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累覺不愛的小馬甲——多重人格障礙

  • 怪誕心理學
  • 牧之
  • 5457字
  • 2017-08-21 11:17:31

關于肉體和靈魂之間的區別,我們會覺得很好判斷:“肉體”就是身體,包括軀殼、四肢、相貌等。“靈魂”就是獨有的行為模式、語調和身體的習慣性姿勢,還包括你的氣息、性格以及為人做事的方式等。

例如,你下班或外出回來,還沒有進家門,只在樓梯間或門外響起腳步聲,家人就能夠判斷出你回來了。他們不用走出家門親自看一看是不是你,而僅靠聽腳步的輕重和節奏便能分辨出來。你獨有的腳步聲就可以看作“靈魂”的一部分。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從骨子里如何如何,這里的“骨子里”就是指靈魂的部分。用如今最流行的一句話說就是:“脫了馬甲照樣認識你。”

肉體和靈魂有時候并不能老實地相互結合在一起,當一個肉體被安置多個靈魂時,會產生多個自我,結果就是不但自己不認識自己,而且也讓別人感到迷惑不已。

多重人格在心理學上稱為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D)。簡單來說,就是分開后,連自己也不認識自己了。

我們可把多重人格障礙看作一個肉體中裝了多個靈魂,這些靈魂會輪流驅使你的肉體。

給“我”一張面具

一個老酒鬼剛要走進酒吧,一個修女走上前勸阻說:“酒是罪惡和毀滅的根源,酒會污染你的肉體和靈魂,遠離酒精走向正途吧!”

酒鬼看了看修女,問道:“你怎么知道喝酒不好?”修女聳了聳肩沒有回答。

酒鬼見狀,問修女:“你從未喝過酒嗎?”

“沒有。”

“那我們一塊兒進去。我請你喝一杯,你會知道酒精并不是壞東西。”

修女想了想,說道:“好吧,我試試,不過我要是進去,別人會誤會的。這樣,你進去給我要一杯,記住要用紙杯。”

酒鬼走進酒吧,對侍者說:“兩杯威士忌,一杯用紙杯。”

侍者嘟囔道:“準是那個修女又在外面!”

可以看得出,這個修女是喜歡喝酒的,但受限于她自身的社會角色(修女),為了飲酒的行為不受到其他人的批判,她采取了迂回的方法,以免自己的“人格面具”受到破壞。想要掩飾真實的自我,這就是人格分裂的起因。

人格所具有的“外殼”,如同舞臺上的角色需要戴的面具,反映出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也指一個人面具后的真實自我,由于某種原因不愿展現的人格成分,即人格的內在特征。

人格所包含的內容小到一個人的個性習慣、能力,大到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十分豐富。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榮格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一,指的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面,它是個體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點。

“人格面具”是靠我們的身體語言、衣著、裝飾等來體現的,以此告訴外部世界我是誰,用人格面具去表現理想化的我。人們之所以要佩戴“人格面具”,是為了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得到社會認同,保證自己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例如,一個朋友讓你評價他的新發型,你真實的想法很可能是“太糟糕了”,但是你往往不會這么表達,而是告訴對方“這個新發型很適合你的臉形”。

“人格面具”具有多重性——在家中,我們是父親(母親)、丈夫(妻子)的角色,在職場上,我們是領導、下屬的角色。當所佩戴的面具不同時,我們的行為方式也會出現一定的差異,例如一個出言不遜、看似冷漠、兇悍的部門領導在面對女兒時,卻是一副性情溫順的姿態。

“人格面具”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會有消極影響。它使我們的行為更符合社會規范,有助于帶來和諧的人際關系,如果一個人過分地熱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致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那么就會違背自己的天性,做不到真實的自己,或者借助“人格面具”來掩藏和偽裝自己。

彼得C三兄弟的故事

一個肉體能裝下多少靈魂,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究竟能分裂成幾個人格?心理學研究表明,平均有13~15個不同的人格,最多可達近百個!一個人的肉體中能裝下100個不同的靈魂,這完全有可能。

