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擬現實:商業化應用及影響
- 楊浩然
- 1798字
- 2019-01-05 04:56:40
第1章 一切認知基于感官
一位現代都市居民的典型生活:早上,在鬧鐘聲中醒來,他在醒來后的數秒內意識到新的一天開始了,然后進行洗漱,吃早飯,走出家門;搭上開往公司的地鐵,一路仔細聽著地鐵廣播所播報的到達站臺名,并在某一站下車,走到公司;到達公司后,先打開計算機,閱讀郵件,然后撰寫工作文檔,與同事交流工作,完成一天的工作;下班后回到家中,打開電視收看新聞和娛樂節目,和家人一起交流;最終,躺在床上,訂好第二天的鬧鐘,沉入夢鄉。
在這再尋常不過的生活中,卻充滿不簡單的認知判斷,并依賴著人體的五官:早上,他通過耳朵聽到鬧鐘聲響,意識到新的一天開始了;在地鐵上,時刻警覺的聽覺讓他在正確的站臺下車;工作時,他通過眼睛閱讀文檔,在與同事交流的時候同時調用了視覺和聽覺;下班后,電視節目通過眼睛和耳朵進入他的大腦,帶來輕松休閑的享受……如圖1-1所示。

圖1-1 五大感官幫助大腦構建出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
可見,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信息無處不在,人類想要正常生活和參與社會協作,只有不停地獲取這些信息,并據此作出判斷。在日常生活中,感官是信息進入人類大腦的唯一媒介,它們將光、聲音、氣味等信息轉化為特定模式的神經沖動,這些具有特定規律的神經沖動傳遞到大腦中,被大腦解碼,轉化為真實的特定感受。此時此刻,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讀者就在通過眼睛閱讀文字,獲取文字蘊含的信息,并轉化成神經沖動傳遞給大腦。這一神奇偉大的過程支撐著每一個人與世界的交流,支撐著文化的孕育和社會的發展。此刻我們眺向窗外所看到的那個偉大而神奇的繁華世界,都源于人類對感官的利用。
在人類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社會的主流信息是不同的,這些信息對人類感官的依賴程度也不同。在遙遠的原始社會,人類的祖先還生活在洞穴中,文字尚未被發明,人類的勞動生產以打獵為主,交流方式以口語為主。在打獵時,人類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方面調動所有感官,不放過任何一絲關于獵物的信息;在口語交流時,人類通過聽覺感知對方的聲音,通過視覺看到對方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通過觸覺感受對方的動作,等等。原始社會的人類祖先對感官的依賴是豐富、全面而深刻的,后來隨著人類發明工具和文字,人類逐漸走出原始社會,人類對五官的依賴程度也在發生變化,如圖1-2所示。

圖1-2 在原始社會,人類通過打獵獲得蛋白質,需要詳盡地感知環境
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和普及,人類發明了用于農田耕作的勞動工具,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住進了可以抵御野獸的房屋,并以農田耕作作為主要的勞動生產方式,如圖1-3所示。在這一階段,人類只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進行耕作,既不需要像原始社會的祖先一樣時刻注意獵物的蹤跡,也不需要與其他人類頻繁地溝通協作,人類對五官的依賴程度大幅降低。有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的進化史,也是一部五官的退化史:比起生活在洞穴的祖先,現代人類的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都有著明顯的退化。

圖1-3 在農業社會,人類以耕作為主,對感官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
發生于農業社會的一件大事是印刷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它使文字這一信息媒介得到廣泛傳播。一些人開始整日與書籍為伴,大量的信息獲取來自文字閱讀,人類對五官的依賴比例開始偏向視覺為主。
隨著工業革命的來臨,以電報、廣播、電視為主的電力媒介(electric media)席卷世界,人類在勞動生產之外的娛樂時間幾乎徹底被電力媒介所占據。電視等電力媒介傳遞的信息是基于現實的還原,通過圖像和聲音傳遞生動豐富的信息,如圖1-4所示。在這一時代,視覺和聽覺的體驗得到重視,并一直延續到下一個媒介時代。

圖1-4 電視機開始重新解放人類的視聽感官
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快速普及,整個世界被卷入通過計算機展現的多媒體時代,如圖1-5所示。在這一時代,圖像和聲音信息被數字化,并儲存于計算機中,人類通過顯示器、耳機和音響接受視聽兼備的生動信息。無論是雜志報紙、現場演唱會還是街頭風景,都可以被記錄下來,通過計算機還原。當前,由計算機所開啟的多媒體時代給人類提供了精彩絕倫的視覺體驗和聽覺體驗,這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想象的。

圖1-5 以計算機為代表的多媒體技術正在進一步解放人類的感覺
可見,自從人類走出洞穴之后,伴隨著技術發展,社會主流媒介對人類感官的運用的廣度和深度越來越大,但目前為止最豐富多彩的計算機媒介也只是主要調用視覺和聽覺。隨著科技繼續發展,會不會有一個深度調用全部感官的新媒介在不遠的未來等著人類?