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夢境反復出現意味什么
每天晚上都做相似的夢:本來就急著去考場考試,可要么沒坐上公交車趕不上開考時間,要么馬上收卷卻還沒有做完,要么考試題目明明很熟悉卻做不出來,在夢里一個人干著急……這些夢在細節上可能會略有不同,但總是與考試有關。這就是已在職場上打拼多年的白領小李最近遭遇的怪事。小李明明早就遠離課堂,多少年不用再為考試發愁了,為什么還會反復地做類似的“考試夢”呢?
原來,最近小李面臨著工作上的職務變動,屢次做夢參加考試,其實與他的實際工作壓力不無關系。小李是一個責任心比較強、事業心比較重、自我要求比較高的人。這種高壓的“考試夢”,其實就是他現實中的自我提升和發展在夢境中的轉化。
夢境中反復出現的意象,往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夢境時常會以魔幻的形式暗示出深藏于人們潛意識中的某種心理危機。心理學家認為:反復出現的夢通常暗示著做夢者內心深處一直沒有解開的情結。而不斷地重溫似乎像是潛意識在不斷地提醒自己——這個地方需要關注。如果曾經有過的夢境,不是反復出現,而是時隔很久再次出現,可能意味著曾經自以為已經被遺忘的情結又再次回到了潛意識中。暫時性的遺忘也許是當初身心自主做出的保護自己的選擇,而再次出現則可能意味著這個情結已經開始阻礙我們的成長和發展,急需我們去正面面對。
或許有人一夜無夢,或者夜長夢多,抑或是同樣的夢境反復出現。如果你最近也開始反復做同樣的夢,那就要靜心梳理一下:自己現在正面臨哪些問題和壓力?我們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態該如何應對?反復做同樣的夢,夢里也許出現將來或過去的畫面,這不是先知,也不是穿越,成因當然不會像電影中描寫得那么夸張。這些或許都和我們生活環境中的客觀事物與重要因素有關。
有些反復出現的夢只發生在我們人生經歷的特定階段,與某個特定的年齡段和性別有關。“階段性的夢”與我們在人生特定時期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壓力和問題密不可分。當然,偶爾也會存在例外,有些人雖然不符合該年齡階段的情況,卻可能做一些相關的夢。比如,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面臨的壓力和他對壓力的感受,與另一個有了孩子甚至孩子即將上大學的母親的心理體驗是大不相同的。但也許有那么一段時間,十幾歲的孩子和已為人母的人會反復做同樣的夢,但夢里的細節和他們自身對夢的體驗卻截然不同。
有些夢中會反復出現特定的人或事物,夢中反復出現的人可能是你的同事、朋友、家人或者其他相關的人。他們之所以會反復出現有時是因為他們的形象與一種特殊的感情、一段特別的經歷有著某種關聯。而每當我們被某種情感影響的時候,這些情感就會和我們以前與那個人交往時的情景產生聯系,于是,他們就有可能出現在我們的夢中。而夢中反復出現的事物,則需要你自己來辨識這些事物所代表的意義,通過注意它們存在的目的、功能和最有可能出現的場景等特征,幫助自己更多地了解當下自身的處境。
同一夢境的反復出現,恰恰是夢帶給我們心理上的一種善意提醒。它會讓我們提高警覺,重新審視自我,調整身心狀態,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與生活。
“清醒夢”反映的是什么
電影《盜夢空間》中的盜夢小組基本上都是在清醒夢中活動,電影中的情景,比如,夢中推開門進入一個新的場景、讓空間折疊、在夢中和自己心愛的人相見,甚至設計一個現實中完全不存在的夢層,這些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在清醒夢中都可以做到。
對身兼導演和編劇的諾蘭來說,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夢境。他在拍攝電影間隙曾經說過:“我希望能有足夠長的時間來完成這部電影,因為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都是我從16歲開始就在反復思索的問題。七八年前我就已經完成了劇本的初稿,但到后來故事的進展比我想象中要遠得多,它觸及了真實夢境與半夢半醒狀態之間的關系。”電影的靈感正是來源于他的清醒夢,他從16歲左右就開始做清醒夢。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你在做夢,但是在夢境中的你知道自己在做夢,這就是清醒夢。心理學上將意識到是在做夢的情形稱為清醒夢。這個概念最早在1968年由哲學家Celia Green在他的《清醒夢》一書中提出。在清醒夢的狀態下,做夢者在夢中可以擁有清醒時候的思考和記憶能力,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行動,也可以任意控制夢境的內容,甚至夢中的其他人也完全可以控制。
