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設計溝通
“設計溝通”是對在設計問題解決過程中的系列溝通行為的總稱,它是保障設計組織擁有較高的設計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技術手段,為設計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必要條件。設計溝通是基于對特定對象設計師而展開,設計師作為一個特定的群體,其行為方式將決定設計方案能否被實施和執行。要討論設計師,就要討論設計師的活動,要討論設計師的活動,就必然要討論設計師的交往和溝通。哲學家從人的內心世界去解構人,去討論人的行為和意識的關系,他們經常說情商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主要依賴于智商,情商是一個人成功的主要因素。所以,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二十五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百分之七十五要靠人際關系?!睂τ谠O計師來說:一個設計師的成功,只有百分之二十五是由于他的設計創意和技術,而另外百分之七十五取決于他的溝通能力。這樣的說辭似乎不太穩妥和嚴謹,甚至略顯夸大溝通的作用,但一個經歷豐富的設計師和運營成功的設計機構一定會認同這一說法。很多設計師和設計機構總把一個設計作品的成功歸因于他們偉大的創意,這對于年輕的設計師有很大的誤導性。創意的偉大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大眾的認可,這是檢驗創意偉大的唯一標準,失去了大眾的基礎,就變成了設計師的自娛自樂。設計作為專業的商業服務活動,其建立在基本溝通概念的基礎上有著自身的特性和方式,其專業性和技術性超越了生活意義中論及的溝通價值。因此,討論“設計溝通”需要結合設計專業的背景而展開,而溝通對設計的決定性影響遠遠超過對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
“溝通”的釋義
“溝通”一詞,漢語的原意是指兩水通過挖溝開渠使其相互流通暢達?!捌溆梅ㄓ忻~和動詞之分,作為名詞的溝通是指一種狀態,作為動詞的溝通是指一種行為。溝通一詞后來用于比喻兩種思想的交流與分享等?!?img alt="趙升奎.溝通學思想引論[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2005:30."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C6991/9312962704364101/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61319-PJiWNUfc5BxoVmEDJjRNSSOK4teRpLtE-0-1219d22bba7796b9efbd871683e0fd9b">在西方,它與交流、交往、交際、傳達、傳染、通信等概念相聯系,英文是communication,國內一般有三種譯法,即交流、溝通、傳播。《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溝,水瀆廣四尺,深四尺。鏈接釋義為田間水道,泛指挖掘的水道或工事?!薄巴?,到達,通達。鏈接釋義為沒有堵塞;通行可以到達?!薄吨腥A大字典》中“通”有42個義項,與現代溝通意義相近的有18項,釋義為“達也、洞也、順也、利也、亨也、開也、至也、徹也、知也……”在莊子《逍遙游》中還有“以大為通,以小為陋”的思想。這種思想與老子的思想一脈相承,老子的“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音希聲”就是例證。因此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普通的通算不了通,只有大通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通,通是人生的法則,是宇宙之“通”,是指自然萬物和宇宙間的規律意義上的“通”。莊子認為,“道”就是“通”,“道通為一”,“一”就是“通”,“一分為二,合二為一”是自然的現象,“二”就是“不通”,“一分為二”是不通,“合二為一”就是“通”?!白云洚愓咭曋?,肝膽楚越也?!睆摹爱悺钡慕嵌瓤矗裁匆膊弧巴ā?,就算是連接一身之內的肝膽都像楚國和越國兩個不同的國家一樣,一切都不同?!白云渫咭曋?,萬物皆一也”。從“同”的角度去看,萬物皆“通”,萬物只是一體。溝通其釋義非常易于理解,溝通也是口語中經常使用的詞語,我們往往把它理解為交流、說話等。而溝通作為人類活動的主要內容遠遠復雜于其在字面意義上的解釋,這種開渠通水、合二為一的溝通引申到生活中就變得復雜,如果能真的做到通達,那么人類之間就沒有矛盾了。
現代意義上的溝通是指信息的傳遞和意義的傳達并同時被理解。溝通可以表現為三個不同層次。第一個層次,溝通是一種具有專門技術的過程;第二個層次,溝通是一種心理活動;第三個層次,溝通是一種管理工具。從技術層次來講,溝通就是信息的發送方通過某種方式或渠道把某個信息發送到接收者的感覺器官,接收者只要感覺到信號的存在,溝通過程也就完成了。例如:我們平時打電話,只要說話的人通過話筒把信號傳達到聽話人的耳朵里,聽電話的人聽到了,溝通過程就完成了。毫無疑問,這樣的溝通是純粹物理意義上的溝通,是初級的溝通,溝通的真正意義存在于心理層面。溝通的雙方只是接收到物理信號是不夠的,還需要對信號進行解釋,也就是理解,接收信號的人只有理解了信號的含義,才能明白表達信息人所要表達的意思,而這里的解釋或理解需要個人知識經驗的參與,需要思維的活動。需要注意的另一點是,良好的溝通常常被錯誤地解釋為溝通雙方達成一致的意見,而不是準確理解信息的意義。溝通的研究目的不在于準確地找到溝通的方法,而在于如何在溝通的過程中形成對信息傳達的共識,這種過程不是合乎公式的套用,而是一系列符合人本性的內心世界的吻合。恰當的溝通方式是溝通中應該學習和掌握的,從而構建一種合理的人際交往過程,使得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達到效率的最大化。追求“最大公約數”的溝通是溝通研究的核心訴求。在溝通過程中如果有溝通發送者與接收者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溝通發送者就會認為接收者未能完全領會發送者的看法,也就是說,很多人認為良好的溝通是使別人接受我們的觀點,這是一種片面的觀點,而不是全面看待溝通應該有的態度。
溝通是理解的過程,無論何種方式的溝通,都須關注溝通信息的傳遞是否超出了接收者的理解范圍,對方能否理解。如同一條廣告,觀眾看不明白,這張廣告紙就等于一張廢紙。溝通是一個有著潛在目的和訴求的過程,即便不是顯性的,也包含有隱性的期望和要求,這是商務溝通中必然存在的基礎。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一書中闡述了溝通成功的三個基本特征:理性、感性和道德品質。理性在于溝通邏輯過程的演繹,充分的思考和完備的資料準備是溝通的素質;感性是溝通過程中情感的控制,它是一種無形的溝通潛能,往往能從內在抓住受眾的心理,一個人對他人的感情認同是一種無形的情投意合;道德品質是建立溝通信任的基礎。美國學者桑德拉·黑貝爾斯與里查德·威沃爾在《有效溝通》一書中認為,“溝通是人們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