多重人格中的分身除了人格數量上不固定,在性別上也是自由拆分的。一個人可以同時具有一個嬌小活潑的女性和一個強有力的男性人格兩個分身,也可以同時具有人和動物兩個分身,你時而是人,時而是動物。

在一些心理電影中,我們會容易地分辨出不同人格間的轉換,并且驚嘆于其中的神奇和玄妙。但在現實生活中,一旦有人出現了人格上的轉變,成為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我們會覺得不可思議,并且會糊里糊涂地說“這個人怎么變化這么大”。

那么患上多重人格障礙的人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彼得6歲之前,深受父母的疼愛,他無憂無慮。但在6歲的時候卻經歷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他目睹了他的母親將他的父親刺傷!

之后,彼得的母親依然很疼愛他,且經常把他打扮成一個小女孩。所以,童年里的彼得常常在花園里玩耍,在花叢中穿著小裙子去追蜜蜂,追彩蝶。

彼得10歲那年,有一次不知為什么,一群白人青年將他抓住并對他實施了一頓野蠻的圍打。也就在那一次,一顆仇恨的種子在彼得的心靈滋生發芽。他漸漸地變得狂暴而危險,像個冷面殺手一樣,而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護自己。

從彼得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將“多重人格”做一個簡單的形象分析,看一看彼得是怎樣從“1個彼得”變成“多個不同的彼得”的。

我們可以將6歲前的彼得稱為彼得A。彼得A在那時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非常理性而冷靜的孩子,當他親眼看見父親被母親所刺傷的那一幕時,并沒有大哭大喊,也沒有拼命地去阻止母親的行為,或者解救父親,因為他的力氣和能力實在還太小。他控制住自己的情緒,默默地躲在一處角落,渾身顫抖地觀望著這一切。

彼得在目睹了母親的沖動暴行后,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他多么渴望母親是個溫柔的人啊,因為這樣他就不會感到痛苦和恐懼了。

可是母親并沒有變溫柔,于是彼得就將這種強烈的愿望轉向自己的身上,讓自己變成了一個理智又冷靜的彼得A。

接著,我們將穿花裙子的彼得稱為彼得B。彼得B在母親的培養下變成了一個“小女孩”,在母親的要求下,他須跟那些真正的小女孩一樣喜歡花朵、蝴蝶和小動物,喜歡穿漂亮的衣服,盡管他不喜歡,卻不敢違抗。

母親非常喜歡把彼得當成女孩來養,但彼得知道自己是個男孩子,他的內心充滿了抵抗和不滿,渴望自己是個勇敢的男子漢,而不是到處追蝴蝶的小女孩。但是,仍是無奈的結果。彼得不得不讓自己分出第二個自我“彼得B”。

最后,我們將10歲后的彼得稱為彼得C。彼得C是個危險又狂暴的狠手,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原本善良純真的孩子變成了冷血的暴徒?這只是來自一次他被群毆的經歷。

當彼得被一群白人青年野蠻地圍打時,他因自己的弱小而備感羞辱,從那時起,他開始幻想自己成為超人、蜘蛛俠一樣的人,無所畏懼,刀槍不入。

可是,那只是科幻片中的主角,在現實中,他唯有讓自己變得強大、冷酷和暴力,才能避免自己受傷害。于是,彼得的第三個自我“彼得C”就產生了。

所以,彼得A、彼得B、彼得C是彼得在不同人格下的三種形象,也就是說,多重人格讓彼得分出了3個“自我”。

與彼得相比,塞爾比的境遇貌似更糟糕一些,他的靈魂也相對簡單。

塞爾比的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癥,一旦發作,誰都無法控制。所以,塞爾比的童年時期是在母親的嚴重虐待下度過的。

