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婚前與結婚(1)
- 誰動了我的權利? 婚姻家庭糾紛維權必備法律常識
-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 4969字
- 2017-10-25 16:51:51
1.結婚不成功,能夠要求返還彩禮嗎?
情景再現
王某和何某在2012年正月經媒人介紹認識,確立戀愛關系并訂下婚約,王某于是向何某下彩禮,包括現金33000元及一輛價值5000元的摩托車。后王某悔婚,雙方婚約關系破裂。事后王某找到何某索要彩禮,何某認為錢和摩托車是王某自愿送給自己的,因此拒絕返還。為此,王某訴至法院,請求法院依法判令何某返還原告彩禮33000元及摩托車一輛價值5000元,共計38000元。何某辯稱,結婚不成功是由于王某悔婚所致,王某應賠償給何某造成的經濟損失,而且王某所給的彩禮款實際只有16600元,加上洗臉水錢600元、茶水錢800元、衣服錢4000元,共計22000元。
法院經審理查明,王某和何某在婚約關系確立后,王某向何某下彩禮16600元、洗臉水錢600元、茶水錢800元、衣服錢4000元,及摩托車一輛價值4500元共計26500元。法院對王某要求返還彩禮的請求予以部分支持,判令何某返還彩禮15000元及摩托車一輛。
案例解讀
彩禮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法律術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案例中提到的“彩禮”是指訂婚時男方送給女方的財物。訂婚后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未能結婚,彩禮是否應當返還?我國婚姻法上沒有明確規定,但是根據2003年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之第10條,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本案中,王某和何某并未結婚,王某請求返還彩禮,人民法院對王某返還彩禮的請求予以支持是符合當前法律規定的。但我們注意到,盡管《婚姻法司法解釋二》明確規定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當事人請求返還彩禮應予支持,但具體應該返還全部彩禮還是只返還一部分彩禮,實際上是沒有硬性裁量要求的,這屬于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范疇。在司法實踐中,較為普遍的做法是根據雙方當事人有無過錯,根據利益平衡和適當保護婦女權益的原則來確定彩禮返還的數額和比例。
本案中,王某單方面悔婚,是造成兩人不能結婚的主要原因,王某存在過錯,如果法院判決女方何某返還王某給予的全部彩禮,顯然不符合情理,有悖公平原則,因此,本案中,法官對王某返還彩禮的請求只予以了部分支持。諸如衣服錢、洗臉水錢等由于數額較少或者已被用于準備婚禮,不適合返還,法院沒有判令返還,應當說這一裁量是符合法理與情理的。
維權提示
《婚姻法》于2001年4月28日修正,經過十余年的施行,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又分別于2001年、2003年、2011年頒布了三個司法解釋。當前社會每個角落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就連古老的婚姻家庭領域也不例外,新版婚姻法及司法解釋就此應運而生。
本彩禮案所涉及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二》2003年頒布,2004年4月1日正式施行,該解釋中對彩禮是否應當返還作出了明確規定:
第一,我國以未辦理婚姻登記手續作為返還彩禮的前提條件,《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10條明確規定了三項可以返還彩禮的條件,其中一項為未辦理婚姻登記手續。因此,未辦理婚姻登記手續的當事人可以請求對方返還彩禮,這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第二,在我國農村部分地區,依然存在著不登記先舉行儀式婚的情況,在某些地方甚至存在著重視擺酒席勝過辦理婚姻登記的習俗,認為邀請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在村子里辦一場酒席就是婚姻締結的標志。這種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婚姻”實質上等于同居,此時產生的彩禮返還糾紛法律未有明確規定。在司法實踐中,有的法院直接根據法條判令女方返還彩禮,這對女方極為不利。因此,履行結婚登記手續不只是法定程序,同時也是保護女性權益的必要手段之一,務必慎重。
法律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第10條 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
(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
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
2.戀愛期間贈與財產能否要求返還?
