、擴展和發(fā)展提供思想資源的學科理論、思想觀點。這種學科理論、思想觀點多種多樣。下面介紹幾種圖書館學界比較熟悉的理論或思想觀點。

1.知識組織論

早期的知識組織(Knowledge Organization)概念是對文獻分類方法和索引方法進行進一步深化和理論化的產(chǎn)物。1929年英國分類學家布利斯(H. E. Bliss, 1870-1955)便出版過《知識組織和科學系統(tǒng)》和《圖書館的知識組織》兩部著作。1989年,國際知識組織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nowledge Organization, ISKO)在德國法蘭克福成立.學會將創(chuàng)刊于1974年的《國際分類法》雜志作為自己的會刊,并在1993年將其更名為《知識組織》。該學會的宗旨是,聯(lián)合國際力量.促進知識組織方法的研究、應用與發(fā)展,為獻身于知識組織工具的開發(fā)和應用的學者提供交往與合作機會。知識組織論一直受到圖書館學、情報學界的廣泛關注。如印度情報學家塞恩(S. K. Sen)根據(jù)英國學者道金斯(R. Dowkins)“思想基因”觀點,提出知識組織可依“思想基因進化圖譜”進行,即從文獻中找出“思想基因串”編制出新的概念索引供人利用。而英國學者布魯克斯(B. C. Brookes)指出.圖書館的知識組織應該是對文獻中所包含的知識內(nèi)容進行分析,找到相互影響及聯(lián)系的節(jié)點,像地圖一樣把它們標示出來,展示知識的有機結構和內(nèi)在聯(lián)系,為人們繪制“知識地圖”,從而實現(xiàn)“一索即得”的知識查詢效果。布魯克斯提出有知識方程式:K [S] +4I→K [S+△S]。式中K [S]表示一個人原有的知識結構,△l表示新吸收的信息,K [S+△S]表示一個人吸收△l之后形成的新的知識結構。此方程式說明,一個人的知識結構的形成過程,是一個不斷輸入新的信息(學習或知識更新的過程)從而不斷豐富和改進原有知識結構的過程。此方程式還表明,由于每個人的原有知識結構K [S]有差異,所以即使是輸入同樣的信息△I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新知識結構K [S+△S].布魯克斯的知識組織思想來源于波普爾(K.R.PoPper)的“世界3”理論。波普爾認為.紛繁的現(xiàn)象世界可區(qū)分為3個世界:第1世界是包括物理實體和物理狀態(tài)的世界,簡稱世界1;第2世界是精神的或心理的世界,包括意識形態(tài)、心理素質(zhì)、主觀經(jīng)驗等.簡稱世界2;第3世界是思想內(nèi)容的世界、客觀知識的世界,簡稱世界 3。據(jù)此布魯克斯認為,“圖書館學者和情報學者的實際工作可以歸結為收集和組織‘世界3’(即客觀知識)的記錄,以資利用”,“波普爾的‘世界 3’不能不引起圖書館學家、情報學家的注意.這是因為它是第一次從純粹實用觀點以外的角度,為圖書館學和情報學的專業(yè)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1996年,美國情報學家德本斯(A.Debons)說:“知識組織將是下一個世紀人們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我們這里所談及的知識組織概念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分類技術.而是指更高水平上的知識組織。”

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末,有關知識組織的文章開始多了起來。王知津撰文說,如何將無序的知識組織起來供人們使用,這是圖書館學的研究領域。知識組織不僅是對文獻的組織,也包括對文獻內(nèi)含的“知識”的組織,即將客觀知識世界中的最小知識單元、知識因子組織成一個有序的體系。知識組織的任務不僅要應付大量的知識,還要控制知識的增長。而蔣永福則撰文稱,圖書館是對客觀知識進行專門組織和控制的社會組織,我們應從知識組織的角度理解圖書館學;文獻工作、目錄工作、圖書館工作、情報工作的實質(zhì)是客觀知識的組織,因此圖書情報部門實質(zhì)上是組織客觀知識的社會組織;書目情報產(chǎn)品都是知識組織的產(chǎn)物,書目情報活動的實質(zhì)是知識組織。因此,知識組織論可以成為圖書情報學的理論基礎蔣永福,付小紅.知識組織論:圖書情報學的理論基礎.圖書館建設,2000(4):14-17.①也就是說,知識組織論能夠揭示出圖書館內(nèi)部活動的機理,較好地說明圖書館的核心業(yè)務活動的實質(zhì).因此,知識組織論可以成為應用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2.信息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

