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故土情懷(6)
- 贛水在我心中流淌:劉天仁散文詩詞集
- 劉天仁
- 4802字
- 2017-09-13 14:51:47
十年前,我曾回過一次闊別十年的南昌,特地去參觀了在南昌南部的“八大山人書畫陳列館”。這個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是明王朝的后裔。清朝推翻明朝后,用現代的話說,他是一個被鎮壓的對象,所以惶惶不可終日,猶如喪家之犬,不得不采用改名換姓、裝瘋賣傻、削發為僧等手段瞞天過海,逃命避禍。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他不曾向清政權低頭,也絕不與那些投靠清政權的人為伍,而是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終于詩、書、畫樣樣精通,特別在繪畫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以此為武器與清朝抗爭。他本為一僧人,晚年卻成了一道觀——天寧觀的住持,并將道觀易名為青云圃,后改為青云譜。圃,苗圃也;譜,贊歌也。八大山人的事跡,頓時使我聯想到《滕王閣序》中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感到這就是你的精神,其實像方志敏這樣的共產黨人何嘗沒有受到這種精神的影響?區別在于:前者是在窮途末路的情況下,立下“青云之志”,其“志”也不過是為了一個舊王朝的利益與一個新王朝抗爭,結果也只是成就了個人;而后者的“青云之志”是為了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為此不怕受苦受難,不怕流血犧牲,最終是為了給人民造福,其境界不知要高出多少!
滕王閣,我一直在讀你。但我讀得很慢,也讀得很少,基本上只讀《滕王閣序》,翻來覆去讀的也是其中兩三句話。但在有生之年,我仍將讀下去……
注釋:
【1】家鄉俗語:青皮梨子,好看不好吃。
青云譜
對于青云譜,我是熟悉的。南昌市有一個地名叫青云譜,也有一市區以青云譜命名,但它們都是衍生物。其實最早青云譜是一個道觀的名字,如今這所道觀已成為八大山人書畫陳列館,是南昌一個有名的旅游景點。我在南昌度過了半輩子,而在老福山住了十幾年。老福山雖為西湖區,但與青云譜區毗鄰,離青云譜近在咫尺,我不知多少次從八大山人書畫陳列館前經過,所以對青云譜怎能不熟悉呢?
對于青云譜,我又是陌生的。雖然我無數次打八大山人書畫陳列館門前經過,但始終沒有跨進它的門檻。人的行為似乎有一種定勢:大凡難求的東西,往往會高度關注;而對于容易得到的東西,卻往往不太在意。原先我總以為離青云譜近,什么時候拜訪都可以,結果反倒把事情耽擱了。后來由于倉促離開了南昌,使得本來易如反掌的事情變成為奢求了。
終于有機會拜訪青云譜,這里原來是一座景色秀麗的江南園林。院內小橋流水,綠蔭掩映。庭院西側有一片櫻花樹,雖然櫻花早已謝世,但仍引得游人翹首駐足。毗鄰的丹桂正含苞待放,芳香四溢,招來蜂飛蝶舞。院內的花木中外合璧,相得益彰,別具一格。我獨自在庭院中轉悠,光是這里的景色就使我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當然我也不能沉溺于景色之中,因為畢竟是沖著八大山人來的。小山坡上三株明植古柏,而今老干虬枝直指蒼穹,仿佛在訴說著世事的滄桑……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起義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標志著明王朝的覆滅。后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導致清王朝的建立。正是這場重大的社會變革,使得南昌郊外這所稱作天寧觀的道觀出現了轉折。它迎來了一位頗副盛名的新住持,人們捐資將道觀修葺一新,從此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
如今這位道觀住持的塑像,巍然屹立庭院之中,氣宇軒昂,風骨凜凜,雙目傲視,神態飄逸。但眉宇間也流露出抑郁的神色,也許這是經歷了大起大落留下的印記。當然人們紀念他,更主要還是因為他的另一個身份——畫家。他就是大名鼎鼎而又有點神秘色彩被稱作“八大山人”的畫家。