心理學家對于清醒夢的世界極為好奇。查閱以往的研究發現,清醒夢中人們對時間認知的變化與真實時間相差不大。清醒夢的四個原則是:知其在夢,了解客體會消失,知其不會遵循客觀物理規律,對真實世界有記憶。此外,還有人報告在夢中會繼續真實世界中的工作,并且小有斬獲。愛因斯坦和費曼都曾在清醒夢中得到過靈感;而詩人陸游也常常吟唱夢中情景:“夢中了了知是夢,卻恐燕語來驚眠。”
在清醒夢中,人們經常報告的體驗是“靈魂出竅”。在這種體驗中,靈魂似乎浮出身體之外,人們可以在肉體之外看到自己的身體。事實上是,靈魂出竅感與大腦顳頂聯合區域(TPJ)進行的感覺統合有關,大腦為了解決實際身體原地不動和夢中我們行動的矛盾,將“自我”和身體割裂開來,讓我們有靈魂出竅的感覺,其實靈魂并沒有脫離肉身。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為了確定苯環的結構,曾長時間苦思冥想,最后的方案就是在夢境中完成的。清醒夢是意識和潛意識交流的好時機。弗洛伊德用冰山來比喻人的意識,他認為意識只是露出海平面的冰山,埋在海面下的、體積更大的冰山則是潛意識。做清醒夢的好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開發人的潛力。如果你遇到問題,可以向你的潛意識請教,讓潛意識幫助你解決難題,因為海面下的冰山比露出海平面的冰山體積大得多,潛意識的能力遠遠超過意識。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關于指導訓練清醒夢的研究,通過分段睡眠、催眠等技巧,教人做清醒夢,享受夢境帶來的樂趣和靈感。盡管如此,清醒夢目前還是大腦意識狀態的一個特殊的灰色地帶,仍有很多秘密等待科學家去探索。
匆忙腳步代表的心理印記
在某公司上班的白領小孫每天像是上了發條,擠公交時匆匆忙忙,趕地鐵時悶頭往里沖,甚至吃飯的時候也像打仗一樣,似乎有人跟自己搶,總是十幾分鐘就結束戰斗。小孫感覺每天都忙忙碌碌,像陀螺一樣時時刻刻都在旋轉,慢不下來,更停不下來。
這不只是小孫一個人的生活寫照,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匆忙的腳步、忙碌的身影已經成為人們的主要特征,這是城市人群的日常生活縮影。曾有一首網絡打油詩流行一時,形容這類人的狀態:“急事快快做,緩事當天出,大事優先辦,小事要兼顧。忙得眼發直,累得屁股木。喝茶看報紙,哪有閑工夫。”英國一位時間管理專家說:“我們正處于一個把健康賣給時間和壓力的時代。忙,特別是心理上的忙碌感所帶來的傷害,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那種不眠不休的工作,是一種自殺式的生活。”
匆忙的腳步是網絡熱詞“人生匆忙癥”的一種表現,在心理學上,近似于焦慮癥,一般發生在上班族及白領族這些群體身上,生活之所以匆匆忙忙,一方面由于加急時代,生活節奏比較快,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大,競爭激烈,大腦處于亢奮狀態;另一方面,缺乏安全感,別人都在忙,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也會強迫自己忙碌起來。還有就是,在自己心里缺少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每當空閑下來,就會感到無聊、空虛,讓人感到不安。再者,城市交通等外在環境惡化,讓大家很容易患上“人生匆忙癥”。
精神上的這根弦不能繃得太緊,否則容易出問題。年輕人需要不斷拼搏,但是要在身心健康的基礎上,千萬不能讓匆忙的腳步嚴重影響生活的質量。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有的人每天忙忙碌碌,總是停不下來,然后積勞成疾,住進了醫院。
怎樣停下匆忙的腳步呢?
