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悄然發生了改變,傳統的“量入為出”的消費觀正逐漸被“超前消費”所取代。如今,貸款買房、買車已不再是新鮮事,信用卡消費也日漸融入人們的生活,甚至有更多的人開始選擇用貸款的方式來解決大額消費需求和臨時的資金周轉問題。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欠下的債遲早是要還的。當你嘴里說著“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時,心里是否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呢?為了早日還上明天的債而奔波忙碌,你又是否會感受到身心俱疲呢?
讓家庭財務走出“亞健康”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受到“亞健康”的困擾,人們對“亞健康”狀態也給予了更多的重視。如同身體健康一樣,家庭財務健康也應該受到重視。在許多家庭中,財務狀況看似風平浪靜,但是實際上已經出現了許多“亞健康”的征兆。那么,家庭財務“亞健康”的征兆到底有哪些?如何判定你的家庭財務已經患上了“亞健康”呢?不妨先來看看下面列出的一些情況。
1.沒有對自己目前的職業發展進行規劃,并且不愿花時間對自己目前的資產狀況進行評估,或是從來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2.家庭月支出占到了月收入的2/3以上;
3.現金、活期儲蓄、開放式基金這些流動性強的資產,不足家庭平均月開支的3倍;
4.在家庭目前所擁有的資產中,房產占據了很大比例,幾乎超過80%;
5.每個月的住房按揭還款占到家庭月收入的50%以上。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里,償還住房貸款延誤的次數超過4次;
6.喜歡采用“分期付款”這種先享受后付款的購物方式,每個月的分期付款還款額超過了月收入的20%;
7.家庭所有成員的各種信用卡的額度加起來,超過了家庭月收入的3倍。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費后,一年內無法在免息期內全額還款的次數達到了3次以上;
8.你的家庭沒有購買任何偏重保障功能的保險產品,或是家庭購買的保險保額超過了年收入總和的5倍;
9.經常會忘記繳納公用事業費,總出現被催繳的情況,在過去的一年中這樣的情形累計超過了3次;
10.喜歡風險大的投資產品,為了獲得高額回報,把大部分的資金集中在股票或是股票型基金上。
看了上述10點之后,如果你覺得這些情形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似曾相識,那么你的家庭財務很可能患上了“亞健康”。
“亞健康”的財務狀態,并不會立即對你及你的家庭產生多大的影響,但是這些潛在的健康隱患卻像是一顆顆“定時炸彈”,在家庭財務內外部條件出現改變的情況下,這些“定時炸彈”可能對家庭的生活產生不小的沖擊。因此,理財“亞健康”不容小覷。
針對比較高發的一些理財“亞健康”癥狀,哈佛專家建議,要養成經常進行財務狀況分析的習慣。每個季度末抽出一些時間來,結合投資市場上的大形勢,研究一下自己目前的各種資產配置情況是不是合理、要不要進行調整。其中,既要兼顧資產的流動性,也要考慮到通貨膨脹帶來的資產縮水,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和整個家庭可以接受的風險程度,盡可能地把資產合理分配在不同風險、不同收益的投資產品中,以切實地保障現在和未來的資金需求。
哈佛理財觀
家庭財務出現亞健康狀況并不是小問題,任其發展的話,不僅會使流動資產減少,還會造成固定資產的縮水。因此,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有目的性地實施“診療”方案,盡早擺脫財務“亞健康”的狀態,讓自己的財富之路向著積極穩健的方向發展。
別讓信用卡“卡”住你自己
如今,信用卡已經成為人們消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許多年輕人的錢包里都揣著一張或幾張信用卡,購物時,他們只需要隨手抽出一張來,瀟灑地“一刷了事”。與此同時,“卡奴”隊伍也在迅速壯大。“卡奴”就是那些因為沒有能力償還“卡債”,而成為信用卡奴隸的人。因此刷卡也要有節制,不然信用卡也會“卡”住你。
許多人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購物欲望,加上刷卡并沒有付錢的感覺,因此很容易就過度消費或超額使用信用卡。如果每次的賬單,你都能輕輕松松地全額繳清,那么你是一位能充分利用信用卡的消費者。但是,如果你每次只能負擔最低應繳金額,并且還繼續累積高額的循環利息,那可就有些不妙了,因為,你并不是在“玩”信用卡,而是被信用卡給“玩”了!
