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貧困的歷史征程:來自普定生態文明的報告
- 李發耀等
- 20字
- 2019-01-03 07:14:44
第一編
歷史普定:生態貧困與富饒的歷史變遷

生態富饒:普定生態變遷實錄
一、秀美普定變遷
普定縣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濃郁、日新月異的黔中腹地生態文明大縣,隸屬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位于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的黔中腹地,地處東經105°27′49"-105°58′51″,北緯26°26′36"-26°31′42″之間。東與安順市西秀區轎子山鎮、安順市開發區宋旗鎮相接,南與安順市開發區么鋪鎮、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木崗鎮相鄰,西靠六枝特區龍場鄉、畢節地區織金縣白泥鄉,北與織金縣熊家場相毗。普定縣城距安順28千米,距貴陽118千米。轄區東西長51.4千米,南北寬40千米,總面積1079.93平方千米,總人口475257人(2013年),政府駐地城關鎮。
(一)山美


(二)水美

(三)人居美

二、人文普定變遷
(一)歷史沿革
普定“取普里底定之義也”。普里為部落名。普定之名在歷史上出現較早,在建置上與今安順市密切相連。古為牂牁夜郎國地,有彝族居住。唐貞觀四年(630年),置琰州,領始安等縣,始安縣治西堡(今普定馬場),是今普定境內建立的第一個建制縣。唐中葉以后,今普定為羅甸國普里部所轄。五代,屬始安縣,部分為望江縣領有。宋朝時屬夔州路始安縣、望江縣地。元憲宗七年(1257年),普里、普定歸附,以其地置普定萬戶,不久改為普定府,隸云南曲靖宣慰司。此為“普定”二字首次作為行政區名稱出現,也是普定縣名來歷。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為羅甸安撫司,隸四川行省,后改隸湖廣行省。次年復改隸四川行省。二十九年(1292年),復普定府,隸云南曲靖宣慰司。大德七年(1303年),改為普定路,隸屬不變。至正十一年(1351年),以原普定府親轄地置普定縣、安順州、達安州、和宏州、習安州。今普定分屬安州、和宏州、安順州、普定縣所轄。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普定城。十五年(1382年),置普定衛,旋升為普定軍民指揮使司,隸四川都司。普定府隸云南布政司。十六年(1383年),習安州并入安順州,升普定府為普定軍民府,改隸四川布政司。十八年(1385年),廢普定軍民府,普定縣并入安順州,隸云南布政司。十九年(1386年),置寧谷、西堡、十二營、康佐、募役五長官,皆隸安順州(十二營、西堡皆位于今普定境內,十二營稱謂沿用至今)。二十五年(1392年),將云南布政司所屬的安順、鎮寧、永寧、西堡、十二營改隸普定衛,屬四川都司。正統三年(1438年),安順州直隸貴州布政司,寧谷、西堡屬之;十二營屬鎮寧州,隸貴州布政司。普定衛改隸貴州都司。成化中,徙安順州于普定衛,州、衛同城治理。萬歷三十年(1602年),升安順州為安順軍民府,今普定屬其轄地。崇禎三年(1630年),屬貴州都司。清康熙十年(1671年),改普定衛置普定縣,隸安順軍民府。二十六年(1687年),改安順軍民府為安順府,裁定南所入普定縣。民國元年(1912年),撤普定縣,并入安順府。民國二年(1913年),恢復普定縣,改安順府為安順縣,普定縣治所移定南(今普定城),屬貴西道管轄。民國三年(1914年),普定縣移治定南,以原普定縣部分屬地為根本,劃撥安順、鎮寧、郎岱、織金、平壩等縣插花地組成新的普定縣,縣名沿用至今。民國九年(1920年),廢道直屬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安順)第二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隸(興仁)第三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安順專區,今屬安順市,縣建制沿革一直未變。2000年,普定縣轄4個鎮、3個鄉、4個民族鄉。2010年,普定縣轄5個鎮、6個鄉(其中4個民族鄉),317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