信息政治經(jīng)濟學是運用政治經(jīng)濟學的概念體系和方法分析信息生產(chǎn)、交換、使用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社會關系的理論體系,是20世紀后半葉隨著信息經(jīng)濟資源之政治經(jīng)濟意義的增強而出現(xiàn)的批判性理論(critical theory)。英國學者韋伯斯特(Frank Webster)在評述信息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時指出,信息政治經(jīng)濟學視角有3個突出特點:①在社會結構關系中研究信息過程,認為所有的信息現(xiàn)象都體現(xiàn)著已經(jīng)建立的社會生產(chǎn)關系;②從社會經(jīng)濟體系的整體出發(fā)來研究信息過程.認為信息產(chǎn)業(yè)已成為經(jīng)濟的支柱產(chǎn)業(yè),這一全局趨勢必然決定具體的信息政策的制定;③強調(diào)當前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延續(xù)性,認為信息作用的增強并未改變社會的基本關系,所謂的‘“信息社會”并不構成一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這種政治經(jīng)濟學的視角使信息政治經(jīng)濟學比其他理論更加關注信息生產(chǎn)和利用過程中的階級關系和信息平等問題,關注市場機制對知識、信息的公共獲取和公益性提供的制約,關注政府以及社會的強勢階層通過信息流通而實施的社會控制,關注全球范圍內(nèi)日益拉大的信息鴻溝對發(fā)展中國家經(jīng)濟利益的損害.關注信息帝國主義或文化帝國主義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文化侵蝕。

著名信息政治經(jīng)濟學學者席勒(Herbert schiner)對美國圖書館事業(yè)現(xiàn)狀進行分析后認為,私人資本為了擴大市場,必然積極倡導信息的商品化進程.他們一方面借助其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影響政府政策;另一方面資助保守的學術研究機構和媒體機構.為信息的商品化提供理論依據(jù)和輿論支持。席勒還以美國的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為例,證實了私人資本、政府、保守的研究和媒體機構在圖書館發(fā)展問題上的立場趨同,并因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作為社會分工的圖書館職業(yè)的存在正在被質(zhì)疑。運用新技術謀求利潤的做法正在瓦解著美國圖書館職業(yè)的基石——信息自由存取原則。”20世紀80年代以來,席勒、韋伯斯特等人又運用這種理論不斷剖析西方國家信息資源的私有化對圖書館發(fā)展帶來的影響,使信息政治經(jīng)濟學成為圖書館學領域一種有力的批判性理論基礎。

3.女權主義理論

在近代圖書館史上,圖書館職業(yè)的性別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婦女參加圖書館工作,逐漸改變了原先由男子在圖書館工作者中占優(yōu)勢的現(xiàn)象。這與男子常被社會地位和待遇更高的職業(yè)吸引過去有關。在美國.早在1878年就有2/3的圖書館工作者是女性,到 20世紀80年代女性圖書館員占到了 85%的比例。孫光成.世界圖書館與情報服務百科全書[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296-298.至今,社會上很多人仍然認為圖書館職業(yè)是適合女性的職業(yè)。究其原因,美國學者德·蓋里森(Dee Garrison)認為,圖書館職業(yè)女性化最主要的原因是雇用婦女從事圖書館工作的工資比男性要低得多,因此婦女也就開始大量進入圖書館職業(yè)。圖書館職業(yè)以女性為主,這已成為圖書館職業(yè)的一大特點。從歷史的角度看.女性大量進入圖書館職業(yè).推動了婦女融入主流社會的進程,客觀上擴大了婦女參與社會活動的廣度。