那場改朝換代的社會變革,對天寧觀是幸事,但對八大山人來說是天大的不幸。八大山人原名朱耷,系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代孫。作為明宗室的一員,他不愿承認明朝覆亡這一現實,但又不得不面對清朝建立這一殘酷的現實。為避免殺身之禍,他喬裝成啞巴,佯扮癲狂,削發為僧,甚至改名換姓。他先后以雪個、個山、個山驢等自稱,而八大山人則是他晚年在書畫作品中的署名。在這種背景下,他的個性受到了極大的壓抑。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還是舊山河;橫流亂后檥椏樹,留得文林細揣摩。”長期的壓抑,使他不得不采取自己的方式宣泄感情。他在繪畫作品落款中,往往把“八大山人”四個字寫得像“哭之”或“笑之”;有的畫上還有一鶴形符號,經提示知是由“三月十九”四字組成……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宣示忠貞不渝,表達思念自己家族王朝的情懷,真可謂是用心良苦!意想不到的是,日子一長,他的感情宣泄競逐漸形成了一種嶄新的風格,具有鮮明的個性。這種嶄新的風格和鮮明的個性在他的詩、書、畫得到充分體現和張揚。
“如何了得論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清朝政權鞏固以后,為了籠絡漢族,實行懷柔政策,一些明朝的遺老紛紛歸順清朝。康熙南巡時,他們恨不得能長三只耳朵,四處打探消息;一些被安排五更去覲見皇帝的人,為迫不及待向新主子獻媚,竟冒著寒冷在二更天便前往等候。八大山人的詩句,就是對這些人丑態的辛辣諷刺。他堅決不與這些人為伍,堅決不向清朝政權妥協。他的詩總是在抒發思念感情的同時,表現出寧折不彎的氣節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在陳列室內,欣賞八大山人留下脫胎于魏晉的墨寶,無疑是一種藝術享受。然而誰能想象得到,其中有些書法作品竟是一支禿筆所為。八大山人就是這樣與眾不同!人家丟棄的禿筆,到他手里卻揮灑自如。他巧妙地隱藏禿筆表現的缺點,從側勢逆勢歸納到均勢,不但開創出書法筆勢的獨有情調,而且表現出傲岸不馴的情懷,筆走龍蛇更是對世俗的無言抗爭!
在繪畫上,八大山人一反當時流行的“精研彩繪”技法,充分把握墨色的變化,以高度概括的新奇章法,簡潔雄闊的筆畫,來表現繁雜的形體特征;并寓以深刻的意念,寄托他那抑郁卻傲岸不羈的情懷。在陳列室懸掛的八大山人留下的繪畫作品中,我看到那些弓背鼓腹的鳥、睜目怒視的魚、昂首挺胸的獸、干涸枯竭的池塘以及枝葉敗落的殘荷,真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八大山人的大筆寫意風格聞名我國畫壇,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都無不受到他的影響。
“談吐趣中皆合道,文章妙處不離禪。”八大山人身跨道、佛兩教,并將之融會貫通。他在為僧13年之后,來到天寧觀做了住持,改天寧觀為青云圃,后來再度易名為青云譜。據說此名取自“呂純陽乘青云來降”的神話。但我不以為然,像他這樣有著極高文化素養的人,而又生活在南昌這一特殊環境里,不可能不熟悉王勃的《滕王閣序》,不可能不熟悉其中的點睛之筆——“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窮且益堅,就是青云之志,我想青云譜的名字應來源于此。何況他本身的經歷就是一首青云之歌,就是一首青云之志的贊歌。
方墓情思
在一般情況下,誰會將一塊墓地放在心上?然而,由于特殊的因緣際會,我卻把一塊墓地揣在了心里……
幾十年前,我上五七干校,而江西省五七干校地處南昌市北郊。校園是一獨立院落,上不著村,下不著店,孤零零地坐落于梅嶺腳下。按校方規定,非星期日不能回家,就是允許回家又能怎樣呢?那里離城大約三十余里,說遠不遠,說近不近,雖然有一路通往梅嶺的公共汽車路過,但每天僅三四個班次,車是那種老式的車,路是一條塵土飛揚的沙石路,誰愿每天去坐那顛簸不堪的老牛破車呢?雖然說來五七干校主要是勞動和學習,但總有一點業余時間吧?那時沒有以打麻將和打撲克來打發業余時間的風氣,那就散步吧!校園雖說不算太小,但對于幾百號人來說,空地就略顯少了些。何況這里已較長時間沒有人住過,空氣中散發著淡淡的霉味;那些女貞樹也沒有及時修整,使整個院落顯得有些雜亂無章,并不是散步的好場所。壓馬路,灰塵太大;上梅嶺,路程太遠。正當我有點發愁的時候,有人提到了方志敏墓。我以前沒有拜謁過方志敏墓,但知道它在這個方向,只是沒有想到它競與省五七干校毗鄰!于是我們急不可耐在報到當天便去了方志敏墓。