前些年,銀行不斷降低信用卡發卡門檻,只要提供一張身份證復印件,再填一份表單,就能很容易地在銀行申請到信用卡。不但如此,各家銀行也是花樣輩出,開卡首年免年費,各種“開卡大禮等你拿”,如此誘惑,讓人看了不得不動心。于是,很多人的錢包是越來越鼓——不是裝滿了錢,而是裝滿了卡。
信用卡雖然讓人們消費更方便,但也有可能成為負擔,因此我們必須做好信用卡管理:
1.減少持卡的張數
減少不必要的持卡張數,可以減少自己胡亂消費的概率,也可以提高自己理財記賬的效率。將自己的花費集中在一張信用卡上,能夠集中管理支出,了解自己的收入及支出形態。此外,少用信用卡消費,可以減少循環利息的支出,少刷一次卡,就可以增加一次投資的機會,可投資的金額也會不斷提高。
2.保存刷卡收據,隨時對賬
刷完信用卡后,要記得把當月的收據整理好。這樣不但對賬時有依據,還可以清楚自己已經欠了多少錢的債務。若是因為錢不夠用而把信用卡當成提款卡,那么你可能很快就會一腳踏入負債的漩渦當中。
3.通過賬單分析自己的消費形態
每個月收到的賬單,要留下來做整理。因為賬單上已經列出了消費明細,憑此你可以分析自己的消費形態,知道是否有浪費。如果發現已經無法全額付清信用卡債務,那么就意味著你的花費需要節制了。另外,信用卡的對賬單其實總是能透露出非常多的信息的,比如刷卡支出的狀況、最低應繳金額的多寡、點數的累積、獎品的兌換等。
哈佛理財觀
有計劃地消費,擺脫“月光族”的命運,才能為未來的人生計劃如買房子、投資或結婚等做準備。如果懂得好好利用信用卡,那么它不但不會“卡”住你,還能為你帶來理財的方便,讓你享受到很多福利。
理清自己的債務負擔
一提到“負債”,很多朋友都是感慨良多。信貸消費已經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信貸的行業。隨著個人消費的急劇擴大,很多年輕人已經悄然成為高負債一族。是什么原因讓我們成了不良欠債的承擔者?這些債務是從哪兒來的?
“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生活”,這種消費方式得到不少人的認同。可是,許多人卻因為過度消費而債臺高筑、入不敷出,生活陷入困境,家庭陰影籠罩……為了避免讓這些債務給人生帶來危機,就讓我們來研究一下負債的原因,找找其根源所在。
哈佛理財專家將普遍存在的債務分成了兩種,即良性債務和不良債務。所謂的良性債務,就是指你自己可以控制的負債,比如生活費、孩子的教育費等。比如,個人向銀行貸款購買住房時,若是月還款不超過月收入的30%,這樣的債務就屬于可以承受的良性債務了。直白一點說,就是這個負債不會影響家庭的正常生活,并且對長遠來說是有益處的。
不良債務的種類就比較多了,主要有以下幾種:
1.過度的信用卡消費
所謂信用卡消費,其實就是向銀行借貸而購買商品。信用卡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就會造成“高利貸”,如果你不能按時償還貸款,銀行就會按每日萬分之五的罰息收取利息,如果這樣下去的話,一年就將是18%,利率遠遠高于目前銀行的商業貸款。
由此可見,信用卡消費也會成為一種不良債務。若是沒有節制地刷卡消費,就會給持卡人帶來財務上的較大壓力,甚至使其陷入財務危機。要注意的是,現在的良性債務,也有轉化為不良債務的可能。
2.貸款購車
貸款購車對經濟狀況原本就不大好的購買人來說,是一種不良債務。汽車實際上是一種持續消耗資金的消費品。買車之后,每個月都會有一大筆的開銷,如燃油費、停車費、高速費、維修費、違章罰款等,加上每年的保養費和保險費,即使你停著不開,它也在持續地花著錢。
同時,汽車又是一種貶值非常快的商品。假如一輛新車,買到手后十分鐘,你再想出售,那價格可能就已經成了原價的85%了。若是開了3~4年后再出售,那么,可能也就只能賣到原價的50%左右了。
3.貸款買房
