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碑——百代???/h2>
書法賞析
《史晨碑》即《漢史晨碑奏銘》,又稱《漢史晨謁孔嚴后碑》,又名《史晨前后碑》,碑通高207.5厘米,碑身高173.5厘米,寬85厘米,厚22.5厘米,無碑額。其中,前碑全稱《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于東漢建寧二年,也即公元169的三月,分17行,行36字。其末行字原本掩于石座中,舊拓多為35字,新拓恢復為36字,碑文記載了當時魯相史晨及長史李謙奏祭祀孔子的奏章。

▲史晨碑
后碑全稱為《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刻于建寧元年,也即公元168年的四月,分14行,行36~35字不等,記載了孔廟祀孔之事,文后有武周正書題記4行。
該碑現位于山東曲阜孔廟,與《禮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稱為“孔廟三大名碑”。史晨,字伯時,為河南人,在東漢時期曾擔任魯相,正是通過他的上書,《史晨碑》才被立了起來。
《史晨碑》為著名漢碑之一,碑字結體方整,端莊典雅。筆勢中斂,波挑左右開張,疏密有致,行筆圓渾淳厚,有端莊肅穆的意度,其挑腳雖已流入漢末方棱的風氣,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滯。清代方朔在《枕經堂題跋》曾評價《晨史碑》“書法則肅括宏深,沉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何紹基在《〈史晨碑〉跋》則說:“東京分書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則意度各別,可想古人變化之妙。要知東京各碑結構,方整中藏,變化無窮,魏、吳各刻便形板滯矣。”此外,現代書家費聲騫也曾評價《史晨碑》稱:“此碑筆姿古厚樸實,端莊遒美,歷來評定為漢碑之逸品。磨滅處較少,是漢碑中比較清晰的一種?!肚氨方Y字似略拘謹,《后碑》的運筆及結字比較放縱拓展??傮w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體規正,屬漢隸中普通平正的書法,是當時官文書體的典型,宜于初學入門。”
《史晨碑》中,線條運動不像摩崖類刻石不停地變換受力方向,而是以一種近乎小篆的運動方式來展現自己的線條特征,圓筆柔和,折筆含蓄,清秀俊雅。
值得注意的是,《史晨碑》雖然處處表現出完整規范的漢隸法則,但線條“蠶頭燕尾”的特征卻并不十分明顯。其橫畫起筆多以平式露鋒入紙,但能露而寓藏,尖而寓圓,沒有浮躁之象。
趣味鏈接曲阜孔廟演變史
曲阜孔廟修建于公元前478年,也就是孔子逝世的第二年。據《左傳·哀公十六年》記載,在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魯哀公將曲阜的孔子故居3間辟為收藏他生前衣冠琴書等物的場所,并派兵卒守護,一年四節予以祭祀,但建筑規模和內容都非常簡樸。
公元前195年十二月,漢高祖劉邦自淮南還,途徑魯地時,親自以太牢(豬、牛、羊三牲)之禮祭祀孔子,開創了帝王祭孔的先河。之后,漢武帝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儒家學說成為顯學,在中國古代社會開始居于正統地位,祭孔活動也開始備受統治者的重視,并成為國家不可缺少的常典,而擴建孔廟之風隨之興起。歷經宋、元、明、清四代的擴修,到清代時,孔廟已發展為九進院落,占地327.5畝,殿宇共466間。如今,孔廟的大成殿與故宮的太和殿、岱廟的天貺殿一起,并稱為“東方三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