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的責任”的理論透視與實踐評判
- 王勇
- 1955字
- 2019-01-03 07:01:5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的界定
本著作的研究對象是“保護的責任”理論研究,側重對與“保護的責任”相關的主要文獻與西方大國對非洲干預實踐的矛盾進行分析。“保護的責任”是于2001年被正式提出,21世紀后的這十余年是本著作研究的重點時段。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學術術語。
1.保護的責任
在2001年年底加拿大創立的“干預和國家主權國際委員會”(ICISS)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的《保護的責任:干預和國家主權委員會報告》中,“保護的責任”被定義為“主張主權國家有責任保護本國公民免遭可以避免的災難—免遭大規模屠殺和強奸、免遭饑餓,但是當它們不愿或無力這樣做的時候,必須由更廣泛的國際社會來承擔這一責任。”就目前來看,這一西方大國首創的概念并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國際社會對“保護的責任”的概念有兩種普遍且基本的理解:一種是過于狹隘地看待“保護的責任”概念,認為它僅僅是強制性的軍事干預;另一種誤解是過于寬泛地看待該概念,將之延伸至任何平民處于危機的形勢,從自然災害到氣候變化和艾滋病等。這也直接反映了“保護的責任”理論尚不夠完善,國際社會關于其概念及內容仍存在不小的爭議。目前關于“保護的責任”的各種文獻中以《2005年世界首腦會議成果》最為權威,筆者傾向于采用該文件對“保護的責任”所下的定義:“國家有保護國民不受到諸如種族滅絕、戰爭罪行、種族清洗、反人類罪行的嚴重傷害的責任,在國家無能力或不愿意保護國民的情況下,國際社會便承擔了干預的責任,并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軍事干預。”
2.西方大國
“西方”一詞目前通用的含義主要是指美國為首的歐美發達國家。歐美發達國家中,美國和法國是近些年來對干預非洲較為頻繁的兩個國家。21世紀前10年,西方大國不斷擴大它們在非洲的軍事存在。而自2011年以來,美、法等國家以“保護的責任”的名義先后對利比亞、科特迪瓦和馬里等非洲國家進行軍事打擊,重啟了西方強力干預非洲事務的傳統,對非洲地區甚至全球安全形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大國的概念尚無一致的界定。赫德利·布爾認為,大國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地位差不多的國家,它們組成一個具有某種入會規則的俱樂部;二是這個俱樂部的成員在軍事實力方面遠遠超出其他國家,并且被稱為大國的國家的軍事實力差不多,不存在軍事實力上明顯占據優勢地位的國家;三是指其他國家承認大國擁有某些特殊權利與義務,或者大國的領導人和人民認為本國應該或已經具有了這樣的權利與義務。馬丁·懷特則指出,大國的定義應當是從歷史角度下的定義,并且必須符合兩個要求:一是我們必須對它做出確切評價而不是根據其傳統可定論,二是我們還必須根據它與國家體系整體的關系,而不是其實力的大小或實力的構成成分來看待它。因此,大國是具有普遍利益的國家,即它擁有同國家體系本身一樣廣泛的利益,這在今天意味著世界范圍的利益。以此為基礎,筆者認為大國應當包括強大的綜合國力,在區域及國際體系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并且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利益。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來看,當前例如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都可以稱之為大國。在本著作中所涉及的大國主要是美國、英國和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近年來,它們對利比亞、馬里、科特迪瓦和中非共和國等非洲國家進行了軍事干預,并對敘利亞和烏克蘭局勢產生重要的影響。
3.干預與國際干預
本著作所涉及的干預是國際政治意義上的干預。針對干預的概念,國內外學界仍存爭議。詹姆斯·羅西瑙認為,干預時外部力量為改變現狀而對其他國家施加影響的行為。時殷弘則指出,一個國家的對外干預,一般是指該國的兩種對外行為:①蓄意制約或侵擾其他國家的國內政策或國內政治進程(包括對外政策決策過程),而未經后者完全自愿的允許;②主動介入并非與該國接壤或鄰近、亦不包括其屬地的地理區域內的國際政治問題,而未經該區域內所有有關國家的一致贊同。以這些學者的觀點為基礎,本著作所指的干預涉及外部力量對一國的內政和外交施加的影響,更確切地說是國際干預。
需要指出的是,該概念在西方語境中有“Intervention”和“Interference”兩種表述,許多學者常常將兩者混用。實際上,前者通常表示使用政治和軍事力量介入他國事務,多數情況下翻譯成“干涉”;后者則通常表示可以使用多種手段,達到對于他國事務的妨礙、干擾和介入的目的,所以往往翻譯成干預。干涉和干預在中文中是有不同含義的兩個詞匯。首先,干涉的語氣比干預要強烈,并且帶有貶義。而干預一詞相對中性,國際組織和地區組織發起的維護行動因合法性較高往往用干預進行描述;其次,干預比干涉的使用范圍要廣。干涉常常具有政治含義,而干預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等領域都可以使用。本著作選擇使用“干預”一詞,因為考慮到當前諸大國越來越傾向于用多元化的手段對發展中國家施加影響,并且使用多邊聯合的方式使行為更為合法,如果使用“干涉”一詞已不恰當。
二、研究方法
1.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指“以歷史事實,包括人物行為、歷史事件、歷史關系作為素材,進行分析、加工、并運用到一定的理論分析框架中,得出作者觀點或看法的方法”。本著作通過對西方大國運用“保護的責任”對非洲進行干預的歷史進行簡要的回顧,以此為基礎對當前西方大國干預非洲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2.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科學認識的方法。筆者先對保護責任主要文獻進行歸納和分析,然后再參考國內外學界有關“保護的責任”的著作、論文和互聯網上的相關數據和資料,以提煉出一些觀點為文章的每部分內容提供理論支撐和現實依據。
3.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對兩個或多個事件進行對比性研究的方法。本著作通過西方大國運用“保護的責任”對非洲進行的干預與歷史上傳統的人道主義干預進行對比,以此得出前者所包含的新的變化。同時,本著作也會對主權和人權以及國家與國際社會等關系進行集中分析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