情景再現
男方鄂某與女方孫某在參加某檔節目錄制期間相識。戀愛期間,家境優越的鄂某為孫某買了一輛寶馬車。分手后,鄂某起訴孫某要求返還買寶馬車所付的29.6萬余元。孫某則稱,贈與并不是以結婚為目的和前提,不同意返還。
一審法院認為,鄂某與孫某有締結婚姻的意圖。鄂某為孫某買的寶馬車應具備彩禮性質。現雙方未能締結婚姻關系,孫某應返還寶馬車的大部分車款。故酌情判處孫某返還28萬元。二審法院審理時,經調解,孫某同意將涉案寶馬車返還給鄂某。
案例解讀
本案當事人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此案在坊間一度被熱傳,引發無數爭議。某些人認為法院判決有理,不勞而獲終究不對,判令孫某返還名車具有社會示范作用,有助于遏制目前拜金的婚戀風氣;但同時也有人支持女方,認為戀愛期間,男生贈予財物本是常事,此判決一下,是不是意味著以后男生只要分手就能把禮物要回去,連戀愛成本都沒有了?這對女生未免太不公平了。
對于戀愛期間送出去的財物能否要求返還的問題,目前規定如下:
根據《合同法》第185條的規定,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民法通則》第72條規定,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男女雙方在戀愛期間互送財物,所送財物從送給別人時起,對方就是該財物的所有者,一般不予返還。
但是如果將該寶馬車認定為“彩禮”,則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10條的規定,未辦理結婚登記可以要求返還彩禮。本案一審法院顯然認為寶馬車是“彩禮”,是以成功結婚為目的的贈予,而二人沒有結婚,從這種角度來支持鄂某返還車輛的請求。在司法實踐中,雙方的贈予是否附條件需要視實際情況而定。
對于婚前贈與的一般處理方法如下:自愿給付的財產,按照贈與處理,不返還;已經消費的財物一般不返還;為結婚作準備而交付對方占有的財產,應返還;借錢購買禮物送給對方、不返還可能造成對方生活困難的應當酌情返還。以結婚為目的互贈價值較大的物品應當返還。總而言之,一般情況下不返還,但在一些情況下應當返還,本案應屬于最后一種情況。
此外,關于男女雙方互贈禮物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應當適用民法贈與的一般規定處理:原則上不返還、在特定的情況(參見《合同法》第192、194、195條關于贈與撤銷的規定)下才可以返還。
維權提示
戀愛期間,男女雙方互送禮物是愛意的表現,但不是每次戀愛都能成就美滿姻緣,鄂某和孫某兩人由愛侶到對簿公堂,令人扼腕嘆息,讓人不由得感嘆“戀愛有風險,交友需謹慎”。下面就戀愛期間返還所贈財物的問題進行簡要說明:
第一,接受禮物的一方要清楚禮物的性質,對是不是彩禮要有明確的認識。同時,涉及貴重物品時,需要慎重對待,盡量明確歸屬,注意保存證據。本案中孫某返還寶馬,失財事小,失譽事大。
第二,送出禮物的一方如果確認禮物是彩禮,也要注意留存證據,以免人財兩空。送禮盡量用銀行轉賬等容易舉證的方式,這樣方便維護自身權益。
法律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72條 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財產的,財產所有權從財產交付時起轉移,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185條 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
第192條 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
(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
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
第194條 撤銷權人撤銷贈與的,可以向受贈人要求返還贈與的財產。
第195條 贈與人的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贈與義務。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第10條 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
(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
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
3.同居時獲得的財產怎么分割?
情景再現
桑某和李某2008年經人介紹后感情融洽,同居在一起,但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同居期間兩人錢物混用,共同出資購買現居房屋一套,裝修款和家具錢也由雙方共同支付。
然而好景不長,2013年桑某發現李某與他人有曖昧關系,要求解除同居關系,并分割同居期間積攢的財物,李某不同意,桑某于是訴至法院。
法院經審理后查明,桑某請求分割的房屋及財物確為兩人共同出資購買,確認這些財產作為兩人共同財產,予以分割。同時由于桑某在兩人共同生活期間貢獻較大,分割時應考慮桑某多分,李某少分。
案例解讀
同居分為婚內同居和非婚同居,本案所稱“同居”屬于非婚同居,即男女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而居住在一起。
現行法律法規對同居期間財產、債務應如何處理未作明確規定,司法判案中常涉及的法律文件是1989年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該文件對同居期間的財產的處理規定如下:
第一,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因此,本案中兩人同居期間購買的房屋和其他財產按照共有財產處理,桑某和李某是財產的共同所有人,分割時兩人都有份。
第二,照顧婦女、兒童利益的原則在處理同居財產糾紛時同樣適用,考慮財產的實際情況和雙方的過錯程度,妥善分割。
本案中,男方李某有錯在先,本著照顧女方的立場,李某在分割財產時可適當少分。
維權提示
同居關系結束后分割共同財產的復雜程度不亞于離婚時財產分割。但是由于本質上有區別,因此不能直接適用離婚制度的相關原則,如照顧無過錯方、照顧女方、經濟幫助、經濟補償、損害賠償,這些最多依靠法官自由裁量。對于這類糾紛,根據有關法律文件,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
第一,單純起訴解除同居關系,法院是不予受理的。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1條的規定,當事人起訴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是涉及同居期間財產分割或者子女撫養問題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現實生活中,單純起訴解除同居關系而被裁定不予受理的情況時常發生,此時如果一定要通過法律程序解決同居問題,建議提起財產或子女撫養等有關訴訟請求,這樣法院才會受理。此外,起訴要求解除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關系的,法院也會受理。
第二,在分割財產時要把同居雙方共同財產與雙方個人財產和其他家庭成員財產區別開來。雙方有約定歸各自所有的財產和法定歸一方所有的財產,雙方父母、兩人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員的財產都不能參與分割。
此外,還需注意:本案中涉及的房產,有專門的法律規定,而對于其他的情形,應當按照《物權法》第103條的規定處理,即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因此,對于一般情況,則應按照如下原則處理:同居期間的財產,能證明為個人的則歸個人;無法證明的,歸雙方按份共有,按出資額或等額確定份額。
法律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第1條 當事人起訴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當事人請求解除的同居關系,屬于婚姻法第三條、第三十二條、第四十六條規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
當事人因同居期間財產分割或者子女撫養糾紛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
10.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贈送給對方的財物可比照贈與關系處理;一方向另一方索取的財物,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84〕法辦字第112號《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條規定的精神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