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葛繼振 唐仲武 李瑛 劉秀琴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是新中國成立后在海淀區辦的第一所公立中學,是在1952年由培元學校和在藍靛廠開辦的中學班合并而成的,在萬泉莊選了新校址,蓋了新校舍。在當時的教育方針——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勞動生產相結合的指引下,全體教職員工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努力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并學有特長,因此除了認真做好課堂教學以外,在社團、科技、體育、藝術等各方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當時的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等組織起了很大作用,使學生的自治能力得到加強。當時的學生會最早始于藍靛廠中學班。

學生會組織活動

藍靛廠中學班成立后,學生的住宿、伙食等生活問題及課外活動都依靠同學們自己管理,共青團支部成立后,上級委派呂自敏老師負責。當時的學生會主席是唐仲伍,副主席是王淑敏(兼學習委員)。學生會自己組織了合唱隊、朗誦組、體育組、無線電小組等。學生會除了負責組織同學的生活以外,還組織學習經驗交流活動,以及寒暑假的勤工儉學活動、慰問活動等。與培元學校合并后,培元校區也成立了學生會。

建校初期,由于新的兩層教學樓的使用,初、高中學生人數及班級增多,1954年學生會主席由蔣保玉同學擔任。20世紀50年代末,學生會由教導員老師負責指導。學生會由主席、副主席及各部部長組成,成立了宣傳部、文藝部、體育部等。1958年后,學生會在留校工作的劉秀琴老師的指導下,李瑛同學擔任文藝部部長,帶領學生會骨干干部,課后組織全校學生學唱革命歌曲、學跳集體舞;組織每年的文藝匯演及新年文藝聯歡晚會;每周末晚上組織電影晚會,會前組織積極分子賣電影票,負責會場秩序,會后將票款匯總后交給學校或電影放映隊。校領導對學生會非常信任,廣大同學也非常支持學生會的工作。

當時學校團委、少先隊、學生會的干部和積極分子的組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發展了一大批骨干力量,為日后的工作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理科科技類活動

理科學科活動有物理小組、化學小組、生物小組、地理小組、數學小組、測量小組、氣象小組、地震小組;理化生學科還有實驗小組、教具研制小組等;科技方面還有無線電小組、報務小組、廣播小組、電工小組、地震小組、船模小組等。當時的輔導老師有王家駿、吳玉云、韓功鵬、洪中柱、王宗蔭、李蔭昌、謝建國、趙松、葛繼振、殷發善、嚴安生等。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小組為學生們提供了課堂以外的科學知識,還提高了學生們的實驗動手能力,同時活動中制作了大量教具,有力地支持了課堂教學與學習。例如,硫酸生產流程模型、鹽酸生產流程模型、高爐模型;大量的生物標本模型(海生物標本,胎兒標本,多種鳥類、昆蟲標本,多種植物標本,以及大豆、蝗蟲等多種生物模型);物理教具有電磁振蕩示教板、無線電發射與接收示教板、串并聯電路示教板、磁場分布教具、五燈電子管收音機示教板(此教具作為禮品送給了當時蘇聯的友好學校)。其中無線電小組和廣播小組最為活躍,學校廣播系統的安裝和維護都由無線電小組的同學負責。建校后第一任無線電小組的輔導老師是培元中學來的齊寶光老師,后來還有趙松老師及留校工作的葛繼振老師等。20世紀50年代,無線電小組技術最好的李瑞東同學負責輔導初中的小同學。小組的李瑞東和王淑敏畢業后考入北京郵電學院學習,李瑞東畢業后留在郵電學院當教授。1958年,為了向黨獻禮,趙松老師輔導無線電小組的葛繼振和林立同學制作了一架香煙盒大小的半導體收音機,《北京日報》刊登了收到的近百封索要電路圖的來信。

測量小組除學習測量知識和技能以外,還承擔了本校和農村分校的建筑測量任務,以及萬泉莊大隊、魏公村大隊的建設測量任務,為農村繪制平面圖,有力地支援了工農業生產。

藝術文學類活動

文學藝術類小組有:朗誦小組、播音小組、詩歌小組、話劇組、童聲合唱團、大合唱團、男聲小合唱組、女聲小合唱組、民樂隊、鋼琴小組、鼓號隊、管樂隊、舞蹈隊、美術小組、播音組、幻燈組等。當時的音樂教師是蘇人振、黃定配、榮志、王文珍等;語文教師有王芝卻、趙躍良、任素珍等;美術老師有陳潤玉、肖兵等;留校工作的李瑛、羅紹祥及工人王平師傅等都是文藝小組的輔導老師,為學生特長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藍靛廠中學班時的合唱團,聘請當時的教導主任高云,排練了《黃河大合唱》,成為后來十多年十九中的保留節目。

有很多學生畢業后走上了專業道路,例如,中央樂團的畢文華(1957屆)、李大中(1958屆);海淀教師進修學校主管音樂教師進修的趙其佩(1957屆);當時合唱團的男高音陸振德,退休后還在輔導社區的合唱團。可以說中學時代發展的特長讓學生受益終身。

體育類活動

有籃球隊、足球隊、排球隊、壘球隊(以上球隊分為校隊、年級隊和班隊)、田徑隊、體操隊、紅十字小組。學校每年舉辦兩次運動會,冬天舉辦長跑活動;平時經常舉辦年級式班級的球類對抗賽;有時還舉行老師與學生的球類比賽。當然學校代表隊與校外的比賽和表演更是經常舉行。當時的體育老師有周繼、趙振琦、陳新、蔣志恩、賴取成等。

以上各類課外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同時也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擴展,更重要的是培養發展了學生的特長。中學時代發展的特長和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使人留連忘返,受益終身。

 

【作者簡介】

葛繼振,男,生于1939年。1953—1959年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學就讀,畢業后留校。后擔任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實驗室的管理員,從事實驗教學工作。1989年,調入海淀區青少年科學技術館任館長及黨支部書記。1996、1997年榮獲北京市青少年科普先進工作者稱號。

唐仲武,男,1935年出生。1956年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畢業后留校。曾擔任團書記、總務主任等職。1968年,調入101中學任副校長、團支部書記。1976年,調入海淀區五七大學。20世紀80年代調入海淀區教育局組織復建海淀區工讀學校等。

李瑛,女,1955—1961年就讀于北京市第十九中學。1961年留校工作后任少先隊總輔導員。1963年轉入教務處工作,1965年畢業于電大中文系,曾任教務組長。

劉秀琴,女,1937年出生,1955—1958年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學讀高中。畢業后留校擔任學生教導員。1977年,調入海淀區教委黨校工作。1979年,調入海淀區教育局負責教育系統的計劃生育工作。1987年,調入海淀區向群學校任黨支部書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旗县| 凤山县| 通州区| 遂宁市| 滕州市| 卢龙县| 景谷| 乡城县| 芦山县| 龙州县| 蒙山县| 湄潭县| 鸡西市| 无棣县| 惠水县| 东源县| 招远市| 澄城县| 克拉玛依市| 邹城市| 荣成市| 东城区| 隆回县| 海丰县| 中超| 澎湖县| 石屏县| 武胜县| 平谷区| 武陟县| 定兴县| 天峻县| 龙州县| 喀什市| 金华市| 龙口市| 金坛市| 江门市| 湖北省| 禹州市| 乌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