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沃頓商學院時間管理課
- 元亨利
- 160字
- 2019-01-03 06:18:14
第二章 重視效率,更要重視效能
英國歷史學家帕金森曾經總結出這樣一則定律:“事情增加是為了填滿完成工作所剩余的多余時間。”而這一定律在沃頓商學院被解釋為,工作效率低下,往往是因為我們給了這項任務太多的時間。“要高效率,更要高效能”是沃頓人做事時的基本要求,也恰恰是這一要求的存在,使他們在做事情時不僅追求高效,更追求高收益。
1.效能的重要性,遠遠大于效率
時間能夠管理嗎?“時間”本身根本管理不了,你可以管理的真正東西,實際上是你對不同事務的精力排序。
——日本企業家 孫正義
為了使自我時間利用率達到最大化的目的,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全力以赴。當現實的要求超過了我們的能力時,我們開始做出權宜的選擇:減少睡眠與休息,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工作中。短時間內來看,這些舉動的確有利于個人效率的提升,但長時間來看,它們遺患無窮:精疲力竭成為了一種常態,個人生活已經完全超負荷——這是一種典型的、在長時間內才能看得出來的低效能式時間管理。
畢業于沃頓商學院、如今已是個人精力管理專家的利南·鮑威爾先生提出了一種時間效能論,他指出,我們能夠將時間當成靜止不動的東西。在看醫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與朋友一起在咖啡廳里坐上半個小時,感覺便會完全不一樣了。
大多數人都感覺,自己在某些特定的時間段會非常輕松,做一些特定的工作時也有同樣的感覺:鮑威爾先生本人在進行財務管理的時候總是會感覺時間過得非常快,但是在進行賬目盤點的時候,他卻會感覺時間過得太慢了。
通過研究,鮑威爾認為,這種感覺上的差異并非來自于時間,而是與個人精力、熱情息息相關。很顯然,若是遵循個人生理規律,接觸那些正能量滿滿的任務、工作與人,那么,個人工作效率便會大大提高,同時,還可以讓自己更喜歡自己的工作。
我們的每一種行為、情感甚至是思想都會對精力帶來或好或壞的影響。考量個人人生的最終成果,并非我們活了多少歲,而是我們在有限的時間里,投入了多少精力,獲得了多大的效能。而對于那些追求高效能的人來說,出色的表現、健康與快樂,都需要建立在有效的精力管理基礎之上。
但是,我們要如何才能在不損害個人健康、幸福與生活的前提下,使自己保持高效、獲得高效能呢?鮑威爾先生在對精力管理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后指出,以下四點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抵達以上目的。
(1)不要沒有開工就泄氣
前一天計劃了滿滿一張A4紙的事項,但次日一大清早看到一張滿滿當當的日程表,你立即升起一種想要去撞墻的沖動——如果你有這樣的沖動,就證明你的精力在開工以前便已經跑掉了一大半。
鮑威爾說,很多人都會過分高估自我效率,或者在一些看似重要但實則雞毛蒜皮的事情上花費過多的時間。但時間管理不是戰爭,不能干什么都搞得如同要去打仗一般,不要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每天為自己安排恰當的任務量,這是使個人在次日工作時保持充沛精力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為自己安排任務時,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關鍵點:
①我大約什么時候開始做這件事情?
你不需要精確到具體的幾分幾秒,實際上,因為時間管理中的事項往往是一件做完才能開始做下一件,所以,事項根本不可能精確到具體時間,但你依然需要為它安排好大致的開始時間段。
②上午/下午/今天之內,我能不能做這么多的事情?
這是對個人能力的一次粗略考量,在安排事項時,你需要問自己:“安排這些事情,我能忙得過來嗎?”“忙得過來”、能夠成功地完成安排的所有事項,接下來的時間管理才會更有信心去堅持下去。
③我要先做哪件事?后做哪件事?
這是事件的排序問題,而具體的排序,需要根據事件對個人目標的貢獻程度、其本身的輕重緩急程度來決定——這一問題在隨后會談到。
④今天做不完的事情,安排在明天什么時候完成?
