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法庭的故事(最新增訂版)作者名: 黃鳴鶴本章字數: 2079字更新時間: 2019-01-03 05:40:08
中國古代法庭
—— 長著獠牙的門
中國古代的衙門,總給人一種神秘和陰森的感覺。或者說,權力的掌控者原本就希望通過這種高高在上的威儀從精神上恫嚇或制服自己治下的子民,以示皇恩浩蕩下的威嚴與秩序。
中國封建司法制度中,地方司法,刑民一體、諸法不分,無專門的法院,也無專門的法官。
縣衙門既是地方的行政中心,也是司法機關。縣太爺往堂上一坐,就是判案的法官,什么都管,殺人放火、鄰里糾紛。雞毛蒜皮也好,人命關天也罷,驚堂木一拍,兩邊衙役一吆喝,就算宣布開庭了。
老百姓對于中國衙門文化并不陌生,各種地方戲曲就是最好的歷史映像和教科書,出名的戲劇時代久遠如《七品芝麻官》《十五貫》《卷席筒》,近者如反映晚清司法生態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故事雖是虛構或經過藝術加工,卻為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國封建時代的法庭文化提供了最好的原生態樣本。
與西方司法文化不一樣的是,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中,中國的司法權從未發育成為某種獨立的權力,充其量只是封建皇權實現君主專制的刀把子。既然“普天之下,莫為王土,率土之濱,莫為王臣”,主子只有一個,所謂權力制衡也無非是皇帝老兒“分而治之”的帝王之術,與西方所謂的“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制度分權風馬牛不相及。
八字朝南開官威無限的中國古代衙門,總給人一種神秘和陰森的感覺。或者說,權力的掌控者原本就希望通過這種高高在上的威儀從精神上恫嚇或制服自己治下的子民,以示皇恩浩蕩下的威嚴與秩序。

1981年,北京通州某衙門在審訊犯人。
衙門建筑的學問,首先在大門。俗話說: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一般的縣衙大門,面闊三間,中間是明間過道,黑漆的大門上,門環是一個猙獰的獸頭。各級衙門的大門上都有這樣一個門環,就連故宮龍頭朱漆大門上的獸頭門環也同樣猙獰可怖。
有學者研究說:衙門的“衙”通假“牙”字,原意是指帶有獠牙的門。唐朝之前,“衙門”和“牙門”通用,后官員們覺得“牙”字過于不雅,遂棄而不用,轉用“衙”字,但門上猙獰的獸頭卻保留下來了。
衙門門房東間前置喊冤鼓,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但旁邊又有兩塊石碑,上面分別刻著“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的字樣,說明這鼓也不是隨便敲的。
穿過大門的第二道門叫“儀門”,這道門平常是關著的,只有新官到任,或迎接上級官員才能開啟。戲文中常說的“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就在這里,普通人只能出入旁邊的便門。
便門也有不同的說法,東門俗稱“生門”,西門俗稱“死門”,囚犯被處刑后根據刑罰的不同從相應的門推出。

河南內鄉縣衙
衙門門房東間前置喊冤鼓,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
衙門的中心在大堂。縣太爺升堂問案,“肅靜”“回避”牌分豎兩邊,十八般兵器排列有序,衙役分立兩邊,大堂上有兩塊石頭,供涉訟者跪堂陳述使用,分稱原告石和被告石。此外,青旗、皮槊、桐棍、藍扇、官衙牌、堂鼓這些東西都是公堂之上必備的法器。
縣太爺升堂前由堂役擊鼓三聲,兩列衙役齊聲叫喊,縣太爺穿戴整齊后,隆重出場。退堂時先擊堂鼓三聲,就是俗話所說的退堂鼓。
縣太爺座椅前的桌案上擺著紅簽和綠簽。紅簽為刑簽,下令動刑時用的,綠簽為捕簽,下令捕人時用的。案上有一塊長方形的驚堂木,在許多戲文中,我們看到縣太爺拍此道具之時總伴著“大膽刁民,還不從實招來”一類的口頭禪。二堂左右羅列著各式刑具,也是中華司法文化中酷刑精品的展示之一。
東邊的“笞”和“杖”俗稱“板子”。受刑時男女不同,男子受刑是放翻在厚實的椿木凳上打屁股(據說打屁股是唐太宗李世民發明的,唐以前刑罰無固定部位,打在腰背上時常當場把人打死。李世民看到一張針灸圖后,發現腰背上穴位很多,而屁股上穴位很少,于是下了道“體恤民情”的圣旨,從此公堂上打屁股就成了定例),女子則打在手掌上。

山西太原平遙古城縣衙
青旗、皮槊、桐棍、藍扇、官衙牌、堂鼓這些東西都是公堂之上必備的法器。
大部分衙門的建筑整體呈長方形,由三條縱軸線將衙門格局規劃成主次分明的長方形大院,每個院落再以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為核心,形成大小不同、功能各異的四合院,大院套小院,小院之中再分小院,每個院落自成一體,各有功能,層層牽制,院院界定,單調中透著冷靜,呆板中顯出克制,排場中不乏實用。
三堂以后通常是官員眷屬生活起居的地方,大些的衙門一般都有后花園供官員及其家屬休息、娛樂和讀書之用。后花園一般有小門供仆役或內眷出入之用,但也給疏通關系者提供了一個掩人耳目的捷徑,“走后門”一詞就此而來。
自唐宋以來,中國實行科舉取士的官員選拔制度,雖然歷史學家們對科舉制度特別是后來的“八股取士”能夠為國家挑選出真正的人才表示懷疑,但畢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衙門之中,往往留下歷任官員的一些詩作或墨寶,在衙門之中,主要體現為楹聯。
楹聯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它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有著悠久歷史,我國保存完好的古代縣衙標本——河南省內鄉縣縣衙中,就有楹聯20余副。內容方面有描寫轄區內山川地形的;有反映建筑作用功能的;有申明施政宗旨的;有遵循辦案綱領的;有告誡僚屬盡職盡責的;有獎勵百姓耕織的;有官員省視自身功過的;有闡述自己對官民、榮辱關系的看法的,涉獵廣泛,寫法各異,成為衙門文化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