靜下心來,為自己制訂一份計劃,做好短期和長期的工作生活目標,并把這個目標分解成每月、每周、每天的計劃,對生活和工作要抓住重點。這樣才能有條不紊,不慌不忙。
在工作生活中,放慢自己的節奏,學會緩解壓力,梳理心情和情緒,讓生活回歸簡單,適當降低對人對己的期望,盡量用淡定平和的心態去體味人生。我們或許應該像作家米蘭·昆德拉所說:“適當慢下來,自在有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做到節奏慢下來,效率提上去,心態平下來,健康升上去。”
適時停下匆忙的腳步,給自己一點休憩的時間,歇歇腳,歇歇心。“匆忙的人先抵達墳墓”,西班牙諺語如是說。人生之路很漫長,如果一路走得太匆忙,只會錯過沿途很多美麗的景色,所以,且行且珍惜。
腿腳動作顯示心理密碼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有效工具。美劇《別對我說謊》關注于面部微表情,解讀內心世界。是的,在與人交流時,我們一般比較關注對方的眼神、面部表情及手勢和胳膊等肢體語言,腿腳在我們的溝通過程中很少被注意到,主要是由于人們比較善于控制眼睛和面部表情動作。
其實,我們的腿腳動作也是一種身體語言,腿腳動作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我們的性格特征以及對對方的印象和心理狀態。腿腳是最不會撒謊的身體部位,也最能反映人的內心情緒。因為它們是距離大腦最遠、最容易被忽略的身體部位,除非我們刻意去觀察,否則很難知道自己的腳在干什么。
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在學校或者單位開會,會議時間比較長,參會者可能上半身都保持一個動作,伏案或者聆聽,但是桌子下面的腿和腳卻在不停地動來動去。其實,這些腿腳動作反映了我們的情緒——不耐煩,希望會議快一點結束。
腿腳的動作會告訴我們對方的感覺如何——高興、緊張、害羞,還是自信?
如果對方一只腳或者兩只腳的腳尖調整到遠離你的位置上,最好的做法就是立即結束對話,因為他的腿腳告訴你,他想離開。當人們有急事要做,不想與人繼續交談時,最具代表性的動作就是踏腳,踏腳的頻率也暗示他的急躁程度。
在部門主管的身上經常看到,他坐在椅子上,雙腿叉開,這其實是捍衛私人空間的表現,隱藏的語言就是“在這兒我說了算”。當一個人想引起別人的重視時,也會做出雙腿叉開的動作。
在交流的過程中,有時候站著或者坐著交叉雙腿是一種舒服和放松的表現,因為在這種姿勢下,人不可能逃跑或者爭斗,在別人面前感到自信時也會做這個動作,這個動作可以幫助營造和諧輕松的交談氛圍。
有些人喜歡用腳或腳尖帶動整個腿部抖動,這類人比較自私,做事情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很少考慮別人,不過他們很善于思考,能提出一些別人想不到的問題。
用雙手在大腿上來回摩擦通常是在桌子下面完成的,是一種經常被忽略的安慰行為,揉搓大腿可以平復心情、減輕壓力。
一般來說,成功的精英人士腿腳動作相對比較少,因為他們通常都是與人溝通時的主宰,同時也喜歡控制自己的身體。
此外,我們也要注意到,有些人因為穿著的服裝和自己的身材不合適,有些動作可能會讓別人誤解他的身體語言。比如,身穿短裙的女性在坐下的時候可能會雙腿緊緊并攏,為了防止走光,保護自己,但是容易讓別人感覺其親和力不夠,拒人于千里之外,在舞會上可能就沒有人邀請她跳舞。
在和別人談話時,不要僅僅注意對方的表情和手勢,仔細觀察對方的腿腳,你可以看到他的內心,從而更容易理解他此刻的心理狀態,與他進一步交流。
“握”出對方的心理狀態
握手,不僅是公務場合的禮儀,在普通場合也常常使用,可以說是現代社會中最常見的問候,一般表示友好、親近,還有對別人的祝賀或者感謝。最好的握手方法是握手力度適中,自然而不造作。