關于“女權主義”、“女權主義理論”、“女權主義運動”等概念,即使在女權主義者內(nèi)部也不存在統(tǒng)一的認識。但是,女權主義的基本精神在于它把性別關系看成一種基本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把兩性的不平等看成社會的基本的不平等,認為兩性的不平等與階級之間、種族之間、文化之間的不平等一樣,應該予以消除。由于傳統(tǒng)上圖書館職業(yè)一直被視為女性占多數(shù)的職業(yè),20世紀70年代以來,女權主義理論在西方圖書館學中逐漸得到重視。哈里斯(Roma HarriS)、雷德福(Marie Radford)、科什雷克(Kerslake)都堪稱女權主義圖書館學者。哈里斯認為.圖書館職業(yè)過去和今天存在的問題都與它的性別特色(女性占多數(shù))相關。在一個男性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世界里,即使圖書館職業(yè)擁有現(xiàn)代專業(yè)化職業(yè)的一切特征(如專業(yè)化的知識體系、成立有行業(yè)協(xié)會組織、規(guī)范的職業(yè)道德等),女性也不可能獲得與以男性為主的職業(yè)(如醫(yī)生、律師等)同樣的地位和薪酬。這就是說,圖書館職業(yè)的很多問題事實上是涉及兩性關系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而非專業(yè)問題。忽略這一點,可能會使解決職業(yè)問題的很多努力矢不中的。于良芝.圖書館學導論[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52-153.這就表明.研究性別問題的女權主義理論能夠為圖書館職業(yè)特征(性別特征)研究提供獨特的理論指導。

4.政治哲學理論

政治哲學是研究社會政治關系的本質(zhì)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政治價值和政治的本質(zhì)。政治哲學是一種規(guī)范理論,它主要關注的不是關于現(xiàn)實政治的知識,而是關于政治生活的一般準則以及未來政治生活的導向性知識,為社會政治生活建立評價標準。“政治哲學就是要試圖真正了解政治事務的性質(zhì)以及正確的或完善的政治制度這兩方面的知識。”宋惠昌等.政治哲學[ 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22.政治哲學試圖在最高層面上為評價、判別和概括政治現(xiàn)象提供價值標準與認識方法,因此它是政治學的“元理論”。

政治哲學的主要研究范疇包括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權利、權力、意識形態(tài)及政治文明、政治倫理、政治權威、政治腐敗等。現(xiàn)代圖書館活動普遍遵循的一些基本理念如知識自由、平等服務、多元文化、信息公平、信息民主、圖書館權利、圖書館法治等,都需要從政治哲學理論中汲取有關的思想資源。IFLA/UNESCO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之所以稱為“現(xiàn)代公共圖書館是民主政治的產(chǎn)物”.就是因為公共圖書館的生存、發(fā)展與社會的政治狀況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研究社會的政治問題的政治哲學理論能夠為圖書館學研究提供廣泛的理論指導。

5.制度經(jīng)濟學理論

制度經(jīng)濟學有舊制度經(jīng)濟學和新制度經(jīng)濟學之分。舊制度經(jīng)濟學以凡勃倫、康芒斯、加爾布雷斯等為代表,主要關注制度對經(jīng)濟行為主體的心理與行為的影響問題。而新制度經(jīng)濟學,以科斯、諾思、威廉姆森、盧瑟福等一大批經(jīng)濟學家為代表.其中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諾思等人的制度變遷的歷史比較分析理論最具影響力。德國學者柯武剛和史漫飛對制度經(jīng)濟學的定義是:“它關心的是分析各種具有協(xié)調(diào)功能的規(guī)則和規(guī)則集.以及這些規(guī)則和規(guī)則集的實施對經(jīng)濟后果的影響。制度經(jīng)濟學還與制度如何在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變遷中演化有關。簡言之,制度經(jīng)濟學研究經(jīng)濟生活與制度之間的雙向關系。”[ 德] 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jīng)濟學[ M].韓朝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4.諾思(D. C. North)對制度經(jīng)濟學的定義是:‘“制度經(jīng)濟學的目標是研究制度演進背景下如何在現(xiàn)實世界中作出決定和這些決定又如何改變世界。”[ 美] 諾思.經(jīng)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M].陳郁,羅華平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4:2.其實,制度經(jīng)濟學就是從經(jīng)濟學角度研究制度的產(chǎn)生、演化規(guī)律及其對人的決策行為的影響的學問。迄今為止,較之其他學科,制度經(jīng)濟學對制度的研究最為全面、深刻,乃至談論制度問題都不得不直接或間接地借用制度經(jīng)濟學的研究成果。

圖書館不僅是一種社會機構,而且還是一種社會的制度安排——國家為了保障公民獲取知識信息的自由權利而選擇的一種制度安排。圖書館制度的產(chǎn)生、圖書館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圖書館制度的中外比較、圖書館制度的創(chuàng)新等,對這些圖書館制度問題的研究,顯然有必要引入和借鑒制度經(jīng)濟學的研究成果。同時,與制度經(jīng)濟學密切相關的制度倫理學、制度哲學等理論,也可以為圖書館制度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6.公共物品理論