塞爾比的父親面對如此無數個噩夢般的日子,既感到恐懼,又束手無策。于是,他在親眼看見自己的孩子長久地處于精神和身體上的折磨狀態下,性格也漸漸地被改變——從最初害怕看到一個母親虐待自己孩子到喜歡觀摩施虐場面,從內心疼痛變得充滿快感。

每當母親虐待塞爾比時,她的父親都會在撕心裂肺的號哭聲中顯得無比興奮。

塞爾比的母親施虐手段異常殘忍,有好幾次都讓孩子差點沒命。在塞爾比還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時,就被母親用繩子捆起來,然后吊到天花板的吊扇上旋轉。當塞爾比成長為一個少女時,有一次在夜晚熟睡中,她的母親悄無聲息地來到她身邊,然后把各種各樣的東西強塞進她的陰道里!

不幸的童年經歷讓弱小的塞爾比無處求援,只得獨自承受難以忍受的苦痛。漸漸地,她躲進一個虛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她覺得自己不再是塞爾比,而是變成了另一個人。

通過以上故事,我們容易看出造成多重人格障礙的形成因素。

研究報告證明,在100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中,大約有90個都在兒童時期受到過嚴重的精神創傷,而且往往是軀體創傷和性虐待。戰爭或者自然災害也能夠造成人的精神創傷。還有一些人是潛意識里為了逃避目前生活的困境,而增生出多重人格。此外,先天的遺傳因素和社會因素也會對多重人格障礙產生一定的影響。

所以,多重人格障礙即“我”承受不了痛苦時,就幻想“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從自己身上分裂出另一些“自己”來承擔。這些分裂的人格像一個個單獨的“人”,營造出不同的假想世界,以象征性的逃跑來保護脆弱的自我,防止自己崩潰。

生活中經常會有人懷疑自己人格分裂,但其實真正的人格分裂非常罕見,我們不必因為自己有一點的不正常就認為自己是多重人格。

純粹的多重人格是少見的,更多見的是多重人格傾向。這種心理障礙接近于多重人格。多重人格傾向在本質上是通過頻繁變換人格來適應環境的心理現象。

十二個“我”的畫展

多重人格并不會妨礙一個人成為杰出的成功者。歷史上的大部分藝術家、名人都具有多重人格氣質和傾向,多重人格在某種情況下會帶來危害,在另一種情況下又會成為一個人的優勢,締造人生的傳奇。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多重人格具有的幾大顯著特征:

不同人格有各自的年齡層,各自的性別,各自的價值觀。每一種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記憶、行為、偏好,可以獨立地與他人相處。

多重人格中的某些人格可以相互融合存在,也可以成為獨立人格單獨表現出來。在特定時間段內,至少會表現出兩個人格特征,多種人格不會存在矛盾和相互排斥的情況。

在進行人格轉換時,受環境影響很大,充滿戲劇色彩,常伴有失憶現象。

了解了多重人格的明顯特征之后,我們就會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多重人格中的優勢,而減少劣勢人格帶來的危害。例如,用自信的人格應付競爭,用脆弱的人格贏得同情等。

48歲的英國單身母親吉姆·諾貝爾從小就患上了“多重人格分裂癥”,她身上最多時候曾經擁有20個不同的“人格”,后來漸漸減少并穩定在了12個左右。

后來,吉姆·諾貝爾聽取一位藝術治療師建議,開始學習繪畫。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吉姆·諾貝爾體內的12個人格的分身竟然個個都是天才畫家,而且每個“人格”分身的繪畫風格都毫不相同,有的畫風憂郁,有的畫風明朗,有的擅長抽象畫,甚至還有一個喜歡雕刻。

吉姆·諾貝爾的每個人格都有各自的名字,平時她經常在12個不同的“人格”之間轉換角色,這12個“人格”分身都按自己的風格創作出自己的藝術品,互不影響和干擾。

在畫展上,吉姆·諾貝爾展出了她體內12個“畫家”創作出來的不同畫作。每個“人格”畫家的作品都讓專業人士深感驚訝和認可。

更令人贊嘆的是,英國的一場藝術競賽破例允許吉姆·諾貝爾身上的5個“人格”代表5名參賽者一起報名參賽。如今,她身上的12名“畫家”已經創作出了200多幅畫風各異的作品。