握手是一門學問,從握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握手看似簡單,但是握手動作時間長短、力度大小、身體姿勢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都能夠表現握手者的態度和心理,所以握手大有講究。
心理學家認為,通過握手能判斷人的性格。加拿大形象設計師凱倫說道:“握手是一門如此有趣的藝術,它讓我們在瞬間產生種種推測和判斷,握手的信息是無言的,但它是那么豐富和微妙;握手是如此感性,但它在對方開口之前,讓我們感受到對方的內心活動。”
如果對方用掌心向上或向左上的手勢握手,說明他往往性格軟弱,處于被動、劣勢地位,處世比較謙和、平易近人、不固執,對與他握手的人比較尊重、敬仰,甚至有幾分畏懼。
如果你握住的手滿是汗水,冷冰冰、濕涔涔的,說明對方心里高度緊張,缺乏自信。
如果對方將你的手拉到自己的身邊相握,那他往往過分謙恭,在他人面前唯唯諾諾、輕視自我,缺乏主見與敢作敢為的精神。
如果握手時對方伸出的手心向著你的左方,代表他比較友好,也可能是非常遵守游戲規則的平等的競爭對手。如果對方在右手相握的同時,再用左手加握你的手背、前臂、上臂或肩部,說明這個人熱情真摯、誠實可靠、信賴別人。
如果對方握手時只捏住你的幾根手指,對同性而言,有些冷淡和生疏。對方若是顯貴人物,則在顯示自己的“尊貴”。即使對方是女性,為了表示矜持與穩重,這種握手方式也會令人反感。
如果對方用掌心向下或向左下的姿勢握住你的手,代表他說話干凈利落、辦事果斷、高度自信,凡事一經決定,就很難改變觀點。
如果你伸出手后,對方的手還在口袋中,尷尬收回手時,他才伸出手來,這類人一般性格比較內向,做事優柔寡斷,缺乏決斷力。
如果你握的手沒有力度和質感,不傳遞任何信息,感覺好像是握住一條冰冷的死魚,那你最好不要奢望他的熱情了。這種人要么性格懦弱,要么對人冷漠無情,待人接物消極傲慢。
我們應該靈活運用握手禮節,一方面通過握手來展現我們的風采,傳遞我們的熱情和友好;另一方面通過握手了解對方的心理,認識對方的性格,促進更好的溝通。
手臂動作能表現真實想法
心理學家發現,身體語言表達的想法比說話更加真實可信,比如,手臂動作就能看出很多心態的差異。手臂可以做各種動作,在大腦的控制下,血液被輸送至手臂,手臂的能量增加,就可以在危險的環境中保護人體。人們張開雙臂擁抱別人時,遠遠不是簡單的一個動作。手臂上傾注了情感,在擁抱中心靈發生了碰撞。
手臂的姿勢可以增強語言的表達力,與語言相輔相成,對交談的對方產生暗示,有助于別人更好地理解自己。手臂所表達的語言信息較豐富,所以常常是身體語言的焦點。
雙手交叉于胸前,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姿勢,一般當人們感到不安時,往往會占據比較小的肢體空間。如果你在說話,那他有可能對你的觀點持懷疑態度,用這個姿勢表示堅持己見。如果一只手握住另一只胳膊,則表示緊張期待的心情,這也是試圖控制緊張情緒的方式,在等待拔牙、見到陌生人有點緊張或者回答問題有些膽怯的時候,通常會有這個動作。如果雙臂環抱的同時兩個拇指往上翹,一般表示冷靜旁觀或者超然物外。
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托著下巴,這個動作表示放松思考。一只手放在胸前,另一只手下垂,則代表處于陌生的交際場合,缺乏自信,有點不安。
做出雙手叉腰的動作,這種姿勢會擴大人體所占的空間,看起來有氣勢。一般用來表達自信或者憤怒,經常叉腰的人通常比較自負或具有較強的攻擊性。這同時也是拒絕擁抱的姿勢之一,如果想把他人排斥在你的圈子之外,可以擺出這個姿勢。
張開雙臂,是積極的身體語言,這類人一般都比較坦誠,對生活積極主動,愿意擁抱生活,歡迎對方。
雙手背在身體后面,昂首挺胸,自信的人常用這個姿勢。這種動作表達著一種權威,而且充滿自信的心理。他們通常話不多,做派大多是威嚴、謹慎的。
