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故土情懷(2)

等稍大一點,我便到了可以進入大河的時代了。在小河里只是玩耍,并沒有真正學會游泳,所以一到大河便傻了眼,只會抓住岸邊的石頭或柳枝用腳打水。時間一長,人家都看不過去了。村里一個稍大一點的孩子說教我游泳,把我帶到河中央,拋下就走。我急得大聲哭叫,手腳并用在水中胡亂拍打,也不知喝了多少水才漂到岸邊。上岸以后,我不停地罵那個孩子,很長時間內都恨他。但奇怪的是,打那以后,我對河中央充滿了好奇,躍躍欲試,總想游到那里去。一段日子以后,終于取得了突破。如果不是那個孩子,我未必能在短時間內學會游泳。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不但不應該恨那個孩子,而且應該感激他才是。

上中學以后,我才和萍水河有親密接觸。萍水河從我們學校不遠處經過,整個夏天便成了師生們的泳場和浴場。我不但和師生們一樣,對萍水河有著深厚的感情,而且還有令我刻骨銘心的記憶。那是一天下午,天氣特別悶熱,因為正值洪水季節,并沒有人敢去游泳解暑,而有一個綽號叫“墨斗”的同學卻偷偷地約我去游泳。我們到了河邊,但見河水渾濁泛黃,水流湍急,河面寬了許多。“墨斗”的水性好,對此毫不在乎。而我只會“狗爬式”,雖然有些猶豫,但又不好意思打退堂鼓,只好硬著頭皮也下了水。原本打算游到對岸后,休息一下恢復體力再往回游,但到了對岸,才發現腳下的泥沙也在滾滾流動,根本無法站立,而岸邊可以用來抓的柳枝已被水淹沒,無法登岸。我心頭一慌,只好竭盡全力往回游。游到最后一段,真是可以用“垂死掙扎”來形容。我被“墨斗”拉上岸,便癱到了地上……當時我想,大概是萍水河動了惻隱之心,才沒有將我席卷而去。萍水河饒了我一命,我怎能不對她一往情深呢?

喝了十四五年萍水河的水以后,我離開了故鄉,長時間喝贛江水,而后又喝珠江水,但我永遠忘不了萍水河河水的滋味。如果說贛江水和珠江水是滋潤我心田的綠茶和紅茶,那么萍水河河水是哺育我成長的乳汁。據說一個人體內的水每隔十幾天就要全部更換一次,但我至今仍然感到身上有萍水河河水的殘留。這難道是至柔的河水在我心上打上的不可磨滅的烙印?我曾數度去過石鐘山,那時還沒有修通公路大橋,汽車到了那里要等待輪渡。石鐘山附近水面是長江和鄱陽湖的交匯處,江水和湖水界限分明。旅客下車以后,紛紛涌向清澈的湖水洗臉洗手。而我則走向了相對渾濁的長江水,雙手并攏捧起水,頓時感到了與萍水河河水再度親密接觸,盡管我知道她在長江水中的比例是微乎其微。而且我每次都用礦泉水瓶灌上一瓶長江水,帶到石鐘山上,沉淀一下泥沙,坐在小亭子里,喝上幾口,仿佛又喝上了萍水河的水,盡管我知道或許其中只有她的幾個水分子而已。此時我舉頭左眺波濤滾滾的長江,右望煙波浩渺的鄱陽湖,想到它們都是由無數條“萍水河”匯流而成的,不由使我聯想起渺小和偉大、平凡與神圣的辯證關系。

啊,萍水河!令我難以釋懷的萍水河……

故鄉的油茶樹

油茶樹是一種極普通的樹。從樹形來說,多為灌木,頂多只能長成小喬木。從氣質來說,它沒有松樹的偉岸,又不及柏樹的凝重,更缺乏楊柳的婀娜多姿。然而我打心眼兒里喜歡油茶樹……

我的故鄉地處丘陵地帶。小時候聽老人說,早年故鄉周圍的山丘大多是荒山:要么雜草叢生,像叫花子的胡楂兒;要么寸草不生,光禿禿地露著“脊梁”。一代代淳樸勤勞的故鄉人,含辛茹苦,一鏟一鋤地開墾荒山,或種松、衫,或種毛竹,但大多數種上了油茶樹,終于使故鄉的山丘披上了綠裝。漫山遍野的油茶樹,襯托著農家的裊裊炊煙,輝映著天空的燦爛彩霞,構成一幅恬淡素雅的畫卷,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長期以來,鄉親們都心照不宣地視油茶樹為家鄉的象征。