現(xiàn)代圖書館的存在是社會的制度安排的表現(xiàn),因而圖書館是一種公共物品(制度本身就是一種公共物品)。因而圖書館的非排他性普遍服務、非競爭性平等服務以及圖書館本身性質(zhì)上的公共性、公益性、共享性等.都可從公共物品理論中得到闡明。尤其是對公共圖書館來說,它的存在理由、使命以及管理與服務理念.都以其公共物品性質(zhì)為基礎.因而,對其進行證明和宣揚,都有必要以公共物品理論為依據(jù)。關于公共物品理論的詳細內(nèi)容,見本書第五章第四節(jié)。

7.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理論

現(xiàn)代性(modernity)與傳統(tǒng)性(tradition)相對應。“傳統(tǒng)”是前現(xiàn)代(pre-modern)的特征.而‘“現(xiàn)代性”則是現(xiàn)代社會的特征.它是社會在工業(yè)化推動下發(fā)生的全面變革而形成的一種屬性,綜合了精神、文化、經(jīng)濟、制度等多種維度。現(xiàn)代性大體可以概括為:民主化、法制化、工業(yè)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會階層流動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識科學化、信息傳播化、人口控制化等。“現(xiàn)代或現(xiàn)代性這一術語是指從現(xiàn)代化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社會類型。向現(xiàn)代社會的轉變開始于17世紀,經(jīng)過兩個世紀達到頂峰。對現(xiàn)代化有所貢獻的要素包括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現(xiàn)代歐洲國家的興起、科學革命、法國大革命、工業(yè)革命、大眾城市社會的興起·····一般而言,現(xiàn)代性意味著工業(yè)、市場資本主義、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興起、世俗化、民主化和社會合法化。”現(xiàn)代性有著自己特有的精神理念,它是在啟蒙運動中明確提出的.被人們稱為啟蒙方案。它“立足于這樣的假設:無知是人類苦難的基本根源,以科學知識減少無知,將為人類的無窮進步鋪平道路”。通過理性獲得知識.通過知識獲得解放,成為現(xiàn)代性的核心理念。以這種理念為旨趣的思想理論就是現(xiàn)代主義(modernism)。現(xiàn)代主義(也叫啟蒙主義哲學)思想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徹底的懷疑主義精神。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宗教改革運動的領袖,還是啟蒙運動的思想家.抑或是斯賓諾莎、笛卡兒、康德等哲學家.他們與封建傳統(tǒng)勢力斗爭的首要武器都是徹底的懷疑主義精神。

第二,勇敢的反抗精神。具有勇敢的反抗精神.敢于同占據(jù)主流地位的腐朽社會勢力及其霸權話語作斗爭。

第三,對理性的推崇。理性是啟蒙主義哲學的基礎.是現(xiàn)代主義反對蒙昧主義的最強有力的武器。現(xiàn)代主義正是依靠人類的理性才喚起了“主體的覺醒”,正是通過理性指導下的現(xiàn)代科學知識和技術才打碎了迷信的枷鎖,驅(qū)走了中世紀的黑暗。

第四,對“主體性”的揭示和捍衛(wèi)。現(xiàn)代主義揭開了上帝的神秘面紗.撕毀了基督教的偽善面具,恢復了人類在社會中的主體性地位。

然而,“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是一個充滿曲折與沖突的歷史過程.因而.現(xiàn)代性包含著深刻的內(nèi)在矛盾。一方面,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的確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現(xiàn)代性又是在血與火中發(fā)展起來的”。確實,“現(xiàn)代性既帶來了人類生產(chǎn)力與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又帶來了經(jīng)濟危機和生態(tài)災難;既帶來了理性秩序?qū)ι鐣Y源的優(yōu)化配置,又帶來了非理性的拜金主義和唯GDP發(fā)展觀至上的混亂與瘋癲;既帶來了人類個性的自由與張揚,又帶來了社會理性機器對人的支配;既帶來了貨幣與法律程序上的人人平等,又帶來了兩極分化;既帶來了人類主義的覺醒,又帶來了民族矛盾與沖突,如此等等。現(xiàn)代性的利與弊、善與惡如影隨形”。這就是現(xiàn)代性悖謬、現(xiàn)代性災難。于是.后現(xiàn)代性理論便應運而生。