我們在交流中除了語言、眼神和表情,往往會不自覺地加上自己的手勢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意愿。手臂動作傳達了我們內心的無意識信息,比語言更有說服力,通過手臂動作可以告訴對方我們的真實想法。
口頭禪暴露了什么
“口頭禪”一詞來源于佛教禪宗,原指未經心靈證悟就把一些現成的經言和公案掛在嘴邊,裝作很得道的樣子。現在,口頭禪已經演變成為個人習慣用語的代名詞。
新浪網聯合《生命時報》曾經就口頭禪做過調查,河南、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幾個大城市的180萬網民參加了這個調查,票選出中國人最愛說的十個口頭禪,其中大部分都是宣泄語言,而“隨便”位居榜首,像“郁悶”“真的假的?”“煩死了”,還有“我暈”等都是進入榜單前十名的口頭禪。
“待會兒去哪里吃飯?”“隨便。”“你想什么時候去玩?”“隨便。”你有沒有覺得這些對話很熟悉,是不是你也常常說“隨便”?你的口頭禪是什么?口頭禪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心理學家認為,口頭禪是人們內心中對事物的一種看法,是外界的信息經過內心的心理加工,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語言反應模式,以至于出現類似的情形時,它就會不經過大腦脫口而出。它可以幫助我們去認識一個人。口頭禪反映了人們的情緒,聽起來似乎很隨意,但其實和潛意識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聯系。
口頭禪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重復率高,反映了我們說話時的情緒,表露了當時內心深處的秘密,間接地反映我們的性格及為人處世的準則。口頭禪可以讓我們輕松破譯一個人隱蔽的內心世界。
積極的口頭禪能夠傳遞正能量。“沒關系”“我能行”“加油”“太棒了”這類正面的口頭禪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在自我積極暗示的同時,也給別人帶來鼓舞和喜悅,傳遞給周邊人一種向上的氣場,形成良性的情緒互動。
中性的口頭禪反映的往往是一種消極的態度。“隨便”“不知道”這類口頭禪表達的是一種推卸責任、消極拒絕的心理,另外,那些沒有任何意義的“這樣子”“然后呢”“嗯”等中性口頭禪,最好少說,這些瑣碎的口頭禪不僅讓人聽起來不舒服,而且破壞了語言的邏輯。
消極的口頭禪傳遞負能量。“無聊”“郁悶”“好煩啊”這些都是宣泄式的口頭禪,在生活中被頻繁使用。也許偶爾發泄一下可以舒緩心中的不快,但是如果長期使用,不僅讓自己情緒持續低迷,而且會給身邊的朋友帶來負面的心理影響,為自己營造了一個消極的語言環境,甚至有可能會傷害愛你的人。
口頭禪具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積極正面的口頭禪會為你贏得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消極的口頭禪可能會在日積月累中消磨你的斗志。反思一下自己的口頭禪,將負面口頭禪從生活中去除,換個健康的口頭禪,它是我們個人形象包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潛移默化地激勵我們自我成長的好辦法,讓我們受用終生。
從“潔癖”看心理
元朝書法家倪瓚是愛清潔到極致的人。他的文房四寶每天有專人負責擦洗干凈;客人來訪離去后,坐過的地方必須重新打掃;每天穿戴的衣服與帽子,都要拂拭數十次,他的潔癖故事不能一一道來。其中一個趣事就是倪瓚和朋友一起談詩論道,要泡好茶招待,就命仆人到七寶泉打水。水打回來之后,倪瓚吩咐仆人:“提在前面那桶水,拿來泡茶;提在后面那桶水,拿去洗腳。”他朋友見狀,心中感到好奇,追問原因。倪瓚說:“前桶的水,一定干凈,所以用來泡茶;后桶的水,恐怕已經被仆人的屁所污染了,所以只好拿去洗腳啦!”
