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婚前與結婚(2)
書名: 誰動了我的權利? 婚姻家庭糾紛維權必備法律常識作者名: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本章字數: 4913字更新時間: 2017-10-25 16:51:51
4.同居期間所生子女應該由誰撫養?
情景再現
賈某與李某經人介紹相識并于2004年4月舉行結婚儀式后開始同居生活,但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同居后雙方感情一般,2006年9月1日生長子賈某乙,現隨賈某生活。李某在2011年6月離家出走,經賈某多處查找及與李某父母協商,均不見李某返回。賈某無奈訴至法院,請求依法判令解除兩人的同居關系,非婚生子由自己撫養,被告李某負擔撫養費。
法院經審理查明,賈某陳述屬實,兩人同居后無共同財產,無共同債權債務,無同居前個人財產。
法院認為,賈某和李某未辦結婚登記而開始同居生活,其同居關系不受法律保護,依法應予解除。兩人同居期間于2006年9月1日出生的長子賈某乙從出生至今一直隨賈某生活,應由賈某撫養,被告李某負擔撫養費為宜。
案例解讀
同居期間所生子女由于沒有婚姻關系做基礎,是非婚生子女,根據我國《婚姻法》第25條的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因此,應當適用與婚生子女相同的法律規定。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因此,非婚生子女也有受撫養權,同居雙方不能因為同居關系解除而將孩子置之不理。我國法律保護兒童的利益,同居雙方須擔起撫養孩子的責任。
解除同居關系時,雙方所生的非婚生子女,由哪一方撫養,應由雙方協商,協商不成時,應根據子女的利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哺乳期內的子女,原則上應由女方撫養;如男方條件好,女方同意,也可由男方撫養。父母雙方對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或隨母生活發生爭執的,應征求子女本人的意見。一方將未成年的子女送他人收養,須征得另一方的同意。
非婚生子女如果長期隨一方生活,本著不改變兒童熟悉環境的態度,應繼續由該方撫養為宜。本案中,非婚生子賈某乙長期由賈某撫養,加之李某長期離家,因此法院判令賈某繼續撫賈某乙是有理有據的。
維權提示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同居關系是私人生活領域的事情,法律不應橫加干涉,因此我國《婚姻法》規定,單純起訴解除同居關系的,不予受理。現實生活中,提起訴訟的目的往往不只是解除同居關系,更多的是請求分割同居財產,確認孩子撫養權。與此案類似的情況并不鮮見,在同居關系破裂后,一方撫養孩子,另一方消失無蹤,撫養孩子的一方出于確認撫養權利的需要提起訴訟,這類訴訟法院是會受理的,在條件允許時,還會要求不撫養孩子的一方支付相關的撫養費用。而對于子女撫養權的確認和撫養費的確定等相關問題,可以具體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
法律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25條 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第5條 未按婚姻法第八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離婚的,應當區別對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
9.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雙方所生的非婚生子女,由哪一方撫養,雙方協商,協商不成時,應根據子女的利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哺乳期內的子女,原則上應由母方撫養,如父方條件好,母方同意,也可由父方撫養,子女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應征求子女本人的意見,一方將未成年的子女送他人收養,須征得另一方的同意。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
5.父母雙方對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或隨母生活發生爭執的,應考慮該子女的意見。
5.同居期間女方懷孕,男方要求解除同居關系的行為是否合法?
情景再現
王某與李某感情融洽升溫,2012年決定未婚同居,但一直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最近王某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將喜訊告訴男友李某,希望補辦結婚登記。然而令人傷心的是,李某覺得現在結婚和要孩子并不適宜,聽到這個消息后極力勸王某墮胎,隨后還提出了分手的要求,王某不同意。李某以同居財產分割為由訴至法院,并提出解除同居關系。
法院經審理后查明,王某和李某不屬于事實婚姻,也未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證,確為同居關系,同居關系不受法律保護,盡管男方的做法有違人情,但法院仍然判決解除王某與李某的同居關系。
案例解讀
本案中的王某相當不負責任,然而由于同居關系并不是受法律保護的關系,因此盡管王某的做法欠妥當,法院也只能依法判決解除同居關系。同居關系的解除屬于個人生活領域內的私事,同居期間女方懷孕男方要求解除同居關系的行為并不受法律約束,在某種程度上,道德和輿論在約束這種行為時起到的作用更大。本案所涉及的行為是不道德但合法的行為。
男女雙方未辦理合法登記結婚手續而共同生活的,其同居關系不能被作為合法婚姻關系對待。人民法院在受理解除同居案件時與審理離婚案件是有區別的。根據《婚姻法》第34條的規定,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后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后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由于同居關系和合法婚姻關系本質上的不同,《婚姻法》第34條的規定不適用于解除同居關系的案件,婚姻關系的解除因女方懷孕、分娩會導致一定時間段內男方不能提出離婚,而同居關系的解除卻并不是這樣,同居關系是雙方誰想解除就可以解除的。
維權提示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現在同居“試婚”的人越來越多。對于同居關系的解除,法律上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規定,下面作簡要介紹:
第一,如果是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以夫妻名義同居,這實質上已經符合結婚的實質要件,同居關系的解除按照事實婚姻處理,此時解除同居關系應按照離婚處理。本案王某和李某同居開始于2012年,不是事實婚姻,不能按離婚處理,《婚姻法》第34條不能適用。
第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同居,符合結婚實質要件,如果在案件受理前補辦了結婚登記,此時解除關系也按照離婚處理。
第三,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同居,在案件受理前仍未補辦結婚登記的,也就是本案中的情形,要按照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因此,同居關系的解除根據同居時間及是否補辦登記手續的不同,法律規定也有所不同。由此可見,現行法律對于同居關系的保護是非常有限的。再次提醒大家,同居關系畢竟不同于婚姻關系,在同居時雙方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法律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34條 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后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后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第5條 未按婚姻法第八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離婚的,應當區別對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
(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6.同居期間產生的一方名下債務,另一方是否需要連帶償還?