方志敏墓占地大約10余畝,陵墓三面被水田所包圍,水田中留了一條窄窄的通道。這里原來本是一個小山丘,陵墓就建在小山丘之巔。除了一條水泥墓道和一百余級的石階通往陵墓外,整個山丘為蒼松翠柏所環抱,顯得十分幽靜和肅穆。由于不久前剛被雨水沖刷過,松柏顯得青翠欲滴,墓道、石階和陵墓一塵不染。我們來到陵墓前,只見一側擺放著兩三只花圈,紙花和裱糊的紙大多已經脫落,露出了篾片做的骨架,很明顯墓園已經許久沒有人來過了。墓園的冷清,意味著墓主的寂寞。首次接觸我便喜歡上這個地方了。我們在陵墓前向方志敏表示了敬意,并提出了要經常來這里打擾的請求。從此以后,我們便成了方墓的常客,晨練時去,傍晚散步時也去,甚至三更半夜也去過一次……
記得當時我們住在一棟平房里,與我同居一室的有老杜和老肖,一個好酒,一個喜酒,每天晚上都要喝兩口。那時我本滴酒不沾,但在他們的引誘和糾纏下,哪能獨善其身?很快就與他們為伍了。喝酒常常沒有什么菜,只是邊喝邊聊。有一次老杜不知從哪里搞來一把辣椒,在電爐上一烤,也不記得撒沒有撒鹽巴,就當作下酒菜。烈酒配辣椒,很快肚里翻江倒海,三人都無法入睡,于是一同走向方墓……我們坐在墓園的臺階上,毫無顧忌,大聲說話。但老杜很快就鼾聲大作,接著老肖也支撐不住了。而我在恍惚之中,覺得我們幾個仍在飲酒,只不過有了正規的坐席,桌上也擺著大魚大肉,觴觥交錯中,仿佛還有第四人的身影,但總是看不清他的臉,難道方志敏也來到了我們中間?正當我迷惑不解的時候,忽然感到臉上又痛又癢。原來不是我們在喝酒吃肉,而是大把的蚊子正在吃我們的肉,吸我們的血。我連忙把旁邊的兩位叫醒,離開了方墓。次日起來發現,三人臉上都布滿了蚊蟲叮咬的紅斑。說實話,我們每次去方墓都是舉止文靜,心態虔誠,唯獨這次有點失禮。
我不知有多少次在陵墓前駐足,撫摩著漢白玉的墓碑,凝視著“方志敏烈士之墓”幾個大字,那是根據毛澤東的手跡而鐫刻的。透過這道勁有力的字體,體會到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筆端所傾注的感情……遙想當年,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率領隊伍挺進井岡山。與之相呼應,方志敏則發動了弋(陽)橫(峰)起義,創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當時有著“上有朱、毛,下有方、邵(式平)”的說法。1934年年底,方志敏率領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由于叛徒出賣,于1935年1月被捕,同年7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槍殺于南昌市下沙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20世紀70年代初期,當毛澤東獲悉找到方志敏的遺骨并籌建陵墓時,欣然題字。佇立于方志敏陵墓前,心里涌現出來的當然是對烈士的崇敬。但那時人們對毛主席有一種特殊情結,我也不例外,見有毛主席的題字,對領袖的愛戴之情油然而生。兩種感情緊緊地交織在一起……
我不知有多少次在方志敏塑像前沉思。在五七干校一年,經歷了農業生產的一個周期。我們科教文衛口的一撥人組成的第六隊從事蔬菜種植,但在水稻生產春耕春種、夏收夏種、秋收等關鍵環節也要參與。剛到校才幾天,我就參與了秧田的整治。那天相當寒冷,還下著小雨,一下水田便感到刺骨,不一會雙腳就有些麻木了。一兩個小時上岸洗凈泥巴,發現雙腿凍成紫紅色。回去喝了些姜湯,但還是感冒了,在床上躺了兩天之后,我來到方志敏塑像前,正想說些什么,忽然一陣清風將樹枝搖動,樹葉颯颯作響,仿佛有一個聲音在耳邊響起:“為著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為著黨的事業的成功,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那舒服的鋼絲床,寧愿睡在豬欄狗窩似的住所。”那時我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回味著方志敏的這番話,不禁有些熱血沸騰,方才想要說的話也煙消云散了。除了交流之外,當然也有分享。當我們自己種植的番茄果實累累的時候,我挑選了兩只又紅又大的番茄擺放在方志敏塑像前,與他分享勞動的成果和收獲的喜悅。
開始的時候,覺得漫長;結束的時候,又感到短暫。一年的五七干校生活很快結束了。在這一年里,大致有兩點收獲:一是進一步體會到農民的艱辛。我只是一個平頭百姓,當然不得不為自己的生計奔波,并不能為農民做點什么,但我打心眼里敬重他們,畢生不敢對他們說三道四。二是有幸結識了方墓,促使我讀了方志敏的一些著作,了解了烈士的高尚情操和優秀品質,通過潛移默化,或許對我的人生產生過些許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