后現(xiàn)代性(post-modernity)理論旨在反省、批判和超越西方近現(xiàn)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價值取向和歷史傳統(tǒng)等,提倡一種不斷更新、永不滿足、不止于形式和不追求固定結果的自我突破創(chuàng)造精神。這種精神實際上是一種解構(deconstruction)精神.即對此前的真理性話語從根部加以消解、置換或否定。對現(xiàn)代主義話語的徹底批判.產(chǎn)生了后現(xiàn)代主義(post-mod-ernism)。后現(xiàn)代主義不是體系化的理論知識,而是解構傳統(tǒng)真理觀的批判性、抵抗性思維方式。

后現(xiàn)代主義是對現(xiàn)代主義的質(zhì)疑,最極端的情況是全面排斥現(xiàn)代主義觀點.質(zhì)疑宏大敘事(元敘事),質(zhì)疑理性,質(zhì)疑人本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著名理論家利奧塔說過:“簡化到極點,我們可以把對元敘事的懷疑看做‘后現(xiàn)代’。”[ 法]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爾.后現(xiàn)代狀態(tài):關于知識的報告[ M].車懂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2.所謂“元敘事”或“元話語”.就是一種解釋世界、解釋歷史的宏大敘事。這種宏大敘事或說明因果,或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或概括歷史,或預言未來,它為人們的行為提供目標,繪制藍圖,為人類進步指出前進的方向。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宏大敘事,即關于自由解放的敘事和整體性(totalization)以及主客式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敘事。利奧塔將后現(xiàn)代性解釋為一種否定了各類元敘事的局部決定論。他主張用局部敘事代替總體敘事,用小敘事取代宏大敘事。“在元敘事之后,合法性可能存在于什么地方呢?操作標準是技術性的.它不適宜用來判斷真理和正義。”[ 法]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爾.后現(xiàn)代狀態(tài):關于知識的報告[ M].車模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1.

表1-2 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話語比較

對現(xiàn)代人來說,放棄現(xiàn)代性等于在“去根”,將自己虛置化,使得人自己無法感受生存與安全,但若死抱現(xiàn)代性不放,現(xiàn)代性悖謬、現(xiàn)代性災難又將人類置于危險境地,而后現(xiàn)代性又無意.也無力為人類指明擺脫現(xiàn)代性悖謬、現(xiàn)代性災難之路。

對中國當代圖書館人來說,我們不得不面對前現(xiàn)代、“未完成的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同時俱來的共時性存在命運。我們現(xiàn)在已建立的圖書館學理論,基本上屬于以現(xiàn)代性思維方式為基準的理論.可稱之為“現(xiàn)代性圖書館學”。那么.這種“現(xiàn)代性圖書館學”同樣無法避免現(xiàn)代性悖謬、現(xiàn)代性災難的拷問:我們已經(jīng)完成了“現(xiàn)代性圖書館學”的建構嗎?“現(xiàn)代性圖書館學”能夠給我們指明理想未來嗎?我們有必要構建‘“后現(xiàn)代圖書館學”嗎?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理論必然能夠給我們以某些啟發(fā)。

五、圖書館學研究方法

圖書館學研究方法,可分為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1.幾種常用的圖書館學定量研究方法于良芝.圖書館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55-157.

(1)社會調(diào)查法

社會調(diào)查法就是從研究對象的人群總體中按一定的抽樣方法選取樣本,對樣本的屬性、特征、態(tài)度等進行調(diào)查分析,并將樣本的屬性、特征、態(tài)度概括為人群總體的一般屬性、特征、態(tài)度的研究方法。社會調(diào)查法的一般過程包括確定假設和變量、選取樣本、設計數(shù)據(jù)收集工具(最常用的就是問卷)、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這種方法在圖書館學領域的應用很廣。用戶需求研究、用戶行為特征研究、用戶對圖書館工作的評價研究、館員培訓需求研究等都是社會調(diào)查法的適用領域。

(2)實驗方法

實驗方法就是在實驗室或現(xiàn)場,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分組并給予各組不同處理(treatment)來確定變量間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實驗研究的一般過程包括確定假設和變量.設計實驗過程和實驗條件,隨機分組.對各組實施不同處理(treatment),觀察和記錄實驗結果,對實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解釋實驗結果.確定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存在,得出結論。實驗方法也是圖書館學領域經(jīng)常采用的定量方法。情報檢索系統(tǒng)的設計與評價、情報檢索過程中的認知特性研究、用戶培訓方法研究、圖書館管理方法研究等都是實驗方法的適用領域。

