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公司的創辦與經營法律常識(1)
- 不可不知的創業法律常識
- 辛輝
- 4842字
- 2017-10-26 17:59:37
第一節 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組織機構與股權
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有條件限制嗎?
案例
蔣季華是青島市經營海鮮產品的個體戶,其18歲就開始接觸海鮮批發生意,他一直以來的理想就是創立一家屬于自己的公司,將自己的品牌推廣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經過幾十年的積累,終于在2015年5月份,蔣季華認為成立公司的時機已經成熟,于是聯合了三家做海鮮生意的個體戶,各自出資20萬元,簽訂了一份合作協議,準備成立公司。但在當地工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時,工作人員告知其目前不具備設立有限責任公司的條件。那么,如果想成功設立一家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具備哪些條件呢?
分析
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有限公司”,是我國企業實行公司制最重要的一種組織形式,是指在中國境內設立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以公司的全部資產為限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的企業法人。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必須在公司名稱中標明“有限責任公司”或者“有限公司”字樣。其優點是設立程序比較簡單,不必發布公告,也不必公布賬目,其缺點是不能公開發行股票。在實踐中,由于有限責任公司設立的條件要求相對較低,所以成為了多數人選擇的公司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設立條件低并不等于無條件,我國法律規定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根據《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股東符合法定人數;(二)有符合公司章程規定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三)股東共同制定公司章程;(四)有公司名稱,建立符合有限責任公司要求的組織機構;(五)有公司住所。所以在本案中,蔣季華若想順利建立有限責任公司,就必須符合上述法律規定的條件。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二十三條 設立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股東符合法定人數;
(二)有符合公司章程規定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
(三)股東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四)有公司名稱,建立符合有限責任公司要求的組織機構;
(五)有公司住所。
如何理解有限責任公司中的股東責任承擔?
案例
張林、李唐和孫悅三人創辦了一家合伙企業,該企業主要從事紡織品貿易。2015年3月份,經過三人共同商議,決定擴大現有資源,成立屬于自己的品牌公司。4月8日,在辦理完一系列的手續后,三人共同注冊成立了上海深遠有限責任公司。事實上,在設立過程中簽訂股東協議書時,由于三人缺乏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對股東的責任承擔產生了分歧。張林和孫悅認為公司是三人的共同結晶,作為股東應當對公司負責到底,無論債權還是債務三人都應當共同承擔;李唐認為作為有限責任公司,三人只需要在自己的出資范圍之內承擔虧損的風險。那么在有限責任公司中,股東到底應該如何承擔責任呢?
分析
股東是指通過向公司出資或其他合法途徑出資并獲得公司股權,并對公司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一般分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和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兩種,股東是公司存在的基礎,是公司的核心要素,沒有股東,就不可能有公司。在實踐中,由于欠缺法律知識,很多主體在設立公司時不了解作為股東如何承擔公司責任,對此我國《公司法》第三條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即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在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中,所謂“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通俗地講就是股東出多少資,就在該資金的范圍內承擔公司的債務,如果該資金已經被消耗完,那么股東個人將不對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所以在本案例中,李唐的說法應當是正確的,三人不需要對有限責任公司的全部債務負擔到底。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后,股東未按照約定繳清全部出資怎么辦?
案例
2015年6月,王強和趙龍準備成立一家專門銷售汽車零部件的公司,雙方經過商議后決定每人出資20萬元建立公司,并簽訂了股東協議書。在去工商部門進行注冊登記之前,王強股票虧損,其大部分資金在股市中血本無歸。后來王強和趙龍再次進行了協商,雙方又重新簽訂了股東協議書,并約定王強以其名下的一套房產作為設立公司的出資。2015年8月3日,王強和趙龍如愿成功設立公司,公司開始運營并逐步走上正軌。但王強一直未辦理房產過戶登記,趙龍也未進行催促。那么若王強遲遲不進行過戶登記,應當如何處理?
分析
根據《公司法》第三十條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后,發現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足其差額;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責任。因此在本案例中,王強承諾以其房產作為設立公司時的出資,就應當在約定的期限內完成房產過戶登記,由公司享有該房產的所有權。其遲遲拖延辦理房產過戶手續,導致公司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承擔補足差額的義務,同時趙龍作為設立公司的股東也應對此承擔連帶責任。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三十條 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后,發現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的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足其差額;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責任。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還能投資設立新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嗎?
案例
2014年3月,王芳通過繼承取得了一筆錢,于是投資設立了一家杰特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王芳為唯一股東,公司事務由其丈夫李俊進行管理。由于李俊本身是學工商管理出身,且其認真好學,極具商業頭腦,所以公司在其掌管下發展速度非常快。2015年李俊和王芳商議后決定,在當地的某個縣城,以公司的名義設立一個新的有限責任公司,開拓新的市場,為公司尋求新的發展機遇。然而公司的法律顧問卻表示,由于公司本身是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所以無法以公司名義再設立新的一人公司。那么,該法律顧問的說法對嗎?