貸款買房時,每月還款的金額最好不要超過總收入的50%,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貸款人便會因此背上沉重的財務負擔,受到巨大的財務壓力。“房奴”就是這樣產生的。
可以說,適當的“負債消費”,可以提高生活質量,而過度的“負債消費”,就會變成家庭的負擔。因此,消費時還要量力而行,莫讓債務變成惡性,給自己增加煩惱。
哈佛理財觀
不良債務過多,輕則導致生活質量下降,重則導致個人信用破產,人生也會因此一敗涂地。出現不良債務并不可怕,如果能夠及時彌補,就能將其轉化為良性債務,從而減輕負擔。同時,也不要對良性債務放松警惕,要避免個人原因致使其轉化為不良債務的情況發生。
負債的代價很沉重
當聽到一些“負翁”響亮地喊出“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時,你有沒有想過,負債可能會讓我們失去什么呢?錢、自由、時間、信用、健康、賺錢的機會和創業的勇氣……當然,債務造成的問題還不僅僅是這些,負債的代價很沉重。
如今,很多人喜歡負債消費,購房購車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逛商場只刷信用卡,就連網上購物都喜歡分期付款結算。其實,“明天的錢”并不是那么好花的,欠的錢終究是要還的,而且負債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問題。
哈佛商學院中國研究項目的一項統計顯示,在北京、上海兩座城市中,居民家庭整體負債率要高于歐美家庭。
在歐美一些國家里,年輕人買房、買車,雖然也是使用貸款,但是一般都會量入為出,按“有多少錢就住多大的房子、買多少錢的車”這樣的原則來消費。很多人是租房、買二手車,這樣就不會背上沉重的債務。相反,中國的年輕人買房買車,一般都喜歡“一步到位”,可是,這樣一來,壓力就要相對大很多。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管是買房還是買車,只要是向銀行貸款,都是要付利息的。就拿貸款買房來說,除去本金外,所要償還的利息將是很大一筆資產。如果在貸款期間,貸款利率有所上調的話,所要償還的利息就更高了,甚至有可能出現支付的利息總額要比貸款本金還高的情況。并且,在還款過程中,還要保證必須到期還款,不得延誤,不然將會給貸款人帶來更大的損失。
如果使用信用卡消費而沒有在免息期內清償欠款,同樣也是要向銀行支付相應的利息的。由此可見,貸款消費,讓我們手中的現金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掉了。
負債不光有可能會讓我們失去金錢,還有可能會讓我們失去原有的自由,生活質量隨之受到影響。曾有一個朋友這樣講過他的“貸款”感受。他說,自從貸款買了房,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感覺心里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壓得自己喘不過氣。每個月發了工資,第一件事就是趕緊還房貸,生怕自己忘記了。以前他常常和朋友們一起喝酒吃飯,陪女友逛逛街、買個小禮物,小日子過得也很自在,可是如今為了還貸款,他不敢亂花一分錢,所有業余活動幾乎都取消了。買了這個房子,光是首付就已經掏空了他所有的積蓄。為了早日還清貸款,他只好每天省吃儉用,不敢答應朋友們的飯局,只好用加班來搪塞。并且,他在公司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失去了工作、丟了飯碗,因此還不起貸款。長此以往,工作生活都受到了影響。
試問,這樣的日子,過得是不是很痛苦呢?就算買下來的房子再好,心里是也別有一番滋味吧!
