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嶧山刻石——小篆代表作

書法賞析

《嶧山刻石》,又稱《嶧山石刻》《嶧山碑》《嶧山銘》,原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即公元前219年,傳為秦相李斯所書。

▲嶧山刻石

在統一中國后的十余年間,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秦始皇先后5次遠巡各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山東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時,登高遠望,不禁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后世。”秦相李斯聽完,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石于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嶧山刻石》。

原刻石正面及左側面鐫刻有頌揚秦始皇功績的文字,背面則刻有秦二世詔書,立于嶧山書門。根據唐《封演聞見記》中的相關記載,此碑后來被拓跋燾推倒。然而,因李斯小篆聞名遐邇,石碑雖被推倒,但慕名前來摹拓的文人墨客仍絡繹不絕。后來,當地官民因疲于應付慕名而來者,隨即聚柴碑下,將石碑一把火燒掉了。從此以后,《嶧山刻石》殘損不堪,無法摹拓。

到了唐代,有人嘆惜秦碑被毀,隨即將流傳于世的拓片摹刻在棗木板上。對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曾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的描述。宋淳化四年,也即公元993年,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本重刻于長安(今存西安碑林),稱為長安本。之后,全國各地據此翻刻頗多。今存的《嶧山刻石》為元代至元二十九年,也即公元1292年篆刻。

嶧山刻石呈豎長方形,碑高1.9米,寬0.48米,小篆體,每面5行,共222字。不過,該碑刻文今已泐毀37字,如今尚存185字。《嶧山刻石》原石已毀,幸運的是留下了碑文。今天人們所見到的刻石書法,是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現藏于西安碑林。

該刻石筆畫略細而勻整,且多用圓筆,字體呈方形,表現出圓渾流利的風格。書寫這種字體的時候要求中鋒用筆,筆毫行進時不能有任何的波動和扭曲,這樣寫出的線條才會給人以圓潤流暢、精細圓整的感覺。《嶧山刻石》可謂小篆的代表作,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有圖案之美,又有飛翔靈動之勢。總之,此刻石書法造詣頗高,因此也成為后世臨摹小篆者的學書佳作。只是,后世摹拓者大都難入其境。

趣味鏈接岱南奇觀嶧山

嶧山又名“鄒嶧山”“鄒山”,位于鄒城市城東南十公里處,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鄒魯秀靈”,為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

嶧山的奇特在于其罕見的巨石景觀。山上的花崗巖巨形石蛋群,華麗的石林及奇形怪狀的花崗巖形成各種天然群雕,十分神奇。在當地民間,有句俗語叫“嶧山戴帽,狗吃草,這場大雨要來到”,意思是說,如果在嶧山頂上看到綿綿不絕的白云,看到嶧山下的狗吃草,那就是要下大雨了。這種說法雖然看似沒有道理,但卻時常靈驗,十分神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平市| 崇礼县| 通海县| 巴里| 博客| 济南市| 金阳县| 英吉沙县| 武冈市| 赤水市| 宝清县| 正安县| 襄樊市| 灌阳县| 崇州市| 华蓥市| 甘泉县| 马边| 湖口县| 宁南县| 长垣县| 怀来县| 阜新| 墨玉县| 永丰县| 原平市| 黎平县| 塔城市| 太和县| 汾西县| 靖边县| 安岳县| 湖州市| 赞皇县| 攀枝花市| 政和县| 健康| 赣州市| 通渭县| 明光市| 安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