分析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是有限責任公司的一種特別組織形式,指的是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只有一個自然人股東或者一個法人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突出特點是一個人也可以開有限責任公司,無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對于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來說,有限責任意味著定量資本金的風險和無限利潤的可能性,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可使唯一投資者最大限度利用有限責任原則規避經營風險,避免一次經營失敗可能導致的傾家蕩產,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在發揮其優勢的同時,也受到了法律的限制性規定,根據《公司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一個自然人只能投資設立一個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該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不能投資設立新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法律之所以做出如此規定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若允許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設立新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經營管理權還是落到了一人公司的股東手里,此時將很難防控其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因此本案中的法律顧問的說法是正確的。
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五十八條 一個自然人只能投資設立一個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該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不能投資設立新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
設立公司的過程中,發起人以自己名義簽訂的合同由誰來承擔責任?
案例
2015年3月,張玲和童朗二人決定共同設立一個經營鋼鐵的貿易公司,10月10日,公司的名稱“山陵有限公司”獲得了工商核準,但是設立公司的其他手續還未辦理完畢,營業執照也預計會在一個月以后取得。在此期間因鋼鐵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張玲和童郎認為鋼鐵價格未來肯定上漲得很厲害,應當盡快向鋼廠訂貨。于是10月15日張玲以自己的名義與某鋼廠簽訂鋼材買賣合同,約定11月18日發貨,貨到5天付款。11月11日,山陵公司取得營業執照,11月18日鋼廠按合同將鋼材發至山陵公司。但后來市場估計錯誤,鋼材價格持續下降,山陵公司轉賣虧損了一大筆錢。于是要求鋼廠降價,鋼廠不同意。那么在這種情形下,鋼廠應當向誰主張維權?
分析
要成立公司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發起人、資金和章程。發起人是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人的要件,也是設立公司的前提條件,指的是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訂立發起人協議,提出設立公司申請,認購公司股份,并對公司設立承擔責任的人。為了設立公司,整個過程中發起人必不可免的需要和其他市場主體簽訂合同,可能是以公司的名義簽訂,也可能是以發起人自己的名義簽訂。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二條的規定,“發起人為設立公司以自己名義對外簽訂合同,合同相對人請求該發起人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成立后對前款規定的合同予以確認,或者已經實際享有合同權利或者履行合同義務,合同相對人請求公司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具體到本案例中,為了防止鋼材漲價,在設立山陵公司的過程中,發起人張玲以自己的名義和鋼材公司簽訂了買賣合同。若該買賣合同在公司成立后,由公司確認并實際享有合同權利和義務,那么鋼材公司可以依據合同相對性要求張玲承擔責任,也可以要求山陵公司承擔責任。
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
第二條 發起人為設立公司以自己名義對外簽訂合同,合同相對人請求該發起人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成立后對前款規定的合同予以確認,或者已經實際享有合同權利或者履行合同義務,合同相對人請求公司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在設立公司的過程中,發起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以公司名義和對方當事人簽訂合同怎么辦?
案例
楊靖原來是某日化用品企業的銷售部經理,由于對日化用品市場非常熟悉,經過幾年的經驗積累,楊靖決定從該企業辭職單干。他找到了生意上的同行張耀明,二人協商共同成立一個生活家居用品公司。在確定了公司辦公場所后,張耀明以設立中的公司名義和某裝修公司簽訂了裝修合同。本來約定了一個月的裝修時間,但該裝修公司提前十天完成了工作任務。由于楊靖正在外地洽談生意,而張耀明想裝修一下家里的嬰兒房,于是安排裝修公司利用剩余的十天為自己家進行裝修,但費用都算在裝修公司辦公場所的費用內。后來,公司成立后一直未支付裝修款,裝修公司將家居用品公司告上了法庭。那么,本案的責任應該怎么劃分?
分析
“設立中公司”是指從公司開始設立至公司登記的這段時間,發起人在這期間以公司名義簽訂的合同,推定為是設立公司進行的行為。所以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第三條的規定,“發起人以設立中公司名義對外簽訂合同,公司成立后合同相對人請求公司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故發起人以設立中的公司簽訂合同,合同對方當事人不可以直接要求發起人承擔合同責任,而是由成立后的公司承擔責任。
但在實踐中,經常可能出現發起人在設立公司的過程中,為了謀取私利,濫用設立中的公司名義訂立合同,從而中飽私囊。為了規避此類情形的發生,法條的第二款還規定了例外情況,“公司成立后有證據證明發起人利用設立中公司的名義為自己的利益與相對人簽訂合同,公司以此為由主張不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相對人為善意的除外”。具體到本案例中,張耀明利用裝修公司裝修工作的空隙,要求其為自己家里的房間進行裝修,由于公司和裝修公司簽訂的裝修合同中已經明確了裝修范圍的情況下,所以裝修公司對于裝修張耀明家的行為性質是知情的。因此該筆費用不應當由公司進行承擔,而是張耀明自己來承擔。
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
第三條 發起人以設立中公司名義對外簽訂合同,公司成立后合同相對人請求公司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公司成立后有證據證明發起人利用設立中公司的名義為自己的利益與相對人簽訂合同,公司以此為由主張不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相對人為善意的除外。
若公司未能成功設立,那么設立過程中的債務該如何進行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