不僅僅是倪瓚,在我們身邊也有一些人,他們總是不停地洗手、洗衣服、打掃衛生,有一點點臟都無法忍受。他們太愛干凈了,以至于干凈得讓我們都有點無法接受。
“潔癖”者做一件事情后就覺得手臟了,心里別扭,一定要洗手,甚至洗幾次才能好受一點,如果不這樣做,就會特別焦慮。這在心理學上講,其實是強迫性神經官能癥,“潔癖”者主觀上感到有某種不可抗拒的、被逼無奈的觀念、情緒、意向或行為存在,他們認識到這些沒有必要去想或者去做,但是從內心深處涌現出強烈的焦慮,卻迫使這些想法和行為發生,自己無法控制。
“潔癖”是心理焦慮的一種外化,在生活中有諸多表現,比如強迫洗滌,如反復洗手、反復洗滌衣物,明知過分但無法自控。很多人也有心理上的潔癖,強迫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要絕對清潔、絕對干凈,而且隨時準備清理自己的精神世界,使精神世界基本處于一種真空的狀態。
一般來說,性格上比較謹慎嚴肅、時間觀念強、生活刻板的人,他們在壓力之下容易產生潔癖行為。而且,家族遺傳、成長經歷、家庭教育以及社會生活中受到精神上的創傷都有可能導致潔癖。
而潔癖的危害遠遠超過益處。過分地講究衛生,可能會破壞人體內及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平衡,消滅了對我們有益的細菌,為抵抗力、適應性強的有害病菌開綠燈。潔癖癥也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潔癖”者常常感到緊張,無暇顧及生活,對精神狀態的影響可想而知。
怎么消除潔癖呢?首先需要在觀念上有個正確的認識,衛生不是我們的生活目標,衛生只是保障我們正常生活、工作的必要條件。我們不能讓追求衛生成為我們生活的全部,這只會讓自己更加緊張和痛苦,并且沒有時間享受生活,反而為衛生所累。再者就是從主觀上接受自己的潔癖行為,找出潔癖的心結所在,弄清自己到底對什么事情過分擔心、憂慮,放下心中的不安和焦慮,有意識地進行調整,敢于嘗試回歸正常生活,在樂觀、勇敢、果斷的意志支持下,讓自己充實起來、快樂起來,直到潔癖消失。
下意識咬手指代表什么
咬手指在兒童中比較常見,但并不是他們的專利,不少成人也有咬手指的習慣,甚至很多名人都有咬手指的習慣,比如,杰奎琳·肯尼迪、布蘭妮·斯皮爾斯、郭晶晶等。咬手指可能會毀了雙手的形象,而且也不衛生,這不是一個好習慣,可是為什么還有很多人在咬手指呢?