情景再現
云某和孫某2010年經朋友介紹認識并同居,初期感情尚可,兩人本著總有一天要結婚的目的,共同購置了房產一套,購房之后兩人生活拮據,為了維持自己與云某的生計,孫某以個人名義向自己的朋友張某借錢補貼家用,陸陸續續共借了5萬元左右。
2015年,兩人經過長期磨合,依然認為彼此性格不合,下定決心分手。此時,孫某提出云某應與自己共同償還這5萬元的債務。而云某認為該債務是孫某以個人名義借的,她并不知情,借款行為是孫某的自愿行為,因此自己不負償還責任。于是孫某起訴至法院,并提供了兩人的工資證明、同居期間的部分花銷憑證和知情人證言。
經法庭審理查明,孫某所提供證據屬實,能夠證明所借款項是用于兩人共同生活,法院認為借款雖然是孫某以個人名義所借,但所借的錢是為了同居生活需要,并用于同居生活,該債務應視為同居期間的共同債務,判令云某與孫某共同承擔所欠借款。
案例解讀
根據1989年11月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第11條的規定,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同居期間為共同生產、生活而形成的債權、債務,可按共同債權、債務處理。
同居期間為共同生產、生活而形成的債務,是指雙方為共同生活或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以及一方或雙方治療疾病等需要所負的債務。在同居期間,借款人只要是為了同居雙方共同利益,目的是為了同居生活的需要并用于同居生活、生產經營的,不管是以雙方名義還是以一方名義與他人建立的債務關系,均應視為同居期間的共同之債。
本案中,孫某以個人名義所借的錢不是為供自己使用,而是為了兩人同居生活需要,法院根據證據將此債務認定為共同債務是有理有據的。
因此,同居期間,一方名下所負債務需要視情況而定,如果以單方名義向他人借款供雙方共同使用,則為共同債務,雙方需要連帶償還,反之,如果僅供自己一人生活、生產使用,則為個人債務,對方不需要負擔債務。
維權提示
同居期間一方所負債務是否用于共同生產生活比較難以認定,本案中孫某提供了兩人的工資收入證明、同居期間的部分花銷憑證和知情人證言,以說明兩人的收入水平和開支流向,可以說證據較為詳盡,有利于維護自身權益。
生活中,大部分人可能難以像孫某一樣如此仔細地收集證據,覺得都是一起過日子的,誰會如此仔細呢?然而打官司很大程度上就是打證據,證據越詳盡,對己方就越有利。因此,在同居感情即將破裂時,如果有打官司的打算,最好注意收集相關證據。
另外,本案認定的什么債務是共同債務,什么債務是個人債務同樣重要。男女一方在同居前所負的債務,同居后與共同生產生活無關所負的債務可確認為個人債務,對于一方的個人債務,同居另一方無須負連帶償還責任。
法律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
11.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同居期間為共同生產、生活而形成的債權、債務,可按共同債權、債務處理。
7.同居關系的一方能不能繼承對方的遺產?
情景再現
李某和周某傾心相愛,兩人向雙方父母提出結婚,無奈遭到雙方父母一致反對。為了躲避家人的干涉,1996年兩人在外租房同居,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同居期間,周某沒有工作,李某負責所有的生活開銷,同居期間所使用的家具、電器和其他生活用品也都由李某置辦。幾年后,李某因車禍意外離世,李某父母和周某因財產發生糾紛。李某父母要求繼承李某和周某共同生活期間所購置的財產,認為這些財產是完全由李某的收入購買,李某和周某未辦理結婚登記,不是夫妻,該財產應由他們繼承。周某認為,兩人雖未辦理結婚登記,但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屬于事實婚姻,該財產應當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依法分割,自己有權繼承李某的財產。
法院經審理認為,李某和周某是在1994年2月1日《婚姻登記管理條例》頒布后,才開始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應該按照同居關系處理。李某和周某在同居生活期間,李某用自己的收入所購置的財產應屬其個人財產,李某的父母享有繼承權,周某不享有繼承權。
案例解讀
同居關系中兩人可以對同居期間的共同財產加以分割,但一方對死亡一方的遺產沒有繼承權。根據我國《繼承法》第10條的規定,法定繼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同居關系人不在此列,因此同居關系的一方不能繼承對方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