早先我對油茶樹并不是很在意。相對而言,我更欣賞東村的桃紅李白,也更羨慕西村的橙黃橘綠。直到了解了祖父的經歷,我才改變了對油茶樹的態度。由我這個做了祖父的人來談論自己的祖父,講的自然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祖父是個詼諧的人,但走路是一拐一瘸的。他的腿殘要追溯到抗戰末期。有一次聞訊日本鬼子要打過來了,村子里亂作一團。家里準備了幾天吃的飯,并將所有的雞鴨統統宰殺,煮了一大鍋,裝進水桶,全家人帶上躲進了油茶林。唯獨祖父自恃年高,何況還有一頭老牛需要保護,不肯隨家人上山。結果鬼子一來,不但搶走了牛,還把祖父打倒在地上,直到家人回來,他還躺在血泊里。鑒于當時的醫療條件和家庭的經濟狀況,祖父腿部骨折一直未能治好,而且傷口潰爛。這不但使他從此走路一拐一瘸,而且成為他的致命傷。通過對祖父致殘原因的了解,我知道了油茶林掩護過我們全家,其中也包括剛剛出生的我,我開始對油茶樹有了感激之情。

禍不單行。祖父致殘后一年,父親因承受壓力過大,不幸得急性病身亡。惡性循環,次年祖父傷病大發作,相繼逝世。從此家庭的重擔便落到了祖母和母親兩個女人肩上,生活舉步維艱。然而就是在那些極其困窘的日子里,我對油茶樹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發現油茶樹的影子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每年寒露和霜降之間,油茶籽成熟了,全村人便傾巢出動上山采摘。記得最早我家也有一塊油茶林,不過不在村子的周邊,而是在離村十幾里的地方。那里基本上是荒山,只有少量的油茶樹。但很奇怪,那些躲藏在雜亂柴草中的小茶樹居然也果實累累。農村合作化以后,我家那塊幾近荒蕪的油茶林便易其主了。自家已經沒有油茶林,母親便帶領我們幫人家采摘油茶籽。因為采摘油茶籽是一件季節性較強的事情,那些擁有較多油茶林的家庭根本忙不過來,很希望有人來幫忙。對我們來說,既幫助了人家,又可以賺些工錢,一舉兩得,何樂不為呢?

等到油茶籽采摘告一段落,母親又帶領我們上山去撿油茶籽。因為有些油茶籽成熟較早,外殼被曬裂而掉在地上,在采摘油茶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漏網之魚”,這些油茶籽的歸屬就不分你我了,誰拾到便歸其所有。我們一家人起早貪黑連續作戰,撿到的油茶籽居然數量可觀。經祖母精心曬干和分揀后,送到離家不遠的榨油作坊榨油。那間榨油作坊地處小河邊,其上方有一道攔河壩,靠岸留有一條泄水道,利用水的落差帶動水車轉動,榨油作坊完全利用水力,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十分環保。油茶籽被碾碎,裝好進行壓榨,看著清亮的茶油汩汩流出,順著溝槽流到容器里,我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

隨著冬天的來臨,我們又得準備過冬用的柴火了。油茶樹的枯枝在當時無疑是最棒的一種柴火了。燃燒時火苗旺,又耐燒,燒后火頭久久不滅。寒冬臘月,祖母鏟些火頭放在炕籠里,用灰燼稍加掩蓋,至次日還保留有火種。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祖母總要大聲說“還有火種”,仿佛提醒我們:生活還有希望!

我的童年更是和油茶樹結下了不解之緣。由于油茶林要定期墾復,林間沒有雜亂的柴草,地面顯得比較光潔,所以我和小伙伴常到油茶林玩耍,油茶林便成了我童年的樂園。油茶樹開花季節,漫山皆白,我們伴隨著蝴蝶的翩翩舞姿,聆聽著蜜蜂的低吟淺唱,在花海中徜徉嬉戲,好不愜意!玩得有些累了,便找來一根稻草芯,插入油茶花的花蕊,用嘴輕輕一吸,甜絲絲的花蜜便進入口中,沁人心脾。更有趣的是,油茶樹的果實除了油茶籽之外,有時還會長出少許可以生吃的東西:一種我們稱之為“茶苞”,青灰色,不規則圓形,空心;另一種我們稱之為“茶餅”,呈葉狀,肉質厚實。兩種果實均略帶酸甜味。而一旦越過油茶林的邊界,到了那些長著雜亂柴草的山坡,則更有意外的驚喜,因為那里有更多的野果。有一種矮小的灌木可以結出紫色的果實,成熟后十分好吃,雖然只有綠豆大小,但像葡萄那樣成串,我們稱之為“陽冬瓣”。還有一種帶刺兒的植物,其長形的枝條伸出呈半圓形,上面依次掛著一排花瓶狀的橙色果實,活像一串安在拱形門上的小燈籠,煞是好看。奇怪的是,這些小果實也渾身長滿了刺,但特甜,因而有了“糖罐子”的美稱。吃得痛快,玩得盡興,但終要曲終人散。此時我們還不忘在油茶林搜索一遍,看油茶樹下是否長出蘑菇,因為茶樹菇是一種食之安全的菌類植物,誰不想讓晚餐增加一道味道鮮美的菜肴呢?