曾有一位公司老板這樣說:要讓那些調皮搗蛋的員工聽話,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他們去買房,一旦當上了房奴,他就沒脾氣了,你叫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因為貸款管著他呢!
可見,一個人有了欠債之后,就不如以前自由了。身負債務的人,事實上已經提前支付了自己的時間,因為在還完款之前,他的時間已經被“抵押”了。雖然為了還貸款而增加的工作時間,是我們原本業余時間的組成部分,但是隨著財富和影響力的增長,未來的時間比今天的時間更有價值。過多的債務耗費了寶貴的精力和時間,擠占了原本可以用于從事更有意義的事的時間。
人人都知道,無論是負債經營,還是負債買車、買房,抑或是日常生活中的負債,都可以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導致焦慮、心神不寧等情緒,長時間得不到緩解。每個月面對那一大堆該還的賬單,不少“負翁”由于壓力太大而出現心理恐慌等問題,成了“心病”。這樣下去,時間久了,對身心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哈佛理財觀
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活都是不滿足的,總是覺得自己的房子沒有誰誰的大,車子沒有某某的好,工資又沒有哪個人的多。其實,幸福是一種心情,并不是錢多了才會得到它。所以,適當的時候,給自己的心放一個假,總是背負著太多的“債”前行,會讓你看不到生活的美好。
債務其實是可以規避的
債務是一個沉重的負擔,月供過高的“房奴”、刷卡無節制淪為“卡奴”等,這些債務漸漸成為了一劑摧殘我們心靈和健康的毒藥。所以說,欠別人或是銀行的錢,都不是件輕松的事。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要注意,不能讓自己成為負債的奴隸。
當我們陷入了“債務危機”而不能自拔時,所有的夢想和愿望都成了泡影,沒有了舒適、愜意的生活,不得不背著沉重的殼,在生活里喘著粗氣……這樣,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生活質量,甚至會關系到家庭生活的正常進行。所以,規避債務,將“債務”扼殺在“危機”出現之前,就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了。要規避債務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不妨看看下面的幾招吧。
1.支出有規律
每個月都要有合理的開支計劃。一個月中,一定要經常檢查一下花掉的錢,問問自己,有多少是不應該花的,牢牢記住這個數字,等到想花錢時,就想想它。
另外,購物時,買“需要”而不是想要的東西。但是,碰到喜歡的東西,總有要買的沖動,怎么辦呢?有一個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等待10秒。想要買那件東西,好吧,先冷靜一下,看看它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就知道是否有必要買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你一定能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開支。
2.不要與信用卡“走得太近”
如今,各種信用卡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它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方便,現在“卡奴”與“房奴”“車奴”一樣地“流行”起來,這就不能怪信用卡,只能說是持卡人自己消費無計劃了。
要知道,信用卡只是一個工具,必須有計劃地使用,才能帶來方便。否則,很可能讓自己成為“卡奴”大軍中的一員。在使用信用卡時,一是要量入為出,認清自己的財務狀況。同時也要為自己的消費做一個小的規劃,每月按時還款,保持好的信用記錄。最重要的一點是,千萬不把信用卡的欠款積少成多。
3.不要過早貪圖奢侈生活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觀念也在改變。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更高,越來越多的人樂于“用明天的錢,做今天的事”。但是,為了給自己和家庭一個更為穩妥有力的保障,在追求更舒適的生活時,還是要保持理智的頭腦。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生活消費應該永遠低于自己的財力。為什么這樣說呢?道理很簡單,若是開銷總是高于收入的話,想不欠債是很難的。