咬手指其實是潛意識中的心理防御機制的表現,可以緩解心理沖突、降低緊張程度、保持內心平衡,通常心理比較焦慮的人會有這個下意識的動作。心理學家認為,咬手指是由于性心理發育不良,在口唇期(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哺乳時間、喂食饑飽、和母親的關系都可能導致口欲滯留。還有一個原因是攻擊欲望被壓抑,咬指甲意味著將攻擊轉向自己,咬指甲也是一種自殘行為,用自己最堅硬的牙齒咬自己最堅硬的體表組織。
下意識咬手指“愛好者”通常是在精神高度集中或者緊張的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咬手指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感。在緊張、沮喪、焦慮、抑郁的時候,咬手指可以降低壓力,緩解我們內心的負面情緒。
但是咬手指這種壞習慣危害多多。我們的手每天與外界接觸,殘留很多細菌和微生物,咬手指會讓這些細菌進入口腔和體內,影響身體健康。同時,它會對手指造成傷害,將指甲咬得比較短,可能會引發感染,造成手指的不美觀,甚至畸形。更重要的是,咬手指影響心理健康。我們在咬手指時可能享受其中的滿足感,但是之后又懊惱后悔,經常處于矛盾糾結中,導致心理上的左右為難,嚴重時可能會引發焦慮癥、強迫癥。
咬手指是兒童和成人緩解焦慮的一種途徑,如果你不能控制住咬手指的習慣,那就暫時先這樣,咬手指至少可以保護你的內心安全。如果你想改變這個壞習慣,在成長和成熟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掌握很多處理自己焦慮、恐懼情緒的辦法,我們可以學著用其他行為方式或者思維模式去直面我們的焦慮情緒,戒掉對手指的依賴,在以后面對挑戰或者選擇時,也許就不會再下意識地咬手指了。
眼睛傳遞心理暗示“悄悄話”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毫不掩飾地展現你的學識、品性、情操、趣味和性格。它是靈魂的一面鏡子,照出你心靈深處的善惡。孟子在《孟子·離婁上》第十五章中講到“相眸法”:“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的這段論述告訴我們,人的內心活動會反映在眼睛里。心之所想,不用言語,從眼神中就會找到答案。
眼睛是人體最重要的感官,它是大腦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級神經元,就像大腦皮質細胞一樣,具有分析綜合能力,而眼瞼的開合、瞳孔的擴大與縮小、眼球的活動等,又直接受腦神經的支配。所以,眼睛真實地表達人的豐富的感情信息。
眼神可以傳情達意,這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眼神變化萬千而又微妙無比,我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從眼睛里無聲地流露。
瞳孔的大小真實地反映我們的好惡。當我們看到喜歡的人或者東西時,又或是感到愉悅、興奮、歡喜時,我們的瞳孔就會放大;而看到不喜歡的人或者東西時,產生討厭或者其他消極情緒時,瞳孔就會縮小;當我們對看到的人或者東西不感興趣時,瞳孔沒有變化。瞳孔放大傳遞的信息一般都是正面的,而瞳孔縮小傳遞的信息一般都是負面的。
通過眼睛的轉動可以洞察一個人的心理。在交談的時候,眼睛上下左右不同方向的轉動,表達不同的內心活動。眼睛向右上方轉,表示視覺想象,想象從未見過的樣子、創造新的畫面組合,也就是通過想象編造謊言;眼睛向右下方轉,表示內心感受,情感的觸動、身體觸覺,一般是感受來自身體的痛苦;眼睛向左上方轉,表示視覺回想,是在回憶過去所見的畫面和腦海里的場景;眼睛向左下方轉,是在回憶某種感覺,是有情緒的內心對話,是在對自己說話。
交談的時候,眼睛保持目光接觸,可以留下好印象。因為直視對方,可以傳遞輕松自信的信息,也表示對談話很專心。而如果回避目光接觸,眼神躲躲閃閃,則傳遞了不自信的信息,讓別人覺得你不值得信任。當然,目光接觸少也可能是緊張或者害羞等其他心理的表現。
眼睛也會笑。和別人交談時,眼角微微皺起,即眼睛微瞇了一下,同時嘴角上揚,眉毛也揚起。心理學家認為,當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時,眼角就會出現皺紋。而“社交禮貌式”微笑只有嘴角在笑,眼睛并不笑。
而眼神中的內容就更多了。眼神沉靜,胸有成竹;眼神散亂,不知所措;眼神呆滯,有些惶恐;眼神似在冒火,怒火中燒;眼神恬靜,心滿意足;眼神發散,感到厭倦。一句民間諺語說得好:“一個目光表達了一千多句話。”
美國作家愛默生認為:“人的眼睛所說的話和嘴巴一樣多,不需要字典就能夠從眼睛的語言中了解心靈世界。”眼睛非常神奇,一個細微的眼神就可以表達我們的想法,眼睛一瞥、一閃、一眨、一亮、一閉、一睜,生動地傳遞著我們想說的話,此處無聲勝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