長大以后,我離開故鄉到外地謀生,那是一個人聲鼎沸、車馬喧囂的地方。離開了曾經朝夕相處的油茶樹,我對它有著不盡的思念。待熬到回故鄉探親時,我匆忙趕到油茶林,但此時和油茶樹只能默默相對,再不可能像童年那樣在油茶林玩耍嬉戲了。雖然采摘油茶籽、吮吸茶花蜜、品嘗“茶餅”“茶苞”等場景一一在腦海涌現,但這些令人興奮的事情已不可能再親歷親為了,我不免感到有些惆悵。后來母親也遷入到城里,我就再也沒有回過童年廝混的那個村莊,與故鄉油茶樹的重聚只有在夢中了。

說來也奇怪,每當夢見故鄉的油茶樹時,總有我的母親在場。自從我們兄弟姐妹相繼離家之后,老家只有母親和祖母兩人了。后來祖母去世,便剩母親一人孤苦伶仃廝守老家。有一次,她上山拾了幾根油茶樹的枯枝做柴火,被生產隊停發了口糧。無奈之下,她只能遷到大哥處。最初幾年為大哥帶孩子,忙得不亦樂乎,倒也相安無事。等孫子們長大了,她有些閑了,問題便接踵而至。先是常常發呆,繼而常發脾氣,甚至嚷著要遷回老家去。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時我不在母親身邊,加上自己的生活也是焦頭爛額,對母親這些變化并沒有太放在心上,作為兒女也沒有給予她足夠的關心。我退休之后,發現自己也變得喜歡回首往事了,有時甚至像閱讀一部長篇小說那樣欲罷不能。自己的這些變化使我不禁聯想起母親來:母親沒有文化,一生操持家務,與外人接觸甚少;又因為生病失聰,對外部世界知之不多。她的整個人生故事,都是在那個周邊長滿油茶林的村子里發生和演繹的,那個村子幾乎是她的整個世界。她步入老年后情緒上的變化,應該是其對故土不盡思念的體現。遺憾的是,當我能夠理解這一點時,她已早離人世了,想起來仍然感到悲痛……如今我也出現了像母親步入老年時情緒變化相似的征兆,只是由于經歷的不同,我的回憶相對零散一些,但對故鄉的思念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內容,而那些曾經與童年的我親密相處的油茶樹更是其中最為精彩的篇章……

油茶樹是一種極普通的樹。它沒有松樹的偉岸,又不及柏樹的凝重,更缺乏楊柳的婀娜多姿。然而它見證了我童年的辛酸,也給我的童年帶來過歡樂,我怎能不打心眼里喜歡它呢?

小路悠長

如今交通確實便利:不但鐵路縱橫交錯,公路更是密如蛛網;出行動輒坐高鐵,走高速。那些曾經熟悉的鄉間小路幾乎已成為過去,那些迂回曲折的羊腸小道也漸行漸遠了,然而小路的形象始終存在我的記憶之中……

記憶中的小路是悠長的。我的老家在農村,離當時的縣城大約十幾里地。雖然路過村莊不遠的浙贛線也直插縣城,但與之溝通主要還是靠一條小路。幼年時期,足跡基本不出村莊,小路似乎與我沒有多大關系。但等我念高小的時候,小路對我的意義就非同小可了。那時由于教育落后,我們一個偌大的鄉,連一所完全小學都沒有。從高小開始,我不得不“就近”到縣城里上學了。當時小學也是可以寄宿的,但因為家里窮,拿不出錢供我寄宿。我只得早出晚歸,每天得走三十里地,名副其實地與那條小路朝夕相處了。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從我上高小到以后上初中的5年內,如果每年上學250天,每年得走7500里,5年下來就是37500里,除去我曾短暫的寄居親戚家和寄宿的時間,那么我在那條小路上踽踽獨行,至少也有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程。能說小路在我的心目中不悠長嗎?

記憶中的小路是蜿蜒的。它穿插于田間地頭,順從于溪流溝壑,輾轉于屋場廟宇,登攀于茶山荒丘。當時我想要是有一條筆直的路,可以少走多少冤枉路啊!可后來當我來到城里,走在寬闊筆直的馬路上,前方的目標清晰可見,走著走著,總是遇見同樣的電桿、同樣的樹木,似乎永遠走不到頭,不禁又懷念起小路的好處來……

記憶中的小路是泥濘的。江南多雨,特別是冬春兩季更是雨雪不斷,而家鄉的土壤又是“天晴一塊銅,下雨一包膿”。一到下雨天,走在這樣一條小路上,十分艱難,我在小路上不知跌倒過多少次。但奇怪的是,小路似乎也通人性,對一個孤獨的少年似乎有點惻隱之心。每次摔跤,小路總是讓我順勢坐在地上,用那些雜草交織的“墊子”兜著我,用那些黏稠而又柔軟的泥漿撫慰著我。爬起來一看,毫發未損,只不過人像泥猴,不由得對之又愛又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城市| 大田县| 龙里县| 建平县| 隆化县| 金坛市| 德保县| 郧西县| 镇巴县| 康马县| 昌宁县| 读书| 秦皇岛市| 南丹县| 宣威市| 辉南县| 桦南县| 葫芦岛市| 弋阳县| 蓝山县| 资兴市| 普兰店市| 泾川县| 丰台区| 化隆| 登封市| 光泽县| 隆化县| 年辖:市辖区| 府谷县| 商水县| 安平县| 抚顺县| 临洮县| 达拉特旗| 沙田区| 开封市| 昭平县| 灵寿县| 集安市| 阜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