哈佛理財專家勸誡年輕人,在自己的收入及事業都還不穩定的情況下,不要過早地給自己套上債務的枷鎖,以防給生活造成麻煩。
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有買房、購車之類的重大財政支出時,最好先做一個預算。特別是年輕人,要計算清楚每個月需要償還的錢是多少,這個數字一定是在滿足了自己及家庭的其他生活必需之后的剩余。不要搞得有了高檔消費品,卻餓了肚子,降低了生活水平。
4.為突發事件作出預留
出現債務危機,也并不都是因為貸款或是平常過日子的花費,生活中某些變數或未知風險,都可能導致家庭財務面臨危機。若是出現現金的減少或斷流,問題就會非常嚴重了。即使有一些存款,也很容易坐吃山空。
所以,要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有一個準確的預期,至少用收入總額的30%-60%作為“風險準備金”。一旦失業或發生結婚、離婚等家庭結構變化時,就能夠在不影響正常生活的情況下進行調整。
哈佛理財觀
人們在借貸消費時,應該對自己未來的收入情況有一個比較現實的預期。因為一旦未來的收入水平降低,現有的良性債務就有可能會轉變成不良債務,讓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如果對自己的收入預期不太看好,就要盡早做好資金儲備。
敢于承受“良性債務”
在日本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日本漁民出海捕鰻魚,因為船小,回到岸邊時鰻魚幾乎都死光了。但是,有一個漁民,船上的各種捕魚裝備以及盛魚的船艙都和別人的完全一樣,可他的魚每次回來都是活蹦亂跳的,他的魚因此賣的價錢高過別人幾倍。沒過幾年,他就成了大富翁。后來他身染重病,不能出海捕魚了,才把這個秘密告訴他的兒子:在盛鰻魚的船艙里,放進一些鯰魚,因為鰻魚和鯰魚生性好咬斗,為了對付鯰魚的攻擊,鰻魚也被迫竭力反擊。在戰斗狀態中,鰻魚求生的本能被充分調動起來,所以就活了下來。這就是自然生態的奧秘,當鰻魚面對天敵時,警戒心倍增、求生欲被激發,全力抵抗鯰魚的威脅侵擾,而加強了對運送過程的適應力,存活率反而提高。
富翁把鯰魚和鰻魚放在一起,使鰻魚感到有生存的壓力,所以拼命反抗,生存了下來。而其他人的鰻魚因為沒有生存的壓力,所以便失去了求生的本能而死。這就是壓力的作用。但是富翁為什么不放其他的魚呢,比如鯊魚,豈不更能激發鰻魚的求生本能?正如一個彈簧所能承受的壓力是有限的,如果超過了它的極限,彈簧就會被壓壞一樣,對鰻魚壓力也應當是適當的。在鯊魚面前,鰻魚根本沒有逃生的可能,只有被吃掉這一條死路,所以壓力過大,也難以生存下去。
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對于我們人類也同樣適用。那些沒有壓力的人往往也沒有十足的干勁,也就成不了什么大事。理財也是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如果沒有適當的負債,似乎就會覺得自己活得很輕松自在,也就不會努力去積累財富。但是債務過高則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也會適得其反。所以年輕人應當承擔一定的債務,但是不要承擔過重的債務。
哈佛大學調查機構曾發布過一個關于信貸消費的報道,他們對15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在這1500名大學生當中,有30%的人表示他們要在畢業后5年之內買房子,有20%的人表示要在畢業后5年之內買汽車,他們大都選擇以向銀行貸款的方式來購房、購車。可見,信貸消費的人群在未來會逐漸擴大。