有關研究表明,多重人格的每一種人格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它們往往表現出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家庭特征,有不同的智商和視力。有些人格還可相互交換意見,并合作進行各項活動。

所以,我們可以將多重人格變化出來的多個自我看成一種“影子人格”,這些影子人格圍聚在主人格周圍,以滿足不同環境的要求。雖然這些影子人格可以自由轉換,但仍離不開主人格這個主體。如果我們利用好影子人格來為主人格服務,發揮它們有益的一面和優勢,接受自己的不同側面,就可以幫助我們發揮才干、表現能力和實現成功。

我們內心深處在某種程度上都有多重人格的潛質,關鍵是如何讓這些人格的不同面和諧地相處,并且能夠發揮出各自的特色,來滿足我們的愿望和需要。

催眠療法

催眠可用于治療多重人格障礙,但同時也可引發多重人格。因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會受到其他暗示,為了逃避一定痛苦而自己衍生出多個“我”。

運用催眠治療多重人格障礙,要依靠專業的醫師和催眠師。治療師通過催眠患者來引出每一個人格分身,進行錄像和錄音,然后分析產生這些分身的來龍去脈,然后再分別約出每一個分身進行談判,制定治療的過程,最終說服每一個分身,通過整合成為最初完整的人。

催眠療法要求安靜、光線暗淡的治療環境。患者受暗示性越強,被催眠的效果越好。催眠的方法很多,一般有催眠術催眠和藥物催眠。

催眠與睡眠區別很大,睡眠中的人一般不會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而被催眠的人對實施催眠者的一切言行都非常敏感,只能按其指令做各種反應,進而在大腦皮層中建立新的興奮點,借助負誘導作用抑制原先的病態行為。

催眠術實施的三個階段:

治療前,向病人說明催眠的性質和要求、治療目的和步驟,以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充分合作;測試病人的受暗示性程度——催眠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方法大致包括嗅覺靈敏度測試、平衡功能測試、記憶力測試和視覺分辨力測試等,然后統計測試分數,分數越高,被催眠的可能性就越大。

治療時,要求治療環境光線暗淡、安靜、溫度適中;患者選擇舒適體位、調整呼吸、放松肌肉;患者進入催眠后,暗示誘導病人暴露壓抑在內心的情感沖突記憶,然后進行疏導。一般催眠治療多采用間接法:令病人凝視或傾聽催眠物,同時對治療者給予言語暗示,用單調、低沉、肯定、柔和的言語反復暗示,使患者進入催眠狀態。催眠狀態的深度一般分為三等:輕度、中度和深度。

治療結束時,實施催眠者要向患者明確指出,這次治療已取得療效,并囑咐患者照此鍛煉。治療初期,每周進行2~3次,以后每周1次,一般累計不超過10次,每次治療結束時,用言語暗示病人繼續睡下去,后轉入自然睡眠。解除催眠狀態不宜過于急促,最好慢慢地讓病人醒來。

據有經驗的催眠治療家統計,人群中能進入催眠狀態的占70%~90%,但僅有25%的人能達到深度催眠。催眠療法的實施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選擇病人要嚴格,一般須由受過訓練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學家進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县| 宜昌市| 禄丰县| 文昌市| 永清县| 曲沃县| 濮阳县| 安塞县| 土默特右旗| 城市| 神池县| 淅川县| 津市市| 昭平县| 独山县| 固原市| 教育| 洛隆县| 墨竹工卡县| 海门市| 太和县| 绥芬河市| 莱阳市| 积石山| 类乌齐县| 巴马| 永平县| 新邵县| 安新县| 廉江市| 泗洪县| 兴隆县| 连州市| 南岸区| 将乐县| 昌图县| 伊宁市| 大兴区| 郑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