(3)文獻計量方法

這是用統(tǒng)計方法對一批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以期揭示一個領域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以及文獻著述、出版和利用模式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引文分析、文獻離散率統(tǒng)計、文獻增長規(guī)律統(tǒng)計、文獻老化規(guī)律統(tǒng)計、個人作者和機構的科研生產(chǎn)率統(tǒng)計、著作方式和作者數(shù)量統(tǒng)計等。文獻計量方法的使用程序一般包括確定假設和變量(如引文語種變量、引文數(shù)量變量等),從特定范圍的出版物中選取樣本、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文獻計量方法的經(jīng)典性應用見于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的文獻學家(如布拉德福等)的研究。它在我國的圖書館學文獻中也很常見。

2.幾種常用的圖書館學定性研究方法于良芝.圖書館學導論[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57-159.

(1)個案研究

這是對少量(一個或幾個)個人、集團、機構等研究對象作深入的觀察調(diào)研.確定研究對象的屬性,揭示其屬性或特征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個案研究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它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如訪談、實地考察、問卷調(diào)查、文獻分析等),在研究對象所處的自然情境下,收集到有關研究對象的綜合信息.形成對研究對象的全面的、細致的認識。其研究結果可以直接用于被調(diào)研的對象,也可以作為尋求同類對象一般規(guī)律的起點。在圖書館學領域,個案調(diào)研經(jīng)常被用于圖書館管理、用戶行為特征等問題的研究。

(2)歷史研究

對歷史資料進行收集、評價、分析和解釋,從而描述和理解過去的人類經(jīng)驗的方法。歷史方法的基本特征就是需要對歷史資料(如檔案)進行系統(tǒng)的收集、整理、核實、考證,在確認數(shù)據(jù)可靠性和真實性的基礎上,對數(shù)據(jù)加以選擇、整理、分析,作出結論。歷史方法是研究圖書館史、圖書館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3)話語分析

話語分析法(discourse analysis)就是通過對談話或文獻中的語篇(discourse,即由若干句子構成的語言單位)進行分析,剖析一個領域話語體系的形式、結構和規(guī)則.透視這種形式、結構和規(guī)則背后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及權勢關系等的方法。話語分析是近年來得到較廣泛應用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它的哲學基礎是20世紀后半葉出現(xiàn)的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特別是法國哲學家福柯的思想。話語體系是社會制度的產(chǎn)物,作者用已經(jīng)存在的話語體系來表述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這種認識就必然帶有話語體系所體現(xiàn)的社會制度和權勢關系的深刻烙印,體現(xiàn)著社會的權勢關系。但與此同時.對一種話語體系的運用又反過來強化著它所體現(xiàn)的社會制度和權勢關系,這種作用使話語體系本身就成為一種力量。托米寧(Tuominen)對“用戶中心論”著述的分析是這一研究方法的范例。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反思“用戶中心論”中隱含的制度因素和權勢關系。作者以“用戶中心論”的代表作品《Seeking Meaning: A Proces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為樣本,以其中的語篇為分析單位,考察了“用戶中心論”的話語體系對用戶和圖書館員及其相互關系的反映。研究發(fā)現(xiàn),“用戶中心論”的話語體系事實上把用戶視做無知的、不能確定自己需求的,甚至不能正確表達自己感覺的情報外行人,把圖書館員視做能夠解讀用戶思想的、能夠駕馭情報查找過程的專家。作者認為,這樣的話語體系恰恰在用戶與圖書館員之間建構了一種不平等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海市| 宜川县| 连州市| 高淳县| 霞浦县| 靖江市| 肇源县| 洪洞县| 镇远县| 乌海市| 吐鲁番市| 威远县| 乐清市| 大宁县| 渝北区| 漳浦县| 昔阳县| 仙桃市| 江华| 石林| 正镶白旗| 达州市| 综艺| 桑植县| 潮安县| 昌都县| 彰化市| 巴彦县| 永兴县| 抚州市| 蓬安县| 札达县| 北川| 察哈| 潼南县| 定安县| 都匀市| 庄浪县| 呼图壁县| 鲜城| 桐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