哪怕你再謹慎地估量自己的精力,你也有可能遭遇意外事件的插入,導致事件未能完成的情況發生。在這種情況下,你就要考慮如何將這些未完成的事項插入次日了。
遵循上述四個關鍵點來安排日程表,就多半不會讓你“一看到就泄氣”了。
(2)給自己減減壓
鮑威爾指出,若個人所在的工作環境壓力很大,或者官場氣十足的話,便很難做到給自己減壓。然而,我們的大腦、身體與靈魂的承受力都非常有限,逼太緊的話便會出事。因此,我們必須要在情緒、體能、思想與精神四方面,讓自己保持良好的狀態。
①情緒
有關情緒,我們需要正視以下三個事實:
● 不管外部壓力有多大,只要我們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便可以使精力獲得極大提高;
● 當你處于情緒愉快狀態下時,往往就是績效最高的時候;
● 養成三個簡單而有效的習慣,可以使個人保持較好的情緒:深呼吸放松自己、向他人表達贊賞、換一種積極的方式來講述個人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②體能
身體是奮斗的本錢:
● 一個健康的身體可以產生更多的能量;
● 隨著體能的增強,個人工作效率也會有所提升。
③思想
思想決定著行動的效率:
● 工作狀態下,思想必須集中;
● 個人可以制定一些習慣,來減少科技給工作與生活帶來的無情干擾;
● 集中注意力,可以使自己的精力不被分散,我們便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較多的工作量。
④精神
精神往往與工作效率呈正比狀態:
● 當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與個人最珍視、最能夠賦予他們意義感與目的感的東西相一致時,他們的精神能量便可以發揮作用;
● 我們需要理清優先事項,并此為準,在以下三方面制定習慣。
1)做自己最擅長和最喜歡的工作;
2)有意識地為生活中最重要的領域分配時間和精力,認真工作,關心家庭、健康和他人;
3)在日常行為中奉行自己的核心價值觀。
在情緒、體能、思想與精神四大方面做好這些內容,不僅個人壓力會大大減小,接下來的工作效率也會獲得提高。
(3)留意精力充沛的時段
有些人知道自己在什么時間段精力最充沛,比如,有些人在早上剛起來時思維最活躍,但有些人要到晚上才會出現創意四射的狀態。
如果你對自己的狀況不太了解,那便花費一兩周的時間將自己的狀態記錄下來。記下自己在哪些時間段效率最高、精力最充沛;哪些時間段沒有心思工作,想要休息一下或者想喝一杯咖啡放松一下。
鮑威爾認為,根據個人精力周期,對全天時間段進行細分是找出精力充沛時間段的一個不錯的方法。
根據精力周期細分全天時間段
示例:
1.優質時間——晨起段(6:30~9:00)
2.優質時間——Dictator時間(9:30~10:30)
3.優質時間——上午段(10:30~12:00)
4.優質時間——下午前段(2:00~4:00)
5.低質時間——下午后段(4:00~6:00)
6.中質時間——傍晚段(6:30~8:30)
7.中質時間——夜晚段(9:00~12:00)
8.低質時間——間歇段(各階段節點前后大約20分鐘)
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在不同的時間段,人的精力水平是不一樣的。你首先要做的,是劃分出自己的“優質、中質、低質”時間段,之后才可能將不同難度的事情安排到不同精力水平的時間段中去。
“Dictator時間”是鮑威爾教授從自己的民族文化——猶太人的時間管理方法中借取到的時間管理辦法,意為“不被他人打擾的專屬時間”,該時間段內可以完全集中精力去處理那些最重要的事情,而且不允許他人電話、郵件、來訪的打擾。可以說,Dictator時間是個人專屬的計劃與思考的時間,在該時間段內,集中精力安排當天的工作內容,對一些復雜的問題進行思考,計劃接下來幾天內需要的資源等——哪怕不進行具體的執行性事務,它也可以對時間管理與個人效率提升產生重要的作用。
好好利用個人精力充沛的時間段,將這些時間用來做一些必須要在最佳狀態才能夠完成的工作,還有一些你不喜歡但非常重要的工作(鮑威爾最不喜歡的是賬目盤點)。在效率最高的時候做這些事情,往往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將它們完成。
遵循以上三條建議,我們便能夠在保證個人休閑時間的基礎上,做到更有精力地去面對工作與生活。也只有在有精力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獲得個人時間管理的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