當前,信貸消費已經成為了越來越普遍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信貸消費的行列。買車、買房及買一些消費品,都采用向銀行貸款的方式來實現。這種消費方式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但是有些人卻由于過度負債消費,成為了房奴、車奴和卡奴,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負債的現象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引導人們對債務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以免人們在信貸消費的同時背上沉重的財務負擔。以買房為例,如果個人購買住房(自己居住)向銀行貸款,月還款金額不超過月收入的30%,這樣的債務就屬于良性債務。如果購房人的還貸比例達到了月收入的50%,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具備財務的彈性,一旦收入減少,就很容易使購房人陷入財務困境。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房奴,他們每月的還款額就是嚴重超過了自己的實際支付能力。如果能夠將還款額嚴格地控制在月收入的30%以內,就會在住上自己房子的同時,在財務上處于一個安全的境地。30%-50%這個區間就給自己留出了足夠的彈性,不至于因為收入的變化背上沉重的財務負擔。因此,我們購買住房,將還貸比例控制在月收入的30%以內,是一種良性的債務。
哈佛理財觀
債務一般說來并不是好東西,所以很多人都害怕承擔債務。但是沒有壓力就會沒有動力,一個人完全沒有一點債務,有時也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債務有良性債務和不良債務,良性債務能增加你的收入、現金流、凈資產。比如貸款購買一所住房或一個商鋪,然后用于出租,如果你每個月可以收到的租金與你每個月向銀行支付貸款的本息和之間存在一個合理的安全空間,那么這就是良性債務。
如何盡快還上你的債
只要有一分錢的債務在身,你也得趕快還清,只有這樣,在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會有援助之手向你伸出,也只有這樣,你才能得到心靈和精神上的安寧,真正過快樂的生活。事實上,大多數的“負翁”生活并不輕松。因為,面對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他們有著更多的苦楚。
哈佛理財專家曾這樣說:“富人懂得用錢滾錢,把財產越滾越大,富上加富;窮人常常以債養債,把債務越養越大,窮上加窮。”所以,不管是理財專業人士,還是擅長理財的高手,在你背負債務的時候,都最好先處理債務,再來規劃其他的投資或消費。那么,如何能夠盡快還上你的債呢?我們要做的就是對癥下藥,根據自己的癥狀,有目的性地實施診療方案,盡早地擺脫債務,讓自己的財富之路向著積極穩健的方向發展。
債務的還款順序應該是先還利率高的,如信用卡或是現金卡,接下來是車貸、房貸等。賺錢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不要讓負債白白消耗掉我們辛苦賺來的血汗錢。
想要徹底還清債務、做到無債一身輕,有時我們有必要拿出全部存款,賣掉所有股票及紅利,以及清算所有的賬戶。也就是說,要傾盡所有來還債。雖然說,這樣的做法讓人感覺有些極端,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這些債務時時困擾著我們的話,我們很難為以后的生活存下錢。
把支出控制在收入的80%以內,剩下的20%用來還債。只要能這樣堅持下去,債務就會越來越少,直到全部還完。
對于那些負債過高的人來說,一方面要通過合理的資金規劃,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支出;另一方面,盡可能地把緊繃的“弦”松一松,通過一些有特色的貸款產品,例如曲線還款、延長貸款期限等方式,先積累出一定的應急資金,搭建穩固的財務后防線,以備不時之需。如果因為一時沖動而買了大房子,使自己負債累累,那么,可以考慮先將房子出租來轉移經濟壓力。
債務壓身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勇敢面對,積極尋找解決的良方。一味消極逃避,并不會讓債務消失,還會越積越多。
假如以前你還未曾對“信用”的實質意義有所覺察,那么從今天開始,建立起各種還款好習慣,這也將是你人生財富的一部分。盡力解決債務,并從中學會用錢的智慧,改變從前的錯誤消費觀念,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才能從負債累累中獲得重生。
哈佛理財觀
“提前消費”意識是一種進步,但是過度提前消費等于透支自己的未來。在收入與支出的配比上,老套一點也無妨。消費時量入為出,積累時適時而進,無論是傳統的“信封”花錢法還是定期定額投資的強迫儲蓄法都可以解決“無積累”這個難題。可以說,我們現在缺乏的不是消費意識,而是正確的消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