(二)民族文化
布依族織錦,是布依族的一種傳統工藝,錦面類似絲繡,但卻是在古老的織機上,用染好的青色或藍色絲線作經,以五顏六色的絲線為緯,經過精挑細插,數絲穿梭紡織而成。布依織錦圖案精細協調,美觀大方,創作新穎,立體感強。原用于服裝裝飾,現已開發用作壁掛、沙發巾、旅游包等,成了布依族名貴的美術工藝品,布依織錦主要分布在普定縣境內的布依族村寨,尤以城關鎮隴戛村最有特色。

布依族織錦
苗族跳花又叫跳花場,我縣的苗族跳花日期大多在正月至二月菜花初綻,春播即將來時或者古歷七月中旬舉行,一年兩次苗族跳花,形成了普定獨特的苗族文化。苗族人的跳花,最初是祈求風調雨順,莊家豐收,演變到了后來,也就成了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
普定境內的花坡,花場主要有猴場鄉的仙馬、下老鼠、猛正、猛舟村,坪上鄉的沙戈村、和平村,補郎鄉的等堆村,貓洞鄉的月亮村、又奮村等,跳花不分流派,是所有苗族同胞的盛大節日。
蘆笙是苗族一種古老的竹制笙管樂器,其舞曲節奏感很強,富有感染力。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筒四部分組成。笙斗用松木或杉木制作,規格不同,短的20厘米,長的可達2~3米。蘆笙管一般用細而長的竹子制作,通常為六管,音調為羽、官、商、角、徵、羽六個音,屬于五聲音階,后來也發展到六聲、七聲音階。

苗族跳花
蘆笙音色圓潤,曲調歡快活潑;苗族蘆笙舞技藝高超,風格多樣。蘆笙舞和蘆笙伴隨著苗族人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苗族人制作的蘆笙,手藝精湛,堪稱一絕,六個音調,樂聲千變萬化。身著麻布衣服,生性粗獷質樸的苗家漢子,跳起蘆笙舞來,邊跳邊吹,走、移、跨、轉、立、踢、勾、翻的表演絕技。

苗族蘆笙舞
普定的苗族蘆笙舞,主要分布于普定縣坪上鄉的革渣村、硝硐村、豐林村和貓洞鄉的又奮等苗族村寨。
(三)歷史文化
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1988年定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有文物陳設室、管理辦公室、停車場等。展示距今16000年前古人類生活遺跡。出土大量骨器、石器及兩個完整古人類頭骨化石,與北京“山頂洞人”、云南“元謀人”齊名,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
任可澄(1878—1946年),原名文爃,字志清,號匏齏,漢族,貴州普定人。1917年7月護法之役,任廣州軍政府內政部長。1919年回黔主持續修《貴州通志》。1920年11月至1921年3月任貴州省省長,1922年袁祖銘定黔前離任。1925年至1926年兩度出任北京政府教育總長。1934年,應王家烈之邀回黔主持續修《貴州通志》。1936年任云貴監察區監察使。1942年再度返回貴州續修通志。

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
三、綠色普定變遷
位于縣城東北約8千米的馬嶺半坡,距公路1千米左右,民國時期即成為名勝。洞口雕刻有國民黨貴州省主席楊森題字的“蓮花名洞”四個大字,洞中有天窗三個,一窗一洞,風景各自不同,千奇百怪,引人入勝;洞內還有眾多名人手跡石刻,著名書法家任可澄先生就曾題字“水流花放,岳聳蓮披”。主要以游覽洞穴奇觀為主。
為安順地區僅存的原始森林,方圓5千米。因深秋時節遍山紅葉,遠觀似火,頗為壯觀,故而得名,區內有冰前期活化石銀杏,大量國家級保護樹種及貴州罕有的多種樹種等,其主要游覽景點有:豐林村、龜山、火焰山、楓溪、云山等處;主要觀賞其自然山林景觀、幽靜澗谷景觀、苗族風情展示、植物科普考察等。

蓮花古洞
普屯壩高山情
位于普定縣城東北部猴場鄉,距城區42千米為貴州山區地形中罕見的高山草原,普定海撥最高點(1850米),方圓6.8平方千米,頗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之勢,一年四季景色各不同。主要游覽項目有:徒步攀登、野外露營、戶外游覽、觀賞。

天然植物公園

風情草原

生態農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