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中國史5·掙扎的帝國:元與明
- (加)卜正民
- 1446字
- 2019-01-05 08:18:34
導言
13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中國曾出現過兩個王朝。第一個是元朝,始建于1271年,不過她的締造者并非漢人,而是一個蒙古人——忽必烈,他的祖父就是曾經征服世界的成吉思汗;第二個是明朝,始建于136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睿智而鐵血的人,這個王朝在1644年被來自北方草原的滿族人征服。這本書要講述的就是這兩個王朝的歷史。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1368年是這400年歷史中的一個重要時刻。因為就在這一年,朱元璋率領的本土反元勢力,驅逐了備受漢人憎惡的蒙古人,重建起他們奉為“祖國”的中國。而中國之外的歷史學家也同樣重視1368年,不過,理由則是因為這一年標志著帝國晚期的開端,以及中國走向現代世界的漫漫之路的起點。1368年在本書中則具有別樣的意味:我沒有把它當作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捩點,而是連接兩段歷史的紐帶。使明王朝崛起的叛亂確實中止了蒙古人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但也使蒙古人的遺產得以歷數百年而傳承不絕。元明兩代共同塑造了中國的專制政體;將中國社會解體,重新以家族為中心聚合起來;并且,為更好地積聚商業財富而重建了中國人的價值觀。
本書原本并不打算完整地呈現13—17世紀中國的轉型。我在動筆之初曾以為,蒙古人統治的近一個世紀(1271—1368)是一個獨立的時間段,它截斷了中國歷史的奔流,而明代的建立又恢復了它故有的河道,延綿至今。外來的變成了本土的,蒙古人換成了漢人,我想兩者的差別大概猶如黑白兩個極端。把元明兩朝看作同一個時期的組成部分的想法,來自一個我完全未曾想到過的方向。在我閱讀有關這兩個朝代的四種基本史料(正史、實錄、地方志、文集)期間,我開始注意到其中不斷提到的自然災害——饑荒、洪水、干旱、颶風、蝗蟲、流行病,甚至龍襲。我一點一點收集并排列這些記載,發現這兩個朝代所在的時期恰好是研究世界其他地方的氣象史專家所說的小冰河期(the Little Ice Age)。
一個溫暖、濕潤的世界變得寒冷、干燥將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歐洲和中國的確隨著氣候的改變而發生了許多變化。國家和社會變得更為強大,也彼此分離。各個經濟體彼此連接,商貿活動日趨重要。人們不得不想出新的辦法,去解釋自己本身和周遭發生的變化,使種種新的生存格局合法化,也使自己能理直氣壯地采取新的行為方式來順乎世事的變遷。整個世界在朝全球化的方向發展,中國亦復如是。
身處元明兩朝的人不會如此理解這些變化,因為個體只能經歷其中的一些片段,且往往是災難性的事件,從而難以看見全局圖景。為了找出這些片段的規律,我在本書第三章中用了“九淵”的說法,來概括我在元明時期找到的九次持續時間長達3—7年的天災人禍。這些滅頂的“深淵”并沒有左右元明兩代的歷史,但是它們對當時人們生活、記憶的影響卻和其他任何歷史因素一樣深刻。
反常氣候的侵襲不斷,近海又有外來商人頻仍闖入的身影,使得一些人感到無所適從,只能牢牢抱守祖訓。另一些人則不愿拘泥,用新的思想重構世界的秩序,并在其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于是乎,元明是一個迷惘不安的時代,也是聚訟紛紜的時代。
為了把握這個時代的充沛活力和多端變化,我盡可能地用當時的故事、繪畫和語言來描述它的歷史。這其實并非難事,因為這個時代與中國以往的帝制時代所不同的一點,就是它為后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記述。絕大部分的材料是時人有意識的記錄,也有的是無心插柳。縱然親歷者很少能洞徹歷史的大局,他們描繪的細節也足以讓千百年后的我們觸摸到那段歷史的脈搏。他們的觀念未必能與我們的相契合,但他們的歡樂和恐懼,我們仍能感同身受。
我的敘述就從恐懼開始吧。讓我們回到龍開始